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11-20


道德經11-20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gǔ),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shān zhí)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yǒu)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譯文〗

三十根輻條彙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畋(tián)獵令人心發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譯文〗

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豐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縱情狩獵,使人心情放蕩發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為不軌。因此,聖人但求吃飽肚子而不追逐聲色之娛,所以摒棄物慾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

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譯文〗

受到寵愛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驚恐,把榮辱這樣的大患看得與自身生命一樣珍貴。什麼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慌失措?得寵是卑下的,得到寵愛感到格外驚喜,失去寵愛則令人驚慌不安。這就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恐。什麼叫做重視大患像重視自身生命一樣?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我有身體;如果我沒有身體,我還會有什麼禍患呢?所以,珍貴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託付他;愛惜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jié),故混(hùn)而為一。

其上不皦(jiǎo皎),其下不昧。

繩繩(mǐn mǐn )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

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譯文〗

看它看不見,把它叫做“夷”;聽它聽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這三者的形狀無從追究,它們原本就渾然而為一。它的上面既不顯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顯得陰暗晦澀,無頭無緒、延綿不絕卻又不可稱名,一切運動都又回覆到無形無象的狀態。這就是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物體的形象,這就是“惚恍”。迎著它,看不見它的前頭,跟著它,也看不見它的後頭。把握著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實存在的具體事物。能認識、瞭解宇宙的初始,這就叫做認識“道”的規律。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qiǎng)為之容。

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譯文〗

古時候善於行道的人,微妙通達,深刻玄遠,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為不能認識他,所以只能勉強地形容他說:他小心謹慎啊,好像冬天踩著水過河;他警覺戒備啊,好像防備著鄰國的進攻;他恭敬鄭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動灑脫啊,好像冰塊緩緩消融;他純樸厚道啊,好像沒有經過加工的原料;他曠遠豁達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渾厚寬容,好像不清的濁水。誰能使渾濁安靜下來,慢慢澄清?誰能使安靜變動起來,慢慢顯出生機?保持這個“道”的人不會自滿。正因為他從不自滿,所以能夠去故更新。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dǔ),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是謂覆命。

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wàng),王(wàng)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mò)身不殆。

〖譯文〗

盡力使心靈的虛寂達到極點,使生活清靜堅守不變。萬物都一齊蓬勃生長,我從而考察其往復的道理。那萬物紛紛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靜,清靜就叫做復歸於生命。復歸於生命就叫自然,認識了自然規律就叫做聰明,不認識自然規律的輕妄舉止,往往會出亂子和災兇。認識自然規律的人是無所不包的,無所不包就會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長久,終身不會遭到危險。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親而譽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譯文〗

最好的統治者,人民並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統治者,人民親近他並且稱讚他;再次的統治者,人民畏懼他;更次的統治者,人民輕蔑他。統治者的誠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統治者是多麼悠閒。他很少發號施令,事情辦成功了,老百姓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譯文〗

大道被廢棄了,才有提倡仁義的需要;聰明智巧的現象出現了,偽詐才盛行一時;家庭出現了糾紛,才能顯示出孝與慈;國家陷於混亂,才能見出忠臣。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xiàn)素抱朴,少私寡慾。

〖譯文〗

拋棄聰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拋棄仁義,人民可以恢復孝慈的天性;拋棄巧詐和貨利,盜賊也就沒有了。聖智、仁義、巧利這三者全是巧飾,作為治理社會病態的法則是不夠的,所以要使人們的思想認識有所歸屬,保持純潔樸實的本性,減少私慾雜念,拋棄聖智禮法的浮文,才能免於憂患。

【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ē),相去幾何?

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傫傫(lěi)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dàn)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sì)母。

〖譯文〗

應諾和呵斥,相距有多遠?美好和醜惡,又相差多少?人們所畏懼的,不能不畏懼。這風氣從遠古以來就是如此,好像沒有盡頭的樣子。眾人都熙熙攘攘、興高采烈,如同去參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裡登臺眺望美景。而我卻獨自淡泊寧靜,無動於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嬰兒還不會發出嘻笑聲。疲倦閒散啊,好像浪子還沒有歸宿。眾人都有所剩餘,而我卻像什麼也不足。我真是隻有一顆愚人的心啊!眾人光輝自炫,唯獨我迷迷糊糊;眾人都那麼嚴厲苛刻,唯獨我這樣淳厚寬宏。恍惚啊,像大海洶湧;恍惚啊,像飄泊無處停留。世人都精明靈巧有本領,唯獨我愚昧而笨拙。我唯獨與人不同的,關鍵在於得到了“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