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咖啡館裡,有一群「做作」的記者


這些咖啡館裡,有一群「做作」的記者



這裡是《人物》的「見好」欄目,編輯部成員會有主題地分享一些親自體驗過的好物好所在——日常,我們一起分享故事,今後,我們也要與你分享生活。本期《見好》主題——可以安放靈魂的地方。對記者而言,這樣的地方經常是書店或者咖啡館,當然,現在的情況經常是,一家書店,也帶咖啡館。


足以安放靈魂的咖啡館不光瀰漫著醇厚的咖啡香,它還需要有高度合適的桌子,軟硬得當的椅子,明亮的窗,最好,偶爾還有一隻不愛搭理人的貓走來走去。在那裡,可以打開書沉進去,也可以看看窗外,帶著釋然而珍惜的感情:你知道,這來來往往的人很可能一輩子僅此一次與你擦肩,但在沉默的共享中,我們會感到安慰,感到不孤獨。


祝你漫步世界,也能找到自己的靈魂安處。



策劃|一凡



POSTPOST


這些咖啡館裡,有一群「做作」的記者

推薦人:一凡


這家店的位置可以說是非常「不做作」——在一條平平無奇衚衕中段的拐角岔路里,衚衕西邊出去就是金融街,東邊把口是西四地鐵站。我敢說每個能在不做功課的前提下找到這家店的人,靠的都是緣分,就連我這個住在附近二十多年的人,也是在朋友的提醒下發現它的,當時它已經開了三個月。


推門進去,一層的空間並不大,但內容極其豐富——除了一排臨近吧檯的座位,還佈置了許多店主人的愛好收藏,包括但不限於vintage的衣服(如果有眼緣且聊得開心,你喜歡的店主願意割愛給你)、鏡頭與相機的收藏和許多我想要但捨不得花錢買的獨立雜誌。


逛完一層後可以去點一杯咖啡拿到樓上,上面是半露天的屋頂露臺。不同於那些文化商圈裡的衚衕屋頂咖啡,這裡你可以看到沒被粉飾過的真實衚衕生活,沒有熙熙攘攘的觀光客和吆喝震天的偽老北京小吃,只有出門晾衣服的大姐和蹲著修腳蹬子的大爺,我甚至可以在這裡邊喝咖啡,邊偷看遠處房頂上正在喂鴿子的老父親。


這些咖啡館裡,有一群「做作」的記者


也許正因如此,在這裡虛度能給我一種對於生活莫名又舒適的抽離感,俯瞰著大家的日常瑣碎,屬於自己的放空時間好像能被一點點延長。


聽說這家店最近正在裝修,一層的空間會擴大,如果以後你有緣分來這裡坐坐,記得看看遠處的房頂,也許能看見正在喂鴿子的我。



蓮COFFEE&T


這些咖啡館裡,有一群「做作」的記者

圖源豆瓣

推薦人:楊宙


作為一個文字工作者,咖啡館是我日常工作的地方,因此比起咖啡口感,環境更重要。對我來說,適合工作的咖啡館大概有這麼幾個特點:


一、採光:陽光很重要,能看到外面的景色很重要,有大大的落地窗是再好不過的了。不喜歡商場裡邊封閉的咖啡館(書店式除外)。燈光晦暗的也拒絕,那種只適合私密聊天。


二、桌椅:喜歡窗邊長排的吧檯位。千萬別是軟趴趴一坐就會陷進去的沙發,不然打字半天后肩膀就會斷掉。


三、聲音:我覺得這一點取決於每個人對聲音的敏感程度。對我來說,如果只是看資料,或者寫一些不怎麼費腦的稿子,我就更願意在人群和諧的嗡嗡聲中工作,比起絕對的安靜,那是一種舒適的白噪音。


