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忠賢得勢的三年中,明朝為何能在遼東戰場壓著皇太極打?

cyyaizyh


壓著打?歷史架空小說麼?雖然我是明粉,但是不會刻意吹捧大明帝國,也不會昧心詆譭大清帝國,其實他們某些時候也像個人,有優點有缺點,這才正常。

某些資深答友回答的戰績、戰例十分完善,我就不在本題浪費大家時間了,先說說這個水分很大的題目(或者說摻水的假象)是如何由來並被某些人群認可的。

作為皇家寄生蟲,魏忠賢在某些方面的利益是和皇權利益趨於統一的,國家完了,皇帝完了,他也就完了,出於危機意識,或者說的好聽點叫大局觀、生死存亡方面的利益原則性問題上,魏忠賢還有些操守,確切的說那個時期只是趨於“穩定”,至少相對來說。

為什麼很多人有“魏忠賢在位時,明朝能在遼東佔些優勢”甚至“忠賢不死大明不滅”的想法呢?

我們說,一個人幹壞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只幹壞事不幹好事,所以魏忠賢也未能免俗,不管出於什麼目的,他也還是有些功績、政績可表的。

為了撈錢,嗯...順便乾點正事,魏忠賢設立工商稅,這樣一來江南資本家們就被動的給國家奉獻了不少銀子,雖然他們很不願意,但在那個時代,商人這個群體本身是沒什麼話語權的,他們只能借勢發言,比如東林黨的某些敗類,但即便鉅富們有喉舌可借用,也不敢跟魏忠賢呲牙,所以工商稅勉強算是順順利利執行下去了,自己有錢了,高高興興,國家有錢了,啥事也都好辦,當時的關寧錦整條防線基本不存在拖欠“工資”的現象,軍心穩了,不會象某些時期一樣會發生兵變,這是安定的基礎,功勞算有魏忠賢一份。

還有人員任用方面啟用了被噴的體無完膚的熊廷弼,雖然自己也很不喜歡,但也還是另外啟用了孫承宗等一些人,孫承宗的能力和功績大家耳熟能詳,不多贅述了。

在這裡我想引用我曾經看過的一段評述:

魏忠賢是皇家走狗,這狗還是有些忠心的,雖然並不這麼純粹,也雖然他很貪,經常竄到廚房偷點肉湯,甚至連主人的飯食都敢嚐嚐鮮,但也有些看家護院的本事。

東林黨就是寵物貓,天天要吃要喝,過分的是---吃喝過了他還不會賣個萌,見天的噴天噴地噴皇帝,院子裡進賊了,寵物貓絲毫都不關心,誰的貓糧不是糧呢,主子能當小魚餅乾吃麼?


古今通史


魏忠賢是個明白人,皇帝龍椅坐的越穩,玩得越開心,魏忠賢就越得皇帝的信任。皇帝越信任,魏忠賢的權勢越大。看明白了這一點,魏忠賢做事就越有原則,比如說稅收不能斷,邊境不能亂,百姓可以過的很苦,但不能活不下去等等,所以魏忠賢堅持稅收,提拔盧象升等名將,所有一切都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魏忠賢的利益來自於皇權的穩定,他就是皇帝身上的寄生蟲,他與皇帝的利益是一致的。而東林黨是讀書人也是地主,皇帝也是地主,土地就那麼多,皇帝土地多了,東林黨人掌握的土地就少了,所以東林黨的利益與皇帝的利益是相反的,可是這些白痴不知道歷代皇權衰落以後,就是外族入侵之時,等到李自成和滿清入京,他們的噩夢才剛開始。

無意給魏忠賢洗白,可是我想說在煤山給崇禎皇帝收屍的,只有一個王承恩而不是東林黨的顧憲成,錢一本,錢謙益……

還是古人說得對“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人參果22539576


我的答案:

魏忠賢得勢的時候,明朝能守住遼東(不是壓著打),是因為出現了孫承宗這個軍事大家和他提拔的袁崇煥,孫承宗的上位和魏忠賢沒關係,因為他是小木匠皇帝的老師(魏忠賢難以撼動的對手),非常有政治資本,自請督師遼東,小木匠立即答應。

