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我們,將何去何從?

“科學,的確是文明的全部,是一系列基於過去的增量發展。”

——斯蒂芬·霍金《在巨人的肩膀上》(2002)

1.選擇好方向,拒絕重演泰坦尼克號的悲劇!

方向即一切。

因為沒有及時改變航向,泰坦尼克號沒能躲開致命撞擊,最終沉船。

未來的我們,將何去何從?

霍金指出,科學通過人類集體積累對世界運行方式的知識取得進步,有著共同方向。

物理學表明,時間本身有一個確定的方向,即只向前推移。方向比目的地更重要,因為生命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無休止的演化中度過,都在沒有終點的旅途中度過。

而如今的國家治理並沒有找到一個社會方向,更別說保持正確的社會方向。

此外,由人口、國際勢力重心、環境、能源四個人類面臨的嚴重變革危機來說,可能會引起潛在的大規模無序。

如果這四種變革中的任何一個出了嚴重亂子,全球的內部裂變、大面積崩潰就不可避免。

如果環境、經濟和社會結構的混亂之間形成了混亂,那麼毀滅的風險就會加大。

我們要怎樣才能讓歷史不朝著這種最壞的情況發展,不走向徹底崩塌呢?社會的演變是一個根深蒂固的過程,但

可以由我們掌舵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留意前方的危險信號,必要時改變方向,防止觸礁。

2.向科學指導看齊,謹防變成第二個消失的瑪雅文明!

應對秩序的四種變化需要樹立一個人類管理的新範式。全球社會應該從意識形態向以科學指導下的理念轉變,以此來治理國家,這是一個既簡單又積極的改變。

在管理社會、政治和經濟系統的過程中,如果我們不從意識形態向科學轉變,我們的國家之船很可能觸礁。

現在,我們的地球正處於危機之中,末日時鐘正在倒計時。全球變暖、土地退化(伴隨著土地生產力下降),像石油這樣至關重要的、不可再生資源的耗竭,會讓國家預算和資源不堪重負,如果情況走向極端惡化,會引發整個社會的乾旱、饑荒、災荒、破產和毀滅。

賈雷德·戴蒙德在《崩潰》中指出美洲的瑪雅文明或者是復活節島的波利尼西亞文明等已經消失的文明,如何因為森林砍伐、水土流失、乾旱、氣候變化、自然資源的過度開採,以及統治者無視所處時代發出的不詳信號等種種原因而走向崩潰。

未來的我們,將何去何從?

表面看來,全球社會就像是一條有大大小小不同的城市拼接而成的百衲被,由貿易、航線、衛星電視、電影院、大眾媒體、互聯網、廣播、通信和人類遷徙模式拼縫而成,形成了地球前所未有的大型通信和貿易網絡。我們取得的成功難道不驚人嗎?

3.現實很骨感,但我們仍可沿著豐滿的理想之路前行

在這麼一個網絡聯結成的現代化的表面之下,結構性基礎正分崩瓦解,包括家庭制度(尤其是婚姻制度和人類繁衍這一核心功能)、社會結構、驅動工業社會的能源供應鏈的瓦解以及最具破壞力的瓦解——經濟和支撐地球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之間的關係的崩潰。

但我們仍可以改變方向來阻止我們逐漸滑向衰落、直至滅絕的趨勢。

科學是一套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思想和知識系統,與破壞力對抗,我們可以利用科學知識智勝,我說過,國家需要通過科學而不是意識形態來指導前行。

進步意味著向著理想前行,這通常涵蓋在國家所接受的意識形態中,而前進是持續向正確的方向邁進。對進步來說,目的地最重要,而對前進來說,方向更重要。進步是一個充斥著意識形態的概念,相比之下,前進更中立。

由於時間移動得非常快,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來解決伴隨21世紀四種變革產生的混亂加劇的問題。

