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唐時期生活在西域地區的吐火羅人為什麼消失了?

拉風的機長


題目問的有些模糊。

通常而言,吐火羅人是指生活在吐火羅盆地(或者吐火羅平原)的印歐人,就是生活在今日阿富汗興都庫什山以北,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天山以南,阿姆河上游兩岸的人。漢代,中國稱之為大夏,大夏就是吐火羅的另一種翻譯,而西方稱之為巴克特里亞。

題目中所說的,建立西域三十六國的那群人,是新疆土著,也基本是印歐人,但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吐火羅人。由於很多種陰差陽錯,這些南疆土著有時也被叫做吐火羅人,他們所說的話,包括龜茲語和焉耆語,也被叫做吐火羅語。特別是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提及樓蘭附近的一座城是“睹貨邏故國”,更是讓人們堅信,南疆土著也是吐火羅人,甚至是吐火羅的起源地。

其實,南疆土著並不是吐火羅人,但是他們與吐火羅人都屬於印歐人,或者說是雅利安人。3000多年前,中亞、西亞、南亞,是雅利安人的世界,來自北方草原的雅利安人四處遷徙,征服了中亞、伊朗和印度,並永遠留了下來,並從遊牧逐漸轉型為定居。在伊朗和印度之間的這一片土地,就是中亞,也是雅利安人的地盤。

在中亞歷史上,圍繞帕米爾高原和天山,印歐人建立了多個城邦密集區。位於烏茲別克斯坦河中地區的澤拉夫善河流域的,是粟特人的城邦;位於費爾幹納盆地的是費爾干納人的城邦;位於吐火羅盆地的是吐火羅人的城邦;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四周的,是南疆土著人的城邦。這幾種人,都是印歐人,都是東伊朗的雅利安人,他們語言各異,但是大同小異,都是東部伊朗語的各種方言,彼此基本可以相互溝通。所以,當張騫第一次來到西域的時候,他先到了費爾幹納盆地的大宛國,然後又到了河中的粟特地區,然後再吐火羅盆地找到了大月氏人,最後通過南疆城邦和羌人地區返回漢朝。過程中,張騫就發現了這幾個地方的語言都大同小異,走過這麼多國家和地區,翻譯問題很簡單。張騫只帶了一個叫堂邑父的僕人,估計是匈奴人,可以解決對匈奴和大月氏的翻譯問題,大宛國給配的翻譯可以解決其他東伊朗語國家的交流問題。

在這幾個東伊朗語地區,歷史上,他們的國力普遍十分弱小,但是文化高度發達,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高度發達,而且地處交通要道,貫穿東西南北,與各大主要文明都有十分密切的交流。歷史上,中國人來過,希臘人來過,波斯人來過,阿拉伯人來過,印度人來過,大月氏人來過,匈奴人來過,突厥人來過,契丹人來過,蒙古人來過,俄羅斯人來過,英國人來過。所以,這裡的古代文明呈現出五彩繽紛、兼收幷蓄的態勢。

這裡的東伊朗文明,直接受波斯文明的指導,但更取決於中國的興衰,因為中國的強弱決定了絲綢之路的興衰,而東伊朗文明離不開絲綢之路。所以,在漢唐時期,東伊朗文明也都非常繁榮,特別是在漢朝,而唐朝時期已經是東伊朗文明的絕唱了。當絲綢之路衰退之時,東伊朗文明也隨之衰退,最終被其他文明所取代。時至今日,這些東伊朗文明全都消失不見了。

東伊朗文明的消失,其結局有兩個,一曰波斯化,二曰突厥化。吐火羅盆地波斯化了,河中粟特地區界于波斯化和突厥化之間,花剌子模、費爾干納和南疆都突厥化了。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結果,主要是長期以來,東伊朗文明地區長期夾在西南波斯和東北遊牧民族之間。如果波斯帝國強大了,那麼粟特、花剌子模、吐火羅,無一例外的都是波斯領土,而費爾干納和南疆也是波斯文化的輻射區,波斯帝國的貝希斯敦銘文清楚的記載了這裡都被波斯帝國征服了。而波斯衰落時,遊牧民族一定會南下,大月氏人、康居人、匈奴人、突厥人都這麼幹過。在張騫鑿空西域的年代,波斯帝國已經滅亡,亞歷山大帝國分崩離析,安息帝國正在向上發展,即波斯文明正處於低谷,來自河西走廊的大月氏控制了吐火羅,來自哈薩克丘陵的康居控制了粟特城邦,來自蒙古高原的匈奴人控制了南疆諸城邦。

就這樣,到了7世紀,波斯帝國又被阿拉伯帝國滅了,大量的波斯人離開伊朗,來到了東伊朗地區,他們帶來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化之一。在阿拉伯帝國在9世紀逐漸分崩離析之際,波斯人在中亞重建了波斯人的帝國,特別是薩曼王朝,非常強大。在薩曼王朝時期,波斯文化在東伊朗地區發展到一個空前的高度。於是,東伊朗的粟特、花剌子模和吐火羅全都波斯化了,波斯人與這裡的東伊朗人融合成為一個新的民族,他們說波斯語,他們被稱作塔吉克人(大食)。東伊朗的撒馬爾罕、布哈拉、玉龍傑赤、巴爾赫、赫拉特等,都是舉世聞名的波斯文化城市。

