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興是如何逐漸淡出歷史舞臺的?

kart2011


與歷史上因已“人盡其才”或者“功成身退”或者迫於形勢淡出歷史舞臺不同的是,黃興的逐漸“淡出”,卻是他自己的選擇。

而黃興選擇“淡出”的原因,乃與國父孫中山有關。

黃興與孫中山一直是並列的關係,最初與孫中山一起創辦同盟會時,黃興的勢頭甚至是高於孫中山的,也正因此,史書上從來將黃興與孫中山合稱為“開國二傑”、“孫黃”。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樣的兩人看起來更像是合夥人關係,而不是上下級。

但中國有句古話叫“一山不容二虎”,這個道理從來是毋庸置疑的。這個普通百姓都能懂的道理,黃興自然懂。

這句古訓被體現到極致並不是在共同“創業”之初,而是在“創業初成功”之時。

1912年1月,隨著辛亥革命的一聲槍響,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宣佈退位,統治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退出歷史舞臺。與此同時,中華民國成立。如果沒有黃興和他們那一輩的革命先行者,這一刻不知還要等多久。

之後的幾年裡,新生的民國摸索著前進的道路,期間不乏泥潭與深淵。事情往往就是如此,當我們有著共同的敵人時,再大的分歧也會被無視;當敵人被打倒時,一丁點的異議,都會被無限的放大。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黃興與孫中山之間有了隔閡。為了國家的安定,黃興並沒有與孫中山鬧掰,而是決定選擇急流勇退。

在此之前的1911年4月發生了一次由黃興領導的起義:黃花崗起義。這次起義,也是促成黃興“退出”的原因之一。

這年4月27日,黃興率領130多名敢死隊,在廣州發動起義。他們的目標是兩廣總督衙門,這已經是他們第十次發動起義了。起義一開始,敢死隊進行的非常順利,不僅直接突入了總督署,還將總督張鳴祁趕跑。

眼看勝利即將到來,清兵調兵遣將派來援軍。起義軍雖然殊死搏鬥,終因寡不敵眾,以失敗告終。黃興負傷逃跑,敢死隊死傷大半。

不久之後,這些死去的烈士包括《與妻書》作者林培民等被葬在黃花崗,史稱黃花崗72烈士。

原本戰場上的成敗從來是常事,經常出入戰場的黃興自是知曉的,但他卻偏偏對這次失敗耿耿於懷,為何呢?

因為,這一次失敗與以往不同,它是一場本應勝利的起義,可最終卻因為失誤而失敗了。

起義之前,黃興等革命志士準備有十路兵馬,然而未等開戰,十路變成了四路;起義那天集結人馬時,卻只來了一路!

更加讓人氣憤的是,僅僅這百餘人,也沒有裝備足夠的武器彈藥,個別人還打起了退堂鼓。在這種情況下發動起義,無異於以卵擊石。

可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黃興明知寡不敵眾,仍舊以其蠻橫的霸氣,率領敢死隊毅然而然的選擇了起義。在臨行之前,黃興給孫中山留下一封絕筆信,信中寫道:

“今夜擬入,成敗既非所逆睹,惟望公珍衛,成則速回,敗亦謀後起。弟本不才,此次預備多有未周,厥咎殊深。奈事皆決議而行,非一人所能專斷,幸各人挾有決死之志,或能補救,亦未可知。”

言外之意,黃興心中毫無一絲僥倖,已經抱著必死的決心發動起義。參加黃花崗起義的,大都是同盟會的骨幹成員,他們和黃興一樣,留下手書、為了革命以身殉國。

然而,這次起義卻終究因為敵眾我寡、彈盡糧絕而失敗。

黃花崗起義的失敗,使得黃興在同盟會內部遭受諸多非議,認為是他的原因使得組織失去了大量精英。面對輿論壓力,本就心有愧疚的黃興一度心灰意冷,甚至想去刺殺兩廣總督,為死難的烈士報仇。

