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魏延是怎樣的?軍事奇才魏延竟慘遭諸葛亮陷害是真的嗎?

韋福勝


魏延乃三國蜀漢名將,卻死的很慘,且被演義刻畫成了反面形象,且不論“腦後有反骨,日後必反”的言論,單看羅貫中寫魏延之死“延大笑日,楊儀匹夫聽著,若孔明在日,吾尚懼他三分,他今已亡,天下誰敢敵我。休道連叫三聲,便叫三萬聲,亦有何難?遂提刀安髻,於馬上大叫日,誰敢殺我,一聲未畢,腦後一人歷聲而應日,吾敢殺汝,手起刀落,斬魏延於馬下,眾皆駭然,斬魏延者乃馬岱也。”不得不說,羅貫中真的是文學巨匠,將魏延之死寫的如此精妙,難怪後世深信魏延謀反之心。

可演義歸演義,我們承認文學創作的精妙之處,但也應尊重歷史的真實性。歷史上的魏延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呢?據《三國志》記載“魏延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那麼牙門將軍是個什麼官職呢?《資治通鑑》有注:“牙門、鎮遠,皆劉備創置將軍號”。因為牙門將和裨將軍在《通典》裡確實被記載為入門級別的將軍稱號,雖是入門,但也是將軍稱號,但劉備改為牙門將軍應該不僅僅是入門級別,因為劉備陣營趙雲也有過此稱號,二人皆是劉備心腹,由此我們可以推斷牙門將軍的任職者與主公關係親近,需要常伴主公左右,參贊軍謀,並代為主公統領親兵,外軍征伐時,牙門將軍留守中央,主公親自征伐時,牙門將軍負責統領親兵作戰。因此,牙門將軍的任職者不僅要具備過人的勇武,還要有出色的軍事謀略,非文武雙全的人不能擔任。所以,魏延是劉備很信任的將領,能力也應很強。

再說劉備稱漢中王時《三國志》記載“先主為漢中王,遷至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關於劉備的這個任命,也遭到很多很多非議,因張飛被委任江州太守,而江州戰略地位此時已不如漢中重要,那為何劉備會這樣安排呢?其實我覺得是張飛在劉備入蜀的時候都已經督江州事了,對當地情況比較熟悉,所以不便再調任漢中,又根據《後漢書.百官一》記載:“將軍,不常置。掌征伐背叛。比公者四:第一大將軍,次驃騎將軍,次車騎將軍,次衛將軍。又有前、後、左、右將軍。”劉備立漢中王時分封的前後左右四將軍算是武將第一梯隊了,即大家熟知的關張馬黃,而趙雲與魏延同屬鎮將級別,算是第二梯隊,並不是功勞不大,而是官職就那麼多,只能委屈趙雲、魏延,所以為了平衡武將心態,給以重任是個不錯的辦法。而劉備也是當眾問魏延是否能勝任,魏延答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可以說回答的相當霸氣了。當劉備稱帝時,也是拜魏延為鎮北將軍,並於建興元年,封為都亭侯。

而後,諸葛亮北伐期間,魏延曾大敗魏名將郭淮,也因此被諸葛亮請封為徵西大將軍,進南鄭侯。也是這個時期,後世議論最多的就是魏延向諸葛亮提出的“子午谷奇襲”一策遭到諸葛亮拒絕。且不論此計是否能成功,但說演義裡藉此刻畫為魏延與諸葛亮矛盾激化的原因。要知道此時的諸葛亮是什麼身份地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啊,一個將軍是作死到何等地步去與諸葛亮產生矛盾?軍事分歧向來都會存在,也不是一兩個人說了就能決定一項軍事策略的,此計也一定是經過蜀漢軍事核心會議討論後否決的,沒有必要放大到矛盾的地步。但《三國志》中記載到“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這句話可能就是羅貫中抓住的把柄,且有記載“延夢頭上生角,以問占夢趙直,直詐延日: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戰而賊欲自破之象也。退而告人日:角之為字,刀下用也;頭上用刀,其兇甚矣”。這大概就是羅貫中引為“腦後有反骨,日後必反”的“證據”了。

