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萬人工耳蝸丟了,大家都不信它那麼貴,此事件真是炒作嗎?

近日,一張特殊的“尋物啟事”刷屏朋友圈,科技君相信大家都聽說了,這造價20萬的人工耳蝸,引發不少的爭議。

據媒體報道,19日凌晨,來自河北張家口的李明(化名)在北京乘坐地鐵時,發現放在衣兜裡(一說包裡)的人工耳蝸體外機丟失,遂在微博求助,沒想到很快引發全城關注。


20萬人工耳蝸丟了,大家都不信它那麼貴,此事件真是炒作嗎?


不過,在一片聲援中,卻出現了一些諸如“有沒有開顱這麼嚴重”“耳蝸這麼貴為何輕易弄丟”的質疑,更有自媒體發文稱,這件事,99.99%是媒體和商家合謀的營銷套路!

到底是怎麼回事?

真實事件,還是騙局?

根據尋物啟事透露的信息,人工耳蝸是澳大利亞耳蝸N6,外形酷似一隻黑色的耳機。由於耳蝸是通過腦部植入的,接收器和腦子裡植入的是相配套的,其他人拿到都沒有用。值得注意的是,該小夥家屬還強調,如果沒找到,有可能需要再做一次開顱手術。

“開顱”,太可怕了,不過馬上就有專家闢謠,人工耳蝸丟後是不需要開顱的,這也就引發了後來的“炒作說”——有自媒體懷疑該事件就是一起完完全全的營銷事件。

面對質疑,李女士20日回應稱,“開顱”是因為對醫學術語不瞭解,誤以為耳蝸植入就是“開腦袋”。


20萬人工耳蝸丟了,大家都不信它那麼貴,此事件真是炒作嗎?


李女士說,事發後她問過媽媽,媽媽說弟弟腦袋裡的東西已經有十年了,肯定和肉長在一起了,再做新的太危險。

而關於所稱的“20萬的人造耳蝸”,李女士稱,弟弟的手術做於2008年,從裡到外的整體費用為17萬,多說了三萬“很對不起大家”。

對於所謂“炒作”“與企業合作”一說,李女士回應稱,沒跟商業合作,自媒體想蹭就蹭吧。

人工耳蝸,貴得有理

有人也許不明白助聽器或人工耳蝸到底有什麼區別,科技君打個比方,助聽器就像安裝個高端大喇叭,而耳蝸就像安裝人工機械耳朵。

人工耳蝸,實際上就是一種聲電轉換裝置,可將環境中的聲信號收集並轉換為電信號,將信號通過點擊傳遞給患者耳蝸,刺激殘存的神經,導致患者產生聽覺。

通過外科手術,將接收器與電極植入到大腦,同時再佩戴一個採集聲音的外部裝置,類似一個耳機。

一般人工耳蝸可幫助重度聽力障礙患者接受100赫茲-6000赫茲的頻率,聲強大約在20dB-40dB之間的言語聲。

通過這幾年實驗數據可以證實,及時接收人工耳蝸植入的患兒,只要經過正確的手術後語言訓練,其語言能力可以與聽力正常的兒童相似。


20萬人工耳蝸丟了,大家都不信它那麼貴,此事件真是炒作嗎?


人工耳蝸,為什麼會那麼貴?

不少網友在聽到上述消息時,都會表示驚訝,為什麼一個小小的人工耳蝸竟要達到二十萬?

事實上,人工耳蝸的花費的確不少,一般主要來源人工耳蝸本身費用,不同廠家以及型號所提供的價格也是有所差異,結合患者個人要求以及患者狀況,例如是否選擇單耳植入或同期兩隻耳朵植入,費用在幾萬到幾十萬不等。

目前國產人工耳蝸最好的要10.8萬元左右,進口的最貴要20多萬元,機型越新價格越貴,性能也更好。目前,國產人工耳蝸有兩家企業在生產,進口人工耳蝸有三家企業生產,分別來自澳大利亞、奧地利和美國。


20萬人工耳蝸丟了,大家都不信它那麼貴,此事件真是炒作嗎?


另外,後續的醫療與相關語言訓練,再加上治療過程來回往返路費、住宿費等,這期間也會產生不等費用。

人工耳蝸目前尚未進入到醫保範疇,這二十萬的確是“物有所值”,其本身並不是暴利產品。

沒有哪個家庭願意通過二次甚至三次手術來彌補第一副人工耳蝸不合適的情況,所以往往有些家庭傾盡所有選擇貴一點的、保險係數更高的耳蝸,這能讓他們安心。

科技君覺得,這一切都可以理解,打架不能因此簡單評判此事件是營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