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的長遠考量:「大俠」郭解必須死,這一舉措影響2000年

西漢郭解,字翁伯,漢族,河內軹縣人(今天的河南濟源城東南)。

軹地這個地方不同凡響,春秋時期曾出現過一名赫赫有名的刺客:聶政,俠義之風歷史悠久。

郭解,平民出身,卻也不同於一般平民。他的外祖母是中國第一女神相許負,師從於黃石公。許負本來是一婦人,因善於相面為劉邦立過大功,19歲被漢高祖封為鳴雌亭候。不僅如此,許負爹許望封為溫城侯,三位兄長封為將軍,榮耀至極。

郭解父親也是當地一著名遊俠,仗義俠氣很有威望,在文帝時期被逮捕處死。

郭解自小受父親侵染,好勇鬥狠。郭解短小精幹,從不喝酒,話也不多。一言不合,拔刀相向。

漢武帝的長遠考量:“大俠”郭解必須死,這一舉措影響2000年

年輕的時候,郭解是個狠角色,時常sha 人,因此常被通輯。至於窩藏要犯、盜墓挖墳、私鑄錢幣等等作奸犯科之事,數都數不過來。郭解的罪行,有十個腦袋也不夠殺的。偏偏郭解總能化險為夷。

同時,他還招攬亡命徒,搶劫財物,私鑄錢幣,掘墳盜墓,可謂是幹盡了壞事。可是,說起來也巧,每次犯科殺人以後,他總是能遇到大赦,就是在遇到危急大難之時,也總是會得到機會脫身。不知道是上天給他機會改過自新,還是讓他惡貫滿盈時和他算總賬?反正郭解逃脫了懲罰,躲過了危難,而且還小有名氣。

等到年齡大了,郭解改變了一些行為做法,開始以恩報怨,經常施捨,對別人有怨恨不說,對他人有恩不誇,表面上行俠仗義。但是,他的內心仍然是殘忍狠毒,為一點兒小事得罪了他仍然會行兇報復。這種扭曲的性格行為卻得到了當地很多年輕人的仰慕和效仿。

郭解視錢財為身外之物,經常慷慨賙濟他人。儘管表面過的很風光,但也沒什麼錢,因為用不到錢。按家產,郭解不在遷徙之列。然而郭解的聲望太大,讓地方官員很頭疼。

郭解儼然一個地下zu zhi 部長,維持著地下秩序的穩定。地方官員非常懼怕郭解,又不得不依靠他的勢力,政令受到牽制。遷豪令一出,地方官員覺得是個機會,想辦法清除郭解,遷至關中。

郭解不想背井離鄉,經過一系列輾轉活動請託,居然請動了衛青。衛青本是一代名將,早就聽過郭解的威名。正是英雄惺惺相惜,衛青決定幫這個忙。

漢武帝的長遠考量:“大俠”郭解必須死,這一舉措影響2000年

皇帝英明神武,總與常人不一樣,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地方。一名螻蟻草民,居然能讓大將軍為他說情,郭解這個人豈有那麼簡單。

漢武帝說:“一個平民百姓,能夠讓大將軍替他求情,證明他家並不窮。”

最後還是把郭解一家遷徙了。最初提議遷徙郭解的是軹縣楊季主的兒子,時任軹縣縣掾(音yuan,輔助縣令管理某項事務的官吏),郭解的侄子就把這個楊縣掾的頭砍了。

從此楊、郭兩家結了怨。

到了茂陵以後,郭家又把楊季主殺了。楊季主的家人上書告狀,告狀的人又被殺死在宮門口。漢武帝知道了這個消息,一個遊俠竟有如此能量,如此囂張,是可忍孰不可忍,下令捉拿郭解,郭解就跑了。

過了很久,郭解被捉拿歸案。但是,在追究郭解殺人罪行的時候,卻遇到了一個難題,郭解殺人都是在大赦之前。還有,很多殺人案件,雖然是因為郭解而起,卻並不是郭解親手所殺,有的甚至郭解並不知情!

