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大俠王五之死

王五(1844年—1900年)原名王正誼,字子斌,祖籍河北滄州,是霍元甲的同鄉,清末武林大俠,與霍元甲、黃飛鴻等並稱為“晚清十大高手”。因他拜李鳳崗為師,排行第五,且在家中排行第五;又善用大刀,刀法嫻熟,德義高尚,故人又尊稱他為“大刀王五”。梁啟超稱他為“幽燕大俠”。

王五一生行俠仗義,為人處世,從不以威相壓,而是以誠相待,以義相交;曾支持維新,並廣交武林豪傑,聯絡贊同變法的有識之士,壯大維新派隊伍;又曾開辦“文武義學”,免費招青年入學,特聘有名的學者教授經史、新學,自己傳授武功。是江湖上人人敬重的大俠,在京師地區頗有影響力。

少年習武成為鏢師

王五出生貧寒,三歲時父親又因疾去世。他只得與母親相依為命,很小便開始幹各類雜活,後來又拜肖和成為師,為習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據周寶忠《大刀王五》一書記載,王五原為漢族人,為拜回民鏢師李鳳崗為師而皈依了伊斯蘭教,棄漢入回,成為回族人(以宗教信仰分民族,實為荒謬)。李鳳崗是滄州地區有名的武師,王五為拜其為師,長跪於其門口不起,最終李鳳崗為其誠心感動,答應收其到門下做徒弟,在其門下排行第五。從此王五成了李鳳崗“成興鏢局”的一名小鏢師。

王五在武學上有極高天賦,在李鳳崗門下學習不過幾年,王五功夫已不在師父之下。為了把他鍛鍊成更加全面的人才,李鳳崗把他推薦給自己的師兄劉仕龍,一起押鏢,行走江湖。

滄州地處河北、山東之間的交通要道上,“成興鏢局”專給北運的南貨押鏢,跑關外的蒙古買賣。王五跟著師父出居庸關、越八達嶺、縱覽燕山群峰,足跡踏遍了熱河、張家口、綏遠、包頭的山山水水,並深入到蒙古高原的腹地。數年的塞上走鏢生涯將他鍛鍊成了一個老成練達、膽略過人、業務精熟的真正鏢師。

清末大俠王五之死

王五

自立門戶,開創“源順鏢局”

光緒三年(1877年),王五辭別師父,前往北京發展。利用自己多年的積蓄,加上朋友的幫忙,王五創建了“源順鏢局”。

彼時正是鏢行的興盛時期,北京外城一帶鏢局比比皆是,時有歌謠傳唱:“走鏢者,英雄也。白龍馬,梨花槍,走遍天下是家鄉。雖然力勇武藝強,江湖話兒要說講。遇事穩開口,總要升點把黃。走鏢人洋洋得意,吃的山珍海味,穿的綾羅綢緞,行走跨騎駿馬,腰中緊別鏢旗。到處要喊,怕人不知……”那時的鏢局就是江湖,走鏢就是走江湖。

王五與此時在北京開鏢局,十分不易。但他憑藉著十幾年闖蕩江湖所練下的膽識、經驗和閱歷,將生意做得十分紅火,短時間內便聲名鵲起。他的源順鏢局活動範圍極廣,北自山海關,南到江蘇淮安,都是其業務範圍。

王五為人豁達,勇於進取,善於接受新事物,這在重傳統、重正統、偏於保守的鏢師隊伍中,確是難能可貴的性格,這也是他後來參與維新變法的重要原因。

據說王五為源順鏢局設立了四條規矩:第一,重要的鏢車親自押送;第二,凡是來訪的朋友,只要提到大刀王五的要熱情款待,走的時候還要送給他盤纏;第三,冬、夏要為貧困的人施捨衣服,冬天要施捨寒衣、夏天要施捨單衣;第四,春節期間,鏢局的車馬裝上東西去賙濟窮人。

清末大俠王五之死

參與變法

譚嗣同詩“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其中的兩崑崙,一般都認為是變法失敗後拒絕逃走留下來的譚嗣同等人和逃走的康、梁二人。但據梁啟超在《飲冰室詩話》中所釋:“兩崑崙者,其一指南海(康有為),其一乃俠客大刀王五。”

