颠覆你的认知:原来宋朝这么牛逼啊!

宋朝建立之时,契丹人的辽国政权已经存在了好几十年,实力雄厚,军队战斗力强,他们有着强烈的土地扩张欲望。宋朝一个新生的王朝跟辽国打了20多年仗,竟然扛住了,活了下来。

扛住了契丹人,马上又要应对日益膨胀的西夏党项人。打了几次大规模战争,双方互有输赢,都损失惨重。


颠覆你的认知:原来宋朝这么牛逼啊!



宋朝就是在如此恶劣的战争环境中生存下来的,稳住了政局,经济还搞成了世界第一,这哪里是“弱”呢?

所谓的“弱宋”,恐怕只是从国土面积大小来论的——但我们应该清楚,一个王朝的强若绝不能仅仅从国土面积上来衡量。

宋朝的强大是内敛的、含蓄的,它不是说我又灭了几个外族,又扩大了多少土地,军队铁骑有多厉害。你只有关注到宋朝的经济和民生才可以理解他的强大,这种强大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新的模式,以至于往往不被人看见。


颠覆你的认知:原来宋朝这么牛逼啊!



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朝代,我们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

唐宋是外向性王朝,是开放的、多元的,大体上是渴望与世界交流的。

而明清是内向性王朝,是闭关锁国的,关上门将自己封闭起来,大体上是不希望与世界交流的。

元朝时间太短,并且它本来就是蒙古人建立的世界性帝国的其中一个政权,不存在外向或内向的问题。这里就不讨论了。

在外向性王朝里,宋朝是集大成者。它的体现不是首都有多少外国商人,或者日本又派来了多少“遣宋使”。它体现在先进的土地政策上,从而造就的社会经济的繁荣。

整个宋朝(北宋和南宋)平均每年的财政收入是8000—9000万贯铜钱,最高的一年竟达到16000 万贯!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后来的明清两朝都再也没能达到如此可观的财政收入,直到清末民初才达到宋朝的水平。


颠覆你的认知:原来宋朝这么牛逼啊!



宋朝时中国白银产量很少,不作为货币,一般是用铜钱。明朝时大量的墨西哥白银流入中国,明朝晚期才以白银为货币。明朝的1两白银大约等于宋朝的1贯铜钱。

根据黄仁宇先生的估算,明朝正常财政收入平均为1500万两白银,撑死能达到2500万两白银。这比宋朝少了好几倍!

清朝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财政收入跟明朝是差不多的,可能略高一些。鸦片战争之后,打开了国门,财政收入猛增,咸丰年间常常能达到岁入4000万两白银。但还是没有赶上宋朝的财政收入。

重要的是,宋朝有如此高的财政收入,不是通过压榨农民得来的。即使把农民压榨到骨头里,也榨不出那么多财政收入,明清两代榨出了多少,上面的数据已是明摆着的。


颠覆你的认知:原来宋朝这么牛逼啊!



宋朝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工商税,占比60%左右——这绝对是个另类,中国历代王朝中没有哪朝的工商业有如此发达。这说明,宋朝已经从农业社会开始向工商业社会迈进了。

其他朝代的财政收入都是农业税占大头,唯有宋朝是个例外。这种情况直到清朝末年才又出现,国家的财政收入中,工商税超过了农业税。清末民初国家财政收入能达到宋朝的水平,也就不难理解了。可见,向小自耕农征收农业税,永远是没有搞头的,赚不了多少钱。


颠覆你的认知:原来宋朝这么牛逼啊!



为什么宋朝的工商业发展那么好呢?这是由于宋朝采取了与其他王朝迥然不同的土地政策——不抑兼并。

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朝代都视土地兼并为洪水猛兽,千方百计加以抑制。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每个农民都有土地种,初心好的,但也导致了农民长期的不求上进——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所以一到了灾荒年就容易产生大量流民,盗匪横行,农民起义等等情况。国家的经济和稳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掌握在上天的,完全无法控制。


颠覆你的认知:原来宋朝这么牛逼啊!



而宋朝是不抑兼并的,你要是有钱就买土地吧,没有限制。于是当时“不足1%的人口占有了全国70%的土地”,便腾出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到商业市场,有的做手工业,有的做生意,有的去当兵。

宋朝商业繁荣下的民生还挺好,老百姓生活富足,即使在连年战争不断、外族持续侵略的情况下依然富足。连司马光都抱怨世风奢靡——“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近年来社会风气奢侈靡费,贩夫走卒之人竟然穿起了士大夫的服装,农民竟穿上了丝质的鞋。

《清明上河图》就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反应,它是宋朝的纪实“全景照片”。张择端画《清明上河图》是献给宋徽宗的,但徽宗看了一眼,签了字、盖上章,就丢一旁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不就是一幅纪实工笔画嘛,真实反应当时社会而已,有什么值得兴奋的。


颠覆你的认知:原来宋朝这么牛逼啊!


(清明上河图局部)


人家宋徽宗更喜欢《千里江山图》,更加写意,更加大气磅礴,更能体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帝王之气。


颠覆你的认知:原来宋朝这么牛逼啊!


(千里江山图局部)


我们现在惊讶于《清明上河图》中体现的宋朝社会经济的繁荣,而当时的人却习以为常,生活本该如此嘛,不觉得有什么惊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