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本軍人吃的“牛肉罐頭”,為何被日軍稱自己伙食為豬食?

coco賈鴻超


我們先來看日本的野戰食物,在早期日軍的野戰口糧就是硬餅乾,這種硬餅乾實在難以下嚥,因為它是由麵粉、鹽和糖再加一些牛肉末製成,非常乾硬,以至於每次日軍吃這種餅乾都得花四五十分鐘,還要喝一千多毫升的水。

(日軍罐頭)

後來日軍就用幹米飯替代了,但是口感不如牛肉餅乾,日俄戰爭時期,日軍曾經把上面的硬餅乾埋在地裡,等第二天早上這些餅乾吸收了水分之後再來食用。後來,日軍又開發了一種牛肉餅乾,質量還可以,這種餅乾的口感已經和今天的很像了。

(日軍伙食)

下面來說一下日軍的牛肉罐頭,可以說牛肉罐頭對於日軍來說非常奢侈了,因為直到二戰爆發前,日本的牛肉罐頭都是用來換外匯的,只有很少一部分用來民間消費,屬於緊俏的奢侈品,最後日軍規定,牛肉罐頭產量的三分之一用來做軍隊口糧和戰爭儲備。之後日軍的野戰口糧一般都是牛肉罐頭加餅乾或者幹米飯,但這種罐頭也只是牛肉燉菜罐頭,牛肉的含量真的不多。

(日軍罐頭)

在戰爭初期,日軍的伙食供應還是很不錯的,一般軍人都可以吃上牛肉罐頭,但是到了後期,戰爭物資緊缺,牛肉罐頭只有高級軍官可以吃到了,普通士兵根本吃不著,一般都是用鹹菜、風乾菜,勉強下嚥。

再後來,牛也不能隨便宰殺了,因為要備戰,這時的牛肉罐頭只能用牛雜配麵粉冒充了,日軍不願意吃這種東西,稱之為豬食,我們一個經濟學家通過這種現象預言,日本撐不過1945年,結果,果真如此。

(虛弱的日軍)

特邀嘉賓:一枚蜻蜓(第37篇)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電視連續劇《我的兄弟叫順溜》不知有多少答友認真看過,新四軍六分區司令陳大雷(張國強)的部隊在小黃莊擊敗日軍坂田中隊,用繳獲的日軍牛肉罐頭款待前來解圍的老戰友,結果發現罐頭聞起來很香,吃到嘴裡想吐,原來裡面是雜糧拌的牛血。

連艱苦卓絕的新四軍官兵都難以下嚥的食物,一向供給良好的日本兵當然罵為“豬食”,這也是資源匱乏的日本二戰後期的窘境,也難怪軍統的經濟學家鄧葆光通過對日本經濟狀況的深入研究,提前一年就論斷日本撐不過1945年年底。



侵華戰爭初期日軍的物資供應和士兵伙食還是非常不錯的,單兵口糧有罐頭、糖、“味增”等多種營養豐富的食品,隨著戰爭和軍隊規模的不斷擴大,尤其是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國力的不足造成日軍軍事供應能力直線下降,到1943年以後日軍大本營命令中國派遣軍所推行的“以戰養戰”策略,說白了就是本土已經沒有能力負擔龐大軍隊的給養,自籌。

電影電視裡日本鬼子進村就抓雞吃也不完全是杜撰的,鬼子也是倆肩膀抗一個腦袋,餓吶。



牛肉罐頭變難吃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日美自1941 年後已處於戰爭狀態,由於日本國土狹小畜牧業並不發達,早期的軍用牛肉罐頭是從美國進口的,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這一來源被切斷,日本人要麼替換成魚肉罐頭,要麼只能摻假製成名義上的“牛肉”罐頭。即便如此,這些罐頭也是日軍的緊急作戰口糧,也就是說平時也吃不上的,普通士兵日常口糧是“糙米糰子”。

《亮劍》裡獨立團分兵後,為攻打平安格勒再聚首,張大彪在那吹牛:“天天小酒喝著,日本牛肉罐頭伺候著”,哎,不知道怎麼下嚥的。


度度狼gg


二戰時期日本軍人的飲食供給標準,比國軍不知強了很多倍,如果說他們吃的是“豬食”,那眾多的抗日將士吃的又算是什麼?

