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忠贤得势的三年中,明朝为何能在辽东战场压着皇太极打?

cyyaizyh


压着打?历史架空小说么?虽然我是明粉,但是不会刻意吹捧大明帝国,也不会昧心诋毁大清帝国,其实他们某些时候也像个人,有优点有缺点,这才正常。

某些资深答友回答的战绩、战例十分完善,我就不在本题浪费大家时间了,先说说这个水分很大的题目(或者说掺水的假象)是如何由来并被某些人群认可的。

作为皇家寄生虫,魏忠贤在某些方面的利益是和皇权利益趋于统一的,国家完了,皇帝完了,他也就完了,出于危机意识,或者说的好听点叫大局观、生死存亡方面的利益原则性问题上,魏忠贤还有些操守,确切的说那个时期只是趋于“稳定”,至少相对来说。

为什么很多人有“魏忠贤在位时,明朝能在辽东占些优势”甚至“忠贤不死大明不灭”的想法呢?

我们说,一个人干坏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干坏事不干好事,所以魏忠贤也未能免俗,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他也还是有些功绩、政绩可表的。

为了捞钱,嗯...顺便干点正事,魏忠贤设立工商税,这样一来江南资本家们就被动的给国家奉献了不少银子,虽然他们很不愿意,但在那个时代,商人这个群体本身是没什么话语权的,他们只能借势发言,比如东林党的某些败类,但即便巨富们有喉舌可借用,也不敢跟魏忠贤呲牙,所以工商税勉强算是顺顺利利执行下去了,自己有钱了,高高兴兴,国家有钱了,啥事也都好办,当时的关宁锦整条防线基本不存在拖欠“工资”的现象,军心稳了,不会象某些时期一样会发生兵变,这是安定的基础,功劳算有魏忠贤一份。

还有人员任用方面启用了被喷的体无完肤的熊廷弼,虽然自己也很不喜欢,但也还是另外启用了孙承宗等一些人,孙承宗的能力和功绩大家耳熟能详,不多赘述了。

在这里我想引用我曾经看过的一段评述:

魏忠贤是皇家走狗,这狗还是有些忠心的,虽然并不这么纯粹,也虽然他很贪,经常窜到厨房偷点肉汤,甚至连主人的饭食都敢尝尝鲜,但也有些看家护院的本事。

东林党就是宠物猫,天天要吃要喝,过分的是---吃喝过了他还不会卖个萌,见天的喷天喷地喷皇帝,院子里进贼了,宠物猫丝毫都不关心,谁的猫粮不是粮呢,主子能当小鱼饼干吃么?


古今通史


魏忠贤是个明白人,皇帝龙椅坐的越稳,玩得越开心,魏忠贤就越得皇帝的信任。皇帝越信任,魏忠贤的权势越大。看明白了这一点,魏忠贤做事就越有原则,比如说税收不能断,边境不能乱,百姓可以过的很苦,但不能活不下去等等,所以魏忠贤坚持税收,提拔卢象升等名将,所有一切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魏忠贤的利益来自于皇权的稳定,他就是皇帝身上的寄生虫,他与皇帝的利益是一致的。而东林党是读书人也是地主,皇帝也是地主,土地就那么多,皇帝土地多了,东林党人掌握的土地就少了,所以东林党的利益与皇帝的利益是相反的,可是这些白痴不知道历代皇权衰落以后,就是外族入侵之时,等到李自成和满清入京,他们的噩梦才刚开始。

无意给魏忠贤洗白,可是我想说在煤山给崇祯皇帝收尸的,只有一个王承恩而不是东林党的顾宪成,钱一本,钱谦益……

还是古人说得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人参果22539576


我的答案:

魏忠贤得势的时候,明朝能守住辽东(不是压着打),是因为出现了孙承宗这个军事大家和他提拔的袁崇焕,孙承宗的上位和魏忠贤没关系,因为他是小木匠皇帝的老师(魏忠贤难以撼动的对手),非常有政治资本,自请督师辽东,小木匠立即答应。

孙承宗是天启五年被魏忠贤逼回家的(活动多年,终于撬动),而袁崇焕也因魏忠贤在天启七年一度辞官回家,加上熊庭弼被魏忠贤所杀,由此可见魏忠贤对辽东只有负面贡献。

两人镇守辽东的时候局势尚稳,这不是魏忠贤的功劳,魏忠贤不管他们的时候一切都很好,只要注意上他们,两个人都得辞官回家。

孙承宗和袁崇焕去镇守辽东都在天启二年,而且都是自荐,那时的朝野还是叶向高做首辅,东林党人多人在高位并左右朝政,要说辽东战场的功劳,为什么要归在魏忠贤头上?根据在哪?说是东林的功劳还说得过去。

