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園裡看“三變”

初春時節看項目,香菇基地景象新。聽說在天祝縣哈溪鎮崛起了一座現代化食用菌工廠,讓這裡發生了“三個變化”,記者一探究竟——

產業園裡看“三變”

本報全媒體記者張尚梅 孫麗娟

見習記者張婷     

變了風氣

打了卡,50多歲的謝菊蘭走進車間麻利地穿上工作服走到了工作臺。“我的工作主要是做菌袋,這活勞動量不大,1天掙75元。”

天祝縣哈溪鎮食用菌產業園新建起的廠區內車來人往,或拉運木糠或粉碎木屑,或加工菌棒或蒸餾消毒,一派繁忙景象。

“產業園建在家門口,只要勤快,就能過上好日子。”西灘村村民宋智德摘掉了貧困帽,人也變得自信起來。

日子好了,村民素養逐步提高,民風民俗也在悄悄改變。眼前的村莊山清水秀、空氣清新。穿行其間,道路寬敞整潔,兩側樹木蔥鬱,路邊垃圾桶擺放整齊,村民精氣神十足,一股和諧發展新風迎面而來。

變了收入

走進菌棒生產車間,工人們站成兩排,正忙著拌料、裝袋、扎口。古城村村支書楊大河告訴記者,這些製造出的菌棒,還要經過高溫滅菌、冷卻、接菌、運送到育菌棚培養,最後送到出菌棚,發菌出菇。

“每天做3500個菌棒,1個4分錢,每天總共收入近200元。”當了幾十年農民的古城村村民陳玉鳳搖身一變,成了產業工人,這讓她驕傲不已。

團結村村民俞鳳花因為這份工作改善了家裡窘迫的生活。俞鳳花是貧困戶,家中3個學生,無論怎樣省吃儉用,日子還是緊緊巴巴。食用菌產業園的建立,讓她找到了生活的信心:“離家近,上下班有車接送,中午還管飯,這樣好的工作哪裡去找。”

天祝縣傾力培育“中國高原食用菌之鄉”品牌,哈溪鎮食用菌產業園高標準、高起點謀劃啟動。預計3月底全面完成500座鋼架棚的建設任務,4月投產使用。建成了日生產1.5萬袋、年生產100萬袋的食用菌菌袋生產車間,探索出了天祝縣本土合作社生產食用菌菌袋的路子。

變了思路

千難萬難,沒有發展產業是最大的難。

哈溪鎮食用菌產業園星火燎原、活力迸發,成為穩定就業的“蓄水池”、精準脫貧的“壓艙石”。

“菌菇無汙染、市場需求大、銷售價格穩,是真正的綠色產業。”楊大河說,產業園著力培養實用技術人才,增強內生動力。

哈溪鎮食用菌產業園也是貫徹市委打造沿山產業帶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該鎮控制好“原料選擇、菌袋封裝、消毒、菌絲接種、養菌、出菇”六個環節,把市場、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連接起來,把黨支部與食用菌結合起來,把食用菌加工車間與發展旅遊結合起來,全力打造“一眼四季、金色哈溪”品牌。

離車間不遠處,一座座日光溫室在暖陽下熠熠生輝。哈溪鎮黨委書記李興玉介紹,每座棚計劃投放5000個菌袋,每個菌袋可產鮮菇1公斤,棚均產值約4萬元,除去農戶投入1.5萬元,每座棚農戶淨收入2.5萬元。同時吸納周邊群眾100餘人就業,人均實現工資性收入約2.4萬元。

2月4日,哈溪鎮菌棒生產車間恢復生產,30名務工人員在做好防疫的同時,加足馬力,當日生產菌棒達9000袋。至目前,累計生產菌棒約52萬袋。年前已接菌的86000袋菌棒,菌絲生長良好,為鎮區經濟高質量發展開好了頭、起好了步。

“在落實好藜麥訂單、中藥材訂單、食用菌訂單基礎上,推廣哈溪花菇雞、冰泉羊肉等特色美食,打造哈溪16號院子系列民宿品牌及‘尋夢雙龍溝’、‘哈溪8公里6’、田野拓展訓練等系列運動項目,開發旅遊文化商品,打響‘一眼四季、金色哈溪’品牌。”李興玉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