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朝能收復“燕雲十六州”,宋朝卻不能呢?

歷史大變局


明初能一氣呵成,收復燕雲十六州,而北宋卻自始至終都無法做到,其實是明朝和北宋,在君王、自身軍力和對手三個維度上,都存在巨大的差距。

第一個維度:君王的差距;

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文韜武略,其才能自然不亞於朱元璋多少,倘若由他來指揮對遼戰爭,收復燕雲十六州,應該還是有很大的成功幾率的。可惜他49歲就離奇去世,把北宋成為強盛的大一統王朝的臨門一腳留給了宋太宗趙光義。

如果從守成之君的角度來看,宋太宗還算是稱職的,但他的軍事才能卻差遠了。畢竟大宋的天下是老哥打下來的,他不過是撿了個大便宜當了皇帝罷了。而北宋初年對燕雲十六州收復戰的失敗,趙光義的指揮失誤和輕敵冒進是要負很大的責任。

相比之下朱元璋顯然就是比趙光義高出幾個等級,他能從一個開局就只有一個碗的“貧僧”,一路開掛,先後蕩平漢族群雄和蒙元,開創大明王朝,其權謀和軍事素養比趙光義可是要強太多了。

在明朝的整個北伐戰爭過程中,朱元璋都能身在後方精確的判斷出前線的情況,向徐達等統軍將帥發出正確的戰略指示,這才讓明朝北伐成為我國曆史上唯一一次徹底取得勝利的北伐行動。

第二個維度:自身軍力的差距;

其實,北宋初年,宋軍的整體戰力還是在線的,柴榮留給北宋的禁軍是一支戰力強悍、紀律嚴明的軍隊,這讓北宋得以先南後北,完成對中原漢地的基本統一。

但是,宋太祖趙匡胤為了避免藩鎮割據局面的重演,自立國起就推崇重文輕武的治國理念,杯酒釋兵權,從此地方軍隊指揮權收歸中央,軍隊將官走馬上任,而且處處被文官鉗制,導致兵不識將,將不知兵,軍隊體制僵化,戰鬥力還不如後周。

而明初軍隊就不同了,明軍有信仰、有信念,他們在“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崇高思想武裝下,無不奮勇殺敵。加上明初可是將星如雲,徐達、常遇春、唐和、藍玉、馮勝、傅友德等,都身經百戰,是當世之名將。在他們的率領下,明軍的戰鬥力當然不是宋軍能比的。

此外,明軍比宋軍更瞭解對手。明軍可是長年與蒙古軍隊的作戰中成長起來的,已經完全掌握了元軍的戰術特點。加上明軍善用火器,軍制也比宋軍要優勝。

第三個維度:對手的差距;

這個維度,總的來說應該還是很關鍵的。

先說說遼國,人家立國被北宋還早,經過多年的努力,遼國的統治體系日漸成熟,其國勢更是如日中天。因此,宋遼兩軍應該是勢均力敵的。在這種情形之下,北宋想通過武力直接收復燕雲故地,談何容易呢?

而蒙元就不同了。雖說,蒙古鐵騎曾經縱橫天下,不可一世,建立了幾乎將整個亞歐大陸都涵蓋在內的蒙元帝國。

但到了明軍北伐時,元朝早已走到了滅亡的邊緣了。大明王朝民心所向,而蒙元卻是眾叛親離,而且大敵當前還內耗不斷,根本不堪一擊。以當時元軍的戰鬥力,明軍要一鼓作氣收復燕雲十六州其實並不困難。

因此,總結起來,明軍北伐能一氣呵成,而北宋則只能虎頭蛇尾了!