後來,在譚人鳳的死勸之下,黃興才放棄了這一想法。但自此,他的心中便打上了一個永遠解不開的結。

中華民國成立後,孫中山接連幾次進行錯誤指揮時,黃興本可反抗,但為了大局,他選擇了服從。但這些慢慢成了鬱結在黃興心中的小疙瘩,這些小疙瘩和他的心結一起,讓黃興感覺到了一種喘不過氣的不適。

1914年,孫中山將國民黨改組成為中華革命黨,要求黨員宣誓服從孫中山的命令。這對於黃興而言,又是一個疙瘩。在他看來,革命的意義在於廢除家天下而創共和,孫中山的行為,無疑是在給共和抹黑。

為了表達內心的抗議,黃興拒絕加入中華革命黨,並轉往美國,以“為祖國的未來謀求新的出路”為由離開了孫中山。

也就是從此以後,黃興慢慢退出中國歷史的舞臺,只在異國他鄉為祖國的革命奔走籌款(默默奉獻)。

對於黃興的離開,孫中山自是不捨。然而,他又豈能不知道這位革命同志的心思?只要他心有退意,任憑誰來勸說,都沒有用。黃興臨走之前,孫中山贈送他一對聯:

“安危他日終須仗,甘苦來時要共嘗。”

孫中山的這句話,只黃興能懂,想來,拿到這副對聯時的黃興,其心情是相當複雜的。這副對聯裡,有兄弟情與國家大義等等糅雜在一起生成的特殊情感。這情感,與黃興和孫中山而言,似千金重。

黃興再次回國時,已經是1916年,此時的中國跟他離開時已經大不相同,袁世凱已經在鬱郁中死去,南方諸省相繼獨立。

本該苦盡甘來的黃興,卻因為常年為革命事業奔走,積勞成疾、病入膏肓;他終未來得及品嚐革命的“甘甜”,就在上海病逝了,享年42歲。

1917年,孫中山親自為黃興主持葬禮,並將他葬在長沙嶽麓山下。此後,黃興一直默默在此守望著他為之奮鬥一生的國土。


記者李滿


歷史是現實的!

黃興不僅是淡出歷史舞臺,而且基本被後來的民國遺忘。

黃興去世後,章太炎曾寫下輓聯:“無公則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但在民國,尤其是國民黨當政後,黃興卻沒有享受到輓聯所言的歷史待遇。

黃興為革命出力頗多,但去世後卻幾乎被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這究竟是為什麼?

概括地說,可能有這幾方面原因:一,黃興有耿直不爭的性格;二,黃興的格局見解不高;三、黃興去世的早;四、真正跟黃興志同道合的宋教仁亦去世的早。

先來說黃興的性格。

自晚清曾國藩、左宗棠以來,湖南可謂是英豪輩出。對於湖南人的性格特性,章士釗有過總結:“好持其理之所自信,而行其心之所能安;勢之順逆,人之譭譽,不遑顧也。”

說的直白點,就是騾子性格。認理不對人,行事講究問心無愧,敢玩命更固執,不管毀,也不管譽。

黃興就是個典型的騾子性格,幹革命敢玩命,跟孫中山合作過程中,因堅持自己認定的東西多次險些與之決裂,但只要認定的道理在,他又總能做到顧全大局。可一旦認定的道理不存在了,他則不計得失,不管譭譽。

舉兩個例子。

1906年冬天,同盟會曾發生著名的“國旗事件”。孫中山主張用青天白日旗,黃興認為這是在仿效日本太陽旗,因此他堅持用以示平均地權的井字旗。

為這個,兩人相爭不下,幾近徹底鬧翻,但最後在認定的大局大理面前,他還是做到了顧全大局。

二次革命失敗後,黃興再次流亡日本。1914年7月,孫中山在東京另組中華革命黨,規定入黨必須宣誓效忠,黃興因為認定的道理不在了,拒絕參加。

有人勸他另組一政黨,但黃興說:“領袖惟有孫中山,其他不知也!”

