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更怕冷?除了“體質”還有這7個習慣……

寒潮一陣接著一陣來襲,氣溫驟降的季節裡,有人早早的穿上了厚衣服,端起了保溫杯,卻還是凍得手腳冰涼;而有人卻火力十足,絲毫不怕冷。

中國人為什麼更怕冷?除了“體質”還有這7個習慣……

同樣的溫度下,為什麼不同人對寒冷的感知不同?

其實,除了體質原因,日常習慣和飲食也會影響一個人的抗寒能力。

《生命時報》採訪權威專家,提醒讓你變冷的幾個習慣,並教你科學防寒。

受訪專家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教授 黃連珍

河南省中醫藥協會養生保健分會副會長 呂沛宛

中國人為什麼更怕冷

  • 去過歐美國家的人會發現,很多地方沒有熱水提供,這讓從小習慣喝熱水的中國人十分不適應;
  • 天氣轉涼,似乎中國人也比外國人穿得更厚,捂得更嚴實;
  • 坐月子對於中國產婦來講可是頭等大事,有很多禁忌,但歐美國家卻沒有坐月子這個觀念。
中國人為什麼更怕冷?除了“體質”還有這7個習慣……

為什麼中國人和西方人對於寒冷的態度截然不同?

生活習慣差異

中西方生活習慣的差異受歷史、地理、文化等因素影響。

早在新石器時期,在陶器運用上就有很大不同,中國古人發明了陶鬲(lì)和陶鼎,這兩種炊具方便煮水煮粥,也就是後來“開水壺”的原型。

而西方的陶器大多是用來裝物品的。由此可見,中國人自古以來偏重於吃溫熱的食物。

另外,中國人喜歡喝熱水,源自於歷史悠久的茶文化,習慣用開水泡茶。

體質不同

中國人怕寒冷還與體質因素密不可分。

西方人飲食以肉食、奶酪為主,體質一般偏熱,中國人吃穀物、蔬菜較多,體質偏寒。

《2017年度國民體質辨識報告》指出,除平和體質(正常體質)外,我國居民陽虛體質佔比最大(16.4%)。

陽虛指人體的陽氣不足,陽氣有溫煦作用,中醫認為陽虛則外寒,人體陽氣不足,溫煦功能減弱,則會出現怕冷、四肢不溫、面色無華、精神萎靡、大便不成形等問題。

究其原因,除了與先天稟賦不足有關,還和後天不良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如飲食不節、缺乏運動、經常熬夜等。

讓你越來越冷的7個習慣

秋冬季節,很多人會出現怕冷的情況,但“感覺冷”不一定是真的寒冷,也許只是不良習慣惹的禍。

中國人為什麼更怕冷?除了“體質”還有這7個習慣……

1、不愛運動

運動時肌肉收縮可產生更多熱量,中低強度運動時身體產生的熱量是安靜時的3~5倍,而高強度運動時身體產生的熱量則是安靜時的10~20倍。

經常鍛鍊身體,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身體熱量,緩解怕冷症狀。

2、吸菸

美國心臟協會會刊《循環》雜誌刊登的一項研究發現,吸菸會對人體血液循環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即使抽一根菸,也會導致血管收縮,血流量明顯下降。

3、衣物太緊

緊身衣物易導致手腳等身體末端血液循環不暢,出現手腳冰涼等症狀,甚至誘發凍瘡。當氣溫偏低時,應選擇寬鬆、舒適的衣物。

4、愛吃素

很多人吃素後還控制主食的攝入,用果蔬代替,這樣會導致人體熱量不足,更不耐寒。如果習慣吃素食,應適當增加主食比例。

5、吃寒涼食物

愛吃寒涼食物,如秋冬季節吃冰激凌、喝冰水等會使身體陽氣不足,導致畏寒。因此,應避免在秋冬季節吃寒涼食物,也應少吃西瓜、綠豆、鴨血等涼性食物。

6、過度節食

食物攝入人體後,一般的能量會轉化為熱能,用於保持體溫和供人體散熱。

吃得太少,身體能量跟不上,會使人體氣血虧欠,內臟營養不足,導致四肢寒涼。

7、疏於保暖

缺乏保暖意識,穿著過少,會使人體代謝變緩,更容易失去熱量。

春秋衣服過薄都會消耗體內熱量,相較而言,女性身材嬌小,產生熱量的肌肉群更少,代謝率更低,因而更易喪失熱量。

當氣溫降低時,應及時增加衣物,減少身體通過皮膚傳導、散發熱量。

5件事拯救怕冷的你

建議怕冷的人從以下幾方面調養身體。

吃對食物

牛肉、羊肉,烹調時加入辛溫的蔥、生薑、胡椒、咖喱等調味品,不要大量吃西瓜、黃瓜、梨、螃蟹等寒涼的食物。

中國人為什麼更怕冷?除了“體質”還有這7個習慣……

以下幾種微量營養素參與能量代謝,如果缺少會降低人體的禦寒能力:

  • 維生素C

攝取大量維生素C,能明顯減少因寒冷而導致的直腸溫度下降。

  • B族維生素

大部分B族維生素在體內起到輔酶作用,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代謝中起著重要作用。

缺鐵者外周組織的供氧減少,而缺氧則導致身體的能量代謝發生障礙,自然會因產熱不夠而感到寒冷。

鈣離子有助調節肌肉的收縮與舒張。

碘是合成甲狀腺素的原料。甲狀腺素能夠促進身體中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轉化成能量,抵禦寒冷。

動則養陽

平時應加強戶外活動,依據個人愛好、體力強弱選擇運動方式,以有氧運動為佳,如瑜伽、散步、慢跑、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等。

多曬太陽

天氣轉涼,如果戶外活動減少,可在陽臺上曬曬背部,藉助自然界陽氣溫通經脈。

熱水泡腳

熱水泡腳能促進血液循環。每次泡腳20分鐘,水溫控制在40℃左右,同時可按摩足底的湧泉穴,起到調理臟腑、疏通經絡的作用。

中國人為什麼更怕冷?除了“體質”還有這7個習慣……

護好“重點部位”

陽虛體質者要特別注意保暖,尤其是以下幾個部位:

  • 頭部

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頭部得不到保護,體內陽氣容易外散,天冷出門建議戴頂帽子,最好蓋住前額和耳朵。

  • 頸部

冬天最好穿有領子的衣服,外出戴圍巾,平時可艾灸大椎穴(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可增強陽氣,驅散寒溼。

  • 腰部

腰為腎之府,腰部受涼,人的“先天之本”也會受牽連,日常可經常摩擦腰部,雙手相搓,以略微發熱為度,再將雙手置於腰間上下搓摩,直至腰部感覺發熱為止。

  • 膝部

膝部受涼可導致關節局部肌肉和血管收縮,引起關節疼痛。保護膝關節的關鍵是保暖防寒,戴上護膝,或選擇膝部加厚的毛褲。

除了冬季,雨雪天、夏天空調房中也都不能讓膝關節受涼、受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