孫承宗是天啟五年被魏忠賢逼回家的(活動多年,終於撬動),而袁崇煥也因魏忠賢在天啟七年一度辭官回家,加上熊庭弼被魏忠賢所殺,由此可見魏忠賢對遼東只有負面貢獻。

兩人鎮守遼東的時候局勢尚穩,這不是魏忠賢的功勞,魏忠賢不管他們的時候一切都很好,只要注意上他們,兩個人都得辭官回家。

孫承宗和袁崇煥去鎮守遼東都在天啟二年,而且都是自薦,那時的朝野還是葉向高做首輔,東林黨人多人在高位並左右朝政,要說遼東戰場的功勞,為什麼要歸在魏忠賢頭上?根據在哪?說是東林的功勞還說得過去。

看到某個答案,我來說明一下。

比如觀點:魏忠賢不死,東廠錦衣衛裡的稅監,會嚴格稅監製度會得到嚴格落實,國家財政不會崩潰,會沒有貪汙和民變;魏忠賢加大富商和地主的稅,大力叫減小百姓的稅,杜絕貪汙;東林黨造成了民變起義,東林黨只知道斂財享樂;廠衛是警察機構,不能撤銷;他提拔了一批著名將領,守住了遼東。

這些觀點都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1. 明朝的稅監製度早先也有,但是不多,大盛於萬曆神宗皇帝。

萬曆好財,所以派出礦使稅監,結果稅監橫徵暴斂、瘋狂斂財,引起朝野和地方的反對,而且激起民變,在萬曆年間因稅監而民變非常之多。萬曆對此也有察覺,在萬曆三十三年已有約束,而且,

注意重點,萬曆死後其子朱常洛終止了稅監製度而朱由校上位的時候,已經沒有稅監,所以魏公公不管活著還是死去,都和稅監扯不上關係

說稅監製度不會讓國家財政奔潰,是不瞭解稅監製度本身,其實這個制度盛行了二十餘年,是明末國家財政崩潰的一大主因。

2. 說魏忠賢沒有加大富人稅而減小百姓的稅,也在限制貪汙。

歷史上太監當政就沒幹過好事,要說有點特別的,應該是被活剮的劉瑾,因為劉瑾很能折騰,想做出點什麼事兒,於是任用過有才幹的官員,做過幾件大事,比如盤查(財物、府庫、鹽務、邊餉)和清丈土地,尤其是清丈土地,在歷史上影響很大,而且都是正面評價。

但是,魏忠賢沒有幹過正經事。

他掌握廠衛,不是為了政績,而是為了打擊異己、控制朝政,他的手下垃圾巨多,比較著名的是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看都是些辱沒祖宗的東西,指望他們限制貪汙?

不必為魏公公洗白,此人不學無術,沒有政治主張,沒有做過治理國家的正事。

3. 說東林黨是偽君子,斂財,幫助富人剝削窮人。

東林黨也有偽君子,但它絕對不是一個偽君子拉幫結派的社團,裡面的主流也都不錯,在歷史上都有正面評價,比如顧憲成、楊漣、趙南星和高攀龍,還有左光斗,這個團體的主旨不是斂財貪汙,幫助富人剝削窮人。

明朝黨爭是國家衰敗的一個原因,因為內耗太大。

東林黨雖然自認清流,但也和閹黨一樣都在鬥爭,這是黨爭中兩者的共同弊端,要說這個社團是偽君子,只是斂財,明顯不對。我從來沒有從哪個資料看出這個團體是以斂財和剝削對目的,難道左光斗和楊漣寧死不屈,就是為了斂財?如果真是,用生命來斂財也真是財奴的至高境界,但你信嗎?

4. 說撤掉廠衛是完全錯誤

答主說沒有廠衛,百官再無制衡,社會由此混亂。

我想問一句:廠衛之外,再無律法機構?

廠衛是什麼?只是皇帝掌握的私人監察大隊,除了這支隊伍,難道國家沒有正式的監察大隊和法律機構?就像皇帝有內帑,國家也有國庫一樣,一私一公而已。

只有明朝才有皇帝親自掌握的廠衛,明朝以外沒有這種機構,難道別的王朝百官都無制衡,社會異常混亂?實際上每個朝代都有正式的警察機構,與廠衛無關。

將廠衛比作警察是本質上的錯誤,它們是皇帝的私器,而不是國家公器。

5. 說一批名將也是魏忠賢提拔、舉薦,如盧象升、熊廷弼、李成梁、孫傳庭,如果沒有如果魏忠賢不死哪有清朝什麼事。

這就是荒誕不經了。

盧象升,天啟二年中進士,在魏忠賢當權的天啟年間他是默默做官,直到混上知府,魏公公活著的時候他也沒做過什麼大事,盧象升暫露頭角是從崇禎二年的勤王開始的,那時候魏公公已經入土,實在無法提拔他。

熊廷弼,他能經略遼東肯定不是魏公公提拔的,因為那是萬曆四十七年,魏公公還沒上位,時間對不上,而他的死卻真是魏公公構陷的,說魏公公提拔他不是搞笑嗎?

