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彝族歷史人物:濟火

蔣志聰(吉乃) 蒐集整理

原創:彝族歷史人物:濟火

濟火

濟火以鹿裡分與其兄莫布,即芒部,為德施氏而創業貴州,今《鎮雄州志》有七里營,為武侯收濟火處,見《鎮雄縣誌》。武侯使李恢由平彝通道進盤江,火濟獻糧通道,助兵有功,世長其上。《明史》作火濟,《貴州通志》及《黔書》因夷譜三十三世有齊齊活之名,而誤以為濟濟火而稱為濟火將軍。《大定縣誌》卷三《前事志?紀年一》引《三國志》載:“建興三年(225年)丞相亮南征,火濟積糧通道,佐丞相擒孟獲,命世為羅甸君長。”《明史》載:“蜀漢時,火濟從諸葛亮南征有功,封羅甸國王。”明郭子章《黔記》卷五十九載:“蜀漢時,有火濟者從丞相亮破孟獲有功,封羅甸國王,即今宣慰使安氏遠祖也。”《讀史·方輿紀要》載:“蜀漢建興三年,諸葛武侯南征時,帥火濟積糧通道,以迎武侯,表封羅甸國王,居普里。”《大定府志》載:“火深目長身,面黛色而白齒,習戰鬥,尚信義,善撫其家眾,諸蠻戴之。武侯至,獻糧通道以迎,遂佐擒孟獲,因令世長其土。”雲南《鎮雄州志》載:“七星營為武侯會見火濟處,火濟獻糧通道,助兵有功,封為羅甸王,世長其地。”按:火濟彝名妥阿哲(者),漢稱火濟或濟火。

原創:彝族歷史人物:濟火

孟獲

在三國時期蜀漢建興三年(225),蜀漢國境內南夷孟獲謀反,諸葛亮率兵南征,途經貴州,火濟率眾出營四百餘里在芒部之大草壩(今彝良境)迎皆,並有金、銀、衣被、刀槍箭、戰馬車架、軍隊民夫,盡力支助諸葛亮軍平西南夷。“視為賢能老臣。在楚敖山(七星關附近)設宴,給臥龍先生接風,與他盟誓,本帥所統帥的人,都聽命令,若有反叛之心,叫他不得好結果。”紅日東昇就出發,分三路進軍,濟火領中軍,對叛逆者進行征討之後,捷報頻頻傳來,濟火很高興,“彝君長的江山多麼絢麗,阿哲家的轄地,將永世繁榮,如陽光燦爛,堪稱樂土。”在攻打孟獲時,穿著皇家所贈的冠冕袍帶,儼然一位王侯。戰鬥勇敢,親擒孟獲,立功于軍前,得武侯讚賞。建興丙午四年(226)封爵酬功,蜀漢後主劉禪封濟火為羅甸王,世長其土,勒四十八部,部之長曰頭目,其等有九,曰九扯,最貴者曰更苴,皆屬濟火統轄,即後,牂牁界中普里(屬貴州)革僚叛,濟火受後主詔,率眾討平之,進而拓其境地。時,濟火年已耆艾,帝賜給縷銀鳩杖(龍頭柺杖),以寵異焉。

原創:彝族歷史人物:濟火

孟獲夫人祝融

在戰鬥中,火濟身先士卒,多發揮關鍵作用。後長期為西蜀政權撣壓南方。最後一次為西蜀出征時,火濟達一百零四歲高齡,騎不動戰馬,便坐滑竿指揮作戰,得勝後被劉禪接到西蜀,稱其為仲父,並在金殿為其長設座位,入朝免禮,並賜以“銀鴻義仗”,以示極寵。因其壽誕極高,民間稱其為壽王。火濟後代子孫有的以祖名中的火字為姓,稱為火氏。故火氏後人奉火濟為火姓的得姓始祖。

濟濟火,簡稱濟火,為黑蠻長,官稱閩君。也稱火濟,尊稱將軍,漢代牂牁人,為南中羅甸彝族默部君長勿阿納第六世孫,系水西(黔西)安氏、芒部(鎮雄)隴氏彝族土司之遠祖。濟乃父名,火乃已名,眾稱濟火將軍。濟火深目身長,面黧色而白齒,以青布帛為囊,籠發其中,若角狀。習戰鬥,尚信義,善撫其家眾,諸彝戴之。二十世者阿納,始遷水西(今黔西)。四十五世納志主色,佔據矩州(今貴陽),命名為黑羊箐,命子若藏據石人山守之,己仍居水西。

宋以前稱“大姓”,元、明、清三朝稱土司。宋太祖開寶七年(公元974年),若藏子普貴乞內附,受命為矩州刺史。次年普貴為宋氏所逐,北徙。六十世普色阿賦(一稱阿察或阿榨),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內附,受命為安撫使,佩虎符;十七年叛又降,為順元路宣撫使。所轄水西部蒙語曰亦奚不薛。

