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汪精衛這個人?

膠捲演繹


從汪精衛的正面評價看汪精衛

對於汪精衛這個人,我相信大部分人是有定論的,長期以來形成的價值觀,讓我們很難改變,然而事實上很多人對汪精衛並不瞭解,不瞭解他為什麼叛變,他叛變的時候到底做了哪些事。

因此,當有人把汪精衛那一套“曲線救國”的理論拿出來的時候,你甚至找不到角度去反駁,以精日林思云為代表寫了一本《真實的汪精衛》,就從汪精衛的生活作風入手,汪精衛是一個“不抽菸、不喝酒、不賭博、不近女色”的人,並且把孫中山也搬出來,說汪精衛執行的就是孫中山的政策,在九一八事變的時候,汪精衛是喊主戰最兇的人。正是由於汪精衛代表的偽國民政府和日本人達成和解,日本才沒有大舉進攻重慶和延安,中華沒有完全淪陷,都是汪精衛的功勞。

尤其是陳璧君的一番話,那真是對汪精衛一生最大的肯定“日寇侵略,領導無力護民,國土淪喪,人民遭殃,而被迫每日生存於鐵蹄下,這是蔣中正的責任,還是汪先生的責任?說汪先生賣國?有那一吋國土是汪先生賣去日寇的?······汪先生創導和平運動,赤手與日本人往還。收回淪陷區,如今完璧歸還國家,不但無罪而且有功。”

事實上對汪精衛的正面評價並不止如此,還有更多出名的不出名的在替汪精衛站隊,然而,你若不是真的瞭解汪精衛,你如何去反駁,如何去罵,要是聽了他們這一套話,而不知道如何去反駁,那才是真的悲哀。

縱橫來告訴你,如何反駁汪精衛的正面評價

以汪精衛的為人,乃至前期的革命行為,都是值得肯定的,這一點沒有懷疑的,但是以其生活作風來為其叛國正名則有點張冠李戴了,林思雲作為一個精日分子十分了解中國文化,在中國文化裡,好人是不可能做壞事的,而不抽菸、不喝酒、不賭博、不近女色都是一個好人的標準,林思平通過汪精衛的生活作風把汪精衛描述為一個好人,進而向人們暗示,好人不會做壞事,實在是在邏輯上對國人的一種心理暗示,實際上好的反義詞不一定就是壞,一個人可能拾金不昧,也可能對父母盡孝,但是在公職上可能貪贓枉法,所以,汪精衛的那點優秀的品質,在中國絕大部分人都能夠做到,不算什麼,而且即使是好人,也會做壞事。

汪偽政府實際上的確維護了一部分地區的穩定,但是這種穩定是以淪陷區人的穩定,而讓未淪陷區的人陷於不穩定,假如全國人不管是佔領區還是非佔領區,都不屈從於日本的統治,那麼日本更無法去侵略更大的領土了,恰恰是汪精衛這種將佔領區穩定下來,組織生產,為日本後續侵華提供了財力“以戰養戰”。很多人會說,難道被佔領區的人民就不應該享受穩定的生活嗎?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在中華民族在最危難的時候,就應該以最決絕的方式進行抵抗,長沙大火,花園口決堤這些方式,都是我們為了保持民族的生存而作出的犧牲,即使再次面對這樣的險境,也應該再次這樣做。

至於說汪精衛的偽國民政府和日本人達成了和解,讓日本人停止了對華侵略,其實更是扯蛋,只不過當時侵華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本人進攻不成,只能相持,以政治攻勢為主,即使是這樣,日本人也持續發動進攻,只不過我們依靠勇於犧牲的精神和有利的地形,一次一次打退了日軍的進攻。

陳璧君是一個很能言善辯的人,她的那句話如果當場跟你理論,你根本就接不上,實際上縱橫也是思考了有一陣,陳璧君這句話是有問題的,前面那幾句並不是說的汪精衛,而是在指責蔣介石,故意轉移人的注意力,國土淪陷也並不是某一個人的責任,汪精衛當時也是國民黨領導人之一,而汪精衛幫助日本維持汪偽國民政府實際上已經是幫助日本“以戰養戰”了,另一方面,汪精衛並不是以個人身份前去的,而是以國民黨要員的身份,說白了就是打著國民黨的旗號,要不然人也不可能用你汪精衛。

