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教育,應不應該給孩子佈置繁重的作業?

百態人生的初學者


題主您好,中國式教育,作業是必須的。而且對絕大多數的學生,大量的作業也是必須的。除非,你不參與考試競爭,或者你對孩子的學校沒有特別的要求。


其實,中國式的教育,註定是一個競爭激烈的教育模式。每個人都想讓自己的孩子上最好的學校,得最好的名次,這樣的競爭環境,你不付出更多的努力,自然就無法得到好的教育資源。


從我個人來說,我對孩子的學校沒有太大要求。所以我還沒感受到太大的壓力,也沒有感覺孩子的作業有多繁重。

我自己的孩子,在家附近的一個公立小學。每天的作業就是半小時之內完成,其他的時間,做半小時的課外學習。所以每天的學習任務並不重。

當然,我們幾乎不參加課外興趣班的學習。因為我每天都會花一小時左右的時候陪孩子,我們主要集中在一些感興趣的題材:成語故事、古詩、趣味數學、口頭表達能力、戶外運動等等。


我的孩子成績並不是特別優秀那種,因為還是低年級,我沒有特別在意成績。這和大家的感覺可能是相反的,一般低年級,考試大家都會追求雙百。而我對於低年級的成績,並沒有這麼高的追求。


因為孩子大腦還處於發育之中,對於一些細節,可能有時候不容易注意到。同時,孩子的思考還沒有固化,對問題的理解往往不會一個模樣。所以在低年級,我主要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想象力,對於陌生的題目,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嘗試、猜測、試探來完成。這樣的學習方式,往往可能會出現個別錯誤,但是卻很值得。


為了孩子的分數,進行大量的刷題訓練,在高年級會比較合適。在低年級,我更願意讓孩子試著慢慢地做題,通過摸索形成自己的做題能力:不怕新題,不因為出錯而害怕。能夠跟別人交換意見,而不是簡單地認為大人就一定是對的。

作業,如果說很多,也是可能的。但是有更多時候,是因為孩子沒有形成相應地學習能力導致的。比如一個背誦課文,有些孩子上課的時候就已經搞定了,而部分同學課後背一小時都沒掌握。


如果提高學習能力,這是跟日常生活中的學習有關的。聽故事,可以鍛鍊孩子的聽覺能力;講故事,可以鍛鍊孩子的表達能力;和孩子就一個問題深入的聊天,可以鍛鍊孩子交換意見的能力。


總之,學習存在於日常,而不僅僅是作業中。歡迎大家在討論區交流!


翼翔老師的兒童教育


身為一個老師,結合以前自己上學時遇到的一位優秀教師,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體驗和感悟。

記得上中學的時候,那時的學習壓力其實挺大的,每科老師都留好多作業,總是做不完的感覺,也就產生了排斥,和應付的心裡。根本沒那麼多的時間去思考,怎樣做,更別說做好了。

然後就好多同學就開始互抄作業,以完成為目的,以為這樣不會挨罰了就,先顧不上對錯了。這裡聲明一下,我當年並不是學習差的學生哦!考試從來沒落過全校前10名的。

後來有一次班主任生病了,他的數學課就由另一位老教師來代課。當時我們班的學生聽他的課基本沒一個走神兒的。因為他講的課確實精彩易懂。

並且讓我感覺很開心的是他留作業每天只留一道題。但是要求這道題必須自己獨立完成,他第二天要抽查的。

他留的題基本都是當天講的內容的重點類型。就這樣,沒有一個不認真去做的,因為只要你上課認真聽了絕對做得出來。

如果沒認真聽講,做的作業是抄襲的,被抽查到,那慘了,並且第二天的課也跟不上。

那段時間,我們班的數學成績,真的是拔了一大截,並且也學的很輕鬆很開心。

所以後來我教學的時候也承襲了他的方式。學習不是填鴨式的,要給孩子足夠的思考時間。

貪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好的教學,會吸引孩子思考,愛上學習的。



第一腰婦


中國式教育,說白了就是應試教育。

應試教育是離不開作業的,孩子的成績設有一定作業量的支撐,怎麼可能有好的成績?如果老師再不佈置作業,家長又沒那個水平出題讓孩子做,反而會引起家長的擔心。而繁重的作業培養出的優等生,會讓孩子泡在純知識的學習裡,而丟失了孩子本該學習和掌握的其他技能。