看到某个答案,我来说明一下。

比如观点:魏忠贤不死,东厂锦衣卫里的税监,会严格税监制度会得到严格落实,国家财政不会崩溃,会没有贪污和民变;魏忠贤加大富商和地主的税,大力叫减小百姓的税,杜绝贪污;东林党造成了民变起义,东林党只知道敛财享乐;厂卫是警察机构,不能撤销;他提拔了一批著名将领,守住了辽东。

这些观点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1. 明朝的税监制度早先也有,但是不多,大盛于万历神宗皇帝。

万历好财,所以派出矿使税监,结果税监横征暴敛、疯狂敛财,引起朝野和地方的反对,而且激起民变,在万历年间因税监而民变非常之多。万历对此也有察觉,在万历三十三年已有约束,而且,

注意重点,万历死后其子朱常洛终止了税监制度而朱由校上位的时候,已经没有税监,所以魏公公不管活着还是死去,都和税监扯不上关系

说税监制度不会让国家财政奔溃,是不了解税监制度本身,其实这个制度盛行了二十余年,是明末国家财政崩溃的一大主因。

2. 说魏忠贤没有加大富人税而减小百姓的税,也在限制贪污。

历史上太监当政就没干过好事,要说有点特别的,应该是被活剐的刘瑾,因为刘瑾很能折腾,想做出点什么事儿,于是任用过有才干的官员,做过几件大事,比如盘查(财物、府库、盐务、边饷)和清丈土地,尤其是清丈土地,在历史上影响很大,而且都是正面评价。

但是,魏忠贤没有干过正经事。

他掌握厂卫,不是为了政绩,而是为了打击异己、控制朝政,他的手下垃圾巨多,比较著名的是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看都是些辱没祖宗的东西,指望他们限制贪污?

不必为魏公公洗白,此人不学无术,没有政治主张,没有做过治理国家的正事。

3. 说东林党是伪君子,敛财,帮助富人剥削穷人。

东林党也有伪君子,但它绝对不是一个伪君子拉帮结派的社团,里面的主流也都不错,在历史上都有正面评价,比如顾宪成、杨涟、赵南星和高攀龙,还有左光斗,这个团体的主旨不是敛财贪污,帮助富人剥削穷人。

明朝党争是国家衰败的一个原因,因为内耗太大。

东林党虽然自认清流,但也和阉党一样都在斗争,这是党争中两者的共同弊端,要说这个社团是伪君子,只是敛财,明显不对。我从来没有从哪个资料看出这个团体是以敛财和剥削对目的,难道左光斗和杨涟宁死不屈,就是为了敛财?如果真是,用生命来敛财也真是财奴的至高境界,但你信吗?

4. 说撤掉厂卫是完全错误

答主说没有厂卫,百官再无制衡,社会由此混乱。

我想问一句:厂卫之外,再无律法机构?

厂卫是什么?只是皇帝掌握的私人监察大队,除了这支队伍,难道国家没有正式的监察大队和法律机构?就像皇帝有内帑,国家也有国库一样,一私一公而已。

只有明朝才有皇帝亲自掌握的厂卫,明朝以外没有这种机构,难道别的王朝百官都无制衡,社会异常混乱?实际上每个朝代都有正式的警察机构,与厂卫无关。

将厂卫比作警察是本质上的错误,它们是皇帝的私器,而不是国家公器。

5. 说一批名将也是魏忠贤提拔、举荐,如卢象升、熊廷弼、李成梁、孙传庭,如果没有如果魏忠贤不死哪有清朝什么事。

这就是荒诞不经了。

卢象升,天启二年中进士,在魏忠贤当权的天启年间他是默默做官,直到混上知府,魏公公活着的时候他也没做过什么大事,卢象升暂露头角是从崇祯二年的勤王开始的,那时候魏公公已经入土,实在无法提拔他。

熊廷弼,他能经略辽东肯定不是魏公公提拔的,因为那是万历四十七年,魏公公还没上位,时间对不上,而他的死却真是魏公公构陷的,说魏公公提拔他不是搞笑吗?