這些歷史要讀


這是有雙方面的原因。

首先,宋朝和明朝在面對幽州這個地方時,敵方的情況是不一樣的。明朝拿下大都時,元朝的主力已經在山西被徐達殲滅了。因為主力盡失,所以元順帝在慌亂之下拋下了元大都,逃回了漠北蒙古高原。因此明軍佔領北京周邊時,基本上是沒有什麼軍事壓力的。


而北宋面對的情況就很不一樣了,首先在進攻遼國的幽州之前,北宋剛剛盡全力滅了北漢,而遼國尚未損失精銳部隊,因此宋軍進攻遼國,直接面對的就是在幽州駐紮的數萬精銳。因此相比於明軍,宋軍的軍事壓力非常大。此外北宋軍隊第一次徵遼時,已經是疲憊之師,再和遼軍精銳作戰,就很是吃虧。

第二點,就是雙方的指揮官水平不同。明軍的總指揮朱元璋可以說在軍事方面的真的很英明,他懂得放手讓徐達、李文忠和常遇春他們幾個去自由發揮,只要能打贏就行。所以在面對元軍時,明軍將領各顯神通,打的元軍是一敗再敗。



反觀宋軍就不一樣了,宋太宗自身軍事指揮能力有限,還喜歡玩場控。對武將的控制慾真的是高到變態了。所有的將軍打仗,都必須按照他的既定方針來打,即使出現意外,也要按照既定方針來處理,這就壞了不少事。


其實對於北宋初年的軍隊,那戰鬥力是不在遼國之下的。單憑是後周柴榮和宋太祖趙匡胤和遼軍的幾次碰創來看,宋軍在當時戰鬥力甚至是高於遼軍的。所以當時沒能拿下幽州,很大的責任真的是要算在宋太宗趙光義的瓜皮操作上。


火器工坊


1.宋朝與遼朝

當時宋朝的對手是以建國近百年的契丹族的遼國,當時正值強盛時期,其強盛時期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溝河,可謂幅員萬里,帶甲引弓之士達百萬,良將雲集。但反觀同時期的北宋,雖然宋初宋軍消滅南方諸國,將士身經百戰,擁有足夠的戰鬥經驗。但一將無能,累死三軍。宋朝自宋太祖開國伊始便確立了重文輕武的國策,“杯酒釋兵權”更是讓一大批有豐富作戰經驗的將領告老還鄉,軍隊指揮有種青黃不接的窘境。特別是宋太宗時候的“雍熙北伐”由於統治集團的無能指揮失敗後,宋朝此後更無力與遼朝爭奪燕雲十六州。

雍熙北伐的失利,使宋對遼的戰略關係由進攻轉為防禦,從而使在對遼關係上"終宋不振"。此後宋朝依然堅持重文輕武的國策,軍隊冗兵冗員,戰鬥力低下,連和西夏作戰都不能獲勝,更何況比西夏強大的多的遼朝呢。

2.明朝與元朝

明朝收復燕雲十六州時期正式明朝軍力正盛,元朝流亡漠北的時期,元朝政府的軍隊在此前鎮壓全國各地的叛亂時便以損失不少。而此時朱元璋的軍隊剛剛消滅陳友諒、張士誠等農民割據軍閥,軍力正盛,再加上廣大民眾在被元朝統治近百年的時間裡深受壓迫,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再加上明朝當時的統帥徐達的指揮,使滅元之戰更是如摧枯拉朽搬。

3.遼朝時期正值古代歷史的小冰河期,遊牧民族在草原生存艱難,如果不南下侵佔農耕社會的領土更是很難生存,因此面對北宋的軍事行動更能萬眾一心。況且北宋初年由於馬匹不足,雍熙北伐時期北宋軍隊行軍仍是主要靠兩條腿,況且當時北宋剛下了大功夫消滅割據的太原北漢政權,軍隊厭戰思想嚴重,還要靠兩條腿急行軍去攻打一個遠比北漢強大的遼朝。一個以逸待勞,一個騎兵對步兵,一個眾志成城對厭戰心裡嚴重,再加上無能將領指揮,宋朝理所當然必敗。從此宋朝徹底喪失與遼朝作戰的實力。

元朝在統治中國近百年後,深受漢化影響,其尚武之氣自然不能和遼朝相比。





玩轉小歷史


我腳著二者不可同日而語,北宋收腹“燕雲十六州”的失敗和明朝不同之處有以下幾條:

