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行業風潮下,語音技術該如何利用?

智能家居行業風潮下,語音技術該如何利用?

4月26日,阿里發佈“智能家居戰略”,聯合美的等巨頭打造智慧生態圈,預計智能家電將佔天貓銷售五成以上;

早在去年,京東已經開始佈局智能家居領域,4月28日,京東首個智能娛樂體驗館“JD Space”在北京開業;

越來越多企業排隊入場,海爾美的等傳統家電廠商從電視冰箱等大電器入手,而諸如小智等初創企業則通過音箱、wifi等小家電切入。

智能家居正以狂風般的速度肆掠,難免有人把2015年稱為智能家居行業的爆發元年。

去中心化操控,才是智能家居的未來

萬物互聯,智能語音作為其中的“聯”,承擔著重要的家居產品鏈接作用,讓技術落地到產品,也讓普通消費者受益。

從按鍵到觸控到語音,智能家居的第一個表象特徵,是“讓用戶更方便的控制”,不再依賴於固定的設備端限制。從傳統的家電設備,到遙控器,再到手機APP,智能家居的幾次變革,最明顯的表現是控制系統設備終端的不斷微化。而語音技術屬於去中心化操控技術,不依賴於任何設備端,通過算法即可實現,能在任何終端設備上直接操作。或許在不久的未來,判斷智能家居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看是否利用了語音交互技術。

智能家居行業風潮下,語音技術該如何利用?

語音控制,讓產品“聽話”

目前,一般的家居設備控制命令,都基本能通過語音來解決。從電燈開關、電視選臺、音樂播放,不管是單品還是套裝,都能通過語音來控制。

調查,願意用語音控制家居的用戶佔比排名第二,僅落後於APP/電腦控制0.43%,其他集中控制方式分佈相對則比較均勻。相比於APP控制,語音控制的便利程度更高。比如電燈開關,如果使用APP控制,在操作前,還需要先打開APP,然後觸摸點擊開關,再退出APP,而使用語音控制,只需要說一聲“關燈”即可,孰難孰易,輕而易見。

現在能夠實現語音控制的方案商很多,但實際使用起來,卻千差萬別。說到底,智能家居中的語音控制,核心難點在於遠場識別。尤其是在控制電視、空調的時候,用戶一般都離設備比較遠,因此遠場語音識別在智能家居環境下,堪稱殺手級技術。目前,思必馳採用“麥克風陣列”技術,已經能夠做到遠場5米識別率達到92%以上,能夠滿足基本的家庭生活需求。

聲紋識別,讓產品“認主”

所謂聲紋識別,包括說話人辨認和說話人確認。前者用來判斷某段語音是哪一個人所說;後者用來確認某段語音是否是指定人所說。聲紋識別在工業軍事上的運用非常廣泛,在民用範圍裡,尤其是智能家居行業,主要運用在一些風險控制領域,包括安防系統、密碼識別、賬戶登錄等。

在所有的生物體徵認證方式裡,聲紋無疑是最安全高效的新玩法。

用自己的專屬聲音作為識別密碼,讓家庭智能電子成員只聽自己的話,所有的設備控制都是基於身份辨認和確認展開的。例如一般的“防盜門”,採用材質加密,高級一些的會採用密碼設置,如果加入聲紋識別技術,只有主人說特定的詞彙才能解鎖,這無疑能讓“安全”進一步升級。

人機交互,讓產品“開嗓”

智能語音技術,能做的不僅是語音控制,更能讓家居實現真正的人機交互。思必馳首席科學家俞凱認為,使用語音進行交互的系統會更聰明,能在多樣的環境下準確理解用戶通過語音傳達的意圖,從而優化用戶的生活效率。

想象你與音箱之間,將會發生如下的對話:

“我要點播一首劉德華的傷感歌曲。”

“好的,為您找到兩首歌曲,《冰雨》和《17歲的雨季》,您想聽哪一首?”

“《冰雨》吧。”

智能家居行業風潮下,語音技術該如何利用?

“好的,即可為您播放。”

早在2013年,思必馳推出“對話工場”,免費向開發者提供封裝的SDK,同步支持蘋果和安卓兩大平臺,相當於為智能設備裝上“人腦”,集合“聽”“說”“理解”“對話”“感官”的5組對話能力。不僅是能聽懂主人的指令,更能確切回答問題,甚至在有疑惑的時候能夠“開嗓”提問,這就是目前智能家居設備中的語音技術應用極致。

雲端or本地,這不是一個問題

不可否認的,語音交互技術在聯網環境下,將能發揮更大的功能。但也不代表在離線狀態下就發揮不了智能語音的作用。

是否需要聯網,主要是看設備的功能需求。現在的語音技術,已經完全靠算法即可完成,無需依託芯片硬件,只需在設備自帶的硬件中寫入相關程序即可。也正因如此,本地的信息存儲量有限,一些複雜的功能,比如海量搜索、多樣控制等,就必須將語音信息上傳到雲端再進行處理。而諸如簡單的控制和識別,是完全可以在本地解決的。

目前智能家居產品,主要發力在電視和wifi音箱方面,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入場,這一情況或將迅速發生變化。思必馳CEO高始興表示,智能家居的核心在於“人性化”,讓家居產品更能符合用戶的需求,不管是電視、音箱,或路由器、檯燈,只要把“人性化的體驗”做到極致,都有機會成為真正的爆款。

智能家居行業風潮下,語音技術該如何利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