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一歲多了還不會講話,家長應該著急嗎?要怎樣引導?

表吵理我


寶寶開口晚,一歲多還不會講話;勉強會講話了吧,又怕生不願叫人;做爸媽的著急想引導孩子去社交,結果孩子卻使勁往大人身後躲……寶寶的各種情況,令父母好擔憂!

怎麼辦呢?父母先不要急,瞭解孩子怕生不願開口現象背後的原因,才能做到對症下藥。一般來說,可以分為這麼三類:



第一類:孩子的身心發展水平還沒有達到可以進行自我表達的階段。

我這位朋友家的兒子,應該屬於這一類。眾所周知,每個孩子的語言發展期不一樣,有些孩子開口比較早,十來個月就能開口叫“爸爸、媽媽”,有些孩子開口比較晚,一週歲半以後才開口說話,也是常有的事。

限於孩子自身能力,他剛剛學會開口講話,父母就著急著孩子進行對外社交,孩子的心理不適應,孩子的語言又表達不清,除了往父母身後躲,恐怕就是不開口為妙了!

對策:針對這一類的孩子,父母要做的是,儘量多抽時間陪孩子聊天,不要在乎在一段時間內孩子不做應答狀態,父母所講的話,都是對孩子的信息積累,保不齊哪天孩子一開口就滔滔不絕呢!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孩子比比皆是,開口雖晚,但是學會講話後,妙語如珠,震驚父母。這就得益於父母對孩子鍥而不捨地交流,值得注意的是,儘量用正規的語言跟孩子說話,孩子不會說的時候儘量引導他說一個字,孩子會說一個字的時候,引導他說成一個詞,當孩子學會說詞的時候,繼續引導他說成一句話、兩句話……當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到可以自由表達,就不愁孩子怕生不敢叫人。


第二類:孩子害羞,不好意思對外社交。

這一類的孩子,其實他自身的語言能力已經具備,只是沒有打開對外社交的通道,不習慣而已。就像我們成人世界裡,上司突然給我佈置一個項目路演,第一次嘗試在眾人面前進行表達,自然會有很多侷促、不安與緊張。但是,如果你做多了這種對外講演,習慣了在被眾人注視的環境裡自由表達,那麼這種路演對你而言便是輕而易舉的事了。

孩子的心理也是如此,當他習慣了,並較長時間待在一個自己熟悉的環境中,突然在陌生環境裡把他從背後推到面前,孩子感到害羞,澀於開口,就會躲到父母背後,以尋求安全感。

對策:如何打開孩子的社交通道,父母經常帶孩子出門,是比較有效的方式。帶孩子去小區樓下轉轉,遇見了熟人,主動引導孩子叫人,孩子若不開口,也不為難他,順其自然,出門的次數多了,見的人多了,孩子心理適應了,漸漸也會習慣叫人。

或者家長也可以和親戚家的孩子、朋友家的孩子約一塊兒,孩子一回生兩回熟,很快就能打成一片。當孩子感受到社交帶來的快樂之後,他的膽量漸漸會變大,與此同時,羞澀感也漸漸褪去。


第三類:內向型孩子,內心牴觸對外社交。

孩子的性格有內向與外向之分,有些父母會理所當然地認為,外向的孩子有出息,內向的孩子沒有出息。其實性格不分好壞,各有優勢,各有弱點,父母們若能夠洞察孩子的性格,挖掘併發揮孩子性格中的優勢,那麼內向型的孩子也是大有作為。

內向的孩子,不同於羞澀型的孩子,他們往往願意一個人安靜地躲在角落進行觀察,他們喜歡一個人看書,獨自玩玩具,或者畫畫……沉浸在屬於自己的世界中。往往這樣的孩子專注力比較強,內心感受豐富,觀察也很敏銳。

對策:作為父母,我們要做到尊重孩子,不要強行把孩子推到眾人面前,並且肯定孩子在某一方面的優點,比如畫畫、比如寫作……並引導孩子去深入鑽研,孩子往往會以另一種方式,展示自己不同於別人的驕傲!


不要讓孩子成為家長的面子,尊重孩子的身體發展水平、尊重孩子的內心發展,讓孩子按著自己的舒適階梯成長,他一定會是一個自由、開朗、自信的孩子!


諾媽家有男寶


寶貝不會說話,除了年齡特點之外,和家長有很大的關係。一是家長哄孩子時沒和孩子交流,錯過了孩子最佳語言發展期。這些家長要麼忙做事,要麼打遊戲,孩子不哭不鬧就不管,和孩子缺少必要的交流。還有的家長太勤快了,孩子眼睛一看,手一指,吃的喝的,立刻送到面前。孩子還有必要說話嗎?絕大多數孩子都能正常說話,但家長一定不要忽略了和孩子交流,不說話不僅錯過語言發展期,還會對思維的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