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常熟有哪些旅遊景點?

徒步全球


常熟是一個歷史古城,這座城市很美、很經典、富有靈氣,光是城裡老街周圍就能轉悠3天,老街四通八達,串聯起了燕園、文廟、翁同龢紀念館,以及很多美食。

首先,通江路老街保存得非常完好,沒有商業氣息,倒是市井氣很濃,老街很長,小小、舊舊的房子沿著小河一字排開,河道很乾淨,雖然居民們會往裡倒水、洗拖把,但還是清潔船隻早晨來清理。那些小屋白牆黑瓦,年代久遠,綠色植物不時的從窗戶裡、屋頂上冒出來,很是有趣味。

老街裡的支路縱深,會帶你到達燕園,燕園是一座小而精緻的蘇式園林,柳蔭低垂、水波如煙、曲徑通幽,這個季節繡球花開得非常美。

文廟也在這附近, 它有著三合一佈局,它由中軸線孔廟、東軸線言子祠、西軸線學宮組成。文廟內以硃紅為基調,建築格調恢弘大氣。幽靜的碑林裡散發著歷史的餘韻。

翁同龢紀念館,是我很喜歡的一處地方,翁同龢是晚清的重量級政壇人物,楊乃武和小白菜的平反昭雪就是他審理的。紀念館裡的色調如墨一般揮灑,和翁同龢書香世家的氣質不謀而合,讓人心靜氣定,窗邊看似隨意依偎的一棵樹,實則像幅畫很有東方古典美感。

老街靠近言子橋的地方,有家“一碗餛飩”,是當地人非常喜歡的午餐地方,那兒的餛飩很有名,做得精緻講究,皮如禪衣透出粉色的肉,湯味鮮美,綠豆湯也很特別,用糯米、綠豆、冬瓜糖、薄荷做成,清甜解暑。


曉嵐邊畫邊遊


沙家浜風景區

位於秀麗明媚的陽澄湖畔,因京劇《沙家浜》而家喻戶曉。 抗日戰爭時期,在蘆葦蕩的綠色帳蔓裡,新四軍戰士和沙家浜人民共同譜寫了一首首壯麗的戰鬥詩篇。現闢有蘆葦蕩、教育館、春來茶館等景點。 近年來景區日趨完善,水面蘆葦蕩從最初的150畝增加到現在的2200畝,湖蕩中菱荷相間,蘆葦密佈,古色古香的畫舫載著遊客穿行在蘆葦迷宮中,尋覓抗日戰爭時期發生在蘆葦蕩的故事;岸上有按抗日戰爭時期建造的江南小村莊、沙家浜革命傳統教育館、新四軍活動舊址等,依稀讓遊人瞥見阿慶嫂、郭建光的身影。

尚湖風景區

位於常熟城西,虞山之南,又名”尚湖灣“,相傳因殷末姜尚避紂王暴政,隱居於此垂釣而得名。 在尚湖,可以盡情享受觀山賞水,登島尋鳥,體驗高爾夫,划船遊園,尚湖灣先後建成並開放了由荷香洲、桔香洲共同形成的荷香洲公園和煙雨洲、漁樂洲共同形成的釣魚渚公園。 荷香洲公園著重體現湖光山色、田園風光,注重植物造景、建築點綴,將人造景點與自然景觀融成一體,充分展現了大自然之美。釣魚渚公園主要以省內第二家按國際慣例運轉的高爾夫俱樂部為主,同時設有姜尚文化區、水上森林等景點,新建的拂水山莊,包括明發堂、秋水閣、藕耕堂、朝陽榭、花信樓、梅園漁堂等主體建築。

虞山

橫臥於常熟城西北,因商周之際江南先祖虞仲(即仲雍)卒葬於此而得名。 虞山東南麓伸入古城,故有“十里青山半入城”之譽,常熟歷代名人墓葬成群,多集中在虞山之上,這些都是虞山文化精華體現。其中,東麓有常熟最古的墓葬,商代江南先祖虞仲(即仲雍)之墓,南側為吳國第一代國君周章陵墓。 景區分虞山公園及虞山國家森林公園兩大組成部分。 虞山鵓鴿峰麓,還有戊戌變法的積極贊助者翁同龢之墓;另有王石谷墓、黃公望墓。