再來說說魏延之死,如文章開頭所說,《三國演義》描繪的很是精彩,究《三國志》所載,魏延的死並非諸葛亮生前謀劃,並以密計傳與馬岱、姜維。首先,諸葛亮死的時候是做了軍事部署,即“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這裡的意思就是諸葛亮死後就撤軍,魏延要斷後,如果魏延不按指示做,就不用管他,楊儀你們帶著大軍回漢中就行了。由此看出,諸葛亮預料的到他死後沒人能安排的動魏延,但也並未說要殺他,並且魏延是先主劉備親封的將軍,生殺大權理應由後主劉禪來定,諸葛亮不會僭越這個底線。而楊儀與魏延向來是關係不好,諸葛亮死後楊儀將諸葛亮的軍令傳給魏延,魏延回答道“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管屬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由此可見,魏延本意並不是違抗諸葛亮,而在於不服氣給楊儀斷後。而魏延情商確實不怎麼樣,撤軍路線上的棧道被他燒了個精光,使得楊儀部隊無法通過,這也加深了二者的矛盾,魏延楊儀分別向劉禪上表告發對方謀反,劉禪也是沒了主意,分別問了蔣琬、費禕、董允誰的話可信,要說魏延玩不過楊儀,楊儀的人事關係處理的就是比魏延好,所有人都信楊儀而疑魏延。於是劉禪令楊儀帶兵追擊魏延,魏延本意逃往漢中避難而非投降曹魏,但魏延賬下軍士受到何平教唆“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因此魏延的軍隊潰散投降,獨留魏延與其子數人逃亡。楊儀派馬岱追殺並斬首了魏延,馬岱將魏延的首級送給楊儀,楊儀起自踏之,日:“庸奴,復能作惡不?”並誅滅魏延三族,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棍哥觀史


魏延蜀國名將,字文長,得意之作守漢中十餘年確保安然無恙,是劉備的得意將領,文武雙全,放眼三國整個將領魏延也是排名次的,他的才能並不遜色關羽,張飛,可與曹操的五子良將的等級,劉備在世很受重用,他和關羽一樣有個通病,心氣高傲,不服諸葛孔明,特別是魏延対諸葛亮的北伐計劃不一至,由於魏延在後期官至徵西將軍,排名在趙雲以上,可見魏延非同一般,五虎上將在他以上的都死了,論資歷在軍中的威望已是首屈一指的了,並提出諸葛亮的行軍路線的存在的問題,兵家講究軍事機密,而魏國對諸葛的計劃是瞭如指掌,守株待兔,即使諸葛出五十次祁山也不可能成功,魏延提出偷渡子午谷計劃時發生矛盾。

有一點必須澄清,諸葛亮雖對魏延有看法,但並沒有加害魏延,更沒有什麼說魏延有反骨之類的事,魏延的死與諸葛亮無關,魏延死是和楊儀之間發生矛盾,由楊儀按排馬垡偷殺了魏延,當然要說魏延有看法也應該,在軍中再弄個楊儀來統管,魏延不服這是正常心態,無論文武資歷,資格,一直存在,論資排位一點都不奇怪,魏延被殺這筆帳不可記在諸葛亮的頭上,臨陣斬將可是千古罪人,魏延也是內鬨被逼,不服楊儀不等於不服劉禪。再見!




9紫氣東來


我個人的看法,魏延是個軍事奇才,也不是被諸葛亮陷害。諸葛亮就是太謹慎了,魏延的想法跟諸葛亮有衝突,所以在諸葛亮手上沒有那麼的大放異彩。但是在諸葛亮北伐的歷史中,魏延很多次都是作為先鋒的,大小功勞都是不錯。所以諸葛亮會用他,至少可以說明諸葛亮還是很認可魏延的實力的。

其實魏延是挺慘的。腦後有反骨,日後必反,這個對於魏延來說,真的太難受,也太狗血了。而這樣的謝幕方式,對於魏延來說,真的太委屈了。

延大笑曰:“楊儀匹夫聽著!若孔明在日,吾尚懼他三分;他今已亡,天下誰敢敵我?休道連叫三聲,便叫三萬聲,亦有何難!”遂提刀按轡,於馬上大叫曰:“誰敢殺我?”一聲未畢,腦後一人厲聲而應曰:“吾敢殺汝!”手起刀落,斬魏延於馬下

這是三國演義中,魏延最後的話。軍事奇才的人生就此結束。而歷史中,到底是怎樣呢?

只看演義,也許我們會覺得魏延這樣的結果是罪有因得,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的。魏延並沒有反蜀國,但是死的真的很慘。

魏延,字文長。公元211年,劉備應劉璋之邀,入川協助劉璋對抗張魯,而魏延是以劉備親兵的身份隨同入川的。第二年,劉備就和劉璋決裂了,魏延在這期間屢立戰功,在劉備擊敗劉璋大軍後,升為牙門將軍。這個職位,趙雲當年也擔任過,可以說,只有和劉備關係不錯的人才會授予這個職位。因為,那個時候,牙門將軍是要率領親軍保護劉備隨他作戰的。顯然,魏延的忠心,至少在劉備這裡是得到認可的。

