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清末“一代宗師”楊露禪孫祿堂為何不考武舉?不是不考,是考不上

清末“一代宗師”楊露禪孫祿堂為何不考武舉?不是不考,是考不上

(孫祿堂)


連續寫了兩篇關於清末民初武林的考證文章,有些朋友給我提意見,說武舉和傳統武術是兩種技藝,一些清末民初的武術家們沒參加武舉不代表他們武術造詣不行。

首先我很歡迎這些朋友給我留言,因為我其他嚴肅考證文章留言情況都不樂觀,經常只有一兩位朋友留言。

其次,我要說,我不認可“武舉與武藝是兩種技藝”這一觀點。

這就像是考科舉做八股和吟詩作賦文人是兩種文人一樣荒謬。

八股文是非常講究韻律和格式以及邏輯思維能力的一種作文形式,八股文寫得好的文人也許不見得是一個好詩人,但是他絕對會吟詩作賦。

簡單來說,能考得上秀才的文人,他就一定會吟詩作賦;但是反過來,會吟詩作賦的文人真不一定能考得上秀才,因為明清秀才相對是最難考的。

武舉也是同樣的道理,騎射與步射先不說,舉石鎖、拉十力弓、舞重刀對力量要求是非常高,能考得中武舉,正常情況至少證明他在力量上是超過許多普通人的,那麼這樣一個武舉人和一般拳師比武難道會沒有優勢?

根據中國武術九段康紹遠教授親身經歷,真實的比武其實就是“就抓、就摔,誰被摔倒了比賽就完了……當時我在場,沒有一個用武術方法的:有以虛步十字手等待對方的,但是,一上去就是抓著摔,什麼姿勢也沒有了,就是抓和摔。”

而根據歷史學家統計,河北地區在明清,尤其是清代,考武舉風氣很盛,而且中舉的人數特別多。以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為例,武鄉試錄取名額全國840人,其中河北省(直隸)就有108人,其餘各省最多也就錄取60人。

別說河北一省,僅河北滄縣一地,在清代就出了248名武舉人,完全可以稱之為武舉之鄉了。

滄縣不但武舉人出的多,還以30名武進士遙遙領先河北其他州縣。而整個河北省在清代一共出了三十二名武狀元,山西省只有五人。

邯鄲縣誌還記載“武科之盛,尤以鹹同光緒為最一時。風尚所趨武生之研究弓箭,演戲技勇者大有雄飛突起之勢……武舉中式幾乎每科必中,有且多在二人以上。”

根據以上史料,我們完全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清代河北武風之盛,根本原因還是“學好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這就像科舉時代說某地文風很盛的原因是當地中舉人、中進士人特別多一樣。

清末“一代宗師”楊露禪孫祿堂為何不考武舉?不是不考,是考不上

(清代武舉要舞的關刀)

所以,楊露禪、孫祿堂這些“一代宗師”之所以沒有去考武舉,主要原因並不是他們練的是武術,而非弓刀騎射;真正原因是以楊露禪、孫祿堂的武術水平,他們在清朝肯定是考不上武舉的。

在清代,確實是存在習武的鄙視鏈的。

第一等的武術人才是考武舉,第二等的武術人才開鏢局,只有最次的武術人才會以教拳為生。

鴉片戰爭之後,列強用大炮打開了中國市場,其中一個後果就是造成大量農民破產,而這些破產農民為了求生紛紛湧入城市,而這些破產農民到了一個陌生城市謀生,最大的難題就是找工作以及被欺負。

而當時混亂的時局造成鏢局業興盛,急需大量有搏鬥功底的青壯,因此,對於破產農民來說,習武一來可以不受欺負,有師兄師弟也算是加入一個團體取暖,二來,可以通過習武去鏢局謀職。

這就造成武館行業的興盛,也就使得楊露禪、孫祿堂等“一代宗師”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錢。

為什麼說二等武術人才開鏢局?

這是因為開鏢局是需要本錢的,最起碼需要準備大車和牲口,這就不是一般人能預備起的;另外,鏢局行業類似今天保安和快遞公司,不但鏢局裡的鏢師要能打,而且官面以及綠林也要認識人,畢竟開鏢局是為了掙錢不是為了打架,要是保一趟鏢就和綠林人打一架,死幾個鏢師,那麼再多錢都不夠賠的。

更為關鍵的是真實的鏢局並不是到處走鏢,而是隻走固定的一兩條線路,比如大刀王五的“會友鏢局”,就只走北京到張家口等極少數線路,這是因為會友鏢局背後是張家口的大商行扶持。

鏢局不光保鏢,也承接看家護院以及護衛業務,或者說在有鏢局的地方看家護院和護衛業務都被鏢局壟斷了,原因很簡單,鏢局好歹有家有業,出了事能找著人,而民間拳師“來無影去無蹤”,想要取得僱主信任是很難的。

清末“一代宗師”楊露禪孫祿堂為何不考武舉?不是不考,是考不上

(鏢局)

簡單說,除非在一座城市已經一兩代人或者本人有大富商扶持,不然很難開設鏢局。

而從楊露禪和孫祿堂早年經歷看,他們都是窮苦人家出身,並且從他們這一代才離開家鄉去到大城市發展,他們既考不上武舉,也沒有資本開鏢局,只能開館教徒弟為業了。

而教拳授徒最需要的不是真本事,而是知名度,這也就是為什麼楊露禪和孫祿堂等人在今天成為“一代宗師”主要原因。

事實上孫祿堂的小女兒孫劍雲在回憶父親生平時也不得不承認,孫祿堂最早學習的就是花拳,對,就是花拳繡腿的花拳。

之所以孫祿堂學習花拳,大概是當時想靠花拳出去打把勢賣藝,因為花拳非常適合表演。

當時英國《倫敦新聞畫報》還專門報道過花拳表演;

“表演者演示各種高難度的動作,在甲板上左突右衝,上下翻飛,一會兒向前攻擊,一會兒又後退防守。樂隊鑼鼓齊鳴,為表演拳法者吶喊助威。”“年輕的武術家在展示他高超技藝時引來了觀眾們的一陣陣笑聲。”

有好看的動作和“傳奇”的經歷,這樣才能使得武館“生意興隆”,楊露禪和孫祿堂是深諳其中之道的,所以我們今天才會看到楊露禪、孫祿堂等人“留下”的各種“神蹟”。

比如楊露禪凌空漂移,雀不飛;孫祿堂速度快逾奔馬,花甲之年擊敗五名日本武士等等。

但是這裡我要說,這些“神蹟”都很不靠譜,尤其是孫祿堂花甲之年擊敗五名日本武士的事蹟,經過嚴密考證,基本上可以確定是假的。

至於怎麼假,下次再說。

未完待續。

《明清鏢局與武術傳承關係探究》、《明清時期武術從業者群體研究》、《清朝武舉制度的結束對中國武術發展的影響》、《晚清時期西方社會對中國體育的關注——以為研究基礎》、《晚清民間武術發展簡論》、《清末民初直隸武術發展狀況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