當教育意識到這樣培養孩子,只注重了知識因素,而忽略非知識因素,培養出的孩子,並不是教育的真正的目的時,教育是必要作出新的調整。

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既有知識含量的高段技能人才,又要使這樣的人才具有綜合能力待徵,具有複合型人才特點。

教育主管部門首先考慮的是減少一定的作業量,留出更多的時間,去提高孩子的非智力技能。

而繁重的作業量會堵死孩子往這方面培養的所需空間,減少作業量就是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往非知識技能方面發展變得有可能。

而只有當家長也意識到非知識因素對孩子影響重要時,意識到作業量多,孩子的睡眠會得不到保障,孩子的視力會下降,他們才會覺得作業量多了不是一件好事。

至於家校共育這種共同培育孩子的摸式,把他說成是一個階段的主流也沒錯。

教育的模式還很多,一切都在探索中。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服務社會,當教育不能與社會統一時,教育就必須作出調整。調整教育方針,調整教育摸式以適應社會發展的新的需求。





奔奔起跑


我個人認為,沒有必要給孩子佈置繁重的作業。我原先是做校外培訓的,重點針對的就是文化課的作業輔導。有些班級的作業量很大,簡單舉個例子:小學五年級作業,數學:數學課本·數學基礎·數學配套·數學口算題卡。語文:語文基礎·語文配套,練字。英語:金鑰匙·配套·基礎·抄寫本......剩餘的學科我就不說啦。看看這些作業,剛自己先做完就需要很多的時間,再加上老師或者家長的輔導,你能想象孩子晚上到幾點嗎?先拋開時間不說,很多學生面對繁重的作業,心情特別不好,到最後一點效率就沒有,他們只是為了完成作業而寫作業。這是我的親身經歷,當然有很多校園,作業量還是很合理的。不知道你們那裡作業量怎麼樣?


珍兒說生活


“哎,現在的孩子真是太累了!每天晚上都有那麼多作業!”這句話每天接孩子的時候,總能聽到,是的,每天晚上做到10點鐘是常態,家長要輔導,要檢查,要簽字,看到孩子每天揹著沉重的書包,早上起得那麼早,晚上要做那麼多的作業,每天學到那麼晚,身為父母難免會心疼孩子,再受到一些不良輿論的影響,開始對教育產生不滿。

但我要說的是,孩子是學生,正是處於學習知識的大好時光,哪個優秀的人不是努力在奮鬥?

刻苦學習認真做作業也許是一件苦差事,但如果深入進去,孩子是會發現這苦中有樂,甚至有探索的極大興趣,有成功之後的無比快樂……而且最初的“苦中苦”必將變成未來的“甜上甜”的!

所以,家長不要總覺得孩子辛苦,孩子努力學習,在風吹不到雨淋不到的家裡寫作業能算吃苦?有爸媽當“太子伴讀”,每天把香噴噴的飯菜擺在眼前能算吃苦?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怕吃苦,苦一輩子;不怕苦,苦一陣子。最可怕的不是孩子自己不努力,而是比你家孩子更優秀的學生,都在更努力。

有的家長也許會說,成功和學歷無關,現在社會上大學生給初中同學打工的也有,甚至小學畢業的都給博士當老闆了。所以,學歷高也沒用,將來還不是要給人打工。考不上大學也沒關係,沒準將來總會成為管理界的奇才。

相信這樣雞湯的家長們請你們想想,歷史長河中,沒有取得學歷而成功的人,真的多嗎?你們怎麼能以一個小概率事件去告訴孩子,不上大學也沒關係。不是耽誤孩子前途是什麼?