比如有一次,軹縣有個儒生和前來查辦郭解案件的使者閒坐,當聽到郭解門客稱讚郭解時說:“郭解專門愛做奸邪犯法的事情,怎能說他是賢人呢?”

郭解的門客聽到這話,就把這個儒生殺了,還割下了他的舌頭。官吏們追問郭解,讓他交出兇手,而郭解確實不知道是誰殺了人。直到最後,這仍然是一樁懸案。審案的官吏只得向漢武帝報告,說郭解無罪。

御史大夫公孫弘議論說:“郭解是一個平民,但是他專意行俠,玩弄權術,因為小事而殺人,郭解自己雖然不知道,這個罪比他自己殺人還要嚴重。應該判處郭解大逆不道的罪。”漢武帝同意了,殺了郭解還將其滅族。

漢武帝的長遠考量:“大俠”郭解必須死,這一舉措影響2000年

依照法律政令,郭解無罪。然而,一旦陷入政治,就不好說了。罪有罪無,全憑官員的政治考量,甚至是天地良心。

這時候,御史大夫公孫弘說:“郭解一介布衣,任俠妄為,玩弄權謀之術,因為小事都可以殺人。郭解自己雖然不知道兇手是誰,但這個罪過比他自己殺人還要嚴重。應該判處大逆無道之罪,論罪當死。”

於是漢武帝下令族滅郭解。

郭解不是達官權臣,也不是世襲貴族,甚至都算不上是個有錢人家,雖說司馬遷在《史記·遊俠列傳》記載了他的名字和主要經歷,但在以官位作為標準的封建社會,說到底,郭解仍然是一個平頭百姓。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無官無品之人,為什麼會令漢武帝親自下令逮捕,並在朝廷上議論其案,且最終將其滅族了呢?

具體有三個原因:

直接的原因:防止郭解實力坐大。

郭解在社會上已經擁有了一定的勢力,如果不及時根除,很可能就會成為封建社會的一個毒瘤,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就會要劉氏政權的命。郭解的外甥依仗郭解的勢力,同別人喝酒時強迫別人乾杯,人家喝不了,就強行灌。那人發怒,拔刀刺死他,跑了。

郭解的姐姐怪罪弟弟,把兒子的屍體扔在道上,以此來羞辱郭解。郭解知道了兇手的行蹤,等到兇手無奈來到郭解面前時,郭解卻放過了他,說:“你殺了他是應該的,是我的孩子無理!”

郭解拿外甥的命換來了更多人的依附。我們同時看到,在這件殺人案當中,地方官員沒有出現,郭解一句話,這個殺人者就沒事了!郭解的勢力不僅僅侷限於軹縣,洛陽以及周邊郡國有了糾紛,當地人調解不了,就來找郭解調解。

郭解出面,當事人並不是內心滿意,但畏懼於郭解的名聲,卻又不得不違心的接受。郭解呢,並不讓人馬上執行,而是等他走了以後再讓當地人調解,把功勞記在當地人身上。

這讓他得到了更多的好名聲,很多人爭著為他出力,附近縣城的一些有名望的人都來拜訪,一時間門前車水馬龍,晝夜不息。有些人看郭解如仰視天日,竟然請求郭解把門客讓他來供養,真是,郭解的門客也是大爺!很多人爭相巴結他,在他要遷徙時,人們為他送行就出錢一千餘萬。

漢武帝的長遠考量:“大俠”郭解必須死,這一舉措影響2000年

作為一個皇帝,他不害怕一個俠士兇徒,他害怕的是這種收買人心之人。

一個惡霸歹徒是地方官管的事情,這種用現在的話來說叫做“群眾領袖”的人卻是皇帝的心病。有道是天無二日,誰又敢說這個小地方的“日頭”就不會照到京城長安裡來?漢武帝的曾祖劉邦開始起事的時候,無論是名望還是實力都遠遠趕不上這個郭解。