早在日本內戰時期的西南戰爭時,日本陸軍開始大量配備罐頭肉製品,當時有兩種採購渠道——國產和美國進口,雖然美國進口的牛肉罐頭成色比較足,一直進口到日俄戰爭時期,但總的說來,日本陸軍士兵並不喜歡美國口味,後期改為以國產為主。

日本國產牛肉罐頭的烹飪方式是“大和煮”,調料味道很重,主要調料是食糖、醬油和姜,除了牛肉之外,有時還混有土豆、胡蘿蔔等蔬菜,每個牛肉罐頭的重量是150克,恰好是一名單兵一天的肉製品攝入量。

抗戰時期一名普通日本陸軍士兵每天的飲食標準是:主食870克(主要是精米、配少量麵粉),肉製品210克,蔬菜600克。戰鬥時期的特殊標準為:主食810克,肉製品150克,幹蔬菜120克。

為了保障這種飲食標準,日軍在鮮肉和蔬菜的供應方面,主要是靠在交戰地區搶劫,在日據地區變相搶劫(用不值錢的軍票“購買”,實與搶劫無異),搶劫不到的情況下,自然只好動用自己的罐頭食品儲備。

很多日本士兵入伍前是普通農家子弟,平時的飯食無非是糙米飯就蘿蔔乾,參軍後面對如此豐盛的伙食,當然是喜出望外,同時也心甘情願地為虎作倀,支持日本侵略中國的“國策”,充當了禍害中國百姓的馬前卒。

二戰後期,由於盟軍對日本本土實行封鎖,包括軍糧在內的各種戰略物資供應不足,此時的日本已經是窮途末路,無法滿足前線士兵的軍糧供給,無奈之下實行“以戰養戰”,但由於已經佔領了中國廣大地區,從東北的“偽滿洲國”到汪氏的“偽政府”,還是能夠滿足侵華日軍的基本口糧供應的。單說被美軍封鎖在小島上的孤立軍隊,很明顯,“豬食”對他們也是奢侈品。


歷來現實


說實話,日軍還是非常重視伙食的。說牛肉罐頭是“豬食”,誇張了一些。

日本雖然領土狹小,資源不豐富,但是為了打仗,可以說是傾盡全力了。既然題主問牛肉罐頭,那就先說說罐頭吧。

在二戰爆發之前,日本軍方就已經認識到,必須大量裝備罐頭肉。當時的罐頭肉有兩類,一種是美國產的牛肉罐頭,另一種是本國產的牛肉罐頭。

二戰前美國的罐頭生產已經非常成熟,真正做到了一條流水線,從“活牛”變“罐頭”。所以,日軍曾經大量購買美國罐頭。但是,日本人口味偏甜,美國人的罐頭並不很受歡迎。

本國產的牛肉罐頭,就非常有日本特色了。他們的罐頭其實就是大燴菜,裡面不僅有牛肉,還有土豆和胡蘿蔔之類的菜,並且加入了砂糖和醬油調味。這樣的罐頭在日本非常受歡迎,平民也非常喜歡吃。

但是,這種罐頭的產量有限,主要還是供應給軍隊。雖然日軍也有其他的肉罐頭,比如魚肉、兔肉、馬肉。但是,牛肉還是最重要的,因為熱量大,蛋白質含量高,能很好的補充士兵的體力。

不過,隨著戰爭的發展,日軍的戰線拉長,後勤補給也越來越南達到標準。以罐頭來說,越到後期,罐頭的牛肉越少。最後甚至是牛血和豬血,摻雜著雜糧做罐頭。不僅營養不行,味道也很差,所以才有士兵抱怨難吃。


