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小朋友的簡歷驚呆網友,折射出中國式幼兒教育哪些問題?

富春一凡


比你年輕的小孩 正在碾壓你

今天最熱的事件,就是有三封5歲小朋友申請上海某小學的簡歷刷爆了微信群,平心而論,這些孩子不但是富二代富三代,還是智二代智三代

  • 履歷含金量,遠超你我;
  • 發展潛力,遠超你我;
  • 閱歷眼界,遠超同齡你我;
  • 自律努力,遠超你我;
  • 家庭背景,遠超你我;

再過20年,8090這種四、五十歲老狗逼,拿什麼跟他們爭?靠什麼來管他們?更西斯空寂的,是從孩子的簡歷中,體現出的家庭競爭力。讓我們一同再被碾壓一次。 首先是智三代兼富二代的白富美A,剛剛5歲的她,第二語言是英語,加上從小家境優裕,跟父母各地旅行,從簡歷發現,已經去過普吉島、安達曼海和美帝休斯頓;都是長期旅行,還用畫筆畫下了旅途中的林林種種。

她的爺爺是重點大學的教授,父親是某投行的董事總經理,馬上將任某A股上市公司的董事長,二伯是哈佛大學的終身教授,大伯和姑姑都在不同頂尖的出版社任副總編。這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只要她能繼續保持出色的顏值,在養尊處優中培養出上海女性的優雅氣質,她將會兼具奶茶妹妹的顏值和藝術品位,蔣方舟的才氣;同樣能在小小年紀出書(畢竟姑姑伯伯就是出版社副總編);還能在高中就去美帝留學,大學大概率就是哈佛,畢竟她爺爺就是大學教授,二伯還是哈佛的終身教授;在校期間找一份行業頂尖單位的實習會非常容易(畢竟父親就是上市公司的董事長);等到她畢業工作的時候,大概率就會成為一位身價不菲、氣質出眾的名媛吧;如果她還有其他的天賦,那麼發展更會是不可限量。在我20出頭的時候,遇到過很多拆二代,面對他們的時候,其實我是有心理優勢的:這些人富則富矣,但是文化水平不高,暴發暴富未必長久;但是現在的智三代孩子,他們的家庭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一定會積累足夠的財富,同時還重視孩子的教育,父母也有足夠的智力、知識和閱歷來指引孩子;這些孩子長大後必然屬於上流社會,寒門子弟又拿什麼競爭?


然後是知二代兼復二代的小帥哥B,父母都是復旦畢業,都屬於高端白領,個人年薪應該在百萬以上,從小特別注重孩子的教育,你看著密密麻麻的課表,小孩剛剛5歲,就在看圖說話、思維訓練、漢語讀寫、英語讀寫、藝術上每天花3個多小時了。


家長注重訓練孩子的記憶力、理解力、思維訓練、圍棋、鋼琴等等,到現在為止,說孩子已經看過了408本英文書,並且列出了密密麻麻的書單,我放了一頁給大家感受一下。所以小朋友愛看書、愛運動、會圍棋、懂鋼琴,又是中英文雙語,這簡直是未來的學霸雛形好不好?

但是這樣的家長只能給孩子指引,沒法給孩子鋪路,更燦爛的未來,都要靠小朋友自己打拼出來。然而,再給大家看一段上海寧對這個孩子的評價:

這個小朋友沒有自拍室內環境,應該是因為家裡房子不大。沒有提到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應該也是因為沒啥好說的。這孩子的體育愛好是不花錢的足球和一次性消費的游泳,只有圍棋還值得說說。上的培訓是百花和吳品,換言之就是沒有請過私教。樂器選的是人人可得的鋼琴,而且沒有提到師從,說明不是在音樂學院走的專業路徑。


看的讀物就不細點評了,基本上都是幼兒園老師的推薦書目,基本沒有稀缺的海外讀物。旅遊更是大BUG,全是亞洲,還只有日本一個發達國家。沒有參加過專業Camp,沒有手工作業,樂高是入門款啊,應該還有機器人和編程才對,沒有數學成績。我覺得他星河灣考不上。

