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三變”改革背後的嵐皋脫貧摘帽樣本

巍巍巴山,層巒疊嶂;滔滔嵐河,九曲迴腸。

春種時節,陝西西南部嵐皋縣蔣家關村的村民們正搶抓農時栽種魔芋,大家齊心協力,好一派熱鬧景象。而這幅春意盎然的農忙畫卷,卻曾經因為農村勞動力流失、耕地拋荒而一度消逝。在這塊土地上勞作的人們,如今也不再是單純的農民,他們有的同時還是產業基地工人、股東。

“身份”的變化,源於一個合作社、一個特色產業,更源於陝西省安康市嵐皋縣深入推進的“三變”改革。

近年來嵐皋縣堅持黨建引領、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平等自願的基本原則,著力做大做強“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走出了一條貧困縣依靠自身資源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整合資金技術,變“輸血”為“造血”

“我以前在山西挖煤礦,沒掙到多少錢,還攢了一身毛病,回來後要不是村裡魔芋合作社幫助我,給我20畝地不收我租金,又借給我15000元做啟動資金,我今年哪能有這麼多的收入啊?”數著剛領回來的83000元,嵐皋縣蔣家關村的陶德全高興地對記者說。

曾經,貧困像夢魘一樣,壓得他喘不過氣來。而今,摘掉了頭上“貧困戶的帽子”,陶德全整個人看著神清氣爽,也多了一份對生活的感恩和信心。


“三變”改革背後的嵐皋脫貧摘帽樣本


圖為嵐皋縣蔣家關村民陶德全在點數魔芋款

在蔣家關村魔芋農民專業合作社裡,村支書伍先忠介紹道:“為了統籌使用全村產業扶貧資金,創新扶貧產業發展模式,統一調度產業扶貧項目,蔣家關村依託縣裡撥付下來的120萬‘三變’改革扶貧資金成立了魔芋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讓貧困戶以耕地、林地量化入股,實行統一組織種植、統一管理、統一採收、統一品牌、統一銷售,通過土地租金、僱傭勞力、產業分紅等方式,為貧困戶帶來多元收入,真正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

在村裡魔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揣著啟動資金,陶德全開始了小心嘗試。但由於剛開始不懂技術,他簡單的種植、粗放的管理、對魔芋病蟲害不瞭解,一年下來他並沒有賺到錢。後來,陶德全瞭解到,縣上時常舉辦魔芋產業培訓,為魔芋種植戶輸送種植技術,他迫不及待地參加了培訓。學到技術的他,信心滿滿,於是進一步擴大了自己的種植面積。

如今的陶德全,儼然成為了蔣家關村的魔芋種植明星:累計種植魔芋面積60多畝,種植中藥材白及2畝、重樓2畝。年收入是以前下煤礦的四倍,家裡也蓋起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子。

從最初的小心嘗試到如今的種植大戶,從曾經的“貧困戶”變成了脫貧致富的“主心骨”,像陶德全這樣的“種植能手”,在蔣家關村乃至整個嵐皋縣還有很多。

在蔣家關村村支書伍先忠看來,發生在陶德全身上的變化就是嵐皋縣一直以來狠抓產業不動搖,大力發展產業經濟、盤活存量資金,整合資金、技術、人才,形成變“輸血”為“造血”良性循環下的縮影。

近年來,為進一步助力貧困勞動者脫貧,嵐皋縣還通過集中和院落培訓、園區和基地實訓等方式,大力落實技能脫貧政策,幫助貧困戶提升脫貧能力。

截止目前,嵐皋縣累計開展農業技術培訓240場次,惠及9543人次,發放技術資料8.2萬份、手冊8000冊,通過APP提供網上技術服務1600場次,基本達到戶均掌握1-2項產業發展技術,做大做強了“三變”“普惠蛋糕”。

培育市場經營主體,變“個體”為“整體”

嵐皋縣蔣家關村位於鄂、渝、陝三省交界處,這裡山林環繞,路況複雜,總人口52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228戶。交通閉塞、道路崎嶇,生產發展空間受限。貧困,曾經一直是這裡最扎眼的“標籤”。

“三變”改革該如何引領蔣家關村實現脫貧呢?

