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期貨」,化解農業風險的雙重保障

農民日報記者 趙宇恆

“高溫之後連著下雨,今年玉米可能 要減產。”說起“減產”,重慶市萬州區的種 植大戶崔建國卻似乎並無太多憂色。“我 去年第一次參加‘期貨+保險’,1000畝玉 米全部買了收入保險,雖然受過災,但是 後來得到了3萬多元的賠付,還是保住了 收益。”崔建國告訴記者,以往的農業保險 大多隻針對災害,而且需要達到一定的損 失率才會啟動賠付,現在有了“保險+期 貨”,確保能有穩定的收入,可以安心發展 生產了。

近年來,大連商品交易所(以下簡稱 “大商所”)積極探索和支持“保險+期貨”試 點項目服務“三農”,有效化解農民面臨的 價格風險,保障了農民的基本收益。近日, 記者在“保險+期貨”部分試點地區走訪時 發現,“保險+期貨”已經被越來越多的農戶 所接受,並逐漸成為他們重要的避險工具。

“保险+期货”,化解农业风险的双重保障

保險與期貨都是結構調整的航標

從種植轉向養殖,還要帶動貧困戶一起發展,養雞還是養羊?面對轉型,安徽省阜陽市的“80後”種糧大戶葛翔不知該作何選擇。“我現在發展產業前會先問保險公司,怎麼保、保費多少、怎麼賠。一旦發生災害,有了保險理賠款還能繼續發展生產來自救。”葛翔說,即便是在自己已經十分熟悉的種植業中,每次在確定種植比例時,依然需要仔細推敲各個險種,最大限度降低風險。

四川省南充市是農業大市,農業人口570萬,農業總產值近1000億元,特色產業基地規模320萬畝,家禽出欄近200萬隻,居全省第三。“這麼大的體量,最大的風險就是農產品價格波動,價格好的時候大家都一窩蜂的上,不好的時候又不願意參與生產,不利於產業持續穩定的發展。”南充市農牧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蛋雞養殖是南充重點發展的農業產業之一,去年雞蛋價格走低,養殖戶損失不小。為此,當地制訂了雞蛋價格指數保險試點方案,以大商所當月期貨交割價格為依據,對農戶進行賠付。

“期貨是金融工具,運用得好就可以促進農業發展。”這位負責人解釋,當地更希望通過期貨的價格發現功能調節生產,幫助企業和農戶規避風險,進而通過產業發展帶動貧困戶脫貧。

“做與價格有關的保險需要一個標準。大商所的期貨價格是一個時刻變化且公開的價格,這就能解決基準價格的問題。”國元保險發展研究部、再保險管理部總經理高鍔告訴記者,由於涉及產量和價格兩方面的因素,該公司的一些收入險產品一直苦於缺少賠付標準,期貨價格恰恰補上了這一缺口,讓收入險的相關操作更切合實際。

從產量向價格雙保險邁進

除了提供有效的基準價格之外,期貨市場的發展還為收入保險的落地提供了“緩衝帶”。國元期貨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世根說,收入保險既要保價格,又要保產量,對保險公司而言,價格方面需要通過期貨市場來對沖風險,而產量方面則要通過再保險來作風險保障。

“傳統的災害保險會有定損,每家受災情況不同,賠付款也會不同,保險公司能從中達到平衡和對沖。”高鍔進一步解釋,收入保險進行賠付時,賠付款相同,對保險公司而言有很大的累計風險,“顯然我們也需要尋找對沖的途徑。”“保險+期貨”剛好可以為保險公司提供對沖風險的工具,從而使價格保險和收入保險有了可行性,彌補原有政策性保險的不足,為農戶生產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以前種玉米,大風一過我就睡不著覺了,一旦受災一年的收益就沒了。”安徽省朔州市泗縣48歲的種糧大戶汪夫利說,直到2010年投保了災害保險,才感覺種地輕鬆了一些。“現在又出了價格保險,確實為我們減少了很多風險。”汪夫利一再重複,“沒有保險我堅持不到現在。”

泗縣種植大戶韓大朋對購買價格保險十分積極,當地價格保險推出第一年,他就投了保:“從前怕價格掉下來了,玉米賣不掉。現在有人擋著風險,我當然支持。”

張世根介紹,2017年,國元期貨與國元保險在安徽省亳州、淮北二市開展玉米價格險擴大試點項目,為80家合作社、8692戶農戶提供目標價格保險,按畝產1000斤參保,覆蓋種植面積18多萬畝。2017年12月7日,玉米C1801合約保險期間內的約定結算價為1661.8元/噸。保險公司按照承保價格1670元/噸,賠付農戶8.2元/噸,共計80.8萬元。

無獨有偶,在非玉米主產區的重慶市萬州區,“保險+期貨”也為這裡的個性化需求提供了相應服務,讓收入保險成為可能。中信建投期貨風險管理子公司負責人鄧超介紹:“考慮到收入與產量變動存在對沖效應,承保風險來自減產和價格雙跌的情況,我們嘗試通過一個敏感係數將一部分產量風險在期貨市場上進行對沖,實現了雙向風險的覆蓋。”據瞭解,接下來,中信建投還希望實現保險產品和期貨、期權產品的無縫對接,為農戶定製個性化的“保險+期貨”產品。

農業全產業都有一樣的期待

作為服務“三農”的重要創新工具,“保險+期貨”的跨界合作對農產品價格風險管理有積極作用。農民或者涉農企業、保險公司以及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子公司,三者合力將市場價格風險逐級轉移,並最終利用期貨市場進行期權複製,將場外風險轉移到場內對沖,從而形成有效的風控閉環,在規避市場風險的同時,對產業真正起到保駕護航的積極作用。

據瞭解,2017年大商所支持期貨公司在7個省區開展了32個“保險+期貨”試點,試點數量同比增長166%,共服務188個合作社和8萬多個農戶。其中,玉米項目試點數量達到22個,現貨量67.8萬噸,涵蓋16個價格險產品和6個收入險產品,有效保障了農戶收入。

“如果能有其他的農產品期貨就更好了。”除了1000畝的玉米之外,崔建國在另外的1000畝土地上還種有水稻、高粱、柑橘等作物,通過“保險+期貨”嚐到了“甜頭”的他開始希望有更多的農產品期貨品種或場外期權品種,對期貨市場的發展充滿了期待。

在“保險+期貨”模式中,期貨公司向保險公司以場外期權形式提供再保險服務,期貨公司通過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操作、轉移風險。因此,高鍔將缺少期貨市場對沖風險的農業收入保險產品稱為“裸奔”。“自然災害是很難預測的,我們對其他農產品的期貨產品需求很大,很多風險已經暴露出來了,卻無法通過期貨進行對沖。”高鍔說,“有了期貨和期權,我們才能多一些工具為農戶提供保障。”

記者從大商所瞭解到,2018年,大商所將在玉米、大豆、雞蛋三個品種上試點“農民收入保障計劃”,涵蓋“保險+期貨”、場外期權、基差貿易等多種形式,充分發揮期貨市場價格發現和風險管理功能,利用交易所平臺,集合多類型金融機構優勢,為更多不同地區、不同需求的農戶和糧食企業提供收入保障和風險管理的綜合性創新工具和整體解決方案,全面提升期貨市場服務“三農”和支農惠農的能力。

“保险+期货”,化解农业风险的双重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