第一、疆域問題。母門都知道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是公元960年在陳橋黃袍加深從而取的天下的。按照“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策略,致力統一全國,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全國大部分領土統一。這個時期,宋朝的主要戰略目標是平定中原內亂、無暇北顧,而且西、南方害有大理、吐蕃、西夏等國虎視眈眈,所以從妹把遼國當做假想敵來考慮。而明朝在平定燕雲、北京一代時已經取得全國性的統一,以全國之力平一隅水到渠成也理所當然。

第二、思想問題。趙匡胤奉行“文以靖國”這一理念,果斷的實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國策。實施“杯酒釋兵權”,罷免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這也就導致了母門俗知的“北宋缺將、南宋缺相”的問題,雖然後來趙光義御駕親征過,怎奈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明朝則不同,在朱元璋高度集權的同時下,手下猛將如雲徐達、常遇春、傅友德、馮盛、藍玉、湯河等個個是不世出麼得軍事天才,明與北元的最後一戰就是兵出三路,徐達、李文忠、馮生三路大軍所向披靡,所到之處北元政府聞風喪膽、落荒而逃與北宋形成了鮮明對比。

三、民族意識形態。遼國是公元907年建國的,比宋朝早了將近60年,在民生、政治上早已穩定,而遼國也是最早實施一國兩制的理論,為了統治當地漢族,遼太宗採取“因俗而治”的統治方式,實行分治漢人和契丹人、南北兩面官的兩院制。並且改幽州為南京、雲州為西京。用漢人治理漢人這並妹有讓燕雲等地的漢族老百姓覺得自己是亡國奴,反觀元政府把國家人民分為等級制,漢人都不如奴隸,一百年的統治時間民族意識形態早就積怨已深,隨著漢族江山的恢復,被元政府統治地區無不舉手歡迎。兩種民族意識形態不同也讓明朝收腹燕雲等地勢如破竹。

第四、兵種問題。母門知道契丹人來源於遊牧民族也是就馬上取天下的,所以貪嫩匹配的騎兵部隊已經是北宋政府遙不可及的,母門都知道打仗講究兵貴神速,而在冷兵器時代的騎兵部隊那簡直就是無敵的存在,而北宋以步兵為主,與騎兵抗衡幾乎無異於以卵擊石,不勝也在情理之中。而明朝在徐達、常遇春的條件下,在江南強大財力的支撐下,明朝已經有超過元朝政府幾倍戰鬥力的騎兵部隊了,所以在這一點上,明朝並不吃虧,取勝也是理所當然。

好了,綜上所訴,簡單的說了幾點,這就是兩朝不同之處,不喜勿噴!!!






地中海的蔚藍29395427


這事估計大家都能說出一堆理由來,什麼宋朝尚文明朝尚武,宋朝腐敗軟弱明朝比較有骨氣之類的,其實啊,都沒說到點子上。這裡邊有個難以逾越的技術問題,有碼還是無碼,啊不對,是有馬還是無馬。

宋朝在軍事上的軟弱無能有他自身的原因,比如怕將領造反,也有很多客觀原因,比如唐朝就把河套地區給弄丟了,失去了一大養馬地,五代十國期間又有漢奸把燕雲十六州送給了遼國,這兩個事情加起來,宋朝就悲劇了。

其實北宋前期的幾位皇帝何嘗不想收回燕雲十六州,為了這個戰略目標,文的武的光明正大的偷偷摸摸的手段都使過,無奈宋軍就是打不過遼軍啊,怎麼都白搭。

縱觀整個宋朝戰爭史,和人們的印象不太一樣,其實宋軍是勝多負少的!那為啥還能亡國呢,就是因為無碼,啊不對,無馬。

步兵打騎兵,打贏了,騎兵跑了,步兵追不上,打不了殲滅戰,收不了幾個人頭,人家回去休整好了回來繼續騷擾你;沒打贏,那完了,你想跑,騎兵追著你打,直接把你打團滅。所以宋軍可以贏100次,但只要輸一次,就有災難性的後果,這就是沒有馬的缺陷。

那為啥明太祖直接一波把蒙古人趕回了漠北,時隔幾百年後又收回了燕雲十六州呢?

