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對人的意義是什麼?

中州知府


作為一箇中文系畢業生,我可以堅強勇敢地大聲說,文學對人生,很多時候並沒有什麼意義。

文學是怎麼產生的?魯迅先生說,勞動,先民扛木頭,嘴裡杭育杭育喊著號子,這就是文學的起源。遺憾的是,偉大的魯迅在文學理論上,經常犯低級錯誤。一般認為,人類的文藝,科學,哲學等諸多學科,都起源於原始巫禮。原始人乃至人類進入文明時期後相當一段歷史,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打仗和祭祀。打仗,是生存的需要。祭祀,則是發展的需要。祭祀天地鬼神,瞭解世界和自我的規律,於是就有了儀式,有了音樂舞蹈,有了美術,有了口頭的文學作品。

從這個角度,文學對人類有著巨大的意義,文學伴隨人類前進,文學是人類的靈魂家園。

然而,人類不等於人,群體的意義不能代替個體的意義。就如國家的自由獨立,不等於公民的自由獨立。作為一個個具體的人,不存在普遍適合的文學的意義。人,有不同的需求,也有不同的滿足需求的方式。文學只是選項之一。很多時候,人,不需要文學。


江南俗士1


事實上,文學是人類文明和文化的一個重要形式,是語言文字的高級昇華,對於提高人們的人文氣息,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與藝術一樣,文也是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比如說,西遊記曾經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孫悟空這個活靈活現無所不能的文學形象,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雖然他是一個猴子的化身,但是,即便如此,也可以從現實生活中找到他的原形!總的來說,一直以來,文學對於開啟民智,開化人類,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hi123


文學不僅只是對一個人的意義重大,而是對於人類的文明,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國家的強大,民族的復興,都有著深遠的影響。華廈五千年優秀的歷史文化,是通過文學的方式傳承到現在,那可歌可泣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也是以文學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地弘揚。當這些具有優秀文化和民族氣節的文學作品,展現在我們的面前,我們深受教育和感動。文學中那些優質的內容,那些正面人物祟高的氣質,那些充滿著正能量的隻言片語,對我們都有著潛移默化的感染。

文學的字裡行間,來源於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卻超越了我們的精神境界。文學陶冶著我們的情操,淨化著我們浮燥的心態,給予著我們生活的力量。





朱八戒CC


我沒什麼文化。可我知道,世間的學問無非兩種,一種是是自然科學,一種是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不言而喻,就是研究,探討自然的學問。而社會科學說白了就是人學。其中,最主要的要素之一就是文學。

人要生存,首先得保證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的基本條件。所以,人得用智慧和勞動換取金錢。於是,關於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等自然科學就應運而生。換句話說,人要生存就必須學習自然科學。

另外,人是群居動物。如何立足社會,如何與人打交道,如何滿足人的心理慾望和生理慾望,能更好的活著。如何化解人生活中的愛恨情仇,喜怒哀樂?!於是,人就必須學習另一種學問,那就是社會科學。而文學則是社會科學中主要內涵之一。

文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文學包羅萬象,凡是與人生存有關的意識問題都屬於文學範疇。比如:哲學、邏輯學、心理學等等。而狹義的文學,是指文化傳承發展的學問。比如,文學作品,藝術作品等。以滿足人精神生活的需求。



皛川


曾經有一位學法律的同學問我“我們都是文科生,法律有它的規則,去判定一個人是有罪還是無罪的。而一部文學作品是好是壞如何界定?文學的意義是什麼?”

無論對作家、文學系老師、文學愛好者來說,這似乎都是一個永恆的問題。

紅顏秀的小編認為,對一個人而言,對一部文學作品的喜好、觀點不會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必然的年齡增加、閱歷的增多、心態的變化和偶然的人生中的遭遇、意外或驚喜都會使你對一部文學作品好壞觀點,它的意義產生變化。

一部文學作品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評判很複雜,對於一個人而言,你是否喜歡一部文學作品、認為它有什麼作用都取決於你自己。

意識流的開山作品法國作家的《追憶似水年華》、19世紀法國最重要的《人間喜劇》、被譽為“有史以來最偉大小說”的《戰爭與和平》無一例外都是長篇鉅製,

可能你抱著一顆期待又崇敬的心看了十幾頁,卻發現太過冗長、人物關係太複雜、提不起興趣,對你而言,這些書暫時的就是“沒用的、沒興趣的文學”,有可能在你的後半生你永遠都不會再翻開這本書,又或許今夜在夢中見到了書中的人物,於是第二天你一口氣讀完了整個系列,並且深深的愛上它,隨之讀完了這位作家所有的作品。

