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後喜算豐收賬!紅心獼猴桃裡的“三變”之變

■“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這些都是如今社會廣泛關注的話題。

■多年以前,在農村,人們討論得最多便是,你家今年的玉米長勢好不好?顆粒是否飽滿?土豆產量以往年相比是否有所增加?等等。

■如今,在生態水城,你或許聽得最多是,你家今年土地入股分紅得了多少?在基地裡務工一天能有多少收入?

■當然,話題的轉變,毫無疑問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有關,與“三變”改革有關。

■時隔18年,聚焦水城紅心獼猴桃產業發展現狀,早已今非昔比。

■一場以農業產業持續健康發展,讓“火起來”的“紅心獼猴桃”,成為廣大消費者,尤其是市場青睞的農特產“新寵”,並一度強勢走出國門,遠銷俄羅斯、加拿大等國際市場。

■紅心獼猴桃的發展,究竟有著怎樣的變化歷程?農民致富增收的經濟增長點何在?接下來,多彩貴州網記者特帶你走進生態水城、走進紅心獼猴桃裡的“三變”之變。


秋後喜算豐收賬!紅心獼猴桃裡的“三變”之變


放眼望去,如今的水城獼猴桃種植基地,綠了山崗,富了百姓

喚醒“資源”,讓沉睡的土地活起來

18年前,六盤水這個典型的低緯度高海拔山區,野生獼猴桃悄然生長。其境內野生獼猴桃總面積163萬畝290萬株,品種達14種,可開發利用面積達60萬畝,被譽為“中國野生獼猴桃之鄉”。從那時起,大家都認為,發展獼猴桃種植產業,讓沉睡的土壤及氣候等資源活起來,是實現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發展的主渠道之一。

在生態、氣候等資源優勢與“思變”相互博弈後,“變”字這一動詞,便成為發展致富的首選。與此同時,經過深思熟慮的水城縣猴場鄉,於2000年從四川引進獼猴桃苗進行試種,併成為當地第一個敢於吃“螃蟹”的鄉鎮。讓人沒有想到的是,試種結果另種植者喜出望外。


秋後喜算豐收賬!紅心獼猴桃裡的“三變”之變


豐收的喜悅,是一抹掛在臉上的幸福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六盤水培育的“紅心獼猴桃”,品質優良、口感好。並經 檢測,富含19種人體必須的氨基酸和豐富的微量元素,這些優勢讓水城縣獼猴桃種植鄉鎮吃下了定心丸。當時生產出來的紅心獼猴桃,一經上市,就獲得了廣大消費者的一致認可,市場呈現供不應求的現狀。然而,猴場鄉紅心獼猴桃的試種成功,為六盤水市大力推廣獼猴桃種植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

“當時,由於部分村民依賴傳統農作物種植的習慣根深蒂固,所以很多農戶雖然看得到獼猴桃種植帶來的經濟效益明顯,但他們還是擔心,生怕‘撿不起來吃’,再加上一些潛在因素,所以當時的獼猴桃種植推廣進度相對緩慢。”水城縣獼猴桃產業園區有關負責人說。2012年,發展的決心下定、步伐持續加快。水城縣首當其衝,沿水黃路阿志河大橋,經猴場鄉、蟠龍鎮、阿戛鎮、米籮鎮、勺米鎮梭沙村等,傾力打造了集“生態、旅遊、文化”為一體的“百里獼猴桃產業帶”。


秋後喜算豐收賬!紅心獼猴桃裡的“三變”之變


紅心獼猴桃標本

記者瞭解到,從那時起,百里獼猴桃產業帶相鄰的鄉鎮,不同規模的獼猴桃種植產業也悄然興起。頓時,獼猴桃種植在整個水城縣呈現出“連鎖反應”式的變化。廣袤的生態水城大地上,一片連接一片的黃土上散發出濃郁甘甜的水果氣息,該縣已然構築起了生態環境的綠色保護屏障。

值得一提的是,水城縣營盤鄉高峰村的部分農戶也紛紛效仿,他們結合營盤鄉依山傍水、交通條件、土壤環境及氣溫適度等優勢,啟動了獼猴桃種植項目。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高峰村致富帶頭人餘仕禮,在北盤江畔採取“三變”模式,投資180餘萬元,種植獼猴桃約140畝,涉及貧困戶50餘戶,優先解決貧困戶就業30餘人。“種植獼猴桃的關鍵在於管護,你只要用心把它們‘伺候’好了,效益顯而易見。”餘仕禮說,下一步,他將全面規劃好產業項目,把時間精力主要集中在獼猴桃種植上來。


秋後喜算豐收賬!紅心獼猴桃裡的“三變”之變


現場觀摩獼猴桃種植基地

另悉,為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促進農 業轉型升級,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全面小康。2014年,六盤水市委、市政府出臺《關於實施特色農業產業“3155工程”的意見》,並按照“市統籌、縣為主”的原則全力推動實施。緊接著,水城縣按照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股權化、智能化、聯通化的要求,共建成獼猴桃產業標準化種植基地10.39萬畝,產業發展規模不斷壯大,紅心獼猴桃逐漸“紅起來”,農民的腰包逐漸“鼓起來”。

“三變”改革,讓農民有了新“錢景”

2017年,發源於六盤水的“三變”改革寫入中央一號文件。為此,“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發展模式得到持續深入推廣。

水城縣為了讓更多農戶享受到獼猴桃種植產業帶來的更多紅利,按照“平臺公司+村集體或村級合作社”、“企業+合作社+農戶”的“三變”模式,以股權為紐帶,把村集體、企業、農民連成一個共同體,形成“村企聯合、產業連片、基地連戶、責任連體、股份連心”的“五連”模式,達到“聯產聯業、聯股聯心”。