李成梁,说他是魏忠贤提拔的,简直是大笑话,因为李成梁在万历初年已是辽东总兵,而且死于万历四十三年,魏忠贤怎么提拔他?李总兵当上辽东司令的时候,魏忠贤还是个五六岁的孩子,明显这不是他的功劳。

孙传庭,在天启年间不满魏忠贤而辞官,崇祯八年才重出江湖,说他是魏公公提拔的,这回要把魏公公从坟里挖出来提拔他。

说了四个人,没一个是对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瞎挺魏忠贤。

(在最后郑重申明,熊庭弼、孙承宗两人督师辽东和魏公公没有关系,他们并非魏公公提拔,却都因魏公公下台或者身死,不信可以去查历史。魏公公因提拔两人而辽东大定的说法是谎言,虽然有作者喜欢这么写,但我们要尊重事实。)

更新:

粉魏现在是种潮流,所以我收到不少反对意见。希望提出反对意见的读者或者达人,提供一些分析材料,比如哪部史书,或者哪个明人清人的笔记等等,让我也学习一下,因为我真没看到魏忠贤施政的材料,不知道他这么厉害。明朝的太监,有明确施政方略而且得到正面评价的是大太监刘瑾,但没看到魏忠贤的。谢谢指教。


鬼山枫语


其实魏公公贪心了点,但是魏公公带领锦衣卫抄家,搜刮的银两大都进了国库!但是魏公公还是爱戴老百姓的,不增加百姓赋税,百姓还是喜欢魏公公当政的!魏公公只抄家富户和贪官,这样明朝军队有粮有钱,打的后金兵满地找牙,老板给钱多,当兵的打仗当然卖力!返观崇祯杀死魏公公后!没有人抄家贪官富户了,崇祯没钱就增加百姓赋税,裁撤底层杂役!结果李自成的邮电局邮递员下岗失业了,邮递员怒了,带上18个兄弟造反了,后来发展成百万雄狮,直捣京师!崇祯肠子都悔青了,如果早知道裁撤个邮递员,我就命丧景山歪脖松!我还不如把李自成从邮递员升到邮局局长呢!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崇祯不搜刮贪官富户,增加百姓税负,百姓活不下去了造反,才致使崇祯前后受敌,命丧黄泉的!希望我的回答大家喜欢!谢谢!




翠楼看天下


魏忠贤也算是一个奇人了。

他天生无赖气质,从小不读书,不务正业,但却十分伶俐,善于拍马奉承。长大后好酒色,更沉溺于赌博,在赌博场上争奇斗气。有一次,赌输了,他饱受凌辱,一气之下,便自行阉割,将老婆改嫁他人,决定走当太监这条“金光大道”,以图飞黄腾达。

魏忠贤进宫时已经很大年纪了,这样的太监按理说不会有出头的机会。不过,魏忠贤知道他进宫的目的,因此他审时度势,靠着溜须拍马,竟然在内廷里得了势。他虽不识字,却被破例成了司礼监秉笔太监。

(魏忠贤:为人阴狠、猜忌)

朱由校特别宠信魏忠贤,在1624年至1627年,魏忠贤权势熏天,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时人“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魏忠贤这样一个不知书的人乱政于朝,他生性猜忌、残忍、阴险、毒辣,借着皇帝的宠信,逐渐有很多谄媚小人主动依附。这些人排斥异己,大肆打压朝中异见人士,御史崔呈秀揣摩魏忠贤的心意编造了《天鉴录》、《同志录》等,王绍徽也编造《点将录》,以邹元标、顾宪成、叶向高等为魁首,将不依附于魏忠贤的人全部网罗进去,将他们指为东林党人。皇帝最痛恨臣下结党营私,于是在魏忠贤的指示下下,这些人连手攻击东林党。

与此同时,归魏忠贤直接掌管的东厂的缉捕人员四出横行,凡他们缉访过的地方,不管情况是虚是实,都被整得稀烂。很多不愿依附魏忠贤的人都被污蔑为东林党,被下诏狱,多数都惨死狱中。

(自诩爱国却实为毒瘤的东林党)

借着白色恐怖,魏忠贤在短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了他在帝国内绝对的权威。按理说,魏忠贤如此倒行逆施,必然神人共怒,国将不国。然而真实的情况却不是这样。

在魏忠贤掌权时,明朝政府抵御辽东后金的入侵还是比较成功的,一扫万历末年辽东战场的颓势,大有光复辽东之势。魏忠贤能够认识到辽东与京师唇齿相依的关系,否定龟缩山海关的决议,积极支持孙承宗的推进战略;后期任由袁崇焕督师辽东。