不要急著對一部作品下定論,它是好是壞,你是喜歡還是討厭。

那本書,它就在那裡靜靜地躺著,如果你們有緣分的話,在將來,總有一個契機,你會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全身心沉浸在這本書中,愛上它,並且在餘生,無論你經歷了苦惱還是收穫了幸福,都會再一次捧起它,尋找對你而言新的意義。

直到你悟出了這部文學作品中對你而言獨特的力量時,你會發現,有些書你早晚都會去讀,很多年後還會再看一遍。

很多年前看兩三行介紹,就知道你終究有一天回去找來讀的書,就像和一個人對視兩秒,就知道你們是否能心靈相通一樣。

小編一直認為,對一個人而言,一部文學作品有什麼作用,要看這個人與這部作品是否有緣分。

不用剛看完或者沒看下去就急著下結論,“它沒用”或者“我不喜歡”,未來充滿了無限可能,一個熱愛文學的人總會和某部文學作品產生某種神秘性的聯繫。

在遭受了打擊、在被人打擊了、在下班回家後坐在汽車駕駛室裡感到孤獨和疲憊時,或許你會想到某種書的某句話,然後跨越時間空間年代國籍性別的鴻溝,感到心中某種難以言說的感覺被柔軟的、致命的擊中,在那一刻,你和那部文學作品、那位作家就達成了一種神秘的聯繫,他生前孤寂的無人理解只能寫在書中排遣的心境與後世的你感同身受;

而他在多年前的一種感受對現在的你來說感同身受,他跨越時間的鴻溝,將之表現了出來。所以,我的建議是,不用刻意去追求文學的作用,去等待;

放下別人加之於你、你被教育的思維模式,用自己的直覺和心去感受,屬於你和那部作品的神秘的一瞬。


紅顏秀1號


文學對於人的意義很大,大到人生的必須,一個剛剛面世的嬰兒她見到一束鮮花她在注目,跳躍,臉上現出愉快的表情,這就是美的表述,美的嚮往。一個經歷人生不斷洗滌的人她的心靈必然在文學的影響下心向美好,思維激盪,在文學的激勵與感悟下逐步完善與走向美好的生活未來與精神境地,這就是文學的意義,文學的需要。

一個人從醜到不醜,不但不醜而且美,這一巨大變化的過程在於心靈美、作為美,這又是文學給予賦予的意義與價值,文學就是這樣的塑造人、成就人,感化人,文學的意義最能激勵與感悟人的作品莫過於天津作家馮驥才的作品,影響深遠,感悟極大,諸如:《啊!》、《雕花菸斗》,《愛之上》、《霧中人》,更能剖析人與社會關係的《高女人與她的矮丈夫》。令人叫絕而又感悟深徹,這不就是文學的最高意義與境界嗎?規範與揭露,激勵與感悟,奮發與勵志都在文學自然的狀態下起到了人生的意義,也就是文學的意義,以此文學就是人學。



楊柳青青春之聲


文學是人類文明傳承的一個重要載體,有啟蒙發聵的意義。



太極寄暢


這個問題擱在幾年前我估計我會講,要文學何用,我就喜歡無用。不過現在我已經講不出這樣的話了,大概是自己太虛弱了的緣故吧。

我不敢講文學有什麼用。我只敢小心翼翼的說,至少我需要它。像嗑藥那樣需要它。

我看小說,是在滿足自己的一個需求。我常常產生這樣那樣的虛無感,對過去愧對,對未來惶惶不可終日,所有的道路越來越狹窄。有時候覺得世界是個牢籠,把我緊緊束縛住。我會煩躁,不知道今天做了什麼,不知道同今天一模一樣的昨天做了什麼。我會惶恐,害怕自己就這樣一輩子,就被自己潦草的糟蹋了。

這可能大概是我需要文學的原因。文學對我有慰藉功效,更多的時候可能並不是慰藉,而是無可慰藉,它與我同樣難過,同樣困惑。

文學的發展與世界的發展是齊頭並進的。從廣闊流到了狹窄,從崇高流到壓抑。事到如今,沒有什麼能被逃避的。

有時候我很想抱著包法利夫人來一起哭一哭,嘆一嘆有什麼辦法呢,你站在此處,遠眺只能眺望見你看得到的東西。有時我真的挺理解她,也挺佩服她的。不過她能怎麼辦呢?從前堂吉訶德還能仗劍而行,她只能出個軌。在這樣的平庸生活面前,做一場自顧自的白日夢。這不僅僅是一個道德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生存處境的問題。你看,這同資產階級的劣根性不劣根性的沒有直接關係的,我們也要面對這樣的生活的。出軌,還是不出軌,並不是找不找男人,找一個什麼樣的男人的問題。這是一種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對生活的選擇困境。

