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包拯:包拯的墓在哪裡?

話說包拯:包拯的墓在哪裡?

包拯去世後,他的墓地在哪裡呢?這是近一千年來一直在爭議的問題。

包拯曾在許多地方做過官,如河南、河北、陝西、江蘇、安徽、浙江、山東等地。官職大小雖有不同,但由於其一直都是耿直清廉、不畏權勢、為民做主,所以關於包拯的故事當時就在這些地方廣為流傳。隨著時間的推移,包拯的故事流傳越多、越廣,對包拯家世的考察工作就增加了越多的困難。由於長期以來,特別是在包公墓沒有開挖以前,可依據的文獻資料極為有限,使得好多種傳說、野史夾雜在一起,讓人真假難辨。

關於包公墓,一說在安徽合肥,一說在河南鞏義市,兩者史書均有記載。關於合肥的包公墓,《大明一統志》裡便有了記載:“包公墓在(廬州)府城東十八里,地名雙闕。”

明代《廬州府志》寫得更具體:

“參政包孝肅公墓,在(合肥)縣東十五里,自子箋以下皆附葬。”

包氏家譜中還繪有包公墓圖。

鞏義市的包公墓,也有多處文字記載。

清康熙年間的《河南府志》載:

“龍圖學士包公墓,在(鞏)縣西南孝保(今名寇家灣)。”

乾隆年間的《鞏縣誌》載:

“鞏西南後泉溝,有孝肅墓,亦陪葬真宗陵也。”

從上面史書上的記載,人們已經不太容易搞清楚是非了。

1993年1月30日某報發了一個很不嚴肅的消息。其大意是:

1985年3月2日,中共中央正式頒令保護國家歷史文物。合肥市政府派出一支考古隊伍,重新挖掘包公墓,才出現上次失蹤人員的下落。

根據1981年續修的包氏家譜上包公墓圖顯示,包公墓內共下葬了包拯、夫人董氏、長媳崔氏、次子包綬、次媳文氏、長孫包永共六人。

同年5月13日挖出了這具木,在包拯棺木旁還挖出25具千屍。經北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鑑定,這批千屍多是1000年至1200年前的古人,即失蹤的考古人員,而包拯的微骨卻不翼而飛,只剩泥沙。

這是一則假新聞,典型的客裡空。這段文字後面還有一些胡編亂造,那就不必再提了。當代的考古人員怎成了一千多年前的古人,謊話說得也太離奇了。

而實際上,關於包公墓的挖掘工作,早已於1973年就開始並順利完成了。好事者總愛給傳奇人物添加神秘的色彩,但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只能成為別人的笑柄。在歷史上,包公墓曾遭受過多次劫難。這些劫難,連同包拯的身世、生平,都在1973年這一年變得明朗起來……

合肥百姓對包公墓有著這樣的傳說:包拯出殯時,合肥8個城門大開,同時有8口大棺材抬出城,都說是包拯的靈柩,但到底哪一個是真的,又埋葬在何處呢?傳得較多的是墓群中最大的一座。“文革”中曾有歹徒在此盜墓,費力不小,但什麼也沒有挖到。

1973年,合肥包公墓地附近的鋼鐵廠擴建,欲徵用包拯的墓地。省、市文物部門經過認真研究,決定對包公墓及其夫人、親屬的墓群進行科學的開挖、清理。當時,文物保護單位的工作人員大都下放勞動,但留在機關的少數同志對這項工作充滿了激情。安徽省政府批准了文物部門的報告,撥出專款,組織清理挖掘領導小組,由考古人員、包拯後裔、工廠農村的代表、地方公安人員參加組成。合肥市軍分區還派來兩名戰士,加以保護。由省博物館吳興漢、方篤生兩同志主持。

4月11日,挖掘工作正式開始。為了防止文物損壞,首先選了墓群邊沿的一座小墓開挖。說來也巧,首戰告捷,挖到了包拯的墓碑蓋、墓誌和遺骨、遺物。棺木大部分腐爛,裡面填滿泥土,人骨架埋在泥土裡。四肢骨、頭骨比較堅硬、完好,其他多數已變成了粉末。在棺材的大頭頂端,放著有大青石刻的兩盒墓誌銘。剔去墓誌蓋和墓誌上的泥土,方形的墓誌蓋上刻著十分醒目的16個篆字:“宋樞密副使,贈禮部尚書,孝肅包公墓銘。”墓誌文字,共3000多字,詳細記載了包拯的一生。銘文為包拯的好友吳奎所寫。在當地農民的指引下,考古人員還挖掘出一個規模龐大的地宮,其中有一件木俑,它是“二十二時神”之一。只有包拯這樣的地位,才有此物隨葬的殊榮。

至此,爭論千年的不解之謎,徹底澄清。包公墓,在合肥。

因年長日久,出土的墓誌字跡漫濾不清,可辨認整理的約有2700餘字。但這已比宋人所撰寫的《國史本傳》和元人所寫的《宋史本傳》對包拯的記載要詳細得多。這對研究包拯生平與政績提供了最權威的考證資料,同時也充分印證了《續修廬州府志》《合肥縣志》和《包氏支譜》