當然,這只是戰爭後期,而且基本上只發生在陸軍身上。

戰爭中前期的日本軍隊,罐頭雖然是必備品,但並不是唯一的蛋白質來源。實際上,日軍的伙食中鮮肉還是佔很大比例的。

日軍在中國作戰的時候,鮮肉基本上都是就地掠奪。除了遭遇天災的地區和過於貧窮的山區,日軍還真能搶到不少肉。咱們看電影裡鬼子進村,雞飛狗跳的,他們牽牛宰羊,槍上掛著老母雞,並非虛構的。

所以,日軍的鮮肉種類非常多,搶到什麼吃什麼。在《東史郎日記》當中,還記載了有些日本人還把中國老百姓殺了做成烤肉吃,割肉的日本兵不會告訴其他士兵這是人肉,其他人也吃不出來區別。

所以,一些沒有作戰任務,駐紮在某地的日軍,有鮮肉吃,自然不會去吃罐頭了,畢竟鮮肉更美味。

相對來說,日本海軍的生活就美多了,不僅肉類很多,而且是中西餐結合,伙食水平明顯和陸軍不是一個檔次。


七追風


在侵華戰爭爆發的時候,國內陷入了一片煉獄之中,而在海那邊的日本本土卻並不如我們想象中那樣過的多姿多彩,因為日本國家的極度貧瘠,他們是支撐不起太大戰爭的,但是在他們拿下東北之後,他們卻擁有了擴大侵華戰爭的資源,然後通過和美國之間的物資交易,日本一開始的國民生活是還算不錯的。

不過在戰爭爆發、日本全國進入了緊張的軍備籌備狀態後,日本平民百姓的生活也開始變得苦逼起來,當時日本為了貫徹他們的軍國主義,他們給予了參軍的士兵很好的食物待遇,想通過用尋常百姓吃不起的食物,吸引年輕人們參軍。


日軍早期的牛肉罐頭

在最開始的時候,日本陸軍的士兵們可以享用到白花花的大米、各種各樣的菜式,其中最受士兵們喜愛的是用美國進口牛肉製造的牛肉罐頭。

日本的礦產資源很稀少,牛羊豬之類的牲畜也因為狹小的國土並沒有蓄養太多,因此,如果他們不參軍的話,他們是吃不到牛肉這樣好東西的,在最開始的時候,日本士兵非常喜歡這種用進口牛肉製造的牛肉罐頭,他們把這當成了一種美味。

不過隨著日本在中國戰場陷入了膠著期,在戰線越打越大、日本人被拖入了戰爭的泥潭之後,日本國內的資源也開始極度貧瘠起來。

首先東北資源大部分是要供應侵華戰爭的士兵們的,而日本國內也要調動大部分的資源支援中國戰場,最後再加上日本攻打東南亞後,被美國人切斷了石油線、資源交易線,所以日本國內的平民百姓們就開始餓起了肚子,在當時,就連白米飯都成為了日本國內的一種奢侈。

隨著美國人切斷了和日本的交易,日本開始失去了他們的牛肉來源,因此牛肉就變得越發彌足珍貴起來,雖然日本還會製造牛肉罐頭,但是真正有大塊牛肉的罐頭一般都是配給軍隊的將領們和待遇非常良好的海軍、空軍們的,至於在中國境內的一百多萬日本陸軍們,他們就享受不到那麼好的待遇了。


日軍後期的豬食罐頭

雖然發到他們手中的罐頭也被稱之為牛肉罐頭,但是這些牛肉罐頭裡面是沒有牛肉的,在這些牛肉罐頭裡唯一跟牛扯上關係的就是牛血熬製的渣塊,而罐頭裡面的配菜在後來也被更換為了非常難以下口的雜糧。

正是因為侵華戰爭後期牛肉罐頭口感極差、食物材料非常劣質的原因,所以這種牛肉罐頭在後來被稱為豬食,在日本士兵們的眼裡,這牛肉罐頭其實跟給豬吃的也是差不多的。

不過當時他們的其他食物比這種牛肉罐頭口感還要差得多,所以他們為了嘗一嘗葷味,很多時候都是不得不捏著鼻子吃下這種牛肉罐頭的,在後來,這種牛肉罐頭更是直接從普通士兵們食物配給中消失了,成為了軍官們才能享用得起的“奢侈品”。