另外,收復淪陷區,那並不是汪精衛的事,且不說汪精衛已經死了,抗戰的勝利那是幾千萬中國人的鮮血和什麼換來的,並不是你汪某人當幾天漢奸做到的。

如何看待汪精衛,就這麼看待,既要符合史實,也要符合價值觀。


史論縱橫


只要有正常的是非觀念,起碼的判斷能力,就得出最正確的結論:汪精衛就是漢奸,大漢奸。

1932年1月28日,在汪精衛出任國民政府政務院總理的當天,日本侵略者進攻閘北,在上海挑起事端,給了他一個下馬威。他認為中國不僅軍事、經濟、物質上著著落後,「組織上亦幼稚不完善」,不計一切後果的全力與日本人言和,斥責馮玉祥等主張抵抗的將領「狂妄無知」。這固然是因為怯懦,也有著在國民黨權力爭奪中落敗後的另謀出路的打算。

1935年,汪精衛先後批准了秦德純與土肥原賢二簽訂的《秦土協定》,何應欽與梅津美治郎簽訂的《何梅協定》,把華北的主權拱手讓給日本侵略者,使全國輿論一片譁然。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全國人民抗日熱情高漲。汪精衛不敢公開宣揚投降論調,私下卻認為抗戰必敗,抗戰是「跳火坑」「死了不值得」。

1938年,日本內閣兩次發表「近衛聲明」,公開引誘國民政府及其高官投降,導致國民黨統治集團上層發生嚴重分裂。汪精衛是當時最為知名的文化人,卻徹底喪失理智,公開發表投靠日本侵略者的「豔電」。汪精衛投敵時,鼓動如簧之舌,宣稱自己投降日本第一是為了善鄰友好,第二是為了共同防共,第三是為了經濟提攜。難道剛剛在南京屠殺了幾十萬人的野獸居然會是善鄰?難道侵略者是來搞慈善,辦實業?

汪精衛考秀才時是廣州府第一名,還考上官費留學生,擔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口才文筆確實厲害。他風度翩翩,被稱為民國四大美男子之一,愛情佳話也被人津津樂道。

孫中山逝世後,汪精衛在國民黨內資格、聲望、地位、人脈、才華都超過胡漢民、廖仲凱的人中龍鳳。

汪精衛年輕時是一個勇敢的革命志士,曾經因為企圖謀刺攝政王而被判處終身監禁,寫下「慷慨歌燕市,從容做楚囚」的激昂詩句。但在獄中受到肅親王的感化,一生多次表達出對肅親王的感激之情,出獄後更珍惜生命,不想坐牢。也寫過:「莫向燕臺回首望,荊榛零落市寒煙」的詩句。

唯其如此,他後來的棄國投敵尤其讓人憤慨,他的投降比一個師的投降分量都要重。他是年輕人文化、精神和行動上的楷模,如今卻全面擁抱日本軍國與文化,不啻於給抱國志士們的信念天雷一擊。所以別人是漢奸,他是大漢奸。

至於問為什麼有如此轉變?在黨爭中落敗於身後有江浙財閥支持的蔣介石,又權欲心盛,以事敵之姿行奪權之私,最後走上這一步不足為奇。


柳如嫿


汪精衛是我國抗戰時期最大的漢奸,雖然他早年有過刺殺清朝攝政王愛新覺羅·載灃的壯舉,但悅史君認為,按照他優柔寡斷和決策力弱的性格缺陷,走上漢奸這條路是必然的。

汪精衛的性格缺陷是從小形成的,家裡日子清苦很壓抑,十幾歲父母去世後跟著哥哥汪兆鏞生活,性格更加優柔寡斷。

1905年,汪精衛在日本加入同盟會,而且受到重用,在日本、南洋、緬甸等多地活動。

1910年,汪精衛等人企圖刺殺載灃,被抓後和碩肅親王愛新覺羅·善耆感化他,產生妥協退讓情緒。

辛亥革命爆發後,汪精衛受到袁世凱拉攏,主張孫中山退出,支持袁世凱,和陳璧君結婚後,去法國留學。

袁世凱稱帝后,汪精衛跟著孫中山反對,並積極參與孫中山的事業,1925年孫中山去世後,以孫中山繼承人自居。

然而,在與蔣介石爭權過程中,汪精衛每次感覺不對就退隱或出國,導致威望受損,只能擔任副手角色。

1931年,日本侵華戰爭開始後,汪精衛很害怕,多次強調抵抗沒用,簽訂多個賣國協議,還遭到刺殺。

抗戰開始後,汪精衛更成了投降求和的呼籲者,並且在妻子陳璧君和部下週佛海等人的逼迫下,1938年公開投靠日本人。

1940年,汪精衛在日本人的支持下,建立汪偽政權,當了陳璧君口中的一把手,但卻遭到全民的唾罵,1944年死在日本。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很清楚了吧,汪精衛的一生,就是立場搖擺不定,受到各方勢力的影響和推動,悅史君認為,這樣的性格缺陷導致他無法承擔大的責任,成為最可恥的大漢奸。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歷史這樣說