事實上,對於絕大多數普通孩子而言,有個學歷護身,已經是普通人的幸福坦途。

龍應臺在給兒子安德烈的一封信中這樣寫到: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是啊,家長們,你的孩子,只有好好學習,認真做作業,將來才會擁有更多的選擇機會,活出更精彩的人生,否則只能被迫謀生。

萬事過猶不及,父母需要學習,以更適合自己孩子的方式,更為平和中正的教育,讓孩子長成有能力、有安全感、更快樂的棟樑!


愛伊兒


從目前的中國式教育現狀來看,幾乎給孩子佈置繁重的作業成了中國式教育的特點了,大家都知道,繁重的作業不僅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不利於孩子保持對知識的持久的渴望,不利於實現對知識深入細緻的深入分析,甚至久而久之會令孩子厭學,會讓跟不上班的孩子自卑等等,從這一點上來看,給孩子佈置繁重的作業當然是不應該的,是違背教育規律的。

但是老師能不能給孩子少留一些作業,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去看書,去擁抱大自然,去體驗生活呢?

答案肯定也是不可以的,原因在於:現行的作業組成是由現行的考試製度決定的,給學生留作業無疑是為了鍛鍊學生的做題能力,能在考試時得一個相對高的分數。從這一點上來說,給孩子留作業,甚至給基礎差的孩子多留一些作業,也確實是應該的。

另外,就一個班級來看,作業向來是一刀切,這顯然也是不合理,因為一個班級的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差別很大,有些學生課上已經將老師所講的內容完全掌握,而課下如果再留基礎性作業,顯然就是浪費孩子的時間,應該讓這些孩子去利用課下的時間進一步去拓展知識,而不是簡單重複,而對一些基礎差的孩子來說,課下的不斷鞏固又是必然的。從這一點來看,為了趕上接受能力較好的同學,學習成績不落後,基礎差的孩子作業要比接受能力好的同學要繁重一些也是應該的,不應該的是作業不分學生之間的差別而留。讓學生失去了寫作業、探求新知的興趣,這是不應該的。

小徐老師認為,作業也應該因人而異,多留一些活動性強的作業會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在興趣和效率、成就感的支撐下,作業做起來也就不那麼繁重了,大家認為呢?歡迎交流。

如果


指尖教育帝國


孩子們的作業應該依據不同的年級適當增減。新出臺的《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規定,中小學生作業時間必須嚴格控制!小學一二年級不留書面作業,小學三到六年級,家庭作業的量不能超過60分鐘,初中生的家庭作業量,不能超過90分鐘!

學生作業負擔過重早已為國人詬病,重壓之下的孩子們也早已苦不堪言。作業過多,直接導致以下後果:

一,不利於孩子們的健康成長。近年來,學生近視呈低齡化趨勢,學生近視人數也不斷增加。我在農村教書,以前班上有孩子近視是個別現象,但現在卻成了普遍問題。固然有電子產品的影響,但現在的孩子們比過去的學生作業量大卻也是眼睜睜看到的事實。以前,只看到城市孩子書包重,現在,鄉村孩子也拉著書包上學了。

除了視力,作業多似乎對孩子們的身高也有影響。雖然沒有做過系統調查,但班上學習成績優秀的孩子普遍身高低於學習成績差的孩子。為什麼?

二,作業多還容易導致孩子們厭學輟學。試想一下,一個孩子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被作業折磨,他怎麼能愛上學習?怎麼會有持續的學習動力?

三,作業多導致家長和孩子之間的矛盾,導致學生和老師之間的矛盾,不利於孩子的心靈成長。

作業多的壞處難道老師們不明白?他們也是家長啊,也為孩子作業多苦惱啊!

誰造成的呢?