這個評價其實很犀利的戳中了重點:這個孩子是個知二代,就是我們這批當年考上好大學的80後的寶寶,父母一輩能夠給孩子提供房子、教育、引導以及基礎性的保底財富,但是更多的東西就沒辦法了。小帥哥B的家世就比白富美A的家世差了不少。


第三封簡歷是個生於06年的明日之星C。小姑娘剛剛12歲,參加過央視春晚,是優秀少先隊員、微笑大使,取得了英語口譯認證,擅長中國畫、舞蹈、音樂,參加過上百個比賽,共獲119項獎項和證書;然後還附上了十幾頁的獎狀、比賽照片、各色證書;這種才華天賦,加上顏值不差,擅長舞蹈,又一直是學生幹部,家境又好,等十年後這小姐姐畢業工作後,一定會讓我這種老狗逼自慚形穢的……

在一二線城市重視教育的富裕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真的太出色了。什麼叫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更可怕的是,
比你年輕的人正在碾壓你


堅持學習上進吧,至少時間對每個人是公平的,我們只有打造一張自己的安全網,不但有行業地位、行業經驗,還要有行業人脈,能夠調動更多的資源,才能在我們40多歲的時候不至於遇上中年危機——這些年輕人比我們聰明、比我們有活力、比我們技能多、比我們語言好、比我們更有錢、比我們視野廣——我們拿什麼去維持自己的收入水平及生活水平?


更悲催的是三四線城市乃至小城鎮的孩子,他們跟這些享受頂尖教育資源的孩子的差距,遠遠大於十年前的差距。2001年,我高考是遼寧省66名,沒有加分,分數線夠清華但沒敢報,後來去的南開;等到2018年錄取時,你看哪個孩子沒有加分?多少人在走自主招生的門路?論文也好、專利也好,沒有這些課外實踐,孩子在高考時的競爭力就是差了一點。長此以往,有天賦但家長沒條件培養的寒門子弟,還能否出頭


看了這些出色的孩子,我衷心覺得高考,才是中國最公平的一項制度。讓國內頂尖大學以統一的標準錄取士族和寒門子弟才是最核心的,畢竟士族子弟還可以選擇出國留學,而寒門子弟的上升途徑只有一條路,千萬別再被堵死了。


任易


這兩天,一位5歲小朋友的簡歷紅遍了網絡,一個5歲的孩子,發展程度令人“歎為觀止”,我們承認,這位5歲的孩子,在這個年齡段,甚至放在更高年齡段,都是相當優秀的(這位孩子的部分簡歷見附圖),年閱讀英文書籍數百本。不少網友驚歎,我們的孩子輸在這條起跑線,誰能去追趕?

我只得承認,這是別人家的孩子,但我真的不羨慕,也不能把這個孩子的簡歷做為自己孩子發展的標杆,一來因為自己的家境達不到這樣的地步,另外自己的理念也達不到這個地步。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帶著孩子一路狂奔,但在童年,我還是比較喜歡帶著孩子牽著蝸牛去散步,步子慢一點點。

從幼兒園開始,很多孩子就走進了培訓班,那些遍地生花的早教機構據說能啟發孩子的智力,所以也很吸引人,當然這也得有經濟實力才行。從幼兒園,到小學,到初中,到高中,有經濟實力的家庭可以送娃去培訓班,請私人家教,可以把孩子打造成無所不能的全才,我承認,這些孩子是很優秀。時間和金錢加上父母的汗水,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這也很正常。

但人生之路終究有千百條,孩子的童年,現在也分成很多種類別。很多人堅信“寧願給孩子一個痛苦的童年,也不願意給孩子一個卑微的童年。”,也有很多人認為童年就是童年,孩子應當擁有一段撒歡的童年。兩種理念,說不清楚誰對誰錯,中國現在的教育處於焦虛時代,步子加快,難度加深,提前開發,拼命趕路,真的很累,學生累,老師累,家長也累。