四、其他:如果店裡有隻溫順可擼的貓就再好不過了,但不是貓咖那種。


之前,我家樓下有家非常合適的星巴克,坐在窗邊長排的吧檯位上,外邊就是寬敞的長安街,休息的時候我可以望望外邊來往的路人,天冷的時候星巴克裡是溫暖熱鬧的聖誕氣氛。最近它正在裝修,所以我的工作陣地轉戰到了更遠一點的阜成門附近的「蓮咖啡」,它大概也符合我以上幾點需求吧(沒貓)。


除此之外,它的不遠處是一座高大的白塔,聳立在低矮的房子之中,天藍的時候很有氣魄。天氣暖和的時候,我經常看到人們坐在露臺上,對著它發呆、仰望。



中信書店


這些咖啡館裡,有一群「做作」的記者

圖源豆瓣

推薦人:may


做記者四年多,好處是自由,畢業之後沒坐過一天班,沒體驗過辦公室政治,壞處則是24小時待命,你在上班,我在寫稿,你過週末,我還在寫稿。但在家裡寫稿是很難的,誘惑太多。所以世界上所有的咖啡館,都是我的辦公室。世界上所有的冰美式和拿鐵,都是我的紅牛。


當咖啡館變成工作場所,情調和環境就都不再重要了。我對咖啡館只有一個要求,就是桌椅的高度合適。長期伏案的人大概都理解,坐著寫一整天,要是桌子太矮,或者椅子沒有支撐,沒過多久腰椎和頸椎就要發難了。高度合適看起來簡單,實際上很難做到。在我看來,滿大街的星巴克、Costa和漫咖啡都做得不夠好。


我兩年前搬到常營,發現長楹天街裡有一家中信書店,有消費區,也賣咖啡。有一排區域,桌子高度合適,椅子靠背也厚實。更加分的是,它像時下流行的那種單人自習室,每個座位前面都被木板擋起來了,上面種著綠蘿,所以你不會和任何人有眼神交流,非常適合社恐患者。


但我感覺,中信書店並不需要我推薦,它已經非常搶手了——似乎附近居民都很愛這排座位,書店十點開門,如果十點二十分你還不到,這排座位就被搶光了。彷彿回到大學,期末考試前搶自習室的噩夢再次籠罩了我,使我不得睡懶覺。


在書店待久了,也是一種人類觀察。我發現這裡出沒著很多文字工作者,有時候站起來溜達,常瞟到這個人在寫影評,那個人在寫商業稿,那個人又在看導演傳記。人人背個帆布袋,我們編輯部有位女士稱之為,討米袋。


後來聽說,傳媒業有個居住地鄙視鏈,剛工作的年輕人住在常營草房(大概是因為這裡房租低、離市區也相對近);有一些錢之後,會搬到朝陽大悅城附近;更有錢一些,就會住到百子灣和國貿。我沒有在現實中驗證這個傳言,感覺自己短期內也沒有實力搬到城裡去,但內心也對目前的狀態挺滿意。年輕人們聚集在此,有點窮,有點熱情,有點晃晃蕩蕩和遠離中心的自在。有時從書店裡抬起頭來,會感覺自己也不是那麼古怪。吾道不孤啊。



1200bookshop


這些咖啡館裡,有一群「做作」的記者

推薦人:秋秋


想說說廣州的1200bookshop,一家24小時開放的書店。


研究生的第一年,課業沒那麼重,我常騎著單車去探書店。那次專門去了離學校不遠的1200,招牌不太起眼,單車兜了幾圈才找到店鋪的入口。除了是一家選書有品、環境合格、咖啡優秀的書店(符合這些標準已經很難得)外,它還有幾個動人的細節。


書店的義工有幾位聽障人士,手裡有個本子,寫著顧客經常問的幾個問題的答案,書店牆上貼著一張紙,請大家對他們給予體諒和溫柔。


店裡擺著一箇舊書櫃,是之前一家叫紅楓葉的獨立書店留下的。它的老闆在去年突然離世,留下經營了十幾年的紅楓葉。1200在鐵錘下把書籍救了回來,並將書櫃作為對老先生和紅楓葉的紀念。


雖然帶有咖啡角,但店員告知我這裡沒有wifi,希望大家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到書籍中。