說完,黃興去了美國,幫蔡鍔的討袁護國軍籌借軍餉去了。

此事最能全面地反應黃興的性格,也註定了今後他要淡化在由國民黨主導的民國曆史中。

接著說黃興的格局見解。

袁世凱曾對南方革命黨四大領袖有過一次精闢的點評:“孫氏(孫中山)志氣高尚,見解亦超群,但非實業家,徒居發起人之列而已。黃氏(黃興)性質直,果於行事,然不免膽小識斷,易受小人之欺。蔡鍔遠在黃興及諸民黨之上,此人之精悍即宋教仁或亦非能所匹。”

說到底,黃興是個革命先鋒,卻不是高規格的政治家,所以他只能在革命初期扮演流血奮進者的角色,卻註定無法在民初的政治風雲中烙下深深的印記。

再說黃興的命運。

黃興1874年10月25日生在湖南長沙府,自幼即對八股文深惡痛絕,只喜武術。

30歲前,黃興就頗為激進,主張革命,四處宣傳革命。

30歲時,黃興賣掉家裡36畝地,在長沙坡子街附近搞集會,以興辦礦業為名,成立華興公司,口號提的很有水平:“同心撲滿,當面算清。”

次年,華興會在長沙西園正式成立,黃興被公推為會長,提口號:“驅除韃虜,復興中華。”

就像這問題說的那樣,自這之後,黃興就踏上了武裝起義的革命先鋒之路。

先是賣掉家裡300畝田產,買來長槍500條,短槍200條以及大量炸藥,想趁著慈禧七十大壽那天起事,炸死參加湖南慶典的湖南文武大員,結果遭叛徒出賣,流亡日本。

加入中國同盟會後,黃興先後參加或指揮了欽廉防城起義、鎮南關起義、雲南河口起義,屢敗屢戰。

最慘烈的是隨後的黃花崗起義,雖然僥倖活了下來,卻被打斷了右手食指和中指。

武昌起義爆發後,黃興到漢口任戰時總司令,指揮作戰。漢口丟失後,他主張轉攻南京,遭到革命黨人反對,之後只能辭職。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黃興任陸軍總長兼參謀總長。

這是黃興的輝煌時刻,但這輝煌隨著討袁二次革命的失敗,隨即就消失掉了。

此後的黃興既不願加入孫中山的中華革命黨,也不願另立山頭。短短兩三年之後,1916年6月,黃興因積勞成疾,最終在上海去世,時年僅42歲。

他死的時候,正是革命黎明的前夜。

前夜的黑暗淹沒了他。

最後說同道之死。

黃興真正志同道合的搭檔其實是宋教仁,黃興敢於任事,宋教仁雄才大略,兩人要是能長期搭檔下去,民國的歷史會怎麼樣還真不好說。

怎奈宋教仁英年死於暗殺。這對黃興的影響太大了,不僅否定了他曾經認定的道理,更讓他失去了創大業的可能。


黑句本


黃興逐漸淡出歷史舞臺的原因是複雜並且多樣的,黃興和孫中山從根上來說就不是一系的,而且黃興是湖南人,孫中山更加信任的是廣東人,在孫中山創建中華革命黨的時候,黃興和孫中山翻臉,另外黃興1916年就死了,屬於死得早系列,入土為安了。

黃興從根上和孫中山就不是“同氣連枝”

中國是一個氏族社會,什麼時候都講究宗族,地域,這就是血緣和地緣,再加上中國從科舉制形成的學緣,形成中國近代社會的重要人際關係。

鬧革命的時候,亦是如此,在清末民初的時候先後湧現了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組織,其中興中會就是孫中山以廣東人為基礎拉起的隊伍,帶頭大哥是孫中山、胡漢民、汪精衛等人,江湖人稱為廣東幫;華興會是以湖南人為基礎拉起的隊伍,帶頭大哥是宋教仁、黃興等人,江湖人稱為湖南幫;光復會是以江浙一帶人為基礎拉起的隊伍,帶頭大哥是陶成章和章炳麟等人,江湖人稱江浙幫。