途蟲的百味人生


這是一個有點可笑的故事,背後涉及了幾個城市的重要群體。

先看主人公,一對為孩子教育而焦慮的新晉中產階級夫婦。他們沒有什麼背景(沒有提父母說明不是二代,也不是上海本地人),但是是雙復旦家庭,應該是很典型的“知識改變命運”的群體。這個群體沒有背景,只能依靠自己還不錯的薪水過著看上去還算體面但實際上難以抗禦風險的日子。如果贍養老人、未來自己的養老、兒童教育問題任何一個出了問題,這個群體實際上很容易被衝擊。而上海巨大的競爭壓力也會讓他們產生巨大的焦慮感,在唯一比較有可塑性的領域——5歲的孩子身上用力過度,這既不難理解也並非罕見。

故事本來就這樣完了,一個來自更富裕階層的人的歸納總結倒是誘出了另一個問題。在這個姑且稱之為“老中產”的眼裡,這對夫妻大約是在高調炫耀,而後指出了其種種漏洞和不足之處。在“老中產”眼裡,這些新晉中產不過是類似暴發戶一樣的角色,“除了去過日本沒去過發達國家”。當然,對於5歲的小朋友而言,能識別出美國與人民公園的不同並且在記憶中一直存在恐怕是很有疑問的,“去過除日本外的發達國家”除了展示家長的財力外也沒什麼特別的意義,所以這句話本質上仍然是在炫耀,並伴隨著一種潛在的汙名化。

人比人氣死人,但還有沒入局的。從“老中產”的口中我們知道了閔行區除了雙語學校以外還有一種私立學校,那就是農民工子弟學校。“中產”們擠破頭皮要進入雙語學校,而農民工子弟學校則完全失語。我們知道了中產們為孩子用盡力氣,而農民工呢?每日忙碌在第一線,孩子不是留守就是前往農民工子弟學校,為什麼農民工子弟學校學風差?因為家長們確實經濟和精力都十分有限,對於孩子與其說用力過猛不如說疏於教導,很多家長自身也缺乏足夠的教育能力。很多孩子讀完初中就去讀中專,而後拿著很一般的教育水平去找工作。這就是另外一個隱蔽的故事。

這三個故事裡有三個群體面對著各自不同的問題,每個群體其實都有自己的焦慮,而每個個體都有不同的反應。如此用力的幼兒教育真的對個體好嗎?這可能是以幼兒的好奇心、求知慾為代價的。也許孩子的父母們知道這點,但是為了爭取有限的教育機會,他們不得不過早的用力。那麼有什麼辦法來粘合這三個群體的故事嗎?有的,那就是公辦學校。公辦學校雖然制度比較死板,但是對於生源事實上仍然是最為開放的一種。如果說想接受精英教育,那中產們應該選擇學費高昂的私立學校,但如果沒有那樣的條件,公立學校無疑是最有保障的選擇。

那麼閔行區的公辦學校呢?根據閔行區教育局網站的招生信息,閔行區目前有71所公辦小學、42所公辦初中。閔行區的人口是253.43萬人,平均每3.57萬人一所公辦小學,6.03萬人一所公辦初中。對比而言,虹口區74.42萬人,公辦小學28所、公辦初中23所,平均2.66萬人一所公辦小學,3.24萬人一所公辦初中,為閔行區的74%和53%,壓力明顯小很多。如果考慮到虹口區的歷史地位要比新開發的閔行區高,學校質量比閔行區也要高一些,因此可以說,兩個區的教育資源是不均衡的。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毫無疑問是多方面的,很多時候取決於地方政府的財政狀況、債務狀況等等諸多因素。有研究者分析此類公共服務支出不均衡現象,概括為三個特點:

其一,公共支出的結構偏差仍然存在,即能夠產生GDP或財政收入的公共投入支出方向仍然是城市政府的重要偏好。

其二,公共支出呈現空間偏差,其投入在空間分佈上有利於市場競爭中的優勢者而非弱勢者,這正在成為新的城市社會衝突來源。

其三,近年來,公共服務支出在“民生”標識下持續增加,公共支出偏差在某種程度上正在被修正。

研究者認為,對於真實場景中的城市政府,其行為選擇有兩套制約性邏輯:一是“做對事情”,城市政府要做符合權威機制目標的事情,也要做符合晉升業績的事情。這些事情,是在不斷變化的。二是“別出事情”,城市政府無論做什麼,都不能影響社會大局的穩定,也不能影響自身的安全。這一點還有另一層意思,即一件事情如果沒有影響到其穩定,決策者就可以選擇不去做。這兩套邏輯的背後,共同支配因素都是“晉升”。除了這兩個邏輯之外,2004年後,“民生”成為第三套制約性邏輯,即開始注意到分配正義的問題,公共支出開始糾偏。

