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清十大姓氏之——吳姓


閩清十大姓氏之——吳姓


在浩蕩的宇宙中,有這麼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吳孟超星。他就是閩清籍被譽為“中國肝膽外科之父”的吳孟超。那我們今天就來說說閩清的吳氏,閩清吳氏在閩清人口總數中排名第6位。

吳氏源遠流長,吳姓出自姬姓,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商朝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亶父(後被追為周太王),因被西北戎狄苦楚,被迫率領族人遷移到商開墾不到空地——岐山下的周原做起家計,積德行義,得到國人擁戴。太王能以德為治,周國自此興盛。太王見商政日衰,貴族傾軋,民心散亂,亂象叢生,知其國運不久,便起翦商之意,以“弔民伐罪,為天下除殘賊”號召部屬主動出擊。太王有泰伯、仲雍、季歷三個兒子,太王孫姬昌(後被追為周文王),出世時,有聖瑞出現,季歷及其子姬昌皆賢,所以太王就屬有意讓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兒子泰伯和二兒子仲雍知道父王的意思先傳位給季歷,再傳位給姬昌,兩兄弟主動放棄王位繼承權,而“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不為”的泰伯則“惟知君臣之義,截然不可犯也”,故不從父翦商。泰伯託辭離開,即“太王有疾,泰伯採藥不返”,而仲雍亦離去,斷髮文身,示不復用。便一直南下荊蠻(周人敵視楚國的稱呼)。最後到江蘇無錫梅里村落腳,泰伯和仲雍給當時比較落後的江南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被當地土著推舉為君長,號稱“勾吳”。

太王順利傳位給季歷,季歷後來被商王文丁所殺,而昌繼位為文王。文王封國,授命泰伯繼續治理勾吳,“泰伯則端委以治吳。”泰伯無後,將吳國治理權交由胞弟仲雍之苗裔,故吳之子孫,皆仲雍之後。而尊泰伯為吳氏開姓始祖,仲雍為吳氏傳代始祖。周武王(姬昌為文王,其子姬發為武王)滅商後,仲雍的3世孫周章為諸侯,國號改稱為“吳”,並追封泰伯為吳伯。公元622年來,吳國不斷髮展壯大,逐漸強盛起來,成為春秋五霸。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吳國亡于越,吳氏子孫被迫流亡。據史料記載,他們東渡扶桑,南下百越,北上齊魯,隱姓埋名,播遷各地。


閩清十大姓氏之——吳姓


福建是吳氏分佈較多較集中的地域,也是歷史上吳氏宗族較早到達的省份。吳姓主要分佈在福建福州、漳州、廈門、泉州、莆田、龍巖、崇安、建陽、浦城、連江、惠安、晉江、石獅、南安、安溪、永春、同安、雲霄、寧化、連城、上杭等市縣。吳氏入閩主要有六個時期,分別是戰國夫差亡國之後、西晉永嘉之亂、唐末黃巢起義、北宋靖康之難、元代中原動盪、明初經濟復甦。西漢後期吳姓在閩已經聚集族親6000多戶,成為閩地的泱泱大族。三千多年來,吳姓子孫在閩枝繁葉茂,瓜瓞綿綿,人數超過265多萬,為福建第五大姓。

入閩清的吳氏有:白中鎮溪演:閩清縣《龍崗吳氏族譜》記載,入閩始祖吳德興,於晉永和十年隨兄學士吳向協鎮越國,遂由江蘇入閩,卜居侯官縣五都龍坪村。有一支裔孫遷至閩清溪演,成為當地望族。


閩清十大姓氏之——吳姓


池園鎮井後村:吳成總入閩。吳成總(先世待考一,固始縣人,元順帝時由固始遷入福建永春縣達埔上畲地方,裔孫後又遷到閩清縣池園鎮九鬥村,稱一九鬥延陵吳氏~。池園吳氏有七十五世伯祖千一公第18世孫吳大華由石坑進入閩清縣池園鎮井後村傳派。


閩清十大姓氏之——吳姓


白樟鎮溪南村:於4百多年前有南平市樟湖坂劇頭村的吳氏長房的後裔搬遷到白樟鎮溪南村。現在閩清吳氏主要居住在:龍井,前坂,溪演,吳厝,麗山,鳳凰廠,梅城,高峰,雲龍,竹柄,後壠,榕院,榕星,光輝,溪南等地。