有段時間,我感同身受的讀《局外人》,我是局外人的局內人,過著一種與自己不相干也意識不到自己有什麼相干的生活,我很悲痛,他與我同樣的痛。但只有這樣的悲痛裡面,我會去儘量的跳脫一種局外人的生存境況,我並不想這麼生活,漂浮在生活的表面,永遠腳不沾地的這樣漂。這種嘗試未必是成功的,它大多數情況下是失敗的,然而有痛楚就好過沒痛楚。

我骨子裡並不樂觀,我有時候會傾向於認為生活就是一種泥淖,無論是否有權有名有錢,都只能掙扎而無法避免。好像在我們這個時代裡面,對自我的困惑終將無法避免。卡夫卡點出了我們的主題,我們全是K,像詛咒一樣逃離不開K的命運,一種沒有過去,不知未來,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知道自己的動機是什麼的生活,只是在一種莫名其妙的狀態下順理成章的做一些即時性的事情。籠罩在巨大的非理性之下的,莫名其妙的順理成章。喬伊斯也點出了我們的主題,曾經光輝的奧德修斯被解構成布魯姆,在瑣碎的生活裡游來蕩去。生活是一堆瑣碎,我們在孤獨裡飄蕩,如何去回家?

文學有什麼用?它是我們的困境與當下。我像嗑藥一樣需要它,需要時時保持清醒,保持傷痛,保持孤獨與絕望。因為我即便不傷痛,不孤獨,不絕望,我的生活才是真正傷痛、孤獨與絕望的。這即便是我永世不能更改的困境,總算是要時時記得的,時時拿來想一想的。因為想一想的時候,我會覺得自己在生活,在活著。

我不把文學當成我的身外之物。我也不想去詢問我的靈魂,問它有什麼用。


快樂幫幫


文學是華美而彌久的人類生命與人生之載體。它既蘊涵著人類豐富的人生經驗,也濃縮著古聖今賢們深邃的生命體悟。它一直在誘導著人們對於更高層的人生境界之嚮往與追求,也從字裡行間透露出文學創作人對於人生流程奧秘的領悟。在文學中,人類的歷史和生命都變得鮮活起來!

因此,文學對人的意義主要有三:

首先,文學對人而言,它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文學告訴了人們,我們生活有什麼的意義;

其次,文學幫助我們建立並且確定了人生自我的價值觀念;

最後,文學讓人們認知而且接受了人生存在世上的意義進行自我確認。











阿燚黃南開


文學作為人類的精神結晶,對人具有多重意義。對創作者、讀者、社會和歷史的意義,又是不同的。可以說,文學對人的意義等同於文學價值和意義問題。

答主前日曾有幸到劉禹錫謫居十年的朗州(今湖南常德市),作了一場關於文學價值和意義的講座,今天,把講座的提要分享於此,還望讀者諸君多多批評。


1. 文學是參與政治,改變命運的手段。

在中國古代,參與政治的途徑有三種:世襲、選舉和建立王朝。

世襲,是貴族的特權。皇族的核心成員,世襲政治權力,處在權力遊戲中心,一般皇室宗族,則只能享受榮華富貴,反而難以政治參與政治了。

建國立業,乃非常之人才能夠成就的非常之業。尋常百姓,既無此才能,更無此膽量了。成功了是建國,失敗了就是造反篡逆!這條路,不是常人常走的。

只有選舉制度,是普通人有可能走得通的。

選舉制度中,隋唐至清末的科舉等考試,對普通人進入統治集團,參與國家和社會的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科舉考試,如今天的高考,可能是普通人改變自身命運的唯一途徑。

而科舉考試,特別是唐宋時期,多考察詩歌和辭賦,其時,文學對士人乃至其家族的意義就非常重大了。

1905年,張之洞廢除科舉制度後。科舉之途便被廢棄了,而讀書特別是文學,仍在一定程度上具備參與政治、改變自身命運的作用。今天的公務員考試,考察內容包括對歷史文化知識的掌握,申論的寫作,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對考生文學水平的考察。

2. 文學是表白心曲,傳達意願的工具。

“常恨言語淺,不如人意深。今朝兩相視,脈脈萬重心。”劉禹錫的這首《視刀環歌》,把目成心許的暗戀情狀呈現出來。當處在暗戀之中,不知如何表白自我時,可以此詩傳情。

情詩在人們傳情達意時具備日常語言難以替代的作用,達到讓人意想不到的結果。

而含蓄有節的文字表達,對朋友之間,上下級之間,尊卑之間的交往,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今日國人之粗鄙的一大表現是,表達自己的願望和欲求時,非常直露,缺乏一種含蓄文雅的氣度,有些言語彷彿出自衣冠禽獸,其人似未嘗被文化薰染過。

舉個例子,戀愛之中,一方熱切思念對方,自己常主動聯繫對方,時間久了,內心可能有所不平——你就不能主動點兒?你就不想我嗎?不要老讓我主動,好嗎?