苦楝花521


繁重的作業該還是不該?

1、從正面意義上而言

作業是檢驗孩子學習的標準,在學習的時候,佈置作業是為了能夠更加熟悉和吸收課本的知識、老師上課講的內容。更快更便捷的進行課堂的反饋。

另外,也能夠在課外多積累很多知識內容。現在的作業不僅僅是課堂知識的檢驗,也會涉及到很多的課外內容。

將課堂和課外結合,也能夠利於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當然,作業也是反饋學生知識點掌握問題。很多學生掌握不住的知識點能夠在平時寫作業中加以反饋,如果在寫作業中不注意,考試中也拿不到高分。

2、從負面意義而言

很多學生因為學習壓力大、作業繁重而對學習失去了興趣,甚至有因為學習壓力大放棄生命的。其實,過於繁重的作業會讓學生在平時花費太多的時間,導致沒有時間來放鬆。

同時,孩子平時寫作業寫得太晚,到了第二天也會影響上課聽講的質量。睡眠時間不充足也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

總的說來,學習是一個需要反饋的過程,不是每天繁重的作業堆積。給孩子適當的作業,讓孩子能夠在平時多自己查漏補缺,多自主學習。能夠在學習期間有足夠的睡眠時間才是最重要的。


做一個好老師


我們80後是應試教育的過來人,我們那時候雖然壓力大,但那時候我們的學習是壓力中成長進步,我們享受那種過程,體驗那種考試成績出來後的喜悅!而現在呢,以下幾種現象值得教育者的反思:一是學生做了大量的作業或者試卷,學習成績沒有提高;二是為什麼越來越多學生對學習越來越不敢興趣甚至反感逃避;三是為什麼老師壓力也越來越大?原因有幾點,其一,中國式應試教育,讓學生從小就缺少實踐能力,因為大量時間和精力都用在寫作業完成考試上去了,哪有時間去思考去創新;其二,有些學生可能只對音樂,畫畫,足球等感興趣或者具有這方面的天賦,但有些家長非要逼著孩子去讀好每一門課,久而久之,適得其反,不僅埋沒了孩子的才華,還讓他們厭學甚至逃避;其三,學校給老師施加壓力,讓他們要完成多少指標,老師也是不得不把壓力施加給學生,形成了惡性循環。




來自星星的白蘭鴿


其實這個話題實話實說,分兩方面來說,看你想要的究竟是什麼?!

一方面,從為孩子減負的角度說,大家公認的孩子作業比較繁重,同時家長工作壓力大,回家後還得輔導孩子作業,甚至網上流傳一些段子讓家長很崩潰且引起廣泛共鳴,這說明孩子的作業問題確實是一個社會現象,從這個角度來講,似乎不應該給孩子佈置太多的作業。

另一方面,從學習本身來說,我們要搞清楚,孩子做作業的目的是什麼?很顯然,是練習,是對當日所學內容的複習和鞏固,其實無論學習任何東西,“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都是成立的。要想取得好的學習效果,不付出更多的努力多加練習是不現實的。也就是說,不管面對誰,“作業”這種“練習方式”是具有通用性的,也就說不管對於任何人(比如所謂聰明的孩子,不太聰明的孩子)都是會產生預期結果的。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作業似乎多點更有利於學習效果的呈現。

不過也有部分家長質疑有些老師是在“逃避責任”,把更多的“教學任務”通過作業的形式分攤給了家長,這種情況我相信是存在的,但應該屬於個別現象,大部分的老師都是遵循著科學的教學方法在履行職責。

凡事講究“過猶不及”,如何把握這個度是需要考量的問題。事實上想平衡這其中的關係又談何容易!

總之記住一點:注意自己孩子的狀態,如果沒有什麼特別激烈的負面反應,作業多點就多點吧!不要被國外所謂的“快樂教育”所誤導便是,想要取得好的學習成果,相應的努力付出,辛勤勞動也是必不可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