在閩清吳氏子孫中的名人:

吳其瑞,福建省閩清縣人,生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1966年“文化大革命”自縊身亡,終年61歲。

其父是基督教南平樟湖坂教堂牧師。他幼時在樟湖坂模範學堂讀書。民國11年(1922)入南平私立流芳中學(後改劍津中學)學習。民國17年畢業於協和大學哲學系,當年東渡日本,考入早稻田大學攻讀農業。民國19年,福建發生劉和鼎盧興邦戰爭,郵匯中斷,吳因經濟無著而回國,轉入燕京大學(今北京大學)攻讀教育,民國21年畢業,獲碩士學位,任青島市教育科督學、科長。民國27年,回福建任省教育廳督學。次年調任南平中學校長。民國30年任長汀高級中學校長。民國32年,回南平任私立建華中學校長和省立南平中學校長。

吳其瑞在南平中學任內,支持學生進步活動。民國37年5月,學生會主席張青葵等發起組織南平學聯,吳表示同意(後來因其他原因,未正式組成)。民國38年4月中旬,學生會發動反飢餓遊行,憲兵營、專員公署、國民黨縣黨部、縣政府派4人來校干涉,令吳其瑞制止示威遊行。吳說:“遊行是一定要進行,我要求你們不要派兵警持槍威脅或衝擊學生,讓他們遊行去罷。”事後,憲兵營派人到學校調查遊行事件,他又極力為學生辯解。


閩清十大姓氏之——吳姓


1957年,吳其瑞被錯劃為“右派”分子,後得到糾正,繼續在南平第二中學教務處任職。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不久,吳其瑞再次遭受刺激自縊身亡,終年61歲。吳其軺(1918年——2010年),福建閩清十五都(池園鎮)人,抗日戰爭時期,作為優秀飛行員,加入素有“飛虎隊”美稱的中國空軍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第五大隊,擊落過5架日機,4次成功飛越死亡之線“駝峰航線”,自身也曾被擊落過3次,幸而大難不死,獲得盟軍司令部的特別嘉獎,被授予“飛行優異十字勳章”和“航空獎章”。

1936年,吳其軺入黃埔軍校,同年轉到杭州筧橋空軍軍官學校,畢業後即投身於抗日戰爭。1943年,他轉入陳納德組建的中美混合聯隊14航空隊的5大隊飛行,成為“飛虎隊”中的一員。1941年畢業後,他被編入中國空軍第5大隊,駐守芷江機場,軍銜上尉。

吳其軺在中國空軍中美混合聯隊中累計飛行了800多小時,他駕駛的戰鬥機總共被日軍擊落過三次。其中第一次被擊落時也帶給他飛行員生涯唯一一次重傷。

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之後,吳其軺獲得盟軍總部授予的“飛行優異十字勳章”,

另外還獲頒“航空獎章”和“單位集體榮譽勳章”。其中附帶了一封中英文介紹信:

“基於他卓越的貢獻和高超的飛行技術,特此授予吳其軺上尉飛行優異十字勳章和航空獎章,通過他的傑出成就,吳其軺上尉為他自己和著名的飛虎隊帶來了極大的榮譽。”

因軍功卓著,國民政府晉升他為空軍中校。


閩清十大姓氏之——吳姓

吳孟超(1922.8.31-),出生於福建省閩清縣,著名肝膽外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臟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之一,被譽為“中國肝膽外科之父”。

中華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進入同濟附中,1949年畢業於原同濟大學醫學院(今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獲學士學位,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5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1年5月,中國將17606號小行星命名為“吳孟超星”。2012年2月3日,光榮當選感動中國2011年度人物。

吳孟超是最先提出中國人肝臟解剖“五葉四段”的新見解,在國內首創常溫下間歇肝門阻斷切肝法,率先突破人體中肝葉手術禁區,建立了完整的肝臟海綿狀血管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診治體系。他主持建立了肝膽外科疾病治療及研究專科中心,先後獲國家、軍隊和上海市科技進步獎24項,出版《腹部外科手術學圖譜》、《肝臟外科學》等醫學專著19部,發表論文220餘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