鑑於時間的這種敏感性,把科學作為治理的主要框架是不夠的,此外,我們還要把科學從當前的物質和社會領域延伸到未來學領域,這會讓目前的知識一直滯後於變化的力量這一狀況得以改觀。

通過未來學,我們可以超越變化和時間,率先一步掌握我們的命運。時間短暫,稍縱即逝,很快,只有行動迅速的人才能生存,這樣的人能夠預見未來、未雨綢繆。

4.撥雲見霧還得看科學,分分鐘喜提未來的預兆

19世紀是帝國的世紀,20世紀是意識形態的世紀,21世紀應該是科學的,包括未來研究的世紀。

這意味著對待世界要採用因果關係的方法,對待未來也是如此。

就像現實世界的其他部分一樣,未來的產生也是有原因的。無論昨天、今天還是明天,世界都遵循著自然規律。

我們渴望像讀一本書一樣去閱讀世界的未來,但是未來有一個密碼,表面上令人費解,好像包裹在無數的不確定性和複雜之中。

然而,深入到表面之下,未來的產生只是一些系統的過程,現實世界的每一天都是在這樣系統過程中產生的。

經過了幾個世紀的卓越努力和突破,科學已經撥開了籠罩在生命運行原理之上的層層迷霧,是時候把自然規律和科學的研究方法運用於對未來的研究了,這會讓我們在不可抗拒的變化面前不再麻痺和無力。

培根預見了科學的方法能釋放出的力量:“人類知識和人類權力是同義詞;因為凡不知原因時即不能產生結果。要支配自然就須服從自然。”

偉大的科學和哲學成果已經揭開了未來暗含的秩序。鑑於物理學和哲學已經正視時間的三個關鍵屬性為:方向性、連續性和有序性,,我們自然認為未來最終能夠被解讀。

未來的我們,將何去何從?

未來廣泛的存在於我們周圍的演化週期之中,這些週期制定內在目的。過去以記憶、事件和情況產生的結果為形式在現在投下影子。

我們同樣可以看到未來的預兆。過去產生我們稱之為記憶的印象,現在持續地給我們留下有意義的印象,未來也以同樣的方式在我們的腦海裡產生印象,我們稱之為預兆

就像圖片文本的水印,這些心理預兆比物質印象和記憶更輕,更像輪廓和影子。但是這些預兆正是我們理解未來的開始。

5.持續前進,成為太空中的“銀河護衛隊”也將不再是夢想!

在我看來,未來和過去一樣嵌在現在之中。

生活快速向前,只朝一個方向變化,這一點對未來學家來說非常有利。

原因是我們可以觀察到時間的流動以及事物如何隨時間變化,即事物根據因果關係法則變化,事物根據因果模式有組織地從當前的狀態向未來的狀態演化,這使得我們能對未來的狀態作出邏輯推理。

持續向前是我們的目標,科學是我們的方法,秩序是我們的價值,基於知識的治理是我們的模式。文明最好是面向時間的方向——向前。

不前進,即使朝向遙遠的未來,也只會存在持續的衰敗,人口減少更使問題雪上加霜。

即便人類在太陽系以外的星球上安家需要上千年,只要方向正確就能讓國家之船在自信和強大中航行下去。

未來的我們,將何去何從?

我們需要持續不斷地尋求人類太陽系以外的棲息地,這是我們在太陽毀滅後繼續生存的必要手段。

時間和當前的狀態如何通過因果模式分別變成未來和未來的狀態,代表了人類和科學認知的一個新領域。對未來認知進行分類和積累會使我們成為一個真正有主動性、更有效率的物種。

《破譯人類的明天》是知名智庫人物、南非未來學專家邁克爾·李的力作,由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院長、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關成華教授傾力翻譯。

深度解讀國家、社會、個人的未來將何去何從,面對石油危機、人口危機等問題,人類應該怎麼做才能保證生命繼續延續下去。

用科學的方法探究未來,用探尋到的規律預測明天,一部縱談人類發展與個人機遇的鴻作,愛好科學知識的你不容錯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