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情景發生:
情景一:原計劃是去銀行辦理儲蓄存款的,結果到哪裡被大堂經理給推薦辦理成基金、保險、理財產品了,結果到用錢時取出的錢紅利也不高,還沒存款利息多了。這可能是銀行分配的基金、保險、理財產品銷售任務沒完成,推薦人員為完成任務而沒有對客戶做認真的分析,更沒有給客戶講解清楚,只拿歷史收益做對比,風險講解不到位。
比如購買基金、理財產品,有可能是購買了偏股型的,就是這類理財產品、基金配置的股票比例大。當股票行情走壞,這類產品也就跟著遭殃,股票行情好,也就分紅高。
建議一般客戶購買貨幣型基金,貨幣型基金多是配置國債、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等可變現靈活的現金資產,收益穩定,分紅相對少些,同樣風險也小。
情景二:央行存款利率連續下調後,銀行存款出現大規模下降。支付寶、微信理財通、還有各種網絡理財渠道的靈活基金紅利七日年化收益率在4%左右,其他定期類基金更高起到吸睛的主動力。儘管銀行有權向上浮動存款利率,定期一年類存款利率在2%左右,相差甚遠。
銀行只能找合作伙伴推出理財產品,預計年化收益率在4%左右。有時因配置資產原因,收益達不到宣傳時的收益,客戶不買賬,造成銀行說話不算數的負面影響。
銀行在銷售產品文件醒目位置都有提示客戶“”理財非存款,產品有風險,投資須謹慎“”
理財產品按種類可分:保證收益類和非保證收益類產品。
非保證收益類理財產品可分為保本浮動收益和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
從其風險級別可分五類:保守型、穩健型、平衡型、成長型、進取型。
銀行在向客戶推介理財產品時要充分給客戶講解風險
根據客戶的承受能力進行簽訂風險協議書,讓客戶摘抄風險警示語句。
情景三:銀行銷售的保險多以分紅險為主,保險的分紅也是預期收益,預期收益不能代表產品的實際收益。
溫馨提示: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基金、保險等收益具有不確定性,不能將其等同於儲蓄存款。銀行存款是風險最低的理財方式。
因存款流動性強,可以隨時支取,方便人們日常存取使用。
理財產品、基金、保險類產品是否能提前終止合同提取資金,要看產品的約定,雖然有的可以提前終止,但可能會損失部分本金,風險偏大。
一直在努力,每天回答、分享各類財經信息,不同的原創觀點, 讓你耳目一新。你如認同,想了解更多資訊,請關注我。歡迎大傢俬下交流。
閱讀更多 郭志生G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