公元214年,魏延隨劉備攻克雒城,跟諸葛亮張飛等一起包圍成都。

公元217至219年,劉備用法正計謀,率領張飛,黃忠,魏延等擊敗曹操軍隊。佔領漢中,為蜀漢贏得了一個重要得戰略要地。為四川盆地紮起了籬笆牆。劉備在回師成都前把防守漢中得重任交給了魏延。漢中對於蜀漢得地位,就像荊州一樣,一個是防曹操得,一個是防東吳得。

蜀漢官員楊洪水,曾經對諸葛亮說過,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此家門之禍也。當時關羽守荊州,趙雲陪伴劉備左右,黃忠年紀有點大,馬超曾經一方諸侯,劉備不是那麼放心,當時大多數人都應該由張飛來鎮守漢中,張飛也認為非自己莫屬。不料,劉備卻意外得提拔魏延為漢中都督,漢中太守。並將魏延從牙門將軍升為鎮遠將軍。全軍上下聽聞此事一片震驚。為此,劉備特意大會群臣,問魏延到,現在委你重任,你有什麼打算。魏延朗聲答道:如果曹操舉傾國之力來,我將為主公擋住他。如果其他人來,我會為主公滅了他。劉備很滿意,群臣也為魏延的膽氣叫好。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后,提拔魏延做了鎮北將軍,隨後,魏延在漢中鎮守十餘年。當時劉備拿下漢中後,漢州一片狼藉。曹操在戰敗撤退時,掠走了所有的財貨,還遷走了大部分人口填充關中。魏延在漢中,既要整軍,又要治民。他拒敵國門之外,內政上,也能確保漢中腹地沒有兵禍,於民休養生息。在魏延的治理下,漢中穩若磐石。後來繼任的太守王平,也用魏延的戰屢,擊敗曹爽十餘萬大軍。守住漢中,倒是諸葛亮的接班人姜維,改拒敵於國門之外為誘敵深入,結果直接導致蜀漢滅亡。

公元227年,諸葛亮準備北伐,進駐漢中,升魏延為丞相司馬。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就以一個長期駐守前線大將的戰略眼光,獻上了子午谷奇謀。就是給他一萬兵馬,他從子午谷出奇兵,直奔長安,攻略關中。然後和諸葛亮的大軍會師於潼關。歷史上,韓信用過類似的戰略。所以劉邦能早項羽一步拿下關中。然而,用兵謹慎的諸葛亮並沒有採取這一策略。認為這個計謀懸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後世的很多軍事專家和愛好者,利用兵棋推演,認為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有著很高的成功率,完全值得一試。畢竟如果成功,盡取關中之地。蜀魏的實力對比,就會發生此消彼長。而即便失敗,也只是損失一萬兵馬。而對於諸葛亮的大軍來說,任何能撤回漢中。

而對於魏延來說,自己合理的計謀得不到肯定,心中鬱悶,認為諸葛亮膽小,自己的才能得不到充分發揮。

雖然魏延軍事能力不錯,但是他為人高傲,當時大家都是對他敬而遠之。唯有楊儀對他不讓步。魏延對此十分仇恨。兩人關係猶於水火。

儘管魏延的建議未得到肯定,但是北伐忠,依然是兢兢業業

公元230年,諸葛亮派魏延率軍西進羌中,魏國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於魏延大戰於陽溪,被魏延打的打敗。於是魏延被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

公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派魏延做先鋒。同年秋天,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商量身後事,讓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從命,就隨他的遍。諸葛亮死,秘不發喪。楊儀令費禕前去揣摩魏延的意圖,魏延說,丞相雖然不在了,但是還有我呢。怎麼因為一個人的死,而荒廢天下大事呢。魏延心中想,我魏延什麼樣的人,怎麼受楊儀擺佈,做斷後的將領呢。大軍都隨楊儀徐徐退卻,魏延大怒,趕在楊儀大軍前面,所走過的地方都燒絕閣道。楊儀和魏延都相互上表劉禪,說對方謀反,劉禪問董允,到底誰是誰是誰非,他們二人都擔保楊儀。這個時候能看出性格孤傲的魏延是多麼不善於交際。魏延先佔據南谷口,率軍出擊楊儀大軍,楊儀命令王平抵禦魏延。王平罵道:諸葛公去世,屍骨未寒,你們這些人怎麼敢如此。魏延的部下覺得理虧,於是不聽魏延的命令。只有魏延與其子逃到了漢中。楊儀派遣馬岱追上魏延,並且斬了他。將頭顱先給楊儀,楊儀踐踏魏延的頭顱,還辱罵。最後誅滅魏延三族。戰功赫赫的大獎,最後就落得個這樣的下場。

在三國志中,魏延不北降魏,而南去,所以魏延到死,也沒有反叛蜀國。


無敵小欽差


魏延不是軍事奇才,也不是被諸葛亮害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