但是相比於前兩者,第三套制約性邏輯仍然是較弱的,因此,許多城市的新建區仍然面臨著公共資源供給不足的情況,這對於“新當地人”確實會增加生活的成本和競爭壓力。如何協調這種問題,將是未來亟待解決的課題。

參考文獻:

何豔玲等:《中國城市政府支出政治分析》,《中國社會科學》2014年第7期。


怪蜀黍老囧曾


我認為,這樣的孩子不少,而且孩子不一定是大家認為的苦學。

我孩子的同學,幼兒園期間上千本書是讀過的,現在剛上一年級,識字量2000+,閱讀速度相當於小學三年級學生的水平;英語能簡單對話,幾百的單詞量。這次上學搬家,舊書都賣了大幾千元。

體育也不錯,跳繩每分鐘160左右,年級前十;踢球一年多。

學了電子鼓,打得有模有樣。

如果要包裝一下,不會比這個小朋友的簡歷差。我感覺,這個小朋友的簡歷,整體還是真實的。

只是,父母用大人的語言來表達,同時只說優點,不說不足,讓大家有點感覺太虛了。

實際上,現在很多高知家庭,孩子確實武裝到牙齒。家庭提供的教育條件非常好,同時父母有心提供高質量的培伴的話,孩子在小時候看起來超過同齡人兩三年太正常了。

只是,這種超前,感覺人工痕跡都重了而已。您身邊有這樣的孩子嗎?


翼翔老師的兒童教育


我看完孩子們的簡歷,驚訝地不行行!

前兩天有同事說我“為什麼讓孩子睡懶覺?”

我想了想說“因為他除了入學之前能睡懶覺,好像未來的日子裡再也不能撒野了。”

但是,看到這些簡歷我不淡定了……

身為一名母親,我聽到了心碎的聲音,這種聲音是孩子同齡人碾壓內心發出的噪音,一個聲音在我耳邊響起“你看,別人家的孩子都怎麼怎麼滴?”

但是,我想了又想,“別人家的父母還怎麼怎麼滴呢”。


從幾份優秀的簡歷或者更多地簡歷中,並不能說明什麼?

不可排除有包裝的成分!

中國人太擅於包裝了,就第一份簡歷所描述地,她喜歡畫畫,去了哪裡哪裡……


我記得有位同學和我分享過她們領導的孩子,據說一年裡早晨地早餐不重樣,每年至少要去四個國家履行。

同時,壓力也是存在的。


在上海,能夠擁有這樣簡歷的人也不少,所以孩子的壓力並不小。

譬如,我的同學很多留在大城市,我在小城市,我體驗了小城市的壓力,他們也同樣體驗著大城市圈裡的壓力。

但是,我很喜歡電影“無問東西”裡沈母的一句話“我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上來,不是為了讓他傳宗接待,而是讓他體驗人生的樂趣”


這樣看來,為了升入一所小學,剝奪孩子童年的樂趣,中國式的幼兒教育的確存在著嚴重的問題。


秘語相傳


這份簡歷,折射的是中國貧富差距日益嚴重

的局面。

因為貧富差距嚴重,才會出現這種小小年紀就已經打敗眾多二三十歲成年人的輝煌簡歷!

來看看這個吊打眾多網友的小學生簡歷

(照片引用自 @任易 老師的答案)

請去過“休斯頓”,“安達曼”,“普吉島”的頭條網友們吱一聲!

至少,我這個四十歲的中年年人沒去過休斯頓,“安達曼海”在哪兒我都不知道!這是普通家庭的孩子能有的經歷嗎,我不信!

這份簡歷,簡直是一路亮瞎眼啊!

隨便拿一個出來都是嚇死人的厲害好不好,,爺爺教授,二伯哈佛教授,爸爸證券投行總經理上市公司董事長,這財富這家室,妥妥吊打我們全中國99.99999%的家庭啊!