常熟方塔園

位於常熟古城東端,緊鄰古城最繁華的商業街——方塔街,系在宋代古蹟舊址上新建的古典式園林,總佔地面積近3萬平方米,因園內有方塔而得名。方塔,為古城常熟標誌性建築之一,始建於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距今已有870餘年。方塔元明清代屢修,原塔名為“崇教 興福寺塔”,因其平面呈方形,俗稱方塔。塔四面九層,磚木結構閣式。“聞古塔風鈴, 思千古幽情”,登塔拾級而上,古城風貌盡收眼底。方塔與宋代古井、古銀杏並稱為“園中三寶”。為常熟古城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桃源澗

城北山麓有幽谷,谷中有溪潺潺。雨後水沛,飛湍急瀉于山石之間,訇然有氣勢。若春日,有桃花落水,飛紅流翠,更為綺麗。“桃源春霽”為虞山十八景之一。澗旁石壁鐫“飛寒”,系明代漢陽太守、大畫家孫克宏所書。

熟海星島樂園

常熟海星島樂園,位於昆承湖狀元堤,大堤橫亙而過,島嶼形如盤踞昆承湖中碩大海星一般,故名“海星島”。它就在東南開發區附近,沿新世紀大道直開,在一個十字路口上會有標識出現的,彩色的,留意一下就能看到。

趙園

趙園位於江蘇省常熟城區西南隅翁府前,又名水吾園。原為明萬曆御史錢岱所築“小輞川”部分遺址。 趙園以虞山南麓為依託,城西山腰上的西城樓閣、山頂的辛峰亭都是絕妙的景色。 趙園園內水波盪漾,融山光水色於一體,構成了一幅天然的山水畫景。

梅李古鎮

位於古城東北約12公里。相傳五代吳越國遣將梅世忠、李開山帶兵戌守於此,故取二將之姓而名。北宋元豐年間始為鎮。南宋以來,歷為常熟內地商貿集散地之一,有“東鄉十八鎮,梅李第一鎮”之說。

興福禪寺

常熟興福寺位於城北虞山之麓,青嶂疊起,古木參天,飛泉石橋,氣象雄古,頗擅林泉雲壑之美。 本寺創自南齊,邑人郴州牧倪德光舍宅為寺,名“大慈寺”。相傳唐貞觀年間,有黑白二龍交勇,衝逆成溪,遂成破澗,故又名“破山寺”。

翁同龢紀念館

翁同龢紀念館位於常熟古城區翁家巷門的“綵衣堂”(翁氏故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翁同龢在此度過了青少年時期,現闢為翁同龢紀念館。

舜過泉

在興福寺頭山門附近。相傳虞舜曾飲過此泉,因此得名。舜過泉水質清冽醇厚,含有多種有機礦物質,可以飲用。泉邊石壁上刻有“舜過泉”三字,古樸蒼勁。

王石谷墓

在西門外程家橋,為清朝王翬之墓。王翬,字石谷,號耕煙散人、烏目山人、劍門樵客,晚號清暉主人。江蘇常熟人。清代著名畫家。王石谷獨創了兼蓄南北二宗的寫意山水畫,創立了影響中國畫壇三百年的"虞山畫派"。他的《南巡圖》、《長江萬里圖》、《秋山草堂圖》等都是清代藝術傑作。墓碑刻有“清畫聖王石谷先生之墓”十字,系翁同龢所書。

四高僧墓

在興福寺內門之內,為唐代懷述、常達,後梁彥俘,宋代晤恩四位高僧墓地。

讀書檯

讀書檯在城區石梅街虞山之麓,傳為梁昭明太子讀書處。原有此臺,明弘治間縣令楊子器重建,嘉靖間縣令沈弘彝復作新亭。萬曆間增建外門。

從“得天然趣”月洞門入,高阜有單間捲棚式石亭。壁嵌清乾隆間覺羅雅爾哈善書“讀書檯”碑和明刻昭明太子像、鄧?《讀書檯銘》碑、明陳察《重建昭明太子讀書檯記》碑。石端面鐫清道光間倪良耀《虞麓園記》。四周雜植榆、樸、櫟十餘樹,亭北有焦尾泉,具林泉石林之勝。積雪初霽,吟眺雪景,尤有雅趣。園內又有:倉聖祠、巫公祠、巫咸亭、雅集亭和石刻多處,均可留連。

仲雍墓

在虞山東麓,是常熟有史可考的最古的墓葬,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墓門石坊,面臨北門大街。二道坊在山坡上,刻有“南國友恭”、“讓國同心”兩額。三道坊在山腰間,有石刻對聯“一時遜國難為弟,幹載名山還屬虞”。墓前有墓碑,居中者書:“商逸民虞仲之墓”字樣。仲雍又稱虞仲,商末古公亶父(周太王)的次子,他和兄泰伯,為了把王位讓給弟季歷的兒子昌(周文王),來到吳地,傳播華夏族的文化,贏得了吳人的愛戴。仲雍死後,葬在烏目山上,吳人為了紀念他,把烏目山更名為虞山。