元成宗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妻蛇節(又稱奢節)攝事,五年叛,七年敗被誅。六十二世阿糯阿晝,元武宗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授銜武略將軍,官提督順元等處軍民宣撫使;泰定帝時賜名帖禾兒不花(一作特穆爾布哈);明宗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加封龍虎大將軍,封順元郡羅甸侯,卒贈濟國公。

六世隴贊靄翠,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內附,受任貴州宣慰使,駐治貴州城(今貴陽),賜姓安氏。妻奢香攝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授封順德夫人。七十四世安貴榮(有明成化二十一年鑄鐘具證),受銜參政,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至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任貴州宣慰使。

公元1509年,安貴榮請王陽明寫下著名的《象祠記》。八十五世安勝祖(一作勝位),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受命為烏撒土知府。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仍襲水西宣慰使,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死,水西安氏歸流官治理。從二世可考年代(公元225年)到公元1698年,經歷1473年,成為世界上有史可查的存在時間最長的地方政權。

濟火既平普里,令其件父克之子長之,是為滷氏大宗。夷謂宗為主,而呼主為革,呼普里為白勒,故謂普里諸滷為大革。火世居閔(水西),而先人勿之少子阿納居南廣之鹿裡,今鎮雄縣。相傳,濟火死後,葬於大定城東之火焰山,故後人稱火焰山為濟火峰。

濟火風雲一時,其子孫世長其土,至清代,水西地方曾設祠祭奠濟火。1981年,在大方縣城西響水柯家橋出土濟火紀碑,高0.52米,長0.65米,已移至大方縣文化館,全碑鐫彝文242言,殘存174字,清代有拓片,原件存西南民族學院圖書館。立碑時代待考。載《昭通彝族人物》。

原創:彝族歷史人物:濟火

諸葛亮

吉乃後語:吉乃在朋友圈看到一則短文,名稱是《歷史上有名的彝奸:濟火》,其全文內容是:“蜀漢建興三年(225),水西阿哲部首領濟火聞諸葛武侯南征,即率眾往芒部之大草壩(今彝良境)迎接武侯師,積糧通道,助帝出征,遂隨軍佐武侯平西南夷,“視為賢能老臣。在楚敖山(七星關附近)設宴,給臥龍先生接風,與他盟誓,本帥所統帥的人,都聽命令,若有反叛之心,叫他不得好結果。”紅日東昇就出發,分三路進軍,濟火領中軍,對叛逆者進行征討之後,捷報頻頻傳來,濟火很高興,“彝君長的江山多麼絢麗,阿哲家的轄地,將永世繁榮,如陽光燦爛,堪稱樂土。”在攻打孟獲時,穿著皇家所贈的冠冕袍帶,儼然一位王侯。戰鬥勇敢,親擒孟獲,立功于軍前,得武侯讚賞。建興丙午四年(226)封爵酬功,蜀漢後主劉禪封濟火為羅甸王,世長其土,勒四十八部,部之長曰頭目,其等有九,曰九扯,最貴者曰更苴,皆屬濟火統轄,即後,牂牁界中普里(屬貴州)革僚叛,濟火受後主詔,率眾討平之,進而拓其境地。時,濟火年已耆艾,帝賜給縷銀鳩杖(龍頭柺杖),以寵異焉。載《昭通彝族人物》。”,看後在網上查看有關濟火其人其事的文章,就把此短文發到吉乃的空間說說中,沒有想到只有11個人看後就被封了。朋友圈為此在吵。有說:“妥阿哲(濟火),一千八百年來一直是天下彝人的典範,在千百年以來彝人的世界裡,那是神人般的存在,是彝人的精神寄託。比如在彝族古籍《獻酒經》裡面,天下的彝人首先敬的是妥阿哲(濟火),繼而是俄索。假如他是彝奸,後人們會這樣敬仰他嗎?”;有說:“濟火是彝奸”的,吉乃沒有更多的資料,所以沒有作任何評論,只是蒐集整理了有關濟火的有限資料供網友們參考。

妥阿哲是希慕遮世系的第五十六代孫,是實實在在的血統世襲彝人,這個除了民間的口口相傳以外,還有國寶級的《西南夷志》明文記載。濟火是彝人是能人是肯定的,且水西政權統治水西近1500年是實事,(水西軍失敗,安坤被吳三桂俘獲礫死都是內部出現奸細所致。)最後是因絕嗣停襲。其實,歷史沒有對錯,更不能假設。想必濟火當時的選擇是一種更高級別的政治選擇。只是假如南中當時都團結一致對外,歷史又該如何演進?為此吉乃認為有必要介紹一下濟火其人其事,是神是奸讓歷史和別人去評說吧。在民國時期,吉乃的家族在和別的家族戰爭中,由於吉乃內部出現奸細而力量受到很大的削弱,還好共產黨來了,兩個家族的戰爭結束了。

原創:彝族歷史人物:濟火

注:圖片來自網絡,謝謝原作者的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