為什麼要搞這麼誇張的簡歷?

說實話,這就是中國社會“拜金主義”的實際寫照!

我們小的時候,大家貧富差距並不大,可以說一樣窮。你爸媽是誰,爺爺奶奶是誰雖然也很有差別,但是沒有這麼明目張膽,直接往簡歷上寫的!

這得是什麼樣的社會,才會讓小小年紀的孩子從四五歲開始就要比拼家世、財富和地位?

我們的教育部門,我們的宣傳部門,號稱教育改革,都改革了幾十年,就改革成了這麼一個局面???

因為整個社會洋溢的都是這種“先敬衣冠再敬人”的拜金氣氛,才會最終腐蝕到了本來是純潔的象牙塔,最後銅臭不堪,再無安寧!

總結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說:“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推薦教育公平,實在是刻不容緩!


談者無語


現在的大多家庭本著不要讓孩子輸在“第一起跑線的原則”,讓孩子小小年紀就學很多東西,比如音樂方面的鋼琴、小提琴、古箏等,舞蹈類的爵士舞、拉丁舞啊,還有跆拳道,畫畫之類藝術方面的課。每當看到小小年紀的孩子每天忙碌在各式各樣的補習課,興趣班中,小編感到幼兒教育正處於焦慮階段了。

前幾天看微博上,一位5歲的小朋友簡歷驚呆網友。5歲的他每年要讀500多本課外書籍,厲害是其中一大部分都是英文書,他在畫畫、舞蹈、棋藝方面表現也很突出,當然家庭環境影響著這位小朋友,他全家都是高知識分子,可以說富二代和智三代的集合,小朋友出生在這樣的家庭中,有著過人之處也很正常。當其他的5歲小朋友孩子還在懵懂認字時,這位5歲的小朋友就遠超其他人,家庭教育已經超前很多,這其中難道就沒有家長的焦慮式教育在其中嗎?



家長們會相互攀比,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多才多藝,難免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落後與其他的孩子,然後就開始給孩子報各式各樣的興趣班,藝術課。在這裡小編想勸告各位家長,孩子有個一技之長是好事情,但是不要太過,孩子們願意學那很好,家長和孩子都相互滿意,如果孩子不願意學,作為家長也不要感到焦慮生氣。放平心態去與孩子溝通,要知道像愛因斯坦和牛頓這樣的人,畢竟是極少數,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平凡人。

孩子在幼年我們給他愛與包容,我相信在幸福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將來也不會比其他的孩子差到哪去,所以做家長的要給孩子多一點空間,多一些鼓勵,少一點抱怨和責罵,讓你的孩子快樂的成長最重要。


決勝網


首先,不說孩子簡歷裡水分有多大(網傳其中一個孩子的母親是在企業裡做資深MD的,也就是市場推廣的)300,400還是500的閱讀量,讀的是金庸的武俠小說還說瓊瑤的愛情小說,還是畫報繪本,我們都無法判定其真實性有多少!


其次,我的身邊確實有這樣的“神童”存在。

孩子的父母是大學老師,在北京算不上什麼非常優質的家庭資源。孩子的資質也很一般,可是就是這樣的孩子進入了北京四中的少年班。

其實這個孩子一點也不像別人所說的書呆子,更沒有大家口中說的那樣讀書很辛苦,沒有童年的樂趣,生活被學習壓迫得很緊。


所以,那些否認這種孩子存在的人,本質上是對教育有重大誤解。


就拿三大教育聖經來說:卡爾·威特的教育·蒙臺梭利的教育·斯托夫人的教育

我相信看過的人,甚至聽過的人都少之又少!

蒙臺梭利可能是大家最熟悉的名字,也多是在早教機構、K12教育機構聽到的。


卡爾·威特和斯托夫人培養了兩位“神童”,其中卡爾威特的孩子一出身是有嚴重生理缺陷的,但是經過悉心培養,8歲能自由運用德語、法語、意大利語、拉丁語、英語和希臘語6國語言,通曉化學、動物學、植物學和物理學,尤為擅長數學;9歲考入萊比錫大學;10歲進入哥廷根大學;13歲出版了《三角術》一書;14歲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16歲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並被任命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23歲出版《但丁的誤解》一書,成為研究但丁的權威;後來一生都在德國的著名大學裡教學,並有口皆碑。

孩子一點也不神奇,神奇的是父母!是父母創造了神奇!!!