与后来袁崇焕与崇祯皇帝君臣相误的情形对比,袁崇焕与魏忠贤的关系至少是和谐的,袁崇焕在天启年间的几次战功都是在魏忠贤掌权时取得的。

崇祯朝的噩梦,在魏忠贤掌权时至少没有出现。关宁铁骑不用裁员,军饷仍可足量正常发;皮岛军队不用精简,收入来源也是稳定的。寄居海岛的毛文龙进行黑市贸易、抢掠朝鲜边民商旅,本着中庸之道,基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毛文龙也算干吏,投桃报李,积极进取,开拓了旅顺-义州一线的东江军镇,不断骚扰后金盛京以东的城池。

魏忠贤又授毛文龙“钦差平辽便宜行事总兵官征虏前将军左军都督”和尚方宝剑,让毛文龙热血沸腾,誓死巩卫皮岛、朝鲜本土。在盛京的西面,从宁远至锦州,本来荒凉破败了十年的城池一座座重新修葺一新、再次拔地而起。明军的火铳、战车、地雷、炸弹配备齐全,红衣大炮这种奢侈品也都搬上了宁远、锦州的城头。

(宁远大捷)

魏忠贤掌权时与关外捷报频传的时间基本同步。

宁远大捷中,大炮轰伤努尔哈赤,回盛京后不久死去,后来明军又多次重创皇太极。在丁卯之役中,毛文龙在朝鲜拼尽血本击退阿敏3万八旗军,阻止了阿敏当朝鲜王的梦想。皇太极东奔西突累到吐血没捞着什么好处,只能龟缩在盛京。

皇太极眼见南下无望,只好派兵经略北方野人女真,算是聊胜于无。

所以,此时的明军说不上压着皇太极打,但是与后金对阵不落下风。那几年又是饥荒年月,后金本来不事生产,如果再抢不到东西,后金也要穷困死了。明朝只要维持这样的围困封锁战略,不过3、5年光景,辽东可复不算妄语。

为什么在魏忠贤掌权时,关外的战争形势一片大好呢?背后其实还是钱在起作用。

魏忠贤虽然为人混账,做官猜忌,但他最大的能力之一是收税。如果熟知明朝晚期的历史,就知道明朝后期的几个皇帝都苦于国库没钱。所以,魏忠贤的收税能力(理财能力)是明帝国最需要的。

明末,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天下金银尽聚三吴。魏忠贤针对工商业、对外贸易发达的江南地区,设立了万历末年被东林党废除的工商税、海税,并且有得力的东厂收税。对那些清流的反对,魏忠贤要么不置可否,要么直接以雷霆手段,所以东南一带的东林党人痛恨魏忠贤。

可是出身于底层的魏忠贤没有给农民加赋——就冲这一点,崇祯的理政能力就远不如魏忠贤了。农民要能活的下去,明王朝也不至于覆灭。与崇祯朝一再加派赋税相比,魏忠贤在河南遭灾时,还免除了赋税,从内库拨款赈灾。阉党在放火烧了东林书院后,几十年未曾修过的黄河水道,开始维修。

魏忠贤还专门找东林党人投资的“垄断企业”搜刮,齐楚浙党与魏忠贤打的火热,阉党“爪牙”(税官)送钱的踏破魏府门槛,有钱好办事,而魏忠贤办事能力没的说,一定给你办成。浙江巡抚感觉海内咸平,农民不用被折腾都安心劳作,魏忠贤简直太给力了,提议修生祠,于是全国掀起修生祠的高潮,辽东的官兵将士修的又好又用心,袁崇焕称颂魏忠贤“从古内臣谁有出其右者,通侯之世赏宜也!”因为魏给了关宁军丰厚稳定的收入。

国库有钱,是魏忠贤最大的底牌。

这是魏忠贤最大的施政特点,虽然折腾那些当官的、有钱的,却不折腾底层百姓。可是掌握社会话语权的却是那些当官的、有钱的,所以魏忠贤风评很差。

这些东林党人,时刻想着反攻倒算。魏忠贤势力虽然强大,可却是依附于皇权。既然魏忠贤不好打倒,那么就让朱由校出一场意外,而且落水后还一病不起。“尔当为尧舜”,崇祯皇帝走上了前台,魏忠贤的最大的后台倒了。在向崇祯皇帝表示效忠,没有得到崇祯皇帝的响应后,魏忠贤知道他的末日到了。

(满朝文武皆清谈误国)

说到底,魏忠贤是一个没有地方势力根基的小人物,他能够呼风唤雨,是因为口含天宪,皇权才是他最大的底牌。因此,魏忠贤与皇权的利益是一致的。皇权通过魏忠贤建立的威风,打压了地方势力的气焰,增强了国家应对灾变的能力。

崇祯皇帝杀了魏忠贤本不足惜,可问题是崇祯皇帝却失去了一条臂膀。崇祯皇帝最后都要挨个向臣子们化缘来凑军费,想魏忠贤若在,何至于此?皇帝只要自己动了手,不管打人还是杀人,皇帝的威风都减了大半。不动如山,难知如阴阳,无形中形成皇权的威慑与压迫,这才是帝王之道。


而知而行


我挺纳闷的,你们那些一顿解释的历史学家们,有没有搞清楚,魏忠贤得势的三年,皇太极在干嘛?魏忠贤死的时候,努尔哈赤的尸体才下葬不久,好吗?