這些咖啡館裡,有一群「做作」的記者


書店的一樓沒有店員,只有長長的木樓梯。下樓時看到環衛工阿姨坐在階梯上休息。廣州常常下雨,或許這也是一個能夠為他們遮風擋雨的地方。


因為是24小時書店,凌晨到來,你會發現都市生活的豐富多樣性。有人在這裡度過了生日,有人看完夜場電影到這裡迎接天明。


如果故事還有更新的話,那就是1200bookshop曾經的三家24小時書店關停了兩家,我去的那家體育東店是目前廣州僅存的一間24小時不打烊書店。得知這個消息的我已經離開了廣州,但還是覺得莫名難過。作為一個夜間出沒生物,所有打著「24小時」標籤的店鋪我都很依戀,它可以承接我夜裡湧起的頹喪和孤獨。獨立書店難以為繼,我也好想給它們體諒和溫柔。



Pai River Corner


這些咖啡館裡,有一群「做作」的記者

推薦人:小叉


推薦這家咖啡館之前,應該先推薦一下這個地方,泰國北部的拜縣,與緬甸接壤,距離清邁130公里,一個屬於深山的小角落。


從清邁古城出發,穿過763個迴轉山路,才抵達這裡。拜縣出名是因為它是泰國電影《愛在拜縣》的朝聖之地,色彩明亮的網紅打卡地不在少數,來這裡的遊客很多都預約了當地的旅拍,成群結伴來。另一些來自歐洲的度假者喜歡這裡的山野,喜歡成日騎著摩托在縣城裡奔跑。這些都不是我們來的原因,選擇拜縣是看上了它遠離都市,擁有完全的靜謐和空曠。


我們特意住在遠離城鎮中心、倚靠在山邊的小木屋。晚上什麼都看不見,小木屋裡微弱的燈光,溫暖又孤獨。1月份的拜縣,有著夏秋之交的涼爽。就在住的小木屋邊上,有一條叫pai river的河,河岸邊就是這家咖啡館。


被蔥鬱的熱帶綠色環繞著,對岸是木屋民宿,有秋千在蕩著,有頭髮花白的夫婦坐在臨河的桌上聊天,天上的雲流動得極慢,夾雜著草木味道的風也淡淡柔柔的,一瞬間覺得時間是停滯的。我和同伴聊到如果編輯部能搬到這裡該好多,工作都能擁有無限的動力。


這些咖啡館裡,有一群「做作」的記者


當然,那時候誰也不想提起工作這件事情,放鬆的身體已經逐漸滑落,大腦也完全陷進了那片河流之中。店裡沒有音樂,背景音是自然裡的蟲鳴和沙沙的風響,旅行者拖著行李走過木橋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音。可以看到掉在雲來峰上的落日,漸漸暗下來的雲層,感覺一切都被延伸到了很遠很遠。


旅途裡找到這麼一家咖啡館,可以隱秘地安放一些東西,實在太難得了。以致於過了很久,還是覺得能夠回想起當日的場景,那種不想工作,只想關掉所有通訊工具,窩在椅子裡,閉著眼半睡半醒的瞬間。這時候,咖啡味道已經不重要了,擁有這個角落更重要,就像它的名字,Pai River Corner。



世界的圖書館三則


這些咖啡館裡,有一群「做作」的記者

紐約公共圖書館

推薦人:查非


請注意,這是一個不太合群的旅行者的推薦。我是一個去了巴黎沒去老佛爺、到了紐約住在圖書館旁邊、在東京第一件事去參觀電視臺錄影棚的人。接下來的推薦並不適合打卡拍照型遊客,但如果你也喜歡在城市裡放空,沉浸在自己的樂趣中,以下是我鍾愛的私藏地點。