仲雍墓建有墓道、墓坊、墓周松樹環抱,氣勢磅礴,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黃公望墓

在虞山北麓小石洞附近,墓碑題有“元黃公望墓”字樣,黃公望(1269 1354),字子久,號一峰道人,又號大痴道人。江蘇常熟人。元代著名畫家。五十歲左右隱居富春江,專心於山水畫。師法董源、巨然,晚年自成一家。他的畫法有兩種:一種是淺絳,筆勢雄偉,蒼渾秀潤;一種是水墨,皴紋極少,筆意簡遠。《富春山居圖》是他的代表作。他和王蒙、倪瓚、吳鎮合稱為元四大家。

清乾隆時修該墓。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五月,其16世孫黃泰修墓建坊,築羅城、墓道等。1982年整修,神道用黃石鋪築,從公路直通墓前,長約60米。墓以磚砌築,直徑3.5米,高約1.4米。黃石砌的羅城內立墓碑,碑高1.3米,寬0.36米,墓冢碑上楷書"“高士黃一峰公之墓”,並刻有畫像、傳略。此碑為黃泰修墓時立。

維摩寺

在虞山北部高處。“維摩旭日”是“虞山十八景”之一。寺東園內有“望海樓”,登樓可遠眺長江。凌晨觀看日出氣勢磅礴,十分壯觀。 維摩寺常被輕雲籠罩,清曠幽絕,遊人到此往往樂而忘俗。

周章墓

在虞山東嶺,仲雍墓南側,墓碑上刻有“古吳王周章陵墓”字樣。周章是仲雍的曾孫,吳國的第一代國君,《春秋》、《左傳》稱他為吳子。仲雍的侄姬發(周武王)建立周王朝後,派人來到江南尋訪泰伯、仲雍的後裔,得知周章已成為吳國的國君,就加封他為“子”爵。

周章墓現有墓堆、羅城、拜臺、墓門、墓道等。

聯珠洞

位於興福寺後山一里許半山腰,洞寬三丈,深五丈,可容四五十人,在虞山諸石屋中為最大者。

翁同和墓

虞山鵓鴿峰山麓。墓前有古柏四株,虯枝鐵幹,蒼勁清奇。翁同龢,字聲甫,號叔平,晚號松禪老人,又號瓶廬居士。江蘇常熟人。善詩文,能繪畫,尤擅書法,是晚清享有盛名的書法家。又是晚清名臣。以狀元入翰林,曾任同治、光緒二帝的師傅,官至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入軍機,世稱“狀元宰相”。因為贊助戊戌變法,被革職回鄉。

翁同龢墓有羅城、墳堆、拜臺、墓道、墓後有石灰石碑一通,省保護單位。

瞿式耜墓

在劍門西面山頂“牛窩潭”上,為明末清初瞿式耜之墓。瞿式耜,字起田,江蘇常熟人。明萬曆四十四年進士。崇幀十七年,任右僉都御史巡撫廣西,後桂王封他為臨桂伯。清兵入廣西,桂王奔登州,瞿式耜留守桂林,抗擊清兵,城破被捕,不屈不撓,在桂林風洞山仙鶴嶺下從容就義。其下屬孫昌文負骨歸葬於此。

石坊上刻有對聯:“三更白月黃埃地,一寸丹心紫極天”,墓碑用隸書銘刻“明文忠瞿公之墓”字樣。

劍門

在虞山西部,絕壁凌雲,雄奇峻險。登上劍門放眼南望,尚湖如鏡,河湖交叉,阡陌為虞山石景佳絕處。縱橫,一派秀麗的江南水鄉田園風光。崖上石壁裂成兩半,相傳是吳王夫差試劍之處。進入劍門,石壁間有一山洞,穿洞而上,可達巔,頂上有大塊奇石,名“三沓石”,上部象船,中部如甕,下部似幾,半露崖外,欲墜不墜。“劍門奇石”也是“虞山十八景”之一。崖上刻著清朝康熙帝寫的“煙嵐高曠”四字。劍門附近有拂水巖、拂水雙橋、明末民族英雄瞿式呂墓、藏海寺、報國院、劍閣等名勝古蹟。

小山臺

於讀書檯之上亂石如羊群,有巨石刻”初平石”三字為清光緒年間陶溶寶所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