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孔子“以德報德,以直報怨”,老子“以德報怨”

人生究竟應該以德報怨,還是以怨報怨呢?南先生藉著孔子與老子之口說出了兩種不同的看法。

許多人說微生高這個人很直爽、坦率,但是孔子認為大家的話說過分了,他並沒有符合這種修養。“或乞醯焉”,有人向他要一杯醋漿,他沒有,自己便到別人家去要一杯醋來,再轉給這個要醋的朋友。孔子認為這樣的行為固然很好,很講義氣,但不算是直道。直道的人,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不必轉這個彎,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即可。

唐代婁師德的涵養是道家思想中以德報怨的典型代表。婁師德的弟弟要出任官員,臨行前來向哥哥問詢為人處世之道。婁師德問他:“如果有人罵你,並且往你的臉上吐唾沫,你打算怎麼對他呢?”他的弟弟大概以為自己的修為很好,非常自信地說:“無論他怎麼罵我,我都不還口。他吐唾沫我也不罵他,我把唾沫抹掉就是了。”婁師德一聽覺得弟弟的涵養還沒有那麼高,於是告訴他:“別人往你的臉上吐唾沫就是對你有怨恨,他是借唾沫來洩憤。如果你把唾沫給抹掉了,那麼他洩憤的目的就沒有達到,你不但不能抹去,還應該把你的另外半邊臉伸過去。”

婁師德的想法是道家的想法,與孔子的觀點有所差別,如果是儒家中人,你要是吐他一口唾沫,他肯定不會把另外半邊臉伸過去。儒家的人多半是擦乾淨,然後一言不發地走開——不理你。沒準兒遇到他心情不好,或者遇到像子路這樣性格的還要和你大幹一場,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以直報怨”。

孔子為什麼不贊成以德報怨呢?我們的人生經驗會告訴我們,有的人德行不夠,無論你怎麼感化,恐怕他也難以修成正果。人們常說江山易改,稟性難移,一個人如果已經壞到底了,那麼我們又何苦把寶貴的精力浪費在他的身上呢?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使得我們每個人都要學會在快節奏的社會中生存,用自己珍貴的時光做出最有價值的判斷、選擇。你在那裡耗費半天的時間,沒準兒人家還不領情,既然如此,就不用再做徒勞的事情了。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臺詞:“強者自救,聖人救人。”我們的孔子是大聖人,所以他來拯救眾人的靈魂,而我們都是平凡的人,能夠做到自救已經很不錯了。不要把自己當做一個聖人來看待,指望自己能夠拯救別人的靈魂,這樣做的結果多半是徒勞無益的,何不將時間用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呢?

南先生結合不同的宗教教義進一步解釋了孔子的“抱怨”觀點,“以直報怨”,以直道而行。是是非非,善善惡惡,對我好的當然對他好,對我不好的我就不理他,這是孔子主張的明辨是非的思想。但是,要記住,對方錯了,要告訴他錯在何處,並要求對方就其過錯補償。如果不論是非,就不能確定何為直,“以直報怨”的“直”不僅僅是直接的意思,以怨報怨才是直接的方式。“直”,既要有道理,也要告訴對方,你哪裡錯了,侵犯了我什麼地方。

南懷瑾:孔子“以德報德,以直報怨”,老子“以德報怨”

基督教奉行“以德報怨”,你對我壞,我還是對你好,你打了我的左臉,我就把右臉也湊過去,直到最終感化你;伊斯蘭教則相反,以怨報怨,你傷害我,我也傷害你,以毒攻毒,以惡制惡,通過這種方法來消滅世界上的壞事。其實,二者都有失偏頗。以德報怨,不能懲惡揚善;以怨報怨,則冤冤相報何時了?

有一次,經濟學家茅於軾陪一位外國朋友去首都機場,並打了輛出租車,等到從機場回來,他發現司機做了小小的手腳,沒按往返計費,而是按“單程”的標準來計價,多算了60元錢。這時候有三種方法可以選擇:一是向主管部門告發這個司機,那麼他不但收不到這筆車費,還將被處罰;二是自認倒黴,算了;三是指出其錯誤,按應付的價錢付費。

外國朋友建議用第一種辦法,茅於軾選擇了第三種,他說,這是一種有原則的寬容,我不會以怨報怨,也不會以德報怨,而是以直報怨。如我僅還以德,那麼他將不知悔改,實質上是在縱容他;我若還以怨,斤斤計較,則影響了雙方的效率與效益;我指出他的錯誤,然後公平地對待他,則是最直截了當的方法。

生活中人們不可避免地會被他人侵犯、傷害或妨礙,有的人可能是無意中冒犯了你,有的人可能是為了某種原因衝撞了你,有的人可能是為了一些蠅頭小利而讓你反感。這些算不上大奸大惡的小事,多是道德領域中的事,未必能達到法律的高度。嚥下去,心有不甘;針鋒相對,實在不值。


有人開玩笑地說:“以德報德是正常現象;以怨報怨是平常現象;以怨報德是反常現象;以德報怨是超常現象。”以怨報怨,最終得到的是怨氣的平方;以德報怨,除非真的達到一定境界,否則只會讓你心中不知不覺存積更多的怨。其實,做人只要以直報怨,以有原則的寬容待人,問心無愧即可。

寬容不是縱容,不要讓有錯誤的人得寸進尺,把錯誤當成理所當然的權利,繼續侵佔原本不屬於他的空間。挑明應遵守的原則,柔中帶剛,思圓行方,可以寬容他錯誤的行為,但要改正他的錯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