現在審視汪精衛這個人,我的心情仍然有些複雜。不可否認,汪精衛頂著“漢奸”的頭銜已經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不管搬出來多少冠冕堂皇的理由去辯解,這是都不容置疑的鐵的事實。“漢奸”是汪精衛最重要的標籤,但並不是他的全部。

提起汪精衛這個名字,很多人還會想到流傳甚廣的兩句詩:“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這是當年一腔熱血的革命青年汪精衛行刺滿清攝政王,失手被捕後在獄中寫下的詩句。由此可見,汪精衛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是“軟骨頭”。大家都知道,汪精衛長相俊美,頗有才華,並憑此從滿清的大獄中全身而退,堪稱奇蹟。

汪精衛一直頗受袁世凱賞識,並幫助袁世凱得到了臨時大總統的位置。後來又是孫中山的得力助手,並獲得記錄孫中山臨終遺言的資格。這時的汪精衛,意氣風發、志得意滿,在黨內位高權重,成為孫中山的接班人似乎也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不料世事無常,蔣介石利用黃埔軍校的根基,鞏固了自己在軍中的地位,挾北伐之威迅速崛起。幾經周折,汪精衛終於還是在與蔣介石的明爭暗鬥中敗下陣來。但是汪精衛畢竟是有政治野心的人,加上其妻陳璧君的推波助瀾,不甘心屈居蔣介石之下的汪精衛終於邁出了他人生最關鍵的一步,扯起“曲線救國”的大旗在漢奸的絕路上一去不回頭。

關於汪精衛為什麼會從一個熱血革命青年最終淪為漢奸,史學家們眾說紛紜,不外乎說汪精衛天性的“懦弱”;政治鬥爭的失意等等原因。其實,不管出於何種原因,汪精衛冒天下之大不韙發出“豔電”通敵賣國的那一刻,已經註定了他此生的結局,以及後世對他的評價。

作為漢奸的汪精衛早已蓋棺定論了,但是汪精衛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仍然值得我們去思考。人生走點彎路並不可怕,但是在關鍵的十字路口一定要慎重抉擇。否則,不管你一路走來的風景有多麼迷人,一步走錯就會一失足成千古恨。


驚龍軒


民國兩頭下注,汪精衛投靠日本人,如果蔣介石真想殺他,那太容易了,研究歷史就明白,民國跟法國一樣,無論誰贏了,民國都是戰勝國,汪去試水了,蔣觀望,汪本人跟日本談判時還挺有氣勢,不卑不亢的,後來日本人一嚇唬他,他就慫了,當時簽字的時候汪精衛就說!中國不是他一個人就能賣的,這些地本來就已經不在民國控制下了,他所籤的不過就是賣身契!丟的也是自己的名聲,後來他有自己的野心,他想擁有自己的軍隊,他要利用日本人勢力擴充自己的軍隊,在戰場後方形成勢力,汪精衛野心很大,他當時想要控制蒙古!華北!甚至考慮過要合併滿洲國,但是他下命令漢奸門都不聽,人家直接說了,這事得日本人說了算!日本人也發現了汪的野心,開始防範他了!架空汪的權利!控制偽軍!直接把汪當政治宣傳的擴音器,汪後期也確實處於人格分裂狀態,可以說破罐子破摔了。


街頭說評書


汪精衛前期是反清志士,後期是大漢奸。汪精衛為什麼會從一個民族英雄,淪為千古罪人?

原因有二:

一是汪精衛是一個理想主義者。

二是汪精衛相信日本人。


汪精衛如果是一個務實的人,如果明白一點——日本人不可信。他就不會走上不歸路。

汪精衛與日本談判成功後,採用‘曲線救國’策略。成立了偽國民政府。

但日本人答應他的很多條件:如尊重中國主權等等。都沒有兌現。


汪精衛不知日本人不可信。與日本人談判,結果被日本人當猴耍。

蔣介石深知日本人不可信。派人與日本人談判,把日本人當猴耍。為組織第三次長沙會戰,贏得了時間。


楊朱學派



汪精衛,是民國時期以來,最具爭議的歷史人物之一,直到現在對他的是非功過,還是煲貶不一,各執一詞,但在闌心一介女流之輩的心目中,汪精衛就是不折不扣,奴顏卑膝的鐵桿大漢奸!