李成梁,說他是魏忠賢提拔的,簡直是大笑話,因為李成梁在萬曆初年已是遼東總兵,而且死於萬曆四十三年,魏忠賢怎麼提拔他?李總兵當上遼東司令的時候,魏忠賢還是個五六歲的孩子,明顯這不是他的功勞。

孫傳庭,在天啟年間不滿魏忠賢而辭官,崇禎八年才重出江湖,說他是魏公公提拔的,這回要把魏公公從墳裡挖出來提拔他。

說了四個人,沒一個是對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瞎挺魏忠賢。

(在最後鄭重申明,熊庭弼、孫承宗兩人督師遼東和魏公公沒有關係,他們並非魏公公提拔,卻都因魏公公下臺或者身死,不信可以去查歷史。魏公公因提拔兩人而遼東大定的說法是謊言,雖然有作者喜歡這麼寫,但我們要尊重事實。)

更新:

粉魏現在是種潮流,所以我收到不少反對意見。希望提出反對意見的讀者或者達人,提供一些分析材料,比如哪部史書,或者哪個明人清人的筆記等等,讓我也學習一下,因為我真沒看到魏忠賢施政的材料,不知道他這麼厲害。明朝的太監,有明確施政方略而且得到正面評價的是大太監劉瑾,但沒看到魏忠賢的。謝謝指教。


鬼山楓語


其實魏公公貪心了點,但是魏公公帶領錦衣衛抄家,搜刮的銀兩大都進了國庫!但是魏公公還是愛戴老百姓的,不增加百姓賦稅,百姓還是喜歡魏公公當政的!魏公公只抄家富戶和貪官,這樣明朝軍隊有糧有錢,打的後金兵滿地找牙,老闆給錢多,當兵的打仗當然賣力!返觀崇禎殺死魏公公後!沒有人抄家貪官富戶了,崇禎沒錢就增加百姓賦稅,裁撤底層雜役!結果李自成的郵電局郵遞員下崗失業了,郵遞員怒了,帶上18個兄弟造反了,後來發展成百萬雄獅,直搗京師!崇禎腸子都悔青了,如果早知道裁撤個郵遞員,我就命喪景山歪脖松!我還不如把李自成從郵遞員升到郵局局長呢!其實主要原因還是崇禎不搜刮貪官富戶,增加百姓稅負,百姓活不下去了造反,才致使崇禎前後受敵,命喪黃泉的!希望我的回答大家喜歡!謝謝!




翠樓看天下


魏忠賢也算是一個奇人了。

他天生無賴氣質,從小不讀書,不務正業,但卻十分伶俐,善於拍馬奉承。長大後好酒色,更沉溺於賭博,在賭博場上爭奇鬥氣。有一次,賭輸了,他飽受凌辱,一氣之下,便自行閹割,將老婆改嫁他人,決定走當太監這條“金光大道”,以圖飛黃騰達。

魏忠賢進宮時已經很大年紀了,這樣的太監按理說不會有出頭的機會。不過,魏忠賢知道他進宮的目的,因此他審時度勢,靠著溜鬚拍馬,竟然在內廷裡得了勢。他雖不識字,卻被破例成了司禮監秉筆太監。

(魏忠賢:為人陰狠、猜忌)

朱由校特別寵信魏忠賢,在1624年至1627年,魏忠賢權勢熏天,被稱為“九千九百歲”,時人“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

魏忠賢這樣一個不知書的人亂政於朝,他生性猜忌、殘忍、陰險、毒辣,藉著皇帝的寵信,逐漸有很多諂媚小人主動依附。這些人排斥異己,大肆打壓朝中異見人士,御史崔呈秀揣摩魏忠賢的心意編造了《天鑑錄》、《同志錄》等,王紹徽也編造《點將錄》,以鄒元標、顧憲成、葉向高等為魁首,將不依附於魏忠賢的人全部網羅進去,將他們指為東林黨人。皇帝最痛恨臣下結黨營私,於是在魏忠賢的指示下下,這些人連手攻擊東林黨。