但是,好景不長,遊牧民族很快也就渡過錫爾河、阿姆河南下了。9世紀中期,蒙古高原上,回鶻汗國崩潰,部分回鶻人向西遷徙,引發了世界範圍內的突厥語民族大遷徙。在這一波浪潮中,大量的回鶻人進入了南疆塔里木盆地,並定居下來,居住在龜茲、焉耆等地。這種進入,與之前幾個世紀突厥人統治西域城邦的方式完全不同,過去突厥人並沒有大量遷居南疆,只是派人駐紮南疆,監督各城邦。這次不同,是突厥語民族大量進入南疆,帶動南疆開始了突厥化。除了回鶻人,其他突厥語民族,包括葛邏祿人、樣磨人、欽察人等都行動起來,四散遷徙。在9世紀後期,有一群突厥語民族建立了喀喇汗王朝,並皈依回教,到了10世紀末11世紀初,喀喇汗王朝發展到鼎盛,向西滅掉薩曼王朝,向東滅掉了于闐王國,西喀喇汗王朝以撒馬爾罕為都城,佔領了河中原粟特地區,東喀喇汗王朝以疏勒(喀什)為都城,佔領了南疆,二者中分費爾幹納盆地。於是,這就拉開了原東伊朗地區的突厥化大幕。此後,突厥化浪潮一發不可收拾,同時輔之以強烈的伊斯蘭浪潮,最終,東伊朗文明徹底消失了。東伊朗的核心地區,即今日的南疆、烏茲別克斯坦基本都突厥化了,並且信回教。

其實,吐火羅盆地也未能倖免,在喀喇汗王朝建國的同時,也有一批突厥語民族來到阿富汗,建立了伽色尼王朝。但是,這批突厥語民族太少了,不足以改變塔吉克人的主體地位。於是,吐火羅盆地至今仍是塔吉克人居多,阿富汗北部是這樣的,塔吉克斯坦也是這樣的。突厥語民族的痕跡不是很明顯。而撒馬爾罕、布哈拉這樣的塔吉克人大城市,雖然歸屬於烏茲別克斯坦,但至今仍是塔吉克人居多數。

就這樣,在7世紀以後,原東伊朗地區的文明,逐漸被波斯文明和突厥語文明所取代了,東伊朗文明從此消失的無蹤無影。薩曼王朝以後,這裡的歷朝歷代,要麼是波斯文明,要麼是突厥化文明,要麼是波斯化的突厥,要麼是突厥化的波斯,就是沒有東伊朗文明什麼事了,即便蒙古人在13世紀對這裡進行了長時間的屠殺和統治,也沒有改變這一趨勢。

就這樣,那些曾經繁榮富庶的東伊朗文明,在波斯化、突厥化、伊斯蘭化的浪潮中,消失不見了,南疆是如此,吐火羅盆地是如此,河中地區是如此,費爾干納是如此,花剌子模也是如此。


龍豹雞


到了公元七世紀以後,隨著唐帝國與突騎施汗國、吐蕃王國及東進的阿拉伯帝國四股強大政治力量,在西域展開空前激烈的角逐的背景下,原本存在的吐火羅葉護政權變得岌岌可危,尤其705年阿拉伯帝國呼羅珊總督屈底波將征服吐火羅人作為了主要目標,在阿拉伯帝國軍隊的連續打擊下,吐火羅斯坦的土著政權紛紛滅亡,而西域地區的吐火羅人土著政權依附於唐朝和突騎施勢力的庇護,還能苟安一時。

到了公元七世紀中葉後,隨著唐帝國的勢力步步退卻,以及突騎施汗國的滅亡,西突厥勢力逐漸在西域地區佔了上風,吐火羅著土著政權紛紛臣服於西突厥汗廷,而中亞原吐火羅斯坦地區則已經完全伊斯蘭化,此後吐火羅人逐漸不復存在於史籍中,他們的後裔逐漸融合到突厥諸部或中亞穆斯林群體之中了。


史海悠遊閭春暉


吐火羅,民族名。亦稱:兜傳勒、吐呼羅、貨羅,唐朝以前稱:大夏。唐稱:吐火羅。

原始印歐人的一支,發源於烏拉爾山和南西伯利亞(也有稱大概源於阿富汗)。南下、緩慢的向水源充足的綠洲遷徙,進入塔里木盆地,最東到達河西走廊。傳統的領域,在塔克拉瑪干沙漠。

吐火羅人,是典型的歐羅巴人種。在龜茲古國出土的:太陽墓地(龜茲、意為白顏色),是典型的印歐喪葬形式。樓蘭美女、小河公主也是典型的白種人,高眉、深目。古時所稱的:大月氏、龜茲人、焉耆人、車師人、烏壘人、焉布拉克人等,都是:吐火羅人。

語言:早為原始印歐語。後分裂為:凱爾特語、日爾曼語、拉丁語、斯拉夫語等等。

吐火羅人對西域的文明乃至中國的文明與發展,都有過重大的影響。象起源於西亞的小麥,就是吐火羅人從西方引入中國的。

公元8世紀後,吐火羅人逐漸被維吾爾突厥人同化。吐火羅人形成:古粟特人和古塔里木其它民族。


眸子8552


不清楚,吐火羅這個民族可能不夠強大,融入了別的少數民族當中,被同化了,也類似於匈奴一樣,融入了蒙古族群中,不會滅決。


94310417小云


西域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雜居,而且大民族相互更替,你方唱吧我登場,匈奴,鮮卑,突厥,契丹,蒙古,女真…統治過這個地方的民族數不勝數,所以民族融合非常充分,你說的吐火羅最後也是在輪番轟炸之後消失於歷史長河了。


浪裡小刀


被其他文明徵服逐步分散通化掉了,多數後代融入到吉爾吉斯斯坦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