單打獨鬥是不成,因此1905年的時候三個組織一同成立了同盟會,是為中國近代第一個統一的全國性資產階級政黨,所以,儘管黃興和孫中山都是同盟會的領導人,但是從根上來說,並不是同氣連枝,同盟會本身也並不牢靠,到1907年的時候就分崩離析了,光復會整體退出,孫中山帶著他的廣東幫到南洋去創業,黃興因為響應孫中山的號召,繼續追隨孫中山。

一個湖南人領導的廣東革命故事

現在對於孫中山的讚美是很多的,因此容不得一點沙子,實際上孫中山作為廣東人,對廣東的情節還是挺深的,在辛亥革命前孫中山組織的多次起義,均是在廣東或者兩廣,在二次革命後,依然將廣東當做革命根據地,孫中山死後,廣州國民政府的領導者,汪精衛、胡漢民、廖仲愷、許崇智全是廣東人,說孫中山傳位給蔣介石純粹是扯蛋,老蔣能夠黑馬崛起,那也是大機緣了,但是背後也是江浙幫的力挺。

所以,孫中山的革命,縱橫將其稱之為廣東革命故事。

儘管存在地域上的差異,黃興依然投身革命,在兩廣一帶,身先士卒,衝鋒在前,領導革命,孫中山則在幕後籌集欠款,兩個人搭配的還算可以,只不過,黃興的命是真的硬,領導了那麼多次失敗的起義,竟然一次也沒被抓住,這一點十分難得了。

辛亥革命勝利後,本以為刀尖上舔血的日子過去了,結果北洋軍打來後,還是讓黃興當排頭兵,這就讓黃興有點不高興了,老子為革命付出那麼多,就不能安逸點嗎?

中華革命黨的建立,最終將黃興排除圈子外

武昌起義的成功,縱橫以前就論證過,宋教仁起的作用比孫中山要大,因此,宋教仁組建了當時的國民黨(與後來孫中山組建的國民黨不一樣),並且大選成功,要到北京去組閣,結果死在了半路上,這個時候黃興就在宋教仁的身邊,說明,地域情結還是存在的。

緊接著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要和袁世凱幹到底,實際上孫中山和宋教仁的關係並不怎麼樣,然而這個時候卻興師動眾,黃興也不想再動干戈,畢竟清政府已經推翻,還鬧啥勒!但是孫中山說得好,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啊!

黃興到江蘇擔任討袁軍總司令,三下兩下就被打跑了,二次革命隨即也失敗了。

對於孫中山來說,這是很正常的,失敗乃兵家常事,孫中山再次跑到日本,這一次玩法升級了,將國民黨改組中華革命黨,要求黨員無論資格多老,入黨時按指印,並且宣誓服從孫中山的命令,你說當時資格最老的人是誰?除了黃興還能有誰?說來說去,不還是讓黃興給他磕頭下跪嘛!

所以,黃興沒有按手印,最後和孫中山分道揚鑣,也就被孫中山排擠出國民黨核心圈子外了,再加上1916年黃興病逝,後來也就逐漸淡化了黃興的影響,將一切辛亥革命時期的成果都放到了孫中山頭上。


史論縱橫





黃興雖然與孫文合稱“孫黃”,但是我們必須明確的是,他們不是一路人。

黃興當年退出政治舞臺和歷史舞臺,是帶著滿滿的遺憾與無奈的,遺憾的是他沒能繼續帶領他的同志們為革命事業奮鬥,遺憾的是他沒能見證中國革命事業的勝利,無奈的是他的一己之力改變不了一個人的“瘋狂”和一群人對一個人的崇拜。



