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軍閥是怎麼形成的?

如果有如果21829099


八國聯軍入侵,慈禧太后認識到洋人軍隊的威力和洋槍洋炮的厲害,傳統的刀槍劍戟面對西方勢力毫無戰鬥力,便著手建立新軍,這就是袁世凱的北洋六鎮,而各省也開始組建新軍。

北洋6鎮與袁世凱稱帝

清廷計劃在全國建立36鎮,約50萬正規軍。由於庚子賠款已顯囊中羞澀,拿不出錢來支持各地建立新軍,只得由各省自行辦理,自籌、自招、自練,這樣可以減少中央財政負擔,但清廷沒有多少控制權,埋下了各地分裂的隱患。

袁世凱就任北洋大臣和練兵大臣後,北洋6鎮迅速擴張,約有七八萬人的兵力,這對滿清構成嚴重威脅,一些御史上疏彈劾袁世凱。1906年袁主動辭去各項兼差,並將北洋軍一、三、五、六各鎮交陸軍部直接管轄。1907年袁被調離北洋,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反而成為中樞重臣。

1908年11月光緒帝和慈禧太后病死,溥儀繼位,其父攝政王載灃對袁世凱恨之入骨,立馬解除了袁世凱的官職,袁就稱疾返回河南安陽,過上“煙蓑雨笠一漁舟”的隱居生活。

辛亥革命爆發時,北洋6鎮接到清廷命令討伐革命力量,但沒有任何動作,清廷又不得不啟用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而其餘30鎮根本不理睬袁世凱,十幾鎮的南方新軍選擇了孫中山,這就是最早的南北對峙。

1912年2月袁世凱逼溥儀退位,自己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3年他鎮壓二次革命,成為中華民國正式大總統;1915年12月他自稱皇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此舉遭到各方反對,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在雲南宣佈獨立,護國戰爭爆發。袁世凱不得不宣佈取消帝制,做了83天皇帝。

軍閥割據

1916年6月袁世凱病逝,結束了北洋集團大致統一的局面,開始了軍閥割據年代。

袁世凱死後手下5大將軍輪流做總統,出現三大軍閥:直系馮國璋,佔領直隸、湖北、江西、江蘇等省;皖系段琪瑞,佔領北京、甘肅、陝西、山東、安徽、浙江、福建等;奉系張作霖,不是北洋嫡系出身,地盤為東北三省及熱河、察哈爾等。

接著又上來一批:曹錕、吳佩孚、孫傳芳;後又上來一批:桂系李宗仁、晉系閻錫山、蔣介石。還有唐繼堯的滇系佔據雲南、貴州,陸榮廷的桂系佔據廣西、廣東,湘系軍閥佔據湖南,四川軍閥佔據四川,楊增新佔據新疆,還有馮玉祥的西北軍,加上各地大大小小十幾個軍閥無不割據一方。

國民黨新軍閥

以北伐戰爭為分界線,蔣介石的新軍閥替代了北洋軍閥,張學良易幟後,國民黨名義上統一了全國,北洋軍閥也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國民黨新軍閥主要有4個:蔣介石的中央軍佔據著浙江、上海、江蘇、江西等,又有江浙財團做後盾,實力最雄厚;閻錫山的晉系,佔據山西、綏遠、河北及平津地區;李宗仁、白崇禧的新桂系在中原大戰前佔據著廣西、湖南、安徽等;馮玉祥的西北軍在中原大戰前佔據著甘肅、陝西、寧夏、河南等地。

其餘各省仍存在許多軍閥,如佔據新疆的盛世才,佔據雲南的龍雲,佔據貴州的王家烈,佔據青海的馬步芳,佔據東北三省及熱河省的張學良。

蔣介石的新軍閥對內武力,對外苟合,所謂共同抗日僅限於1937年後的幾年。1940年的皖南事件表明蔣介石的軍閥本質暴露無遺,僅僅以本集團的利益為重。1945年蔣介石悍然發動內戰,短短4年便去了彈丸之地,這是民國新軍閥的結局。

(圖片、資料源於網絡,如侵權請告之,立馬刪除相關部分)


天寧閣


民國的軍閥的根源,準確來說,在咸豐下令,允許各地團練的時候,地方武裝割據的局面就已經開始了。

如大家熟悉的湘軍、淮軍、滇軍等等,都是這個時候成立的。(晚清四大名臣)

而各路地方軍隊的首領,如湘軍創始人曾國藩、淮軍創始人李鴻章等等,其實是有實力跟中央政府對抗的,但因為這些首領,一直忠於清朝皇室,所以一直未能反叛中央政府,形成真正利益上的軍閥。

隨著時局的發展,地方武裝割據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那就是北洋軍隊集團,這是軍閥割據即將開始的、第二階段。

北洋軍隊,是由袁世凱一手帶起來的,從最初的天津小站練兵,到各省的新式軍隊,基本都是出自袁世凱掌控的北洋系統。(袁世凱劇照)

而袁世凱所訓練的北洋軍隊,大力培植個人力量,如最為著名的北洋三傑,段祺瑞、王士珍、馮國璋,都是手握重兵的北洋將領,另外還有曹錕、徐世昌等人。這些都是實權派人物,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領導,袁世凱。