中所記載的“參政包孝肅公拯墓,在縣東15裡,自子鏡下皆附葬”的歷史事實。

參照墓誌,我們可以知道,包拯於公元1062年(宋仁宗嘉祐七年)病逝於開封。五月十三日,包拯上朝處理政務,突然發病,抬回家中,至二十四日與世長辭。宋仁宗親自趕到包拯家中弔唁。“京師吏民莫不感傷,嘆息之聲,聞於衢路”。仁宗念其孝心,益“孝肅”。次年,由其女婿保信軍節度推官文效,奉朝廷命護喪歸故里,安葬在廬州府合肥縣城東公城鄉公城裡(即現在的合肥東郊大興集)黃泥坎東北處。

包氏墓群共發現了包拯及其夫人等6人的墓誌,計7000多字,記錄了包氏家族8代近200年的發展史。包拯的曾祖父包襲並無官職,曾祖母追封為滎陽郡太夫人。包拯的祖父包仕通,也無官職,追贈太子太傅。祖母宣氏,追贈馮翊郡太夫人。根據《廬州府志》的記載,包拯的父親包令儀,字肅之,進士及第,授朝散大夫,官至尚書省虞部員外郎,曾經當過北宋南京(今河南商丘市南)的行政長官,武職官階是上武軍,是一箇中下級官銜。

包拯於宋真宗(趙恆)鹹平二年(公元999年)出生於廬州包村,即今合肥市東邊40公里的地方。三國時期,這片方圓數十里的小山區正是孫吳和曹魏的分界線。

包拯,名拯,字希仁。包拯說自己“生於草茅,蛋從宦學”。所謂“草茅”,即在野的意思,就是說他出身於普通地主家庭,並非世家貴族,相對來說,社會地位還是比較低的。所謂“蚤從宦學”,是說自己早年曾經跟隨父親在外遊學。宋史上的這些記載,都與墓誌相吻合。

後來有人研究,說包拯的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代楚國的申包胥。申包胥是楚國的大夫,與伍子胥是好朋友。伍子胥的父親伍奢和哥哥伍尚,都被楚平王所殺。伍子胥化裝潛逃,一路乞討投奔吳國,幫助吳王訓練軍隊,隨後討伐楚國,進入郢都,報了父兄之仇。當時申包胥為挽救楚國,只得同好友對立,前往秦國借兵以驅逐吳軍。秦國並不肯輕易出兵,申包胥依牆而哭,一共哭了7天,終於打動了秦哀公,派兵幫助他平定國難。後來,楚昭王返國,論功行賞,申包胥逃而不受。這一段驚天動地的故事,在史書上有比較詳細的記載。自從春秋時代楚國有了申包胥,他們子孫才開始以包為姓。包拯就是申包胥的35世孫。

在漫長的千年歲月裡,包公墓歷經多次劫難和修茸。公元1129年(南宋建炎三年)始,宋、金幾次交戰,包公墓遭到嚴重破壞。包拯及其夫人董氏的墓誌被砸為數塊,墓室被毀,隨葬品幾乎被洗劫一空。兵革之後,包拯後裔將原棺與墓誌遷於墓葬西南側30多米處。公元1199年,即南宋慶元五年,農曆三月,正是祠祭之時。教授丁端祖、合肥縣令潘友文,見墓園封口荒頹,唯有祠廟尚存,遂相與鳩工斂材,次第修治。經重修後的包孝肅公墓,祭享有堂,墓道有門,植藝松檜,繚以周牆,方150米,已初具規模。當時,虔誠拜謁的人甚多,成為廬州一大名勝。

清朝時期,包公墓園因長期失修風雨剝蝕,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墓前碑表也消失得無影無蹤。道光時,包氏後裔為保留包拯之遺風,再立碑表。當時,朝廷許多官員都拜謁過包公墓,表達敬慕之情。到了近代,李鴻章自己拿出2800兩白銀修繕包公祠,其哥哥李翰章還親筆題寫了“色正芒寒”的匾額,一直到現在還掛在包公祠的享堂正中。此後,神州大地內亂外患,兵火連年,中華民族歷經磨難。包公墓園,石刻斷殘,少人問津。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對包公墓十分重視。

1956年,包公墓園被列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同時也加強了對墓園的重建工作。“文革”期間,包公墓屢遭破壞。

1985年,安徽省、合肥市人民政府決定遷葬包拯遺骨,重建包公墓,並由此而組建了“包公墓園籌建委員會”,1985年10月6日舉行了奠基儀式。1987年10月1日,重建的包公墓舉行落成典禮。包拯29代嫡孫——香港世界船王包玉剛先生及其親屬20餘人,專程趕來合肥參加典禮,拜祭老祖宗包拯。

新建的包公墓在合肥市東南的包河岸邊。整個墓園是由我國著名的古建築專家潘谷西先生領銜,與安徽省、合肥市文博工作者一起,在查閱了大量的古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共同研討、考證、設計的。墓園由主墓區、附葬區和管理區三部分組成。當人們拾級而上進入包公墓室時,立即被莊嚴肅穆的氣氛所感染。墓道兩側設置幾座仿古燈具,幽幽的燈光導引人們來到墓門。石門前正中端放著包公墓銘,通過石門即可見到安放包拯遺骨的金絲楠木棺具,在四座仿古燈具的映襯下熠熠生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