在紐約旅行的時候我住在了紐約公共圖書館(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旁邊,這是紐約城最適合躲起來的地方,晴天可以坐在Bryant Park看書,雨天可以進館躲雨,外國人也可以入館。我在這裡一邊讀書一邊熬過了紐約寒冷的雨天,還參加了Library Tour,跟著工作人員逛這個古老的地方,聽她講發生在這兒的傳奇——這裡有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英國女作家Virginia Woolf的手杖,還有數不盡的珍品書藏。她還一本正經地強調,圖書館雖然可以借書,但請一定要愛惜圖書,按時歸還,上一個不按時還書的用戶、藝術家Andy Warhol先生,就因為拖欠到現在還沒還上的外借圖片交了罰款……


這些咖啡館裡,有一群「做作」的記者

Strand書店


紐約城另一個適合書迷的地方是Strand書店,那是一個書的天堂,我猜想那裡有適合所有人的書,店員還會貼心地給書貼標籤,「注意力不集中?這是適合你的短篇小說」、「讀這本書需要帶上紙巾擦眼淚」、「這是你撒謊說自己看過的書」……這是一個我光看標籤都能看一天的奇妙地方,最有趣的一個標籤是,當我去找自己專業的圖書,我意外地發現,Journalism和Humor放在了一起。看來,做記者也要學一點快樂呢。


這些咖啡館裡,有一群「做作」的記者

Dussmann書店


另一個適合放空的地方是柏林的Dussmann書店(Dussmann das KulturKaufhaus),雖然裡面一半以上是德語圖書,英語書只佔了半層樓,但在晚上店鋪很早關門的柏林,這家書店卻會開到午夜。坐在它靠窗的位置,看一會兒書,望一會兒窗外逐漸沉睡的城市。對我來說,旅行是一種特別的生活體驗,它給予了我短暫的時間,在世界的另一個角落,以最放鬆的方式生活。而這些書店,就是這種體驗的最美好載體。



上野公園星巴克


這些咖啡館裡,有一群「做作」的記者

圖源豆瓣

推薦人:矮木


在我們這個在做作道路上一去不返的欄目裡,推薦星巴克實在是件非常不酷的事兒。因為工作性質,記者出現在咖啡館之類的地方大多隻有兩件事,要麼採訪要麼寫稿,所以出現在咖啡館裡的記者,神經都高度緊張,在咖啡館裡找那種靈魂放空的美妙感覺,至少在我的腦海裡,實在稀缺至極。


但有次在東京,恰恰是在非常不酷的星巴克,靈魂著實飄蕩到了九霄雲外,現在想來都是非常美妙的經歷。


東京我最喜歡去的地方是上野公園,有次去正好趕上下雨。開始的時候雨不大,綿綿密密的,還能佯裝一下文藝青年當個不躲雨的人,但很快,雨越下越大,那天我穿的也少,距離最近的正好是上野公園的星巴克,於是衝了進去,買了杯豆奶拿鐵(很好喝),找店裡最後一個座位坐下。


我的位置靠近一面巨大的落地窗,從窗戶往外看,風景盡收眼底,樹在雨中驕傲地站立,沒有座位的遊人在露天區的簷廊下避雨,記者都有觀察人的職業病,我記得窗外依偎在一起看雨的戀人,哄著小朋友的年輕父母,互相打鬧的學生,發呆的上班族,還有一對穿著衝鋒衣、大約是在結伴旅行的老人家,這些人年齡不同,膚色各異,說著不同的語言,大約沒有什麼共同點。


但說不出來為什麼,那天就是感覺很平靜,上野公園附近集合了古蹟與名勝、博物館、美術館、動物園等等等等,我想那份平靜裡應該有種周圍人都是同類的安全感,哪怕這些人是如此不同,哪怕大家一生也只有這麼一次擦肩的機會。


後來我才知道,這間星巴克是日本的最美概念店之一。當時沒有拍照,不過現在想來真是一點也不遺憾,手機佔領了我們生活的一切角落,有那麼一段存於記憶而不是手機內存裡的時刻,對於陷在生活泥沼中的現代人來講,可能是另一種珍貴吧。



這些咖啡館裡,有一群「做作」的記者


這些咖啡館裡,有一群「做作」的記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