不要說郭解所處的時代已經不是劉邦那個時代了,即便是造反也不可能成事!這些只是後人的想法,作為當時的皇帝漢武帝可不敢也不會這樣想。

他要殺掉郭解,消除隱患。

潛在的原因:防止上下勾結,解除對政權的威脅。

漢朝到了武帝時期,劉氏政權已經進入穩定階段,對於郭解這樣的人,已經不是政權所需,留著他,只能被別有用心之人所利用。郭解殺人搶劫、藏匿亡命徒、盜挖墳墓、私鑄錢幣,每一項都是對政權和社會的危害。

這些事情如果僅僅是個人行為也不值得皇帝高度重視,但他偏偏不是這樣。

郭解上通高官,下有擁躉,如果他有野心異志,或者被人利用,就是對政權致命的威脅。賦役是封建社會維繫政權運轉的基本保障,縣級是封建社會最低一級政權機構,郭解說句話就能免除一個人的勞役,可見縣級政權已經不在話下。

一個縣掾說砍頭就砍頭,宮門口都敢殺人,逃跑途中公開把自己的情況告訴別人,幫助他出逃的人選擇自殺以斷絕線索,郭解的能量和震懾力該有多大?

漢武帝的長遠考量:“大俠”郭解必須死,這一舉措影響2000年

漢武帝敏銳地看清了這一點,所以在大將軍給他講情時不但不給面子,反而下定了必殺的決心。

衛青當時正掌握著軍權,姐姐衛子夫被立為皇后正得恩寵,漢武帝要殺郭解,絕不是隨意而為,而是有著更深層次的考慮。如果衛青或者和衛青一樣有地位的人要利用郭解的勢力,讓郭解發揮其影響,朝廷的麻煩一定不亞於一個諸侯國的叛亂,漢武帝不得不防患於未然。

長遠原因:維護法紀,防止形成行俠風氣,不讓殺人者心存僥倖,幻想逃脫懲罰。

古代處決殺人犯,都是在秋後,認為秋後是肅殺的季節,選在這時候處決犯人,符合天道(自然規律)。

郭解殺人,總是在大赦之前,也就是說,他殺了人,被抓了起來,在秋後砍他腦袋之前,他遇到了大赦,沒有死。這種事情可能不止一次,雖然有點兒機緣巧合,但對於其他人的影響卻極壞。青少年單純率性,仰慕他,效仿他,不能不說與他總是能僥倖脫險有相當大的關係。

郭解每次外出回來,人們都躲避他,只有一個人傲慢地坐在地上看著他。門客中有人要殺死這個人,郭解不但沒有殺這個人,還通過關係免除了這個人應服的勞役。當這個人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就坦身露體到郭解面前謝罪。

當地的年輕人知道了這件事情,更加仰慕郭解的行為。仰慕的後果就是模仿,楊季主家裡告狀的人、軹縣儒生都不是郭解親自殺的,這些人一方面是要替郭解做事,另一方面就是在模仿郭解。郭解的外甥為了一杯酒就被人殺死,很能說明這種行為已有漸成風氣之嫌。

不但模仿,還爭相依附於他,以至於一個土地主,竟然也會有門客!如果任由這種風氣發展,法紀在人民心中必會蕩然無存,社會秩序必然會遭到嚴重破壞。

所以,漢武帝要維護法紀,不讓這種以殺人為行俠的行為形成風氣,他必須殺了郭解。這可以從給郭解定的罪名中看出端倪,大逆不道!

這是一種十惡不赦之罪,不必等到秋天,可以斬立決,還不在大赦之列。滅族更是表明要斬草除根,除惡務盡。

郭解以後,再無這樣的俠客出現,不能不說漢武帝的狠手徹底打消了人們心存僥倖、以身試法的念頭。

此後,世間再無遊俠出現,直到清朝末年,他們才以另一個形式出現了:幫會,比如杜月笙就是這樣的人。那時有多亂,想必大家應該都是清楚的了。

漢武帝的長遠考量:“大俠”郭解必須死,這一舉措影響200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