1875年,源順鏢局開張一週年的時候,當時京師五路鏢師之一的胡致廷向王五推薦譚嗣同為徒,從此王五、譚嗣同二人開始交往,王五開始接觸維新思想。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變法進入高潮,譚嗣同應詔入京,任四品軍機章京,參預變法。譚嗣同這時認為朝廷毅然變法,國事大有可為,因此對維新之事十分有信心,王五亦受其感染,對變法運動十分熱情。曾對譚嗣同說:“維新變法是富國強民之路,也是王五所願,能與復生(即譚嗣同)同道、同志乃王五之福分。”在此期間,王五擔負起了譚嗣同的衣食住行和保安工作。變法失敗後,譚嗣同為表白自己變法決心,醒悟大眾,甘願受捕。王五得知後心急如焚,廣泛聯絡武林志士,密謀救譚,卻被譚嗣同堅決拒絕了。9月27日,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剛毅監斬於宣武門外菜市口,王五得知後悲痛欲絕,後冒著附逆的風險給譚嗣同收了屍並將其安葬。為了給譚嗣同復仇,王五多次組織人員刺殺榮祿等人,但皆因其防衛森嚴,未能得手。

清末大俠王五之死

參與義和團運動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拳民運動在北方興起。後義和團大師兄張德成因久慕王五之為人,由天津赴京,親臨源順鏢局,懇請王五出山,赴天津共建滅洋大業。王五慨然答應。到天津後,王五協助張德成整訓團民隊伍。

義和團興盛時,隊伍中混入了很多天津地區的“混混兒”,這些“根基不正”的歹徒加入義和團目的不純,大多是想要趁機撈一把,而王五厲行整頓義和團隊伍,使得一些“混混兒”對其恨之入骨。

其後義和團在天津的老龍頭火車站、北倉等地和八國聯軍展開了浴血奮戰,以血肉之軀與裝備優良的八國聯軍相搏,王五帶領大刀隊衝鋒在前,殺傷頗眾。

戰鬥後,擦乾刀上的血跡,王五對他最後收下的徒弟趙崇斌說:“這把刀,今天才成為真正的刀,因為它開了洋葷,沾了鬼血,我王五也不虛稱大刀王五了,對得起這把刀,也對得起祖宗了。

清末大俠王五之死

王五之死

據說義和團運動失敗後,王五返回北京,本想出走塞上,暫避風頭,以便再謀發展。但當時有許多北京的友人為了避難都來到了順源鏢局,投奔大刀王五,把順源鏢局的大小房間住的滿滿的。且這些人大都拖家帶口,攜老帶幼,不能跟隨王五出走關外,而王五又不能將其丟下不管。於是王五便冒著風險留了下來,為其後的死埋下了伏筆。

關於王五的死流傳有多種說法,小編查閱資料,整理了以下幾種說法,暫作參考。

(1)清政府殺害說

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後,慈禧太后為與八國議和,並討好八國聯軍,對清軍下達了斬殺義和團的命令。之後清軍官兵圍剿“源順鏢局”,王五團隊寡不敵眾,皆力戰而死。王五也於此時中槍而亡,時年56歲。

(2)八國聯軍殺害說

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後,王五由於被人告密,被八國聯軍包圍住所。為了不連累其他人,王五隻身前去與其對決,被槍殺於前門。死後,頭顱被侵略軍掛在城牆上示眾。

(3)拳匪殺害說

八國聯軍侵華之時,北京很多達官貴人出逃,許多人出逃前將自家的財物放到順源鏢局,委託王五代為看管。後有義和團中的拳匪想要趁火打劫,於是到順源鏢局,對王五說:“五爺的東西我們不動,但其他人的東西請五爺交給我們。”王五答道:“我已經答應別人替別人保管,你們要想得到這些財物,除非先殺了我。”這時拳匪中的一個愣頭青果真拿出槍來,對準王五就打,一代大俠就此殞命。

以上幾種說法各執一詞,難辨真偽,暫作參考。雖無法確定王五究竟是怎樣死的,但其死於八國聯軍侵華之際,應是確定無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