很簡單,朱元璋有騎兵,而且騎兵比蒙古騎兵都厲害。

朱元璋的馬又從哪來的?這事你得問蒙古人了。

元朝蒙古人佔領中國後,對農耕的漢族壓榨極為嚴重,直接來了個大規模的退耕還牧,很多漢族的耕地變成了牧場,內地到處是馬牛羊,找馬不費勁了。這可是歷代歷朝沒有過的現象,這就給元末各路豪傑組建騎兵創造了物質條件。

同時,蒙古人入主中原後受到漢族影響,或者說因地制宜,他們的軍隊結構也發生了改變,從單一的輕騎兵(弓騎兵)變成了步 弓 騎 輜重多個兵種合成的混合軍隊。蒙古政權內鬥不斷,這樣的軍隊去平定其他汗國叛亂時已經暴露出戰鬥力下降的問題。

也就是說呢,一方面,朱元璋自己有騎兵,另一方面,蒙古軍隊戰鬥力下降,也已經不再是那支令人聞風喪膽的鐵騎,而是更像一支漢族軍隊。

在這種條件下,明太祖才有了打進攻戰和殲滅戰的底氣,才能主動進攻蒙古軍隊,把他們逐出到漠北,解放了被壓迫的漢族。

所以,並非宋朝不想,實則不能也。


兵長171


這問題提的還真猝不及防、張冠李戴、刻舟求劍呢。😅

燕雲十六州的問題是宋代的事,元滅宋以後,天下一統,宋金的地盤包括燕雲十六州全部納入了大元的疆域。

而明朝擊敗元朝後,就直接繼承了元的領土,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燕雲十六州的問題了,何談什麼收復不收復呢?

打個簡單的比方,北京上海的房子很貴,外來年輕人買不起,可是你老爸如果早就買了房子,你繼承下來就有了,哪還有什麼攢錢付首付的問題呢?😜



品茗閒話


宋朝重文抑武,收復十六州要靠武將,派兵打仗,還弄個文官作監軍,左右掣肘,武將如何能實施抱負?就連金兀朮最害怕的岳家軍裡的岳飛都被害死,就是做了一首滿江紅的詩詞。自此後,武官唯恐躲闢不及,交出軍權,賦閒在家!誰也不敢再談抗金。所以宋朝只有逃跑,逃跑,在逃跑!從汴梁,跑到南京,杭州,又跑到海里!謝謝大家。




張思遠33


與宋朝的政治制度和軍事制度密切相關!由於宋太祖兵變上位,他特別擔心有將軍的地位太高從而效仿他,所以整個宋朝對武將和軍隊的壓制很厲害,軍隊和將領地位極低,收到很大的轄制;另一面,有宋一朝,對軍功的獎勵待遇極低,軍隊及將領積極性就沒有其它朝代高;還有一點,宋朝把絕對精銳部隊、主力部隊集中於首都,從而導致邊疆部隊戰鬥力較弱,而曾經的主力由於長期不打仗而戰鬥力嚴重削弱,導致整個宋朝軍事力量孱弱!歸根結底,政治體制決定了宋朝的軍事力量弱小;如果宋太祖得國很正的話,就不存在這樣的情況!


Evan


宋朝本來就不是幽雲十六州(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你讓他怎麼收復?郭榮收復瀛洲莫州等共兩州三關十七縣之地,到宋朝只丟失了14州,趙二雍熙北伐失敗丟失易州,一共丟失15州之地,你讓宋朝怎麼收復十六州?


公忠體國魏忠賢


這還得歸功明天開國苐一元勳,無論用兵功能和定國功勞與漢初開國功位相等的右丞相中山王徐達之功,他以用領兵苐一的優勢把元蒙趕出大模以北,順勢收回了石敬塘拘買掉的燕雲十六州,其功不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