黃興生於1874年10月25日,曾取名為軫,意為“前車既覆、來軫方輶”,即吸取太平天國失敗的教訓,不要重蹈覆轍。

1903年11月4日,黃興以過30歲生日為由聚集志同道合的人,如宋教仁、陳天華、章士釗、劉揆一諸人,在長沙秘密商議併成立了革命組織華興會,以“驅除韃虜,復興中華”為宗旨,對外則是辦礦的華興公司。1904年2月15日,華興會正式成立,黃興任會長,宋教仁、劉揆一、秦毓鎏為副會長。

1894年對清政府徹底失望的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創立了興中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為宗旨。

1905年黃興、孫中山等中國革命團體與組織的領導人在日本東京商議成立了同盟會。黃興在同盟會的地位是不低於孫中山的,但是為了革命組織的團結,黃興主動放棄競選最高領導人,拍板將總理的位置讓給了孫中山。黃興為什麼能夠如此“闊綽”?為了革命,為了國家和民族。



孫中山能夠坐穩同盟會總理的寶座,離不開黃興的支持。

創立光復會的陶成章和章炳麟是不服孫中山的,他們更願意支持黃興,所以曾經屢次攻擊孫中山,這或許是陶成章後來遭到暗殺的一個誘因。但是,不管陶、章兩人怎麼運作,黃興也始終不為所動,甚至專門寫信給孫中山,說陶、章是“桀犬吠堯”,自己肯定會拒絕他們,支持你孫中山。陶成章1912年被暗殺,章太炎也在經歷了長期反孫無果後,最終於1917年脫離了孫。

可見以黃先生當時的影響力確實不是沒有機會取代孫先生,但是他卻主動放棄了。當然,陶、章兩人的事也說明了黃先生的存在始終對孫先生是個威脅。



“孫黃”蜜月期結束的導火索是“二次革命”的失敗。

1913年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遭人暗殺,遠在日本的孫先生匆匆回國,隨後開始籌劃以武力討伐袁世凱。最開始黃先生是反對的,因為他們的實力確實不如袁,如果用武力的話恐怕討不了好,但是在孫先生的堅持下,黃先生最終還是決定支持孫先生,黃任江蘇討袁軍總司令,並發表討袁誓詞。

黃先生為了支持孫先生的武力討袁,到處聯絡各省軍政要員,可以說給了全力支持,但是最終還是失敗了。

“二次革命”失敗後,國民黨被袁世凱強行解散,領導人們則逃亡去了日本。當時孫先生分析和總結“二次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認為這次革命之所以失敗,是因為組織裡有人不服從領導,致使不能上下一心,矛頭直指黃先生。

最後,孫先生為了剔除不服從領導的人,使僅有的力量能夠更團結地擰成一股繩,決定改組成立中華革命黨,凡入此黨者必須宣誓絕對服從孫先生的領導。黃先生也知道孫先生是在排擠他,同時他也不認可孫先生這種近乎“獨裁”的做法,所以拒絕加入該黨,最後負氣出走美國。



黃先生曾在給日本人宮崎寅藏的信中直言:“然以弟不贊成中山之舉動,以是相迫,不但非弟所樂聞,且甚為弟所鄙視。”

後來,在給孫先生的信中黃興說到:“國事日非,革命希望日見打消,而猶自相戕賊若是,故日來悲憤不勝。先生今力任大事,竊附於朋友之義,有所諍諫,終望採納,不勝幸甚之至。”

從黃先生寫給孫先生的信中也可以看出,孫先生試圖組建中華革命黨剔除他,他不是不敢爭,也不是不能爭,實在是因為他不願意爭,他不想為了一己之私去破壞組織的團結。他在後來與人談話時也說過:“吾黨中分裂,於孫先生名譽有礙,黨務亦因而不能統一,於國家前途亦有莫大關係。”

