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四次權力轉移:前三次和平進行,第四次都熟悉

太平天國運動是近代史上一場波瀾壯闊的農民運動,在其鼎盛時期曾一度有送大清進歷史墳墓之勢,最終絞殺太平天國的湘軍首領曾國藩也幾乎在石達開西征時被逼到跳水的絕境。然而,天京事變這場天國內部的權力鬥爭過於激烈,使得太平天國元氣大傷,軍事實力急轉直下,儘管洪秀全啟用喝過洋墨水的弟弟洪仁玕主理朝政,並提拔年輕的俊才陳玉成和李秀成統領軍隊,但也無力迴天,難呈昔日輝煌。

在大多數人眼中,與清廷堅持14年對抗的太平天國除了天京事變這個顯著的權力鬥爭事件較為熟知外,恐怕對其在創教到覆亡的21年裡的其他權力結構移位或鬥爭知之甚少。實際上,在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中,從1843年拜上帝教創立,1851年起義爆發,再到1856年天京事變,最後到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整個太平天國的權力結構是經歷了一個複雜的演變過程的,而其中有四大事件,顯著表現了太平天國核心權力結構的移位或變遷。那麼,影響太平天國權力移位的四大事件,除了天京事變,其他三件你知道嗎?今天,縱橫國史就為大家說道說道。

我們知道,太平天國的權力結構分宗教神權和世俗政治權力,太平天國實行政教合一,實際歸為世俗權力。在它創教到滅亡的21年裡,拜上帝教與太平天國的核心權力因四件大事而發生了結構性變化,對拜上帝教或太平天國的領導核心人物產生了重大影響,並影響了太平天國運動的走向。

太平天國四次權力轉移:前三次和平進行,第四次都熟悉

第一次:馮雲山被捕。拜上帝會創建於1843年,實際創始人是馮雲山,洪秀全是名譽上的最高領導人,此時上帝會的宗教領袖和政治元首集於洪秀全一人。此時必須歸功於馮雲山拋棄妻子風塵僕僕到紫荊山傳教和建立上帝會,並遙尊洪為教主,上承洪教旨,下傳各地頭目;洪、馮一元制權力運轉流暢。但1847年11月,拜上帝會實際發動者和創建人馮雲山被紫荊山士紳王作新捉捕,上帝會實際陷於群龍無首狀態。1848年3月,楊秀清假託天父下凡傳言,安撫會眾;9月,蕭朝貴學步於楊秀清,假借天兄附體傳言,迎接天兄到人間。從此之後,“天父下凡”和“天兄傳言”成為楊、蕭安撫會眾的伎倆,而上帝會的實際權力也在楊、蕭崛起中悄然發生變化,洪、馮一元權力結構逐步轉為代天父天兄傳言的楊、蕭和創教元老的洪、馮二元結構。

太平天國四次權力轉移:前三次和平進行,第四次都熟悉

第二次:水竇村之戰,蕭朝貴重傷。1851年閏八月初一日,蕭朝貴、羅大綱等人率領太平軍攻佔永安(今蒙山),打下太平軍起義以來的第一座城池。次日,清軍廣州副都統烏蘭泰即率部到永安州夏宜村並進駐到離州城十餘里的文墟,此後的2個多月裡,清軍與太平軍在永安城外的水竇村、莫家村、衛龍村等地展開了頻繁爭奪戰,到10月,清軍已募到人員數萬人,繼續對永安州圍困,並分三路進攻永安城。蕭朝貴在太平軍中號稱第一勇將,“遇戰當先”,被清軍稱為“兇悍首逆”。面對清軍的圍攻親自出城督戰,通過突襲和設伏等手段最終取得水竇村戰役勝利。然而,此戰雖勝,卻遭受重大損失:蕭朝貴在指揮戰鬥時受了重傷。從1851年10月20日天兄下凡傳言安撫諸王和1852年3月下凡留下“各放膽寬草”五字鼓勵將士攻取桂林外,蕭朝貴在太平天國的政教事務或活動中悄無聲息,沉默不語,直至1852年7月重新回到天國事務與教務中,但他卻又迅速在長沙之戰中隕歿。