與此同時,歸魏忠賢直接掌管的東廠的緝捕人員四出橫行,凡他們緝訪過的地方,不管情況是虛是實,都被整得稀爛。很多不願依附魏忠賢的人都被汙衊為東林黨,被下詔獄,多數都慘死獄中。

(自詡愛國卻實為毒瘤的東林黨)

藉著白色恐怖,魏忠賢在短短的時間內,建立起了他在帝國內絕對的權威。按理說,魏忠賢如此倒行逆施,必然神人共怒,國將不國。然而真實的情況卻不是這樣。

在魏忠賢掌權時,明朝政府抵禦遼東後金的入侵還是比較成功的,一掃萬曆末年遼東戰場的頹勢,大有光復遼東之勢。魏忠賢能夠認識到遼東與京師唇齒相依的關係,否定龜縮山海關的決議,積極支持孫承宗的推進戰略;後期任由袁崇煥督師遼東。

與後來袁崇煥與崇禎皇帝君臣相誤的情形對比,袁崇煥與魏忠賢的關係至少是和諧的,袁崇煥在天啟年間的幾次戰功都是在魏忠賢掌權時取得的。

崇禎朝的噩夢,在魏忠賢掌權時至少沒有出現。關寧鐵騎不用裁員,軍餉仍可足量正常發;皮島軍隊不用精簡,收入來源也是穩定的。寄居海島的毛文龍進行黑市貿易、搶掠朝鮮邊民商旅,本著中庸之道,基本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毛文龍也算幹吏,投桃報李,積極進取,開拓了旅順-義州一線的東江軍鎮,不斷騷擾後金盛京以東的城池。

魏忠賢又授毛文龍“欽差平遼便宜行事總兵官徵虜前將軍左軍都督”和尚方寶劍,讓毛文龍熱血沸騰,誓死鞏衛皮島、朝鮮本土。在盛京的西面,從寧遠至錦州,本來荒涼破敗了十年的城池一座座重新修葺一新、再次拔地而起。明軍的火銃、戰車、地雷、炸彈配備齊全,紅衣大炮這種奢侈品也都搬上了寧遠、錦州的城頭。

(寧遠大捷)

魏忠賢掌權時與關外捷報頻傳的時間基本同步。

寧遠大捷中,大炮轟傷努爾哈赤,回盛京後不久死去,後來明軍又多次重創皇太極。在丁卯之役中,毛文龍在朝鮮拼盡血本擊退阿敏3萬八旗軍,阻止了阿敏當朝鮮王的夢想。皇太極東奔西突累到吐血沒撈著什麼好處,只能龜縮在盛京。

皇太極眼見南下無望,只好派兵經略北方野人女真,算是聊勝於無。

所以,此時的明軍說不上壓著皇太極打,但是與後金對陣不落下風。那幾年又是饑荒年月,後金本來不事生產,如果再搶不到東西,後金也要窮困死了。明朝只要維持這樣的圍困封鎖戰略,不過3、5年光景,遼東可復不算妄語。

為什麼在魏忠賢掌權時,關外的戰爭形勢一片大好呢?背後其實還是錢在起作用。

魏忠賢雖然為人混賬,做官猜忌,但他最大的能力之一是收稅。如果熟知明朝晚期的歷史,就知道明朝後期的幾個皇帝都苦於國庫沒錢。所以,魏忠賢的收稅能力(理財能力)是明帝國最需要的。

明末,由於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天下金銀盡聚三吳。魏忠賢針對工商業、對外貿易發達的江南地區,設立了萬曆末年被東林黨廢除的工商稅、海稅,並且有得力的東廠收稅。對那些清流的反對,魏忠賢要麼不置可否,要麼直接以雷霆手段,所以東南一帶的東林黨人痛恨魏忠賢。

可是出身於底層的魏忠賢沒有給農民加賦——就衝這一點,崇禎的理政能力就遠不如魏忠賢了。農民要能活的下去,明王朝也不至於覆滅。與崇禎朝一再加派賦稅相比,魏忠賢在河南遭災時,還免除了賦稅,從內庫撥款賑災。閹黨在放火燒了東林書院後,幾十年未曾修過的黃河水道,開始維修。

