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怎麼用兵的?您清楚嗎?

君,臣,佐,使,是方劑學術語,是方劑配伍組成的基本原則。《素問·至真要大論》:“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二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組成方劑的藥物可按其在方劑中所起的作用分為君藥、臣藥、佐藥、使藥。君指方劑中針對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臣指輔助君藥治療主證,或主要治療兼證的藥物。佐指配合君臣藥治療兼證,或抑制君臣藥的毒性,或起反佐作用的藥物。使指引導諸藥直達病變部位,或調和諸藥的藥物。

中醫是怎麼用兵的?您清楚嗎?

方劑是歷代醫家臨床治療的經驗總結,它的組成由簡單而趨於複雜,有一定的方式,即所謂的君臣佐使。沈乾一說:“蓋藥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輔治者臣也,與君藥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藥至於病所者,使也。”君藥就是解決主要矛盾的,臣藥負責加強君藥藥力或者解決其它症狀或疾病,佐藥有臣藥的作用或者減少君、臣藥毒性、不良反應或幫助患者減少拒藥(病重患者等服用後出現不耐受等情況)概率。使藥的作用為使方劑更有針對性,或者調和方劑藥物的藥性。君藥是主攻,臣藥佐藥是輔助,使藥是帶路者。

金代張元素提到“力大者為君”,同時代的李東桓說過“主病之為君……兼見何病,以佐使藥分治之,此制方之要。”明代何伯斎也提到“大抵藥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輔治者,臣也。……”蔡陸仙說:“一方中對主要病證之專利藥為君,其治兼病兼症藥為臣,助君藥者則謂之佐焉,供導引前驅者則謂之使焉。”

中醫是怎麼用兵的?您清楚嗎?

從古人的敘述我們可以看出君臣佐使在方劑學運用的重要性,和科學性。君藥是針對主要病症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其藥力達方中之首位,用量比臣、佐藥要大。在一個方劑中,君藥是不可缺少的藥物。臣藥是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要病症的藥物,也是治療兼症的藥物。佐藥有三種意義:一是協助君、臣藥加強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的兼證。二是用以消除或減緩君,臣藥的毒性或烈性。三是用與君藥性味相反而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一般用量較輕。使藥有兩種意義:一是引經藥,即能引方中諸藥以達病灶的藥物。二是調和藥,即具有調和諸藥作用的藥物。使藥的藥力較小,用量也較輕。舉例說明於下:

麻黃湯:君藥——麻黃,用於發汗解表。臣藥——杏仁,用於平兼症之喘。佐藥——桂枝,幫助麻黃散寒。使藥——甘草,協和諸藥。此方劑為發汗重劑,主治:惡寒發熱,無汗而喘,頭痛,身疼,腰痛,四肢疼痛,脈浮緊。

桂枝湯:君藥——桂枝,用於發汗解熱。臣藥——勺藥,用於益陰和營。佐藥——大棗,生薑。生薑助桂枝發散,大棗助勺藥養脾。此方為發汗輕劑,主治: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乾嘔,脈浮緩。

大青龍湯:君藥——麻黃,桂枝,用於發汗解表。臣藥——石膏,用於治其煩躁。佐藥——生薑,大棗,杏仁。姜棗調和營,衛,幫助麻黃,桂枝的發汗解表。杏仁用於利肺氣。使藥——甘草,用於協和諸藥。此方為發汗解熱重劑,主治:發熱惡寒,頭痛身疼,無汗而煩躁,脈浮緊。

中醫是怎麼用兵的?您清楚嗎?

以上為中醫方劑學君臣佐使的運用,就如同排兵佈陣,運用好的話,百戰百勝。歡迎您的閱讀,並且希望您點評,有興趣可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