日本在打侵華戰爭的時候,他們之所以打著打著就開始對歐美勢力範圍的東南亞下手,就是因為他們在中國境內侵略的時候資源開發跟不上他們戰爭的步伐,所以他們才退而求其次向東南亞下手,想通過吸收東南亞的資源積蓄好自己的戰爭實力,最後從東南亞和中國的北方兩面夾擊最終佔領全中國。

不過他們在攻打東南亞之後,因為觸及到了美國人利益的原因,日本人被美國人封鎖了石油資源、終止了資源交易,在被美國死死地扼住命運的咽喉後,日本人才最終發動了珍珠港事件、成功激起了美國全體國民的仇恨,把美國拖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泥潭中,為他們自身的失敗埋好了伏筆。


所以說這就是日本人把牛肉罐頭稱為豬食的原因,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他們以次充好、用掛羊頭賣狗肉的方法把牛血、雜糧製造的罐頭替換了原先的牛肉罐頭,正因為口感和材質都極其不好的原因,連他們自己本身都看不下去了,才起了這樣的稱號來調侃。


孤客生


食物保存技術的發展甚至會影響到歷史,15世紀歐洲迫切的想要進行新航路的開闢,就是因為為了獲得和東方的貿易通道,然後進口香料,使得他們的肉類能夠醃製,並且保存,世界因而聯繫在一起。

在冷兵器時代,糧食補給甚至決定了雙方的勝負,在官渡之戰中,正是因為曹操派人偷襲袁紹的糧草,使得袁紹大敗,到了近代以來,尤其是罐頭在軍隊中的普及,大大減少了食物補給的難度。

接下來,縱橫就來講講二戰時,日軍的牛肉罐頭是怎麼回事。

在《亮劍》中,張大彪曾經說,日本牛肉罐頭天天吃,實際上張大彪說話,縱橫從來都是一個字都不信,牛都能給你吹上天了,還哪來的牛肉做罐頭。

日本有沒有牛肉罐頭呢?別看日本國土狹隘,畜牧業不發達,但是日本人會進口啊!當時世界上畜牧業最發達的是美國(現在也是),那牛肉多的是,日本是美國重要的貿易伙伴,日本通過從美國進口牛肉,然後加工成罐頭,也可能是直接進口的美國牛肉罐頭。

在侵華戰爭初期,日本士兵數量並不算太多,在沒打仗的時候常設師團只有17個,是精銳中的精銳,到後來日本軍隊快速擴充,尤其是為了維持越來越龐大的戰爭,日軍人數在投降時已經發展到720萬,對於只有8000多萬人口的日本來說,簡直是有點超負荷了。

最為關鍵的是,後來日美關係惡化,美國貿易制裁日本,不僅是石油、鋼鐵這些戰爭儲備資源沒有了,就連牛肉罐頭也沒有了。

到這個時候,牛肉罐頭就格外珍貴了,以前可能是士兵也能吃到一些,到後來乾脆就成了一定級別以上軍官的特供了。

實際上日本生產最多的罐頭並不是牛肉罐頭,而是魚肉和豬肉罐頭,日本是海洋大國,海洋資源豐富,所以魚罐頭應該才是日本罐頭的主體部分。

但是隨著戰事的擴大,700多萬人如果天天吃魚,把日本漁民累死也捕撈不到這麼大的缺口,最後日本人想到了一個方法,就是用豬血或者牛血混合糧食製作罐頭,這種罐頭,不僅味道差,沒有營養,口感也特別差,估計就跟我們吃過最難吃的,麵糊糊還帶著腥味的香腸差不多,總之是極為難吃。

所以,日本士兵稱這種罐頭為豬食,並沒有毛病。

這種食物供給上造成的壓力,對日本來說是極為沉重的,正常人的思維是,減少戰爭,努力發展生產,才是長久之道;日本人的想法卻是,那隻能是繼續擴大戰爭,一勞永逸,這也表明日本是一個保守且喜歡冒險的國家。

到1945年時,日本如果再不投降,當時在日本本土的日本人不要說豬食罐頭,估計只能吃土了。


史論縱橫


在目前的抗日劇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場景:一旦八路軍或新四軍軍需供應不足的時候,就會去端個炮樓,繳獲日偽軍的物資,其中提到最多的就是“牛肉罐頭”。難道日軍平時吃的都是牛肉罐頭嗎?