魏忠賢還專門找東林黨人投資的“壟斷企業”搜刮,齊楚浙黨與魏忠賢打的火熱,閹黨“爪牙”(稅官)送錢的踏破魏府門檻,有錢好辦事,而魏忠賢辦事能力沒的說,一定給你辦成。浙江巡撫感覺海內鹹平,農民不用被折騰都安心勞作,魏忠賢簡直太給力了,提議修生祠,於是全國掀起修生祠的高潮,遼東的官兵將士修的又好又用心,袁崇煥稱頌魏忠賢“從古內臣誰有出其右者,通侯之世賞宜也!”因為魏給了關寧軍豐厚穩定的收入。

國庫有錢,是魏忠賢最大的底牌。

這是魏忠賢最大的施政特點,雖然折騰那些當官的、有錢的,卻不折騰底層百姓。可是掌握社會話語權的卻是那些當官的、有錢的,所以魏忠賢風評很差。

這些東林黨人,時刻想著反攻倒算。魏忠賢勢力雖然強大,可卻是依附於皇權。既然魏忠賢不好打倒,那麼就讓朱由校出一場意外,而且落水後還一病不起。“爾當為堯舜”,崇禎皇帝走上了前臺,魏忠賢的最大的後臺倒了。在向崇禎皇帝表示效忠,沒有得到崇禎皇帝的響應後,魏忠賢知道他的末日到了。

(滿朝文武皆清談誤國)

說到底,魏忠賢是一個沒有地方勢力根基的小人物,他能夠呼風喚雨,是因為口含天憲,皇權才是他最大的底牌。因此,魏忠賢與皇權的利益是一致的。皇權通過魏忠賢建立的威風,打壓了地方勢力的氣焰,增強了國家應對災變的能力。

崇禎皇帝殺了魏忠賢本不足惜,可問題是崇禎皇帝卻失去了一條臂膀。崇禎皇帝最後都要挨個向臣子們化緣來湊軍費,想魏忠賢若在,何至於此?皇帝只要自己動了手,不管打人還是殺人,皇帝的威風都減了大半。不動如山,難知如陰陽,無形中形成皇權的威懾與壓迫,這才是帝王之道。


而知而行


我挺納悶的,你們那些一頓解釋的歷史學家們,有沒有搞清楚,魏忠賢得勢的三年,皇太極在幹嘛?魏忠賢死的時候,努爾哈赤的屍體才下葬不久,好嗎?

魏忠賢的得勢,主要是從天啟四年到天啟七年朱由校去世的這三年之間。到了崇禎繼位以後不久,魏忠賢就被褫奪所有官職,然後在一家小旅館裡上吊自殺。

那麼天啟四年到天啟七年,在後金那邊是怎麼計年的呢?不好意思,是天命九年到十一年,以及天聰元年。而天命,正是後金太祖努爾哈赤的年號。公元1626年,既是大明的天啟六年,也是後金的天命十一年。這一年的八月十一,努爾哈赤駕崩;整整一年後,天啟七年八月十一,朱由校駕崩。

也就是說,在這三年裡,大明先和努爾哈赤對峙了兩年,又跟皇太極死磕了一年。這三年的明金戰爭,除我來給大家捋一下:

天啟四年:基本沒啥大事。

天啟五年:九月,有降敵生員劉伯鏹自後金歸,聲言錦州四王子兵不滿三百,可遣師往取。馬世龍信之,遂調前鋒營副總兵魯之甲、參將李承先領兵渡河。然所調水兵遊擊金冠等大船不至,渡河僅以小漁船,往返不能多載,喧鬧四晝夜,致使後金發覺,伏兵掩擊,明軍敗北,死者四百餘人,二將戰死。

