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如何選擇基金的思考

投資理財,其實更為形象的表述是通過買賣風險來獲取短期或中長期的收益回報。因此投資者在風險識別、風險管理以及風險規避(或出清)等方面需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與經驗的儲備。

而考慮到普通投資者與專職機構在資產管理素養上明顯的差異性,以及受限於時間、精力、信息來源等,未來大眾投資者或將更加青睞於通過“間接投資工具”來參與資本市場博弈,也就是越來越多的人會更傾向於把財產交與經驗豐富的專業團隊來打理。就拿當前市場較為主流的間接投資工具“基金”來講,我國證券投資基金行業發展到現在還不滿30年,但到今年三月份我國基金數量就已經突破了5000家(這還是單指公募,私募基金還有數萬家),同時2017年的數據顯示,我國基金業資產管理總規模超過了50萬億人民幣。

說到這裡,那麼如何淘選有潛力的基金是個很值得重視的問題。這也是本篇文章中主要想講的內容。


有關如何選擇基金的思考



歷史業績並不是判斷基金優劣的絕對標準

其實對於老基民而言,或許都有自己的一套選擇標準。但我想多數人可能僅僅是通過歷史損益情況甚至某個指標數據的高低來衡量不同基金公司的資產管理水平。當然,這樣做不能說沒有用,畢竟一家在以往能給投資者帶來豐厚收益的管理團隊,至少能給投資者一種不錯的安全感,同樣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實力的體現。

但從客觀的角度看,再華麗的歷史也並不能代表未來。

一方面,基金行業激烈的競爭性也決定了誰也不可能成為永久的收益率“領頭羊”;

再則,資產終歸是人在管理,那麼不同的人參與資本市場的風格也是不一樣的(不談能力高低,談風格),一旦基金公司管理層有人事變動,那麼可能也意味著投資風格的轉變,這也會造成淨值曲線的變動;

此外,人有不同的風格,市場漲跌也存在明顯的結構性,就像去年(2017年)白馬藍籌漲的好,而中小創走勢卻比較一般(就算是大牛市普漲時,也有上漲幅度大小差別)。


打個比方,A、B兩家同為股票型基金,A主價值型,選股邏輯:波動性小、流動性較好的權重大藍籌或一些行業龍頭。而B主成長性,選股邏輯:具有廣闊想象空間的板塊或個股,很少考慮估值(比如科技、醫藥等),那麼這兩家基金在去年(2017藍籌白馬長得好)的時候收益對比毫無疑問A基本上要好於B; 但若是市場處於牛市的時候,一些成長型中小盤股往往更容易受到資金的追捧,漲幅也通常要遠遠大於權重股,這時候B基金的收益率一般明顯高於A基金。


有關如何選擇基金的思考



基金選擇中風險匹配


選基金不只是要看歷史業績數據,基金公司的投資風格同樣值得我們去特別對待。

首先是風險匹配,投資者對風險的態度決定其選基金的風格,而基金類型是多元化的,不同類型其風險也不一樣。風險厭惡型的投資者,那麼青睞於貨基或債基;

反之,為追求更高的收益預期,許多人則會常配置一定比例的股基或混合性基金。(更細節點,那麼債基還分純債以及非純債,股基也分主動型、平衡型以及收入型)


有關如何選擇基金的思考



基金選擇中的難點


前面提到了市場也有風格(這裡主指股票型基金),有時候大盤股長的好,而有些時候小盤股表現佳。上漲時,滿倉持股收益率肯定高,下跌時,擇時清倉回撤風險自然就小。所以有明確風格的基金那麼業績起伏通常也會比較明顯,也就是說在一些時候我們看到某基金的淨值出現較大的回撤就定義這家基金管理水平低,這是不太客觀的,也可能只是市場的漲跌結構暫時與他的操作風格背離呢?風水輪流轉就是這個道理。比如風格是價值型的基金,在股市大盤股漲的好時,那麼基金收益率也會比較高;反之,則會表現平平甚至大幅回撤也正常。

而判斷市場處在怎樣的階段,才是選基金的真正難點所在。這需要很強的專業功底(需要研判的包括國內外宏觀、微觀經濟、政策導向、國際市場環境等等),普通投資者很少具備這點。

但觀測市場情緒是可以為我們在入場時提供一些指引的。 很多人都知道“風險是漲起來的,機會是跌出來的”這句話的意思。當市場極盡瘋狂身邊人都在炫耀自己有多少收益時,那麼也意味著風險很高了,應該考慮贖回規避風險;反之,當市場普遍悲觀,去證券公司營業部多是銷戶的人群時,往往是市場距離見底不遠的徵兆,這也應了“貪婪需有度,恐懼伴機遇”這句話。


有關如何選擇基金的思考



其實不管是股市還是經濟,起起落落的,都有其週期性,漲跌均都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因此在很多時候,我們只需要注意避免被套山頂或“踩地雷”即可。市場下跌並不可怕,要知道優質的股票只有在折價後才能顯現其入手價值。(90年代以來的中國房價是個例外,這也是經濟高速發展的必然後遺症之一)。

當然不是說市場不好時就要大膽的滿倉去抄底,這肯定是不可取的。盲目的猜測市場底部後執行滿倉在我看來是比較忌諱的。凡事都得講究策略性,必要時該觀望就得觀望。而在市場處於比較低的位置時,抄底也要給自己留足餘地,如何建倉、如何均衡成本、如何避免受到自身主觀情緒以及市場各種聲音的影響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常見的是:分批建倉、拉長投資期限。當然這種情況比較忌諱短線炒作,因為這個市場沒有誰能確定真正的底部。但人人都知道市場總會有見底的一天, 熊市時,那麼我們就保持客觀,做足準備,等待時機)

熊市並不值得我們過分的恐懼,因為只有熊市才是價值投資者的朋友,只有這時候優質股才會出現折價,才會顯現出較好的入手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