在袁世凱的領導下,北洋軍隊比較穩定,沒有出現軍閥割據的現象。

而袁世凱自以為北洋軍隊,鐵板一塊,不顧心腹段祺瑞的反對,執意稱帝,最後導致北洋集團出現分裂。

但此時,袁世凱依然活著,北洋軍隊的分裂,暫不明顯,只是袁世凱沒有以前那麼得心應手控制了。(馮國璋劇照)

為了挽回北洋軍隊分裂的局面,袁世凱準備做最後一次努力,宣佈退位,讓馮國璋籌備南京會議,意圖讓全國各省區軍事將領集合開會,再次團結北洋軍隊,但此時已晚,各地將領都不參加會議。

最後,袁世凱面對北洋軍隊的分裂局面,憂心發病,不久去世。

失去老大控制的北洋集團,就像脫韁的野馬,立刻四分五裂,自此民國軍閥,徹底形成,各地軍隊武裝開始割據,對抗中央政府。(軍閥混戰)<strong>

後來,接替袁世凱位子的徐世昌、段祺瑞、曹錕等人,都自成一派,奉系軍閥、皖系軍閥、直係軍閥等,難以繼續控制北洋集團。倘若袁世凱再多活幾年,解決好北洋集團的內部矛盾,或許民國軍閥割據現象、就不會出現了。

在國民黨統治時期,軍閥割據問題一直延續,直到新中國成立,才徹底瓦解民國軍閥。


歲七夸父


民國軍閥形成來自於清朝末年的混亂局面。清政府面對列強各國的洋槍洋炮瓜分中國束手無策,因此想通過軍隊改革來改變這一不利局面,下令了成立的新軍但新軍。但中央政府對地方新軍的權利失去有效掌控慢慢形成了軍閥混戰的不利局面。

其實民國的軍閥形成跟與三國的軍閥形成有著十分相似之處。漢朝末年面對黃巾軍起義,朝廷無能力剿滅,只好下令讓各地地方政府自行招練兵團。黃巾軍被剿滅後,地方政府擁兵自重,不聽政府號令與節制,慢慢形成了軍閥相互混戰。

接著我們來說說民國軍閥形成的詳細過程。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後,清政府受到重創。不得不說自清政府入關以來第一次敗的這麼慘。又過了9年爆發了著名的太平天國起義,再一次給了清政府當頭一棒。面對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清政府依然束手無策。因為八旗子弟兵和綠營的戰鬥力低下,不堪一擊。特別是八旗子弟兵,早已失去了戰鬥力,根本派不上用場。

面對大清的半壁江山落入賊手,清政府不得不重用漢臣,因此漢臣慢慢走上了歷史舞臺。漢臣中特別有名的是曾國藩創建的湘軍、李鴻章組建的淮軍,還有左宗棠的楚軍;依靠漢臣勢利消滅了太平天國,清政府眼看著漢臣勢利逐漸做大,就解散了地方軍隊,但地方勢利依舊存在。

甲午戰爭失敗後,緊接著義和團事件導致了八國聯軍進入北京,清政府經過一系列賠款後意識到傳統軍隊已經發揮不了任何作用,就開始主導建立新軍。但籌辦新軍的經費是一個大問題,自庚子賠款後清政府已經入不敷出,除了北洋六鎮的新軍以外,根本拿不出多餘的錢了,於是操練新軍的經費由各省政府自行解決。

這種方法雖然減少了中央政府的負擔,但是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也是非常大的。地方政府所招練的新軍勢利一步步擴大,逐漸脫離了中央政府的掌控。原來的北洋六鎮的新軍忠誠問題也成了清政府極大的隱憂,北洋六鎮的新軍架構的核心人物的袁世凱,他們都是袁世凱栽培的部下,比較忠於袁世凱。

慈禧太后和光緒帝相繼死後,為了削弱袁世凱的勢利,袁世凱被迫辭官回家。辛亥革命爆發後,各路新軍已經擁兵自重不聽清政府調令。清廷不得不重新啟用袁世凱來帶領新兵鎮壓革命力量,但誰知袁世凱重新掌權後不但沒有效忠清政府,反而成功勸末代皇帝退位。

袁世凱稱帝,爆發了護國戰爭。護國戰爭結束後民國各地軍閥形成。




白雲之語摺紙大全


我來回答。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南方多個省份宣佈脫離清政府,從此各地以省為單位進入軍閥混戰。



民國軍閥割據原因,多來自於清朝末期中央政府在面對社會發生動亂,沒有威信和管理權利,只能任之放之,失去了控制權,從而導致各地擁有人事權、財政權、軍事權,最後擁兵自重。



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一場自發的革命,也是一場不徹底的革命。中國太大,與沙俄相當。但是中國沒有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舊的傳統勢力並沒有完全打敗,清廷的退位只是“民族解放”象徵意義。



雖然,推翻了滿清,但是隱患沒有消除。各地處於半獨立的狀態,最後形成了各地的軍閥割據和最終形成。



最後,在看一張圖片你就知道當時的軍閥!


以史說實


清朝末年的新軍北洋軍隊,各地割據形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