秋後喜算豐收賬!紅心獼猴桃裡的“三變”之變


獼猴桃系列產品引起關注

與此同時,水城縣還在“農、旅、文”深度融合上下足功夫,緊緊圍繞“百里獼猴桃產業帶”,新建了佔地6萬平方米的半方塘旅遊度假區、1500平方米的“三變”改革展示中心、1.5萬平方米的水上樂園以及300畝的巴浪河現代高效農業科技園等一批農旅文化融合的一體化項目。並通過開展獼猴桃採摘節、布依“六月六”等一系列活動,年接待旅遊30餘萬人,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2億元。事實上,在水城縣依託“三變”改革,全力推進獼猴桃產業向縱伸發展的當下,實現農戶在發展中不僅得到了土地入股等分紅實惠,在產業基地內務工也有了新的收入。

記者獲悉,來自水城縣米蘿鎮倮麼村村民羅光祥就是實惠獲得者之一。羅光祥家種植了10餘畝獼猴桃,今年賣獼猴桃的收入就達到15萬元左右,再加上他和兩個兒子在獼猴桃基地搞管理,每人收入15萬元,一家人今年實現總收入約為60萬元。“換著是以往靠種植玉米和土豆等傳統農作物來創收,不要說60萬元,一家人想掙到10萬元都有些困難;現在可不一樣了,有了產業發展,這‘小日子’還是好過的。”算起這筆“對比賬”,羅光祥笑了。

與羅光祥一樣,如今成為“失地農民”的倮麼村村民柏雲忠並沒有閒著,他現進入獼猴桃基地務工,農忙時一個月可實現收入2000元左右,一年下來有1萬多元的收入。去年,柏雲忠還將家裡的17畝土地入股到水城縣宏興綠色農業投資有限公司種植獼猴桃,入股分紅得到了10291.20元。“黨的政策好了,我們就近便可以通過這些‘搖錢樹’搖下嶄新的人民幣來;自己再勤快一些,今年脫貧不成問題。”說這話時,柏雲忠信心滿滿。

2018年,水城縣新增獼猴桃種植面積4.37萬畝,其中倮麼村新增2165畝,涉及貧困戶入股139戶480人,今年人均實現增收3200餘元。

“獼你紅”,讓農業產業駛入“致富快車道”

2016年11月,因貴州黔恆農業種植的紅心獼猴桃品質優、口感好、無公害等優勢,榮獲第十四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金獎;榮獲農業部2017年全國名優特農產品;2017年8月21日,獲得綠色食品證書。

另外,黔恆農業公司的生產的“黔恆牌紅心獼猴桃”還榮獲第十八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入選《2017年度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公司基地也一度躍升為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等,這些都為水城縣獼猴桃種植產業發展駛入“致富快車道"提供了更為便捷的“通行證”。


秋後喜算豐收賬!紅心獼猴桃裡的“三變”之變


這樣的紅心獼猴桃,品嚐後會讓你“甘甜”無窮

目前,水城縣全域產業格局已然形成,僅獼猴桃種植就覆蓋32650戶123200人,其中貧困戶4803戶16424人。2018年掛果面積5.3萬畝,產量2.8萬噸,產值11.2億元。

水城縣獼猴桃產業發展,不僅實現了要素聚集,還提供了就業崗位,拓寬了增收致富渠道。“2017年來,水城縣2.93萬人通過培訓後到基地、企業務工,成為產業工人和現代農民,人均月收入在1000至2000元,其中500餘人被企業聘用到生產、加工、營銷、管理等崗位就業,人均月收入達3000至5000元。”水城縣獼猴桃產業園區有關負責人王齊安說。王齊安還說,“用紅心獼猴桃製作的果酒,是難得的健康酒、養生酒,現已通過美國FDA認證,銷往美國、臺灣等市場。”

另悉,水城縣通過獼猴桃產業,實現了生產、加工、冷鏈物流、銷售等一體化發展,銷售端實現線上、線下雙驅動,整個基地建設充分融合了休閒觀光、民族風情體驗等元素,讓生態、經濟、社會、旅遊“四個價值”發揮了最大化,帶動1.5萬人以上的貧困村民穩定脫貧。


秋後喜算豐收賬!紅心獼猴桃裡的“三變”之變


這個時節,村民分揀的不止是獼猴桃,更是收入!

秋後喜算豐收賬!紅心獼猴桃裡的“三變”之變

啊!這樣的獼猴桃產品,我還是第一次看到哦!

下一步,水城縣將圍繞生產標準化、加工現代化、智能信息化、銷售品牌化等舉措,以“中國醉美百里獼猴桃谷”為核心,多元化推進獼猴桃基地建設,把獼猴桃產業真正打造成為生態水城特有的一張靚麗名片。

採訪手記——

“發展裡、變化裡、豐收裡、喜悅裡......。”這些詞語背後,我們真切感受到的是,現如今,水城人民生產生活的新風貌、新景象。走進水城百里獼猴桃產業帶,一股濃郁甘甜的果香氣息,在清風的吹撫下撲鼻而來,給人一種微醉般的愜意與甜美。

綠意浸染的山崗上、田野裡,勤勞智慧的水城人民,正用雙手,織就著如詩如畫的美麗家園。是他們,巧手勾畫出藍圖,把一季又一季豐收的“聖果”帶進家園、帶進視野、帶進市場,最終帶進“甜蜜”與“分享”並存的多彩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