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君安期貨趙曉慧:國際市場股指期權發展淺析

如今期權已經成為全球金融市場重要組成部分,回顧歷史,期權市場也是經歷了質疑、爭議、關注和認可等過程才逐漸發展壯大的。

如果說現代期權在人們反覆的質疑、爭議、關注和認可中逐漸發展起來,那麼國際市場股指期權的發展正是以美國1973年4月CBOE的成立拉開了序幕。

同其他商品期貨和股票期權品種一樣,指數類衍生品(包括股指期權)的誕生也是困難重重。一方面,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和CFTC(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就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監管發生爭議;另一方面美國長久以來的禁止衍生品現金交割的交易制度成為指數衍生品發展的障礙。

歷經多次談判和商議,1981年達成的《Shad-Johnson協議》不僅僅對SEC和CFTC在指數衍生品的監管劃分方面提供了清晰的界定,為市場指數衍生品合約的創新提供了綱領性的指導;同時還允許推出採用現金交割的金融衍生品,這為股指期貨、股指期權等指數衍生品掃清了法律上的障礙。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第一隻指數類衍生品是1982年2月誕生於堪薩斯期貨交易所(KCBT)的價值線股價指數期貨。

CBOE於1983年3月11日率先推出了首隻股指期權合約——CBOE 100指數期權(即現在的標普100指數期權)。同年5月,CBOE上市了至今交易量最為活躍的指數期權——標普500指數期權。與此同時,CME於1983年1月2日上市了標普500指數期貨期權;同一日,NYFE上市了紐約證券交易所股價指數期貨期權。之後,各種指數衍生品層出不窮。譬如,1997年CBOE上市了DJIA指數期權,CBOT發行DJIA指數期貨期權。後來迷你標普500指數期貨期權和指數期權、標普500指數週期權也相繼誕生。

究其美國期權市場蓬勃發展的根本原因,這和美國一直秉承以風險管理金融和提供高度流動性為目標的發展模式分不開的。正是該模式下的“競爭驅動創新”和市場需求的內在動力下,各類型指數衍生品(包括股指期權)在美國資本市場場遍地開花。

由於經濟發展接近、文化高度相似等原因,部分發達市場緊密跟隨美國期權市場的發展步伐,陸續推出本市場的相關期權產品。繼美國1983年推出股指期權後,英國於1984年推出了標的為FTSE-100指數的美式期權,澳大利亞的悉尼期貨交易所於1985年上市了All Ordinaries指數期權。隨後瑞典、荷蘭和芬蘭等市場也紛紛推出了標的為本地區股票股指期貨或股票指數股指的期權合約,股指期權成為一個全球性的交易品種。

新興市場緊隨發達市場的發展步伐也相繼推出標的為本國市場指數的股指期權。新興市場的期權產品推出時間整體較晚,一般為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及21世紀初。

譬如,印度和中國的臺灣地區分別於2001年推出SENSEX30指數期權和TAIEX指數期權,較早的要數1993年香港推出的HSI指數期權和韓國1997年推出的KOSPI200指數期權,其中韓國推出的KOSPI200指數期權曾一度成為全球成交量最大的期權品種,至今仍然非常活躍。

據世界交易所聯合會(簡稱WFE)統計,2017年全球交易所在股指期權成交量方面的排名,印度全國股票交易所以13.63億手位居第一,韓國交易所以5.54億手名列第二,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 Global Markets與泛歐交易所EUREX分別以4.96億手與3.72億手分列第三、四位。

就成交量而言,新興經濟體的期權市場活躍程度已經超越發達經濟體。儘管自2011年12月28日起韓國交易所將當時全球成交量第一的KOSPI 200股指期權合約乘數從原先的10萬韓元調整為50萬韓元,合約乘數擴大5倍,使得2012年全球期權成交量出現了跳躍式下降,但從2005年至2017年全球股票類衍生品仍錄得年均5.5%的複合增長,顯示了全球經濟對金融衍生品在風險管理等諸多方面的強勁需求。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