這裡涉及的是二戰時日軍的軍需供應問題

二戰前,日軍的伙食主要以米飯糰和鹹菜為主。侵華戰爭開始後,日軍為了實現其“三個月征服中國”妄言,積極改善軍隊伙食來提高軍隊的戰鬥力,牛肉罐頭也就是這時應運而生。

但是隨著戰爭時間的延長,持久戰對日本國內的消耗很大,大規模地為軍隊提供牛肉罐頭明顯已是力不從心,漸漸地日軍的伙食又降到了米飯糰子,而且米飯糰子一次發幾個,放久了就餿了,可是又不得不吃,所以才被稱為豬食。

所以影視作品中日軍進村後總是先去抓雞,然後將雞掛在槍上,也反應出日軍軍需供應的窘迫。


一個人的曠野10


二戰時日軍稱他們吃的牛肉罐頭為“豬食”是確有其事的,但那是在二戰後期,在二戰剛剛爆發時,日軍配備的牛肉罐頭還是很好吃的。


日軍研發裝備肉罐頭的時間非常早,在日本西南戰爭即將結束的時候,日軍高層針對日軍步兵的伙食情況做了調查,發現日軍戰鬥力降低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是伙食質量差,因為日軍的軍用口糧為飯糰,很容易變質,而西鄉軍的武士們則有大量女性家屬隨軍做飯,是以補給正常的情況下不容易出狀況(看來家屬隨軍還是挺重要的),經過反覆試驗,日軍高層最終得出結論是必須立即大量裝備罐頭肉。於是日軍開始大量購買本國產和外國產的牛肉罐頭。


日軍的牛肉罐頭主要進口國是美國,當時美國對於牛肉罐頭的製作已經非常成熟,逐漸演變為流水線製作。到了二戰爆發前,美國人從殺死一頭牛到製作出牛肉罐頭,僅僅需要不到30分鐘時間。 在甲午戰爭爆發前,日本人曾緊急從美國進口了一批牛肉罐頭,一共花費了2.5萬日元。但是,日軍官兵非常不喜歡美國牛肉罐頭的口味。因為日本人的口味偏甜,他們更喜歡本國自產的牛肉罐頭。 日本人自己生產的牛肉罐頭中,除了牛肉以外,還有土豆,牛蒡,胡蘿蔔一起煮出來的配菜,並且放入少許砂糖,醬油調味。日軍官兵對這種牛肉罐頭極為喜愛,日本平民也很喜歡吃這種罐頭。遺憾的是,牛肉罐頭在日本民間銷售的很少,幾乎全部作為軍用品送到前線。



牛肉罐頭是日軍裝備最多的罐頭,而並非是有些書裡說道的魚罐頭。因為牛肉的熱量和蛋白質含量非常高,有利於補充士兵的體力。這點是魚罐頭所辦不到的。當然,除了牛肉罐頭以外,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罐頭。比如兔肉,馬肉,魚肉(包括各種魚),猿肉(這個比較另類)等等。一般一個罐頭內容納肉150克,正好是一天的分量。

在一些抗日題材的影視劇中能夠經常看到,在打敗日軍之後,士兵們就非常高興,因為繳獲了日軍的牛肉罐頭就可以好好改善伙食了。但是實際上,二戰時期日軍的伙食並沒有那麼好,所謂的牛肉罐頭存在時間也不是很長,很多時候日軍的伙食也是很差,尤其到了戰爭後期,牛肉罐頭甚至被日本士兵稱為“豬食”,不光他們自己不愛吃,八路軍也不愛吃。 二戰開始時,為了保證前線士兵的戰鬥力,的確徵集了大量的牛肉罐頭供給前線,除了牛肉罐頭,還有一種幹松魚。幹松魚被稱為是“世界上最堅硬的食物”,用牙根本咬不動,只好磨成粉末吃。但到了戰爭後期,日本跟那麼多國家開戰,加上國內資源不足,根本就給軍隊供應不好伙食,牛肉罐頭的質量每況愈下,不但牛肉漸漸的沒有了,換成了牛血,連裡頭的配菜也改成了雜糧,聞著有香味,但吃起來根本就難以下嚥,是以被日軍士兵稱為“豬食”。到後來甚至這種“豬食”也只供給軍官吃,再後來就連軍官也吃不上了。

