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你的認知:原來宋朝這麼牛逼啊!

宋朝建立之時,契丹人的遼國政權已經存在了好幾十年,實力雄厚,軍隊戰鬥力強,他們有著強烈的土地擴張慾望。宋朝一個新生的王朝跟遼國打了20多年仗,竟然扛住了,活了下來。

扛住了契丹人,馬上又要應對日益膨脹的西夏党項人。打了幾次大規模戰爭,雙方互有輸贏,都損失慘重。


顛覆你的認知:原來宋朝這麼牛逼啊!



宋朝就是在如此惡劣的戰爭環境中生存下來的,穩住了政局,經濟還搞成了世界第一,這哪裡是“弱”呢?

所謂的“弱宋”,恐怕只是從國土面積大小來論的——但我們應該清楚,一個王朝的強若絕不能僅僅從國土面積上來衡量。

宋朝的強大是內斂的、含蓄的,它不是說我又滅了幾個外族,又擴大了多少土地,軍隊鐵騎有多厲害。你只有關注到宋朝的經濟和民生才可以理解他的強大,這種強大在中國歷史上是一種新的模式,以至於往往不被人看見。


顛覆你的認知:原來宋朝這麼牛逼啊!



唐宋元明清這幾個朝代,我們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兩種類型:

唐宋是外向性王朝,是開放的、多元的,大體上是渴望與世界交流的。

而明清是內向性王朝,是閉關鎖國的,關上門將自己封閉起來,大體上是不希望與世界交流的。

元朝時間太短,並且它本來就是蒙古人建立的世界性帝國的其中一個政權,不存在外向或內向的問題。這裡就不討論了。

在外向性王朝裡,宋朝是集大成者。它的體現不是首都有多少外國商人,或者日本又派來了多少“遣宋使”。它體現在先進的土地政策上,從而造就的社會經濟的繁榮。

整個宋朝(北宋和南宋)平均每年的財政收入是8000—9000萬貫銅錢,最高的一年竟達到16000 萬貫!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後來的明清兩朝都再也沒能達到如此可觀的財政收入,直到清末民初才達到宋朝的水平。


顛覆你的認知:原來宋朝這麼牛逼啊!



宋朝時中國白銀產量很少,不作為貨幣,一般是用銅錢。明朝時大量的墨西哥白銀流入中國,明朝晚期才以白銀為貨幣。明朝的1兩白銀大約等於宋朝的1貫銅錢。

根據黃仁宇先生的估算,明朝正常財政收入平均為1500萬兩白銀,撐死能達到2500萬兩白銀。這比宋朝少了好幾倍!

清朝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財政收入跟明朝是差不多的,可能略高一些。鴉片戰爭之後,打開了國門,財政收入猛增,咸豐年間常常能達到歲入4000萬兩白銀。但還是沒有趕上宋朝的財政收入。

重要的是,宋朝有如此高的財政收入,不是通過壓榨農民得來的。即使把農民壓榨到骨頭裡,也榨不出那麼多財政收入,明清兩代榨出了多少,上面的數據已是明擺著的。


顛覆你的認知:原來宋朝這麼牛逼啊!



宋朝的財政收入主要來源於工商稅,佔比60%左右——這絕對是個另類,中國曆代王朝中沒有哪朝的工商業有如此發達。這說明,宋朝已經從農業社會開始向工商業社會邁進了。

其他朝代的財政收入都是農業稅佔大頭,唯有宋朝是個例外。這種情況直到清朝末年才又出現,國家的財政收入中,工商稅超過了農業稅。清末民初國家財政收入能達到宋朝的水平,也就不難理解了。可見,向小自耕農徵收農業稅,永遠是沒有搞頭的,賺不了多少錢。


顛覆你的認知:原來宋朝這麼牛逼啊!



為什麼宋朝的工商業發展那麼好呢?這是由於宋朝採取了與其他王朝迥然不同的土地政策——不抑兼併。

中國歷史上的其他朝代都視土地兼併為洪水猛獸,千方百計加以抑制。這樣做的目的是使每個農民都有土地種,初心好的,但也導致了農民長期的不求上進——兩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

所以一到了災荒年就容易產生大量流民,盜匪橫行,農民起義等等情況。國家的經濟和穩定,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掌握在上天的,完全無法控制。


顛覆你的認知:原來宋朝這麼牛逼啊!



而宋朝是不抑兼併的,你要是有錢就買土地吧,沒有限制。於是當時“不足1%的人口占有了全國70%的土地”,便騰出了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入到商業市場,有的做手工業,有的做生意,有的去當兵。

宋朝商業繁榮下的民生還挺好,老百姓生活富足,即使在連年戰爭不斷、外族持續侵略的情況下依然富足。連司馬光都抱怨世風奢靡——“近歲風俗尤為侈靡,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近年來社會風氣奢侈靡費,販夫走卒之人竟然穿起了士大夫的服裝,農民竟穿上了絲質的鞋。

《清明上河圖》就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反應,它是宋朝的紀實“全景照片”。張擇端畫《清明上河圖》是獻給宋徽宗的,但徽宗看了一眼,簽了字、蓋上章,就丟一旁了。為什麼呢,因為這不就是一幅紀實工筆畫嘛,真實反應當時社會而已,有什麼值得興奮的。


顛覆你的認知:原來宋朝這麼牛逼啊!


(清明上河圖局部)


人家宋徽宗更喜歡《千里江山圖》,更加寫意,更加大氣磅礴,更能體現“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帝王之氣。


顛覆你的認知:原來宋朝這麼牛逼啊!


(千里江山圖局部)


我們現在驚訝於《清明上河圖》中體現的宋朝社會經濟的繁榮,而當時的人卻習以為常,生活本該如此嘛,不覺得有什麼驚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