天啟六年:寧遠大捷。

天啟七年:錦州、寧遠再次被圍困數月,清軍死亡慘重撤退,史稱寧錦大捷。

但是這一系列戰爭,只有天啟七年的寧錦大捷是和皇太極死磕的,其他的,和皇太極基本沒什麼太大關係。



青言論史


魏忠賢得勢的這三年,正是明朝遼東局勢最為緊張的時候,自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薩爾滸之戰慘敗以來,明朝深感關外女真族已成氣候將來必為大患。因此在遼東經略上選人都格外謹慎,因為這關係到整個遼東防線的生死存亡,從萬曆到崇禎,八任遼東督師,能力各不相同,但總體表現都還可以,論人才的重要性,以下內容將著重講到天啟年間的四任遼東經略。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明朝與後金發生薩爾滸之戰,明朝遼東經略楊鎬輕敵冒進遭到後金猛攻,12萬明軍遭到慘敗。後金兵進陷開原、鐵嶺,瀋陽震動,明朝有感於遼東事急,後金勢力已經達到一定規模,遼東不能不加強防備。同年起用兵部右侍郎熊廷弼為遼東經略,熊廷弼是一個難得的將才,治軍能力和打戰能力都很強,他主政遼東軍政後,招集流亡,整肅軍令,造戰車,治火器,浚壕繕城,守備因此大固。天啟元年(1621年)努爾哈赤集中優勢兵力攻打遼陽,時任遼東經略的熊廷弼與遼東巡撫王化貞關係失和,熊廷弼兵敗潰退,廣寧失守。朝廷以熊丟城陷地問罪,被押解回北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身陷囹圄的熊廷弼不幸又陷入黨爭,熊廷弼與東林黨人多有來往關係密切,這對於與東林黨向來關係水深火熱的閹黨來說是個危險人物。天啟五年(1625年)被閹黨彈劾,同年梟首,並傳首九邊。



繼任者袁應泰,為東林黨人。主治遼東期間,擴大邊防,收編叛將、叛卒,來投即納,將軍童仲揆、尤世功等以為不可,袁應泰不聽。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後金大軍壓境,鎮守遼陽的袁應泰下令打開閘門,把太河水放入護城河,壕溝的內側排列火炮,嚴陣以待。努爾哈赤水陸俱進,攻下瀋陽,再戰又下遼陽,賀世賢、尤世功為亂箭射死,童仲揆等赴援,亦戰死。袁應泰在遼陽城東北的鎮遠樓督戰,城破之後,舉火自焚死。後被明廷追封為兵部尚書。



天啟二年(1622年)王在晉以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經略遼東、薊鎮、天津、登、萊。他對當時的關外局勢看的比較透,曾分析到:“東事離披,一壞於清、撫,再壞於開、鐵,三壞於遼、沈,四壞於廣寧。初壞為危局,再壞為敗局,三壞為殘局,至於四壞——捐棄全遼,則無局之可布矣!逐步退縮之於山海,此後再無一步可退。”可以說這一段話對當時的遼東局勢分析的是非常到位的,遼東局勢在開原、鐵嶺、遼陽、瀋陽相續失守的情況下已變得岌岌可危。王在晉經略遼東時間不長,在任期間大力擴軍備戰(軍隊由五萬多一度增至十四萬),大量造辦軍械、甲仗,並且採納左通政袁可立“破格用人,以期實用,圖復建驃騎之功”的建議廣泛提拔幹部、增設衙署。這一段時間後金與明朝處於相互戒備沒有太多軍事衝突的狀態。



王在晉退居南京兵部尚書之後,明朝與後金之間的實力對比已經由強轉弱,遼東局勢已經非常不樂觀。緊要關頭,朝廷以孫承宗兵部尚書銜任薊遼督師,總督遼東軍務。縱觀遼東多任經略,唯孫承宗可堪大才。在他任上,修築關寧錦防線,統領軍隊十一萬,收復失地四百餘里,選拔培養了如馬世龍、袁崇煥等一批文武將領,修築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餘座,屯田五千多頃,安置戰爭難民近百萬,逼迫努爾哈赤後退七百里。因為其御邊出色,清軍一時不敢妄動,孫承宗主治遼東期間無大的戰事,清朝和明朝都保持在一個比較剋制的狀態。



自後金崛起,遼東便成為明朝對抗後金的第一防線,前沿陣地。薩爾滸之戰慘敗後,遼東的戰略地位變的越發重要,如上文所述,明朝在此安排多任遼東經略,大體上,能力雖然各不相同,但總的來說,不辱皇命,無一屈膝投降,雖然有熊廷弼王化貞的同僚不合,袁應泰的書生氣重,但總的來說,遼東戰事始終維持在一個可控範圍,在鐵嶺、開原、瀋陽、遼陽已經淪陷的情況下,遼東的重擔非一般人所能承受。孫承宗之後有袁崇煥,但袁崇煥之後又有誰能肩負起守衛遼東抵禦清軍的這個重任?


