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還能活多久?我們是哭還是笑

藝術還能活多久,就是藝術的未來在哪裡。這個問題是怎麼提出來的呢?

從黑格爾的“藝術終結”論說起

德國古典主義哲學家黑格爾1817年在海德堡大學的一次演講中提出了“藝術已經走向終結”的論點。

黑格爾認為,藝術經歷了象徵主義、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三個類型化,歷史階段性的發展過程,目前已經走向終結,被管你替代。

藝術還能活多久?我們是哭還是笑

偉大的黑格爾,站在歷史宏觀的思維世界,不能不說,他的論斷具有偉大的歷史性的高瞻遠矚。

他肯定了歷史的進步是不可逾越的,也是不會倒流的,這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黑格爾也混淆了他提出的“藝術類型”並行和混合的事實。

比如,黑格爾生活的時代和他去世以後,藝術並沒有完全浪漫主義,也不是完全古典主義,也不是完全象徵主義。

就是我們現代,藝術仍然也象徵主義、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不同風格的創作。

但是,主流的導向確實發生重大的變化,那就是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藝術。

黑格爾提出“藝術終結”論,並不是瞎想象出來的

而是科學技術日益發展,確實擠壓了藝術生存的空間,這也是事實。

黑格爾所謂的藝術被觀念替代,說的就是藝術想象將化為現實,藝術不再神秘而“觀念”將成為“藝術”。

例如,黑格爾同時代的偉大文學家歌德在他的文學鉅著《浮士德》中,想象了一個化學家瓦格納在實驗室創造了一個人。

藝術還能活多久?我們是哭還是笑

這就是浪漫主義藝術。但是,今天,我們確實用事實的“觀念”,研究可以“創造”人,這已經不是浪漫主義藝術,而是實實在在的科學了。

再比如說,中國明代小說《西遊記》裡的孫悟空能駕“筋斗雲”,想怎麼飛,就怎麼飛。現在也不是“浪漫主義文學”了,而是事實了。

但是,現代影視藝術大片,照樣還會上演科幻故事,這種故事,應該也屬於浪漫主義藝術的。

兩種不同的藝術終結回應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哲學家阿瑟、丹託重新提出了“藝術終結”論。他說,哲學已經成為藝術世界的一部分,藝術沒有什麼意義了。

與丹託的論點不謀而合,1991—1997年,再法國也持續地討論了藝術危機問題,對藝術的未來做出了悲觀的結論。這些學者認為,當代藝術毫無內容,枯燥乏味,根本不夠藝術的起碼標準,純粹是資本市場炒作的一件“皇帝的新衣”,是一場騙局罷了。

而中國一些學者也受到這些影響,拋出了“中國畫沒有未來”論。

藝術到底是不是死亡了?在丹託延續黑格爾“藝術終結論”的同時,有一個人給出了不一樣的答覆。這就是英國人邁克-費瑟斯通的“日常生活審美”化。

什麼是“日常生活審美化”

一句話,就是現代工業化也需要藝術。沒有藝術是生活,不叫生活,生活應該是一種藝術。這就是“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原理。

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教授邁克-費瑟斯通在1984年的一場演講中,他的演講題目就是《日常生活審美化》。正如他的演講題目,他的演講主旨是:日常生活審美正在消弭藝術與生活之間的距離。

藝術還能活多久?我們是哭還是笑

我們已經生活在處處有藝術,處處是藝術生活的時代,藝術是生活,生活也是藝術的。

這就是說現代科學,把生活轉換成藝術的同時,也把藝術轉換成生活的一部分了。

費瑟斯通認為生活審美應該包括兩個層面:一是藝術和審美進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別是批量生產中的產品以及環境被審美化了。例如,現代工業設計,已經是藝術的媒介了。

沒有現代設計的工業產品,簡直不可想象如何面對市場競爭。

藝術終結和日常生活審美有什麼區別

還是有區別,黑格爾是從人類歷史的橫向發展來研究藝術的發展和未來。事實上,藝術確實有發展的不同。

例如,今天的西方畫家大多數人還是畫印象派這一路,很少畫古典主義繪畫了。中國呢?也是大多數人也是畫寫意畫,很少畫工筆畫。

而一些戲劇,歌劇,也被現代影視替代了,這也足以說明每一個時代的藝術,都是以時代的“觀念”我基礎的。

不過這也不是絕對的。

日常生活審美化,也是文化和產業共同普及的結果。

比如,以前欣賞唐詩的人很少,現在,我們的教育非常普及,唐詩研究進入我們尋常百姓家了,包括《詩經》我們都可以欣賞。

不但可以閱讀文字的唐詩宋詞,還可以欣賞到影視作品的情景再現。這也是藝術日常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體現。

總之,藝術不會消亡,生活需要藝術。藝術永遠是生活的伴侶,與我們一起創造美麗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