所以,他最後選擇了黯然退出,成全了孫先生。

只是誰也沒料到的是他這一走,竟然再也回不到政治舞臺和歷史舞臺了。


吾與吾國


有一件事情讓黃新與孫中山產生了分歧。

孫中山要求國民黨的每一個黨員都要宣誓效忠孫中山,黃興明確表示反對,認為這樣做是在搞個人崇拜,有悖於民主理念。

黨內還有一個人也是不太服氣孫中山,這個人就是黃興的湖南同鄉,宋教仁。

早在辛亥革命推翻滿清之後,中國一下子陷入了群龍無首的無政府狀態,這個時候有人提議叫孫中山從美國回來當首腦,宋教仁對這個建議並不是很贊同,當然他也沒有強烈反對。

宋教仁的理想是在中國推行西方的政黨制度,所以他代表國民黨在全國積極進行競選活動,一時間風頭蓋過孫中山,會不會引起孫中山的不愉快?

宋教仁遇刺身亡,刺客後面的指使者是誰,一直是一個迷,孫中山們說是袁世凱的陰謀,但是直到現在我們沒有證據證實是袁世凱所為,袁世凱是不是背鍋了?

不管怎麼說,宋教仁的死讓孫中山得到兩個收穫,首先,黨內的競爭對手沒有了,然後是藉此機會把黨外的對手袁世凱幹掉。

一箭雙鵰?

如果宋教仁成功了,其他人一看,喲,原來採用公開的競選爭取人民的支持也可以取得管理國家的權力,以後我們也採用這種方式來獲取官職吧!

以後可能就不會出現蔣介石的獨裁統治了,當然也不會國民黨一黨獨大的狀況。


黔人東子


關於黃興是如何逐漸淡出歷史舞臺的說法很多,但並不象有些野吏說的那樣複雜。


1903年5月,黃興從日本回國(由鄂督張之洞派往日本考察學務),秘密聯絡周震麟、張繼等人,在長沙創建華興會,公推黃興為會長,準備舉行推翻清廷的起義,為了能夠成功舉事,黃興派人聯絡省內外各省關係,以謀策應。並且另組了同仇會、專與洪江會等下層幫會組織聯繫共謀起亊。後因孫中山先生遊歐美抵達日本,在各方協調下,黃興、陳天華、宋教仁等華興會成員放棄華興會組織,與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興中會合並,成立"中國同盟會″。同盟會成立後,黃興秘密潛回國內,協助孫中山策劃起義。1907年,黃興與孫中山先生領導發動了鎮南關起義,後因力量懸殊起義失敗。因孫中山先生國內名氣太大,清政府四處輯捕,國內無法立足,親自領導,於是就將國內一切事務,委託黃興、胡漢民主持,自己專門負責在國外籌款和物資,接濟國內革命之需。故自此以後,不論是欽州起義,還是辛亥廣州起義,都由黃興主要負責領導。在此期間,不論是聯絡策反新軍,還是聯繫共進會、日知會、群治學社等組織密謀起事工作,都有黃興主導謀劃,並隨時函告孫中山先生決斷。廣州起義失敗後,革命黨人又發動了武昌起義,推舉黎元洪為臨時都督,黃興被舉為革命軍總司令。國民革命勢如破竹,各省紛紛響應。南京光復後,各省代表雲集上海,商議成立臨時政府,擬推舉黃興為大元帥統帥指揮革命軍各部,但黃興先生一再推讓,當得知孫中山先生不日將由美國抵達上海時,黃興先生即請代表廢除元帥名義,推舉孫中山先生為大總統,對孫中山先生非常敬仰。