不可否認,青年時期的汪精衛,胸懷報國之志,豪情滿懷,革命熱情充溢胸膛,這個時期的汪精衛,稱的上是捨身為國的忠義之士,他曾留下了膾炙人口的一首詩:'慷慨歌燕市,從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1940年4月,汪精衛做了一件驚天大事,刺殺前清攝政王載灃,失手被捕入獄!攝政王為了挽救大清朝日落西山,搖搖欲墜的政權,得到民心,竟然釋放了汪精衛,這著實讓人嘖嘖稱奇,要知道,在那個年代,行刺皇族,是要受極刑處罰,而汪精衛由於攝政王的格外開恩,留得一命,堪稱奇蹟一件!



經歷過刺殺攝政王事件以後,汪精衛成為了民眾敬仰的大英雄,得到了孫中山的信任,很快在國民政府中取得重要地位!隨著權力的獲得越來越大,汪精衛也越來越惜命了,他與蔣介石在政治上的爭權奪利,愈演愈烈!隨著日軍入侵中國,全面抗戰的爆發,中國軍隊一次次的失敗!讓汪精衛的思想產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加之與蔣介石的權利之爭,使得汪精衛在覺得抗戰勝利無望的極端悲觀情緒下,選擇了投靠日本人,賣國求榮,還美其名曰‘曲線救國’!真的厚顏無恥到了極致!
1944年11月10日,汪精衛在日本因為‘骨髓腫’病死,結束了他作為漢奸的可恥一生!縱觀汪精衛一生,年少時慷慨激昂,滿腔愛國情懷,隨著思想根源的墮落,逐漸走上令國人切齒痛恨的漢奸之路,無論汪精衛之流怎樣為自己塗脂抹粉,只會適得其返,越描越黑,欲蓋彌彰,臭名昭著!是非功過,蓋棺定論,汪精衛只能是落下幹古罵名,遺臭萬年!


慧質闌心\n


汪精衛,作為歷史上有名的大漢奸,一直都是一個讓人厭惡的反面人物形象。1941年除夕夜,汪精衛在自家門前寫了一副對聯,很是得意。“立民族民權民生之宏願,開為黨為國為民之大業”,用三民主意來形容自己。但是沒到第二天,這副對聯就被愛國人士偷偷改成了:“立泯族泯權泯生之宏願,開偽黨偽國偽民之大業。”從此,汪精衛再也不敢寫對聯了。

他本來可以是一個很好的書生,但是他卻把這份才能用在了書生誤國上。早年的汪精衛也是個憤青,年輕時跟隨孫中山,曾隻身刺殺攝政王,但是,不幸被捕入獄,在獄中也是慷慨陳詞,不屈不撓。

跟隨孫中山的時候,汪精衛的人品是被公認的,被稱為“黨內聖人”,不貪財不好色,為人富有親和力,善於演講,文筆很好,可以說,這樣的人在現在也是難找的人才,堪稱完美。

1944年,汪精衛死於骨髓腫,原因是早年被刺殺,彈殼取出後貼了膏藥。膏藥中被人下了鉛毒,慢慢深入骨髓,最後毒死了汪精衛。



他與陳璧君的愛情,也是為人稱道的,陳璧君陪汪精衛九死一生,1952年,宋慶齡告訴獄中的陳璧君,只要承認汪精衛有罪,就可以釋放她。但是她拒絕了,1959年,68歲的陳璧君死於監獄。


歷史密探


汪精衛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大漢奸,這沒有任何爭議!

雖然汪精衛早期是國民黨的領袖和元老。但是,在他的生命的最後10年裡,就開始投靠日本人,甘當日本侵略者的一條狗,來殘害中國人民。使得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陷入可能亡國滅種的最危險境地。試想,這樣一個為了自己一己私利,就出賣民族國家利益的豬狗不如的東西,與吳三桂這樣的大漢奸難道不是一樣的嗎?

因此,任何人都不要試圖給他洗白。因為忘記歷史就是背叛,而寬恕這樣的空前絕後的大漢奸,就更是對不起在抗日戰爭中死難的2000多萬同胞。因此,雖然他還在沒有得到人民審判的時候,就由於多行不義而自斃,我們仍然要對他進行誅心。同時每一個有血性、有正義感的中國人都要對他進行不斷的批判,並且永遠不能為他翻案,將他永遠釘在歷史恥辱柱上!