上邊說到我同事的孩子,從2歲開始父母開始教認字、英語,為了給孩子一個學習氛圍,這兩位博士生選擇了北京一所待遇並不高、名氣並不大的高校教書,為的是有充足的時間陪伴孩子,他們賣掉了老家的房子和郊區的大房子,並拒絕了老人帶孩子的要求,從小到大親自培養,在國家圖書館旁邊買了一個40平米的小房子。孩子放假或者沒事的時候,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國圖渡過的。在7的時候已經能達到每月6萬字的英文閱讀量,而且是如哈利波特這樣的原版小說。

他們家裡有兩項不成文的規定:第一,回到家非急事,誰也不看手機;第二,非地震,每天都要有室外活動,跑步、踢球、做遊戲。


而小卡爾的父母更是極致,在小卡爾很小的時候發明了很多遊戲,包括提高他的專注力、記憶力、培養他對天文、生物、地理、人文的興趣,每天父親都會帶小卡爾散步,給他講希臘傳說,陪他觀察身邊的生物。


有趣的是,這些孩子比那些不死讀書的孩子興趣還要廣、熱情還要高,他們並不覺得學習是痛苦的,反而很有成就感,樂在其中。


但是父母的犧牲和付出就不言而喻了。



最後,我想說的是,我並不鼓勵拼孩子的行為,因為我相信幾乎很少有父母能正確教育孩子,也幾乎很少有父母有這樣的條件,包括親自帶大孩子,回家不看手機、每天陪孩子散步、絞盡腦汁給孩子設計遊戲,為孩子科普知識,正確引導孩子,等等。包括我自己也無法真正做到。


強化這種比拼行為只會讓一些家長誤入歧途,把孩子的餵養推給自己的父母,把孩子的教育推給培訓班、特長班,給孩子的童年帶來痛苦,形成壞的示範效應。



家族財富高級研究員:金鐮刀


家族財富密碼


當時我看到這條新聞的第一個感覺是:焦慮,第二個感覺就是:這不是“別人家的孩子系列”,而是“別人家的家長系列”。

焦慮是因為,我們的社會現在對五歲孩子的要求都是這樣了嗎?這父母的壓力得多大呀?不能免俗地,我還會想到,難道小城市,乃至於農村的孩子就沒希望了嗎,現在不可能發生“寒門貴子”的事例了嗎?

但是等我冷靜下來一想,這件事情除了折射出了焦慮之外,有沒有一些積極的東西?最起碼,我看到了家長對孩子的一種緊密的瞭解與聯結,以及對孩子負責任並且落實到行動上的一種態度,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我們無法阻擋這個社會的進步,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也沒辦法每個家長,都培養出如新聞中那樣優秀的孩子。但是,我們應當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自己的孩子快樂、幸福,加強和親子的聯繫,關注孩子的感受,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讓孩子在一個健康向上的家庭里長大。不必人人都是愛因斯坦,但是如果用愛培育出來的孩子,也差不到哪兒去。

以上。


壹父母


看到這個簡歷的,我的第一反應是不真實的。簡歷是家長做的,為了給孩子申請學校用。裡面一定是有誇大的部分。如果孩子真的能做到這個程度,我只能說他家的孩子真的是神童。

第二個反應,孩子也挺可憐的,生活被安排的如此之滿,失去了一個孩子應該擁有的童年和童真。 競爭激烈時代,父母有望子成龍的心是可以理解的。

現在的孩子揹負的確實比我們小的時候要多得多,壓力也很大。但是看到一個五歲的孩子這樣的簡歷感到背後都是心酸。這樣的望子成龍和拔苗助長真的好嗎?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他會真的優秀嗎?一個沒有童年的孩子,他長大會是什麼樣?

我們不是他的父母無法理解他父母的這種做法。也無法對其做法過太多的評判,是好事還是壞事等多年後的見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