太平天國四次權力轉移:前三次和平進行,第四次都熟悉

根據有關研究,從1848年9月到1851年閏8月1日三年多時間,蕭朝貴代天兄傳言達120多次,在太平天國早期的政教事務中力壓楊秀清的代天父傳言,舉凡上帝會的人事變動、洪秀全行蹤、洪秀全家屬安置、會眾思想教育、會眾獎懲、軍師人選、私人生活、扯旗與稱王時間、中樞決策、金田團營等等無論一切瑣碎與關鍵事務,俱決於天兄(實際是蕭朝貴),而洪秀全、馮雲山只有俯首受命,楊秀清則處於配角地位,天父傳言也被日趨邊緣化,蕭朝貴基本控制了上帝會的中樞決策系統。但水竇村之戰後,受重傷的蕭朝貴喪失了參與天國政、軍、教活動的能力,緘默近一年時間,以致在其受重傷後的第七天,洪秀全展開的“永安封王”活動,代天父傳言的東王楊秀全取得“節制諸王”的無上權力,而原先已經取得和楊秀清幾乎平起平坐甚至還要高的地位的蕭朝貴,在此事件後喪失自己更高的權力,自動退出權力核心。因此,水竇村之戰,是影響太平天國核心權力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的一件重大事件。

太平天國四次權力轉移:前三次和平進行,第四次都熟悉

第三次:永安封王。前文已經提到,水竇村之戰是太平天國運動前期領導核心人物權力轉移的一件重大事件,並通過永安封王從政治上正式確定。永安封王發生在1851年10月25日,即蕭朝貴重傷後的第七天。至於為何洪秀全要在蕭朝貴重傷之後的第七天分封諸王,並授予東王楊秀清節制諸王的全權,此處不作探討。但顯然,永安封王使楊秀清在政治上一家獨大,他通過天父的意志限制洪秀全的宗教權力,進而排擠洪秀全的世俗權力空間,並通過世俗政治地位——左輔正軍師這一職權,結合天父代言人的雙重身份統領了西、南、北、翼諸王及文武百官,管理了整個天國事務,成為太平天國權力中樞。英國的麥華佗在1854年訪問天京,他的報告就說,“至於像太平王這樣一個人是否真的存在,仍是很值得懷疑的一件事,因為在我們同將軍等人所有的通信中,對方刻意向我們大談東王的意願,他的權力,他的威嚴,他的影響,但只是順便提及他那馳名的主子。東王顯然是他們政治和宗教體系中的原動力”。因此,從1851年10月25日的永安封王到1856年天京事變期間,整個太平天國權力結構的權力核心全集中於東王楊秀清,而永安封王則是影響太平天國權力結構移位的又一重大事件的開端。

太平天國四次權力轉移:前三次和平進行,第四次都熟悉

第四次:天京事變。小夥伴們應該都知道天京事變後,首義諸王或死或走,天父、天兄的神話體系已然崩潰,不管是洪秀全迎翼王回朝主理朝政,分封諸王(包括他的兩個膿包哥哥和空有洋墨水的弟弟洪仁玕總理朝政),還是啟用年輕的將領陳玉成、李秀成主持軍務,天京事變後的太平天國權力結構,洪秀全已然一家獨大。然而,天京事變後太平天國的權力仍然是有移位的,儘管洪秀全能夠獨斷朝綱,但他為了修補權力真空而提拔啟用的人員,卻錯綜複雜地又形成了一個複雜而又看起來“簡單”的一元權力結構。“複雜”在於天京事變後,形成了以洪仁玕、洪仁發、洪仁達、蒙得恩、林紹璋為首的中央親貴權力體系和以陳玉成、李秀成、李世賢、楊輔清為首的地方實力派權力體系。“簡單”在於太平天國後期權力結構運作模式中,洪秀全可直接或通過親手提拔起的中央權貴向地方實力將領下達王命,操縱政權機器,成為單一的一元權力結構體系。

太平天國四次權力轉移:前三次和平進行,第四次都熟悉

實際上,天京事變後的太平天國權力結構其實非常複雜,派系紛爭嚴重,按李秀成自己的話,洪秀全“一重用幼西王蕭有和,第二重用王長兄洪仁發、王次兄洪仁達,第三重用幹王洪仁玕,第四重用其駙馬鍾姓、黃姓,第五重用英王陳玉成,第六方是秀成也。”後期太平天國的權力結構就是處於中央和地方、中央內部、地方內部等各種矛盾的錯綜複雜和交織中。黨爭日熾,政令不通,國家機器鏽蝕鈍化,危機重重。

好了,縱橫國史今天就嘮嗑到這兒,全文不甚成熟,歡迎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