“像這樣的深山貧困村,要推進‘三變’改革,培育市場經營主體是關鍵。” 蔣家關村村支書伍先忠介紹道。

蔣家關村本著“科學、合理、有序”開發利用的原則,積極探索培育了“黨支部+合作社+村民”的模式作為市場主體架構,去承接“三變”改革。引導村集體充分利用資源優勢,採取資源有償轉讓、承包、租賃的方式,把資源轉化為資產、資產轉變為經濟優勢,開闢強村富民新路徑,切實增加村集體收入,帶動貧困戶種植魔芋、中草藥、茶葉等主導產業,實現貧困戶持續增收,從而達到脫貧致富。

作為集體經濟的受益人陶德全滿是感激:“村裡的集體經濟我家佔了股份,每年都能分紅,今年魔芋產業分紅1000元,二次分紅400元。除了分紅收益,我還能通過自己的勞務賺錢,拿多份錢,心裡踏實著呢。”他說,隨著村集體資產的不斷壯大,村民們的收益還會不斷增加。

在專業合作社的帶領下,蔣家關村告別了以往村裡資源分散、資金分散、農民分散的現象。貧困戶緊緊地鑲嵌在產業鏈之中,享受著產業發展帶來的紅利。截止目前,蔣家關村年集體經濟收入就已經達到了48萬元,200多個貧困戶已見到收益,貧困戶累計分紅達到10.2萬元。

通過持續不斷地發展魔芋產業,蔣家關村於2017年被中國農業部授予“全國一村一品魔芋示範村”。

2019年,以魔芋產業為主導產業的蔣家關村,全村累計種植魔芋達到9300畝。

2019年11月,蔣家關村實現整村脫貧,長久以來的貧困史從此改寫。

而如何才能在脫貧之後,不出現返貧呢?

嵐皋縣縣委書記周康成強調道:“必須建立長效機制,以村集體合作社為紐帶,激活壯大村集體創收,增加鄉村發展的後勁。”

近年來,嵐皋縣精準施策、持續創新,在“兜底”、“防貧”、“造血”等多種新機制的“加持”作用下,以產業興旺為抓手,以現代農業園區、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能人大戶領辦的各類經濟組織為紐帶,激活各類市場經營主體創收,保障貧困戶二次分紅。截止目前,嵐皋縣累計培育縣級以上現代農業園區159個、市級以上產業龍頭企業11個,登記註冊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571家;成立農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134個,貧困群眾、村集體累計實現收益439萬元;各類經營主體帶動12481戶33680名貧困群眾穩定增收,15893戶產業貧困戶實現了中長線產業全覆蓋。

新思路、新產業、新變化…… “三變”政策讓無數個“貧困個體”凝聚成“脫貧整體”,讓產業的風險降到了最低限度。無數像蔣家關村這樣的小村子正呈現著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激活資源要素,變“沉睡資產”為“致富活水”

佐龍村和蔣家關村各位於嵐皋縣的一北一南。

幾年前的佐龍村曾是一個人口外遷、土地撂荒嚴重的“空殼”村。而如今的佐龍村,碧水環繞,雞犬相聞,村民們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微笑。

在嵐皋縣佐龍鎮佐龍村的茶園基地裡,貧困戶郭孝平正忙著和鄉親們一起給茶園除草施肥。

“三變”改革背後的嵐皋脫貧摘帽樣本

郭孝平指著這片茶園,介紹道:“這一大片茶園,之前都是分給各家各戶的,後來因為長期沒人打理就荒了。現在村集體統一流轉過來進行改造、管護,我既能從中學會了技術,又能獲得資產入股分紅和務工收入!開心啊!”

嵐皋縣位於大巴山北麓,地處國家主體功能區限制開發區、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地、秦巴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區,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陝西省深度貧困縣。

本世紀以來,由於山大人稀,僅靠種地已無法滿足家庭發展的需要,嵐皋縣的青壯年紛紛外出打工,只留下老弱病殘在家裡,加上移民搬遷步伐的加快、退耕還林的深入實施,土地及其附屬資源漸漸“沉睡”。

為喚醒沉睡的土地、林地等生態資源,嵐皋縣大力推行“三變改革”,通過引進社會資本、能人大戶帶動、村集體自主承辦等方式,大力發展生態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和生態旅遊業。

“鍋裡有了,碗裡才有,家底厚了,細水才能長流。”蔣家關村村支書伍先忠說,“‘三變改革’不僅激活了鄉村資源,也激活了鄉村幹部、農民深化改革的激情和創新思路。”

在‘三變改革’的推動下,嵐皋縣各村鎮立足自身實際,紛紛打出了特色產業牌,“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扶貧新模式在各地開花結果;通過“村企結對”、“三變+N”、土地入股等方式,走出了一條條各具特色的產業發展之路。

如今,閒置的荒地變成資本,土地活了;資源化作資產,村民的腰包鼓了;泥巴路變成了柏油路,鄉村美了,在外務工的村民紛紛回家開啟了自己的幸福田園生活。

2020年2月27日,經陝西省委、省政府研究審定,陝西省政府批准安康市嵐皋縣等29個貧困縣(區)脫貧摘帽、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嵐皋縣實現整體脫貧。

脫貧摘帽是嵐皋縣走出的堅實第一步,但並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

“產業不能臨時,脫貧必須長效。產業脫貧必須以廣大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為根本導向,以‘三變改革’為抓手,激活村集體經濟增收,做到持續防返貧,為下一步鄉村振興打好基礎,我們一直在路上。” 說起下一步的工作打算,嵐皋縣委書記周康成已規劃好了“路線圖”。(來源:民生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