黃興和孫中山先生的主要政見紛岐,發生在議會迷宋教仁先先遇刺案後,兩人因為在討伐袁世凱的時間問題上,發生紛岐,討袁失敗後,亡命日本,孫中山先生總結革命失敗的原因,認為黨內意見不統一,思想混亂,投機分子或不服從黨魁的命令所致,主張從新成立中華革命黨,宣誓服從總理,並按指摸以示忠誠。但黃興先生不贊同,黃興先生認為,袁世凱勢力強大,為了拉攏收容各派力量討袁,不必嚴格入黨手續。雖然黃興先生不贊同孫中山先生的嚴格入黨原則,但孫中山先生還是給黃興留了中華革命黨協理一職,由於黃興先生末就職,引的謠言四起。1913年2月,黃興先生徵的孫中山同意,前往美國,在華僑中宣傳討袁復國大義,並和孫中山先生有書信往來,商討中華革命黨黨章細節。後來蔡鍔將軍在雲南準備起義討袁,國內革命黨人發電電請黃興先生歸國協助指揮,黃興先生以歐戰危機,各方無暇顧及東亞,能助我抵制日本入侵者,只有美國,不得己暫留美國,以便與美政界接洽,或為將來助一臂之力為由暫留美國。黃興先生隨然暫時沒有回國,但黃興先生在美國各地今常發表演講,並積極在國外籌款,支持國內革命。1915年6月,黃興先生回國,和孫中山先生在上海相見,兩人共同召集革命黨人,共商反對北洋軍閥的策略(袁世凱己死,討袁軍事結束),但不久,黃興先生染疾一病不起,競於1916年10月31病逝。

縱觀黃興先生的一生,在當時歷史的大背景下,他並沒有淡出歷史舞臺,而是在討袁失敗後,繼續從事反袁活動或反對北洋軍閥的活動,只是由於不幸病逝,才淡出歷史舞臺!

"


鷹x眼


黃興是個真正的謙謙君子,儘管和孫中山在選旗,屢次起義時機等問題都意見不和,但最終服從大局支持孫。宋教仁遇刺案,孫堅決要武力解決,黃認為,首先民國了,有憲法有法律,應該法律解決,武力解決會破壞法制,開內戰先河,而且國民黨的力量也根本無法對抗北洋。但孫堅持,黃興也服從了。二次革命迅速失敗,孫要重組國民黨為中華革命黨,但章程儀式卻像幫會。黃興堅決拒絕,為防止黨的分裂,出走美國,回國不久病逝,自始至終沒說孫一句壞話,反而尊敬有加!


炎焱海風



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孫中山和黃興是一對親密戰友,他們志同道合,相攜相扶,在黑暗中砥礪前行,為中國的民主進步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然而,這種親密無間,在辛亥革命前卻差點破裂。緣於為選用民國國旗而起了爭端。  

1906年,同盟會集,中華民國國旗被提上日程。孫先生看好自己的老鄉,已犧牲的戰友陸皓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設計的"青天白日"。但黃興覺得青天白日美中不足,與日本太陽旗接近。孫先生於是提出旗子可改作"紅藍白""三色,這樣體現了"自由、平等、博愛"的真義,又平添美觀。但黃興不予接受。  


1907年3月4日,章太炎、張繼、陶成章等人就潮州、惠州等地起義遇挫,孫中山分配贈款等事,提出罷免孫中山同盟會總理職務,改選黃興。 黃興高風亮節,毅然決然:


“革命為黨眾生死問題,而非個人名位問題,孫總理德高望重,諸君如求革命得有成功,乞勿誤會,而傾心擁護,且免陷興於不義。”  


從而以個人崇高的威望平息了沸沸揚揚,甚囂塵上的“倒孫”聒噪。 


1909年秋天,陶成章等人代表七省同志在南洋起草了所謂的《孫文罪狀》,目的是開會改選同盟會總理。襟懷坦白的黃興也竭力抵制,為消除剖解,還親筆寫信為孫中山,並不成路途遙遠,蒞臨南洋拂拭了那裡的"反孫倒孫"情緒。緊要關頭,又一次化解同志間的矛盾,鞏固了孫先生的地位.