大國布衣


魏忠賢對軍隊不錯,一是保證軍餉,以前欠的沒給,但是之後的軍餉有保證,甚至自己掏腰包補充軍隊。二是選用有才有能力的將領,即使反對過自己也能任用,人盡其才。因此軍心還算穩定,戰績也就有保證。反觀魏之後東林黨把國家整成啥了,軍隊打仗沒有軍餉,甚至沒有軍糧,最後軍隊就亂了,有才之人不能任用,有的就投降後金了,最重要的火炮人才投奔後金之後,力量對比直接反轉,導致明亡,也導致中原先進文化被野蠻取代,假如漢族正統主導國家不大可能有後面的鴉片戰爭之辱,建國後在北京,西北等地發現明末的武器倉庫,儲存的火器甚至比鴉片戰爭時英國的還先進!


亮146709585


現在網上對英雄是一通抹黑,對歷史上的一些奸賊壞蛋反倒極盡維護之能事,必欲“翻案”而後快。最典型的就是抹黑岳飛,頌揚秦檜,顛倒黑白,是非不分已到了令人堪憂的地步。對魏忠賢的洗白和袁崇煥的抹黑又是一例。

再說明代自萬曆四十七年也就是1619年在薩爾滸大敗於後金之後,戰略上就處於守勢,直到滅亡也不存在壓著皇太極打的情況,能夠打贏防守戰已算不錯。

至於魏忠賢及其閹黨,爭功委過是好手,打仗未見的有多厲害,曾經的名將熊廷弼等最後也死於黨爭,傳首九邊!打贏了寧遠保衛戰的袁崇煥也被也被免職,功勞歸於閹黨。

之所以有人給魏忠賢洗白,可能有一個原因是崇禎皇帝的不爭氣,連續犯政治和軍事上的錯誤,像對袁崇煥,閹黨只是把他撤職,崇禎皇帝卻把他殺了!“邊事益無人了”。

於是乎,有人認為,也許魏忠賢還在會好些?不過從他之前所作所為,實在讓人失望,實在不是挽留大明危亡的人選。



磨史作鏡


這個問題有點毛病,魏忠賢當權時打的是努爾哈赤,還沒輪到皇太極上臺,另外後金一直都是壓著明朝打,東北都佔的差不多了,直到1626年才稍好一點點,取得了寧遠大捷,因為寧遠城守城的是袁崇煥。

圖為魏忠賢畫像。

古代皇宮流傳一種現象,太監和宮女結成夫妻,互相照顧,稱為“對食”,到了明朝尤為盛行,稱為“菜戶”,明熹宗朱常洛還是皇子時,他的乳母客氏的菜戶就是魏忠賢,1620年朱常洛即位後客氏和魏忠賢受到重用,魏忠賢當上了秉筆太監,這職位不是最大的,前面還有掌印太監呢,因這朱常洛小夥酷愛木匠,寵信魏忠賢,所以本是上司的掌印太監王體乾認了魏忠賢為大哥,自己當了小弟,於是魏忠賢帶領太監把持朝政,稱為閹黨。

圖為努爾哈赤畫像。

在魏忠賢上臺之前,後金就已經跟明朝開戰了,到了魏忠賢上臺時後金已經打到了瀋陽、遼陽,明朝均無還手之力,也從沒取得過一次勝利。魏忠賢最當權的三年應該是1624-1626年,這段時期魏忠賢剷平了朝廷又一大勢力東林黨,權傾朝野,而此時的後金在努爾哈赤的率領下佔領了整個東北,明朝僅有錦州、寧遠、山海關幾個孤城在手裡。

圖為袁崇煥畫像。

有人說魏忠賢鼎盛時期能頂住後金進攻,這是荒謬的,那幾年努爾哈赤打下了整個東北,遷都瀋陽,正在肅清內政和西邊的蒙古,明朝得到了短暫的停歇,不是頂住了進攻;1626年努爾哈赤再次南下時,碰到了袁崇煥,所以取得了寧遠大捷。而袁崇煥和魏忠賢兩人根本不對付,所以軍事成就和魏忠賢沒有半毛錢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