周代的人這樣表達:“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詩經·鄭風·子衿》)

翻譯成白話:

青青的是你的衣領,悠悠的是我的思念。縱然我不曾去會你,難道你不把音信傳?
青青的是你的佩帶,悠悠的是我的情懷。縱然我不曾去找你,難道你不能主動來?
來來往往張眼望啊,在這高高的城樓上。一天不見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樣長!

現代人這樣表達:

我(我)
我要(我要)
我要你(我要你)
我要你的(我要你的)
我要你的愛
你為什麼不走過來
我(我)
我要(我要)
我要你(我要你)
我要你的(我要你的)
我要你的愛
你為什麼不說出來
我愛你我愛你葛蘭《我要你的愛》

雖然這兩首詩(歌)內容略有差別,但兩首作品給人的感覺完全不同,《子衿》含蓄委婉,而《我要你的愛》直露奔放,都是文學化的表達,然而前者更為文雅,是經過昇華的藝術,而後者略顯粗俗,近似於發洩的情慾。前者更具有文學性!

3. 文學是融入歷史,豐富傳統的津渡。

文學創作是作者進入歷史的方式,屈原被流放到南方,他的詩文就寫了曾在南方巡遊的舜帝。劉禹錫被貶謫到常德時,便想到曾經流放於此的屈原,並模仿屈原,改造當地的民歌,寫出了《竹枝詞》《楊柳枝詞》《競渡曲》等作品。



文學作品可能促進歷史的變化,有些作品催生景觀的產生。劉禹錫曾到過的地方,大多修建了與其作品相關的景觀:1986年,安徽和縣修葺了“陋室公園”;1990年,南京市在石頭城舊址上興建了石頭城公園,2017年,常德修建了柳葉湖大唐司馬城。

文學作品和作家言行也可能成為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屈原的“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執著精神,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擔當精神,都豐富了我國的文化傳統。

4. 文學是抒情言志,表達自我的載體。

詩言志,歌詠言。

這點幾乎是常識了,就不作展開了。

5. 文學是自我救贖,堅守自我的媒介。

文學是弱者的職業,在人生低谷,作家用創作突圍,以文字自我救贖。蘇東坡最偉大的作品,多半在貶謫失意的人生階段寫出。

失意的阮籍,寫作《詠懷詩》,追懷歷史,把內心的積鬱、失望、痛苦傾瀉而出。五百多年後,劉禹錫亦步武前賢,寫了《學阮公體三首》:

少年負志氣,信道不從時。只言繩自直,安知室可欺。百勝難慮敵,三折乃良醫人生不失意,焉能慕知己

朔風悲老驥,秋霜動鷙禽……不因感衰節,安能激壯心

昔賢多使氣,憂國不謀身目覽千載事,心交上古人。侯門有仁義,靈臺多苦辛。不學腰如磬,徒使甑生塵。”

劉禹錫一生70多年,有20多年貶謫在地方,如果不是文學,他將怎樣安放自己的內心呢?

強弱並非絕對的,強者也有失意之時。處在低谷的強者,也是弱者,文學可能成為他們找到生命新的平衡的砝碼。

6. 文學是維護公正,守衛道義的堡壘。

文學是弱者的職業,更是維護弱者權益,守護社會公正和人間道義的堡壘。

孟子說,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古代的士大夫,與現代意義的知識分子,在精神氣質上近似。能夠超越一己之利害,甚至捨生取義、殺身成仁。

7. 文學是記錄生命,抗拒死亡的利器。

生命短暫,時光飛逝,死亡無法避免。怎麼才能死而不朽呢?

《左傳》給出了答案: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立德是極為罕見的聖賢們的事業,立功是人中龍鳳的帝王將相的職業,而立言則是眾多在現實社會中缺乏行動慾望,渴望在精神過度封王成聖者的追求。

何況,相對德業和功勳,文字更能傳之久遠。文學家通過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延續了自己的生命,傳播了筆下人物的生命,也延續民族的文化生命。

8. 文學是豐富生活,滋養生命的源泉。

與其他動物一樣,人有食色的生理追求。然而,人又不能停留在動物階段,還應當有一些精神性、超越性的追求和價值實現。這種價值,主要通過藝術、哲學、宗教和文學等來達成。特別是文學和藝術,以較為直觀感性的方式,豐富了塵世凡夫們的生活,滋養了被瑣碎庸常所消磨的生活。

“只有一個今生是不夠的,人還應該有個詩意的世界。”文學便是通往詩意世界的大門!


更多人文精彩,敬請關注:風雅人文觀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