黃興逝世後,章太炎書輓聯曰:“無公(黃興)則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縱觀黃興一生是能經受住這樣評價的。 

由上面三件事可知,甚囂塵上的孫,黃之爭內容是關於中華革命黨的原則問題,沒有絲毫沽名釣譽,爭權奪利,相互傾軋的意思.而所謂"黃興逐漸淡出歷史舞臺"是假命題,根本沒有這樣的說法.現在一提起舊民主主義革命,說起孫中山,就聯想到了黃興,什麼時候暗淡了黃興的形象了呢?



希望星晨58298869


幸亥革命中黃興作為革命軍的最初領導者,其功勳是不可磨滅的。黃興同孫中山一文一武,共同實現了推翻清政府的大業,不過在這過程之中,黃興同孫中山卻是漸行漸遠,因為黃興不滿孫中山的一些做法。兩人多次發生激烈爭執,尤其是孫中山在黨內開始集權時。

兩人最激烈的一次爭執發生在宋教仁被刺殺之後,當時孫中山找到黃興,堅持要以武力討伐袁世凱。但是黃興只是說證據不足,也就是說不清楚是不是袁世凱派人刺殺,這件事情還存在疑點。而且黃興很委婉的告訴了孫中山,以當時的軍事實力,很難戰勝北洋軍。



而孫中山則認為黃興這是明哲保身的做法,與革命背道而馳。然而當黃興提出徹查宋教仁被刺案件,以憲法來懲處,屆時袁世凱若不遵從,至少還佔了一個理勝。但是這個提議被孫中山否決了,說到底宋教仁被刺這個問題,是袁世凱和孫中山權力之爭,孫中山需要藉此事書立威信。


黃興後來淡出國民黨,也是因為覺得局勢已經非自己所能左右,而且同當初革命理想相差太大。黃興沒想到民國成立之後,依舊是沒能改變這亂局。更沒想到袁世凱當選大總統之後,居然會公然解散議會,空有共和之名。


小司馬遷論史


黃興作為同盟會元老,孫中山戰友,一度地位顯赫,被合稱為孫黃。黃興晚年逐漸淡出歷史舞臺,分道揚鑣,這與孫中山,黃興之間的政治分歧有關,逐步難以調和。

“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深刻感覺到如果沒有一個強有力的組織,革命便斷不可能成功,隨著加入同盟會的人越來越多,同盟會進化為更為先進的中華革命黨已經勢在必行。在此過程中,孫中山和黃興的分歧也日漸擴大,根本原因是會員加入中華革命黨的程序違背了黃興的民主共和的初心。

孫中山仿照幫會的模式,堅持要求黨員在入黨誓詞中要宣誓附從孫先生再舉革命,試圖建立一個組織嚴密的政黨。然而,對於附從二字,黃興持有不同意見,建議修改。
可是孫中山不同意,認為如果沒有這兩個字,中華革命黨將會同當年同盟會一樣,組織渙散,難以集聚合力,還可能被人用來招搖撞騙。 所以,必須完善入會程序。

此外,加入革命黨時,黨員要按手模,黃興也表示反對,認為那是封建幫會,不應該如此,孫中山卻認為新的革命黨必須要有自己的領袖,不能群龍無首,必須在領袖的領導下,強調絕對服從。

這些觀點黃興難以同意,自知無法再與孫中山像往常一樣融洽的合作,黃興逐漸萌生退意,不久就提出定離開日本前往美國,孫中山表示理解,這樣,兩位共和偉人便天各一方。兩年後,也就是1916年,黃興回國後。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不幸因病逝世,時年僅42 歲,剛過不惑之年,孫中山對於好友逝世,無限悲痛,曾經多次致祭,表達哀思。

歷史傳訊社,基於共享理念下的歷史學人社區。我們團隊立足於原創,書寫歷史,資鑑現實,努力建設為一個有情懷和質量的新傳播媒體,歡迎大家點贊、評論與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