地震博士


1944年11月10日,汪精衛在日本病死,死前曾留下《最後之心情》一文。從此文的內容來看,似與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汪的心境相符,小編在此對汪的《最後之心情》作一剖析,以揭示其臨死前內心深處的一些本質的東西。

一、《最後之心情》的由來

在剖析汪的《最後之心情》以前,有必要交待一下此文的由來。此文的開首有這樣一段說明:

“兆銘來日療醫,已逾八月。連日發熱甚劇,六二之齡,或有不測。念銘一生隨國父奔走革命,不遑寧處。晚年目睹鉅變,自諝操危慮深。今閏事演變不可知;東亞從勢亦難逆睹。口授此文,並由冰如(陳璧君宇)譽正,於國事適當時間,或至銘歿後二十年發表。”

該文形成的時間為“中華民國三十三年”,即公曆1944年10月。當時,該文並未公佈,也未引起外界的注意。汪在其《最後之心情》一文中歷述他對抗戰的態度——自信是為了拯救國家;所以離渝的原因則是想保全蔣氏(蔣介石)組府的苦衷;對甘心附敵者的觀感——稱曰:“鷹犬”;汪政權最後之立場——應不背“黨必統一,國不可分”之原則;生前的遺恨為未能目睹東北四省之收復”。那真的如此嗎?

二《最後之心情》內容剖析

汪在《最後之心情》一文中,以大量的筆墨,竭力為自己的投日賣國活動辯解。還伺機誹謗蘇聯和中共,至死不忘反蘇防共。

在談到抗戰初期的形勢時,他說:

遠東成日本獨霸之局,各國袖手,以陳舊飛機助我者唯一蘇俄。推求其故,尤非欲我苦撐糜爛到底,外以解其東方日本之威脅,陰以弱我國本。為蘇計,詎能供人犧牲至此,而不自圖保存,保全之道,舍忍痛言和莫若。

汪的這一番話毫無根據,完全不符合歷史事實。我們知道,抗戰初期,蘇聯是積極援助中國抗戰的惟一世界大國。汪精衛對蘇聯援華的誣衊,完全是別有用心,即企圖通過分裂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達到誘使渝方與他一起“忍痛言和”、投日賣國的罪惡目的。汪還不指名地含沙射影地攻擊中共,說什麼“其他利用抗戰之局而坐大觀成敗者,亦必於蔣言和之後,造為謠諑,以促使國府之解組混亂,國將不國”。

乞求國人的同情和寬恕是汪的《最後之心情》又一重要內容。

汪在該文中,以或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反覆向淪方和國人訴說他的不易和苦衷。他表白說:

“兆銘行險僥倖,或不為—時一地之國人所諒,然當時之念國際演變,已至千鈞一髮局面,此時不自謀,將來必有更艱險更不忍見內外夾攻之局勢發生,馴至雖欲自為之謀而不可得,兆銘既負國事責任,不在妄冀其不可能而輕棄其或有可能之途徑。”

他又故出“豪言壯語”,聲稱銘自民國二十一年就任行政院長,十餘年來,固未嘗不以跳火坑自矢……個人生死,早已置度外。他還向渝方半訴苦半表功說今於此亦可為渝方同志稍述一二,俾互知其甘苦者:一為恢復黨之組織與國父遺教。

然而,就連他自己也取認“自毀其人格”,“自謀之不當”;那麼,他還有什麼理由要求國人同情、寬恕於他呢?

三、《最後之心情》說明了什麼?

其一,《最後之心情》一文形成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即將勝利,日本節節敗退之際;汪在文中也預料到“東亞戰爭,日本必敗”的結局,所以炮製此文。這說明他巳認識到日本必敗、偽府必垮的命運,不情願帶著漢奸的罪名走人墳墓,害怕死後留下千古罵名,於是就利用此文以矇蔽國人,騙取同情,達到使國人寬恕其罪的目的。但是歷史是無情的,汪的人生道路是他自己選擇的,漢奸的罪名也理所當然由他自己承擔。

其二,從《最後之心情》的內容來看,汪頑固堅持對日和平路線,竭力為己投日賣國辯解,至死不忘反蘇防共,這說明他死到臨頭,仍不思悔改,不作深刻反省。常言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但汪的《最後之心情》一點也不善,這怎能贏得國人對他的同情和寬恕呢?

其三,汪的《最後之心情》及汪的個人命運,說明了一個道理:凡是違背歷史潮流和廣大人民利益,倒行逆施而又不思悔改的人,不管他過去有過多少光榮的歷史,也不管他怎樣善於狡辯、抵賴、欺騙,終不能得到人民的原諒,也逃脫不了歷史的懲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