根據相關資料記載,一開始八路軍在跟日軍作戰後,總是有去搜查日軍屍體的習慣,因為經常會搜出來梅乾、餅乾、牛肉罐頭這些好東西,可以改善改善伙食。但是到了戰爭後期,八路軍們基本上就沒有搜查日軍屍體找吃食的習慣了,因為那時候日軍身上一般只有幾個餿米飯糰子,根本不能吃。還有一些老照片顯示,當時的日本兵很喜歡在民間抓雞,並且還非常得意的擺拍留念,為什麼呢,因為在日本國內普通人根本吃不到雞,能吃到雞的都是非常有錢的人。所以,在日軍進行掃蕩的時候,都喜歡抓雞,而且抓到雞之後,就把雞綁在槍頭上挑著,以顯示自己是有錢人――“老子有錢,能吃得上雞”,有時候還會拍上一張照片留念。
儘管那些照片上的鬼子們看起來面黃肌瘦的,但他們卻笑得很開心——連“豬食”都吃不上了,這回居然還能吃到雞,不樂死才怪。


二戰吐槽君


二戰時期,日本軍隊可以說在待遇和武器裝備方面都是甩我們幾條街的。看到沒,人家軍隊伙食可是牛肉罐頭,那麼,為何吃著牛肉罐頭還要罵呢?

牛肉罐頭是日軍裝備最多的罐頭,而並非是有些書裡說道的魚罐頭。因為牛肉的熱量和蛋白質含量非常高,有利於補充士兵的體力。



早期的日本由於並沒有深陷戰爭泥潭,國內也有足夠的經濟支撐,所以伙食方面確實是可以的,大量的從美國進口牛肉罐頭,美國是日本牛肉罐頭的主要來源,據說美國當時就能夠把一頭活牛在三十分鐘內做成罐頭的技術,而日本相對牛也少,技術也不夠成熟,所以都是進口。

到了後期。由於用於軍費開支的費用劇增,國內吃緊,伙食方面就開始吃不消了,普通士兵的牛肉罐頭變成了其它以牛血,牛油混合其它動物或者糧食蔬菜的罐頭,變成了雜菜罐頭,這肯定要罵娘,就產生了豬食。


罵歸罵,後面的估計會讓日軍哭暈廁所,由於和美國的開戰,你牛肉罐頭就別想了,再加上後期的日本也根本沒能力在保證伙食,能給你吃飽就不錯了,牛肉罐頭只有高級軍官才有特權享用,剩下的別說罵了,有點湯喝就不錯了。


豆丁科學


從日本侵華戰爭時的伙食可以一管窺豹,他們的戰備物資越來越供不上拉長的戰線。非正義的侵略戰爭從人道主義角度看,消耗的傷害的都是人類的生命。戰爭,多麼慘烈的事情!和平,是多麼重要!

據有關資料記載,日本軍人的伙食也是根據官階分配,高級軍官食肉蛋供應很豐富。到了底層軍官,則相對差很多。而從日本本土運來的食品如牛肉罐頭,因為易於貯藏和運輸就成為常備的食物之一。

但是,隨著戰爭的推進,日本國力越來越弱,落實到這一小罐牛肉罐頭上就是一開始的牛肉被牛血,牛雜,混在粗糧裡,做成所謂的牛肉罐頭,吃到嘴裡,又腥又臭,簡直比豬食還難吃。抗戰期間,日軍許多物資被截獲,中國人也嘗過,切實感受到日本軍隊伙食的滋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