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為啥讓“忌口”?

古人云:“吃藥不忌口,枉費醫生手;吃藥不忌嘴,跑斷醫生腿”,我們生病時也經常會聽醫生說要“忌口”“別吃發物”。那到底為什麼要忌口?忌口要忌什麼?本期求證我們請專家一次給您講清楚!

本期專家

米佳: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內分泌代謝病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副教授,醫學博士;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內分泌學分會常務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委員,省中醫藥學會基層中醫藥服務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擅長中西醫綜合診治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甲亢、甲減、甲狀腺炎、甲狀腺結節等甲狀腺疾病,肥胖症、代謝綜合徵、多囊卵巢綜合徵、更年期綜合徵等內分泌疾病。


NO.1“忌口”一說有出處

很多中醫典籍都提出了“忌口”的要求。早在秦漢時期,人們就認識到飲食和疾病的關係,故“寓禁於食”,以避免飲食致病。這個時期奠定了忌口的理論基礎,提出了疾病忌口、服藥忌口、忌口防食復等內容,代表作是《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最早論述了飲食禁忌的理論問題,闡述了食物性能“氣味學說”;劃分了人的體質,探討食性與體質的關係,不同體質的人飲食忌口內容不同;分析了食性與病性的關係,根據五行生剋等學說,提出了一些疾病的食忌原則;揭示飲食滋味長期偏嗜,五味太過,可導致臟腑功能失調,進而變生諸病;提出了“五禁”“五味所禁”“五味之所傷”等飲食禁忌原則。

《黃帝內經》還記載了熱病忌口防食復的內容,提出了“飲食有節”“飲食以時”,以及“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等內容。後世醫家多對《黃帝內經》忌口理論進一步闡釋,並對忌口內容大幅擴充。《靈樞·五味論》也有“肝病禁辛,心病禁鹹,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的記載。

NO.2 食物與忌口

中醫藥學講究藥食同源,食物也有四氣五味。食物中的四氣,指的是食物具有溫熱寒涼四種屬性。連同不熱不寒的平性,有人稱五性。

中醫為啥讓“忌口”?

吉林日報與省衛計委合辦

因為涼從屬於寒,溫從屬於熱,所以,食物實際是寒和熱兩個方面的性質。還有平性的食物,寒和熱都不太明顯。食物的性和藥物的性是相似的。因此,瞭解食物的性,就能很好地指導人們的飲食宜忌。

中醫認為,能夠治療熱症的藥物,大多屬於寒性和涼性;能夠治療寒症的藥物,大多是溫性和熱性。同樣的道理,凡熱性、溫性的食物,就適宜寒症和陽氣不足的患者;凡寒性、涼性的食物,就適應熱症和陽氣旺盛的患者。也就是說寒症和陽氣不足應忌食寒性和涼性的食物;熱症和陰氣旺盛者應忌食熱性和溫性的食物。

NO.3忌口也要看情況

有的病人輕信民間傳說忌口過於嚴格,幾乎所有的腥羶食物及果蔬都不進食,有的甚至只吃米飯饅頭鹹菜,以至引起嚴重的營養不良,反而加重了病情。生活中、網絡上關於忌口與發物的說法眾說紛紜,魚龍混雜。不過每個人對吃入的食物反應不相同,身體的胖、瘦、強、弱也不同,故忌口也應“因人、因時、因地而異”。

此外,民間流傳的忌口謬誤很多。提醒大家,哪些人群、哪種疾病需要忌口,如何忌口,針對個人體質哪些才是發物,這些問題還是要遵循醫囑,且不可盲目照搬民間流傳的說法。

NO.4為什麼要忌口

中醫之所以講究忌口,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中醫看病講究辨證,二是中藥具有四氣五味,而食物同樣也具有四氣五味。疾病有寒熱虛實,即使同一種病,也會因病人體質不同而有寒熱虛實差異。因此,中醫不但在治療用藥上補偏救弊,在飲食上也要結合病情而進行忌食或“偏食”,以增強藥物的治療作用,或降低其副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忌口”,實際上也是中醫治療的一部分。

中醫上的“忌口”包含兩個層次:一是絕對忌口,如中醫認為腸傷寒為溼溫,忌口要極其嚴格,只能吃煮爛的湯粥,蠶豆病患者終生禁服蠶豆,過敏性哮喘者忌食過敏原食品,中藥配伍的“十八反”“十九畏”這些就屬於絕對忌口;二是相對忌口,即所忌飲食對某些人群來說有害,可能會誘發疾病,或引發不良後果,原則上應避免食用,但要求不及前者嚴格,如風寒感冒、脾胃虛寒者忌梨、蟹、冷飲等生冷、寒涼食物;痰溼偏重者忌甜羹、元宵、老雞湯等甜、粘、油膩厚味食物;風熱感冒、陰虛火旺、熱盛者忌辣椒、狗肉、油炸食品等辛燥動火食物。中醫所說“忌口”絕大部分都是相對忌口。

中醫為啥讓“忌口”?

吉林日報與省衛計委合辦

根據疾病的性質而忌口,屬於病性忌口。如各種熱證、上火的人及外感病,應忌食辛辣、肥甘、油膩、煎炸食物;而寒涼病症者則應忌食生冷或性質寒涼食物;哮喘發作期間,忌食蛋、奶、魚、蝦等高蛋白食物;痔瘡、皮膚病者,忌食海鮮、羊肉、狗肉等發物;水腫病患者,忌食鹽;肝炎病人,忌食辛、辣、油膩等。


中醫為啥讓“忌口”?

本文圖片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即告知。圖片不代表本報建議,請勿對號入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