魏忠贤的得势,主要是从天启四年到天启七年朱由校去世的这三年之间。到了崇祯继位以后不久,魏忠贤就被褫夺所有官职,然后在一家小旅馆里上吊自杀。

那么天启四年到天启七年,在后金那边是怎么计年的呢?不好意思,是天命九年到十一年,以及天聪元年。而天命,正是后金太祖努尔哈赤的年号。公元1626年,既是大明的天启六年,也是后金的天命十一年。这一年的八月十一,努尔哈赤驾崩;整整一年后,天启七年八月十一,朱由校驾崩。

也就是说,在这三年里,大明先和努尔哈赤对峙了两年,又跟皇太极死磕了一年。这三年的明金战争,除我来给大家捋一下:

天启四年:基本没啥大事。

天启五年:九月,有降敌生员刘伯镪自后金归,声言锦州四王子兵不满三百,可遣师往取。马世龙信之,遂调前锋营副总兵鲁之甲、参将李承先领兵渡河。然所调水兵游击金冠等大船不至,渡河仅以小渔船,往返不能多载,喧闹四昼夜,致使后金发觉,伏兵掩击,明军败北,死者四百余人,二将战死。

天启六年:宁远大捷。

天启七年:锦州、宁远再次被围困数月,清军死亡惨重撤退,史称宁锦大捷。

但是这一系列战争,只有天启七年的宁锦大捷是和皇太极死磕的,其他的,和皇太极基本没什么太大关系。



青言论史


魏忠贤得势的这三年,正是明朝辽东局势最为紧张的时候,自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萨尔浒之战惨败以来,明朝深感关外女真族已成气候将来必为大患。因此在辽东经略上选人都格外谨慎,因为这关系到整个辽东防线的生死存亡,从万历到崇祯,八任辽东督师,能力各不相同,但总体表现都还可以,论人才的重要性,以下内容将着重讲到天启年间的四任辽东经略。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朝与后金发生萨尔浒之战,明朝辽东经略杨镐轻敌冒进遭到后金猛攻,12万明军遭到惨败。后金兵进陷开原、铁岭,沈阳震动,明朝有感于辽东事急,后金势力已经达到一定规模,辽东不能不加强防备。同年起用兵部右侍郎熊廷弼为辽东经略,熊廷弼是一个难得的将才,治军能力和打战能力都很强,他主政辽东军政后,招集流亡,整肃军令,造战车,治火器,浚壕缮城,守备因此大固。天启元年(1621年)努尔哈赤集中优势兵力攻打辽阳,时任辽东经略的熊廷弼与辽东巡抚王化贞关系失和,熊廷弼兵败溃退,广宁失守。朝廷以熊丢城陷地问罪,被押解回北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身陷囹圄的熊廷弼不幸又陷入党争,熊廷弼与东林党人多有来往关系密切,这对于与东林党向来关系水深火热的阉党来说是个危险人物。天启五年(1625年)被阉党弹劾,同年枭首,并传首九边。



继任者袁应泰,为东林党人。主治辽东期间,扩大边防,收编叛将、叛卒,来投即纳,将军童仲揆、尤世功等以为不可,袁应泰不听。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后金大军压境,镇守辽阳的袁应泰下令打开闸门,把太河水放入护城河,壕沟的内侧排列火炮,严阵以待。努尔哈赤水陆俱进,攻下沈阳,再战又下辽阳,贺世贤、尤世功为乱箭射死,童仲揆等赴援,亦战死。袁应泰在辽阳城东北的镇远楼督战,城破之后,举火自焚死。后被明廷追封为兵部尚书。



天启二年(1622年)王在晋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经略辽东、蓟镇、天津、登、莱。他对当时的关外局势看的比较透,曾分析到:“东事离披,一坏于清、抚,再坏于开、铁,三坏于辽、沈,四坏于广宁。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坏为残局,至于四坏——捐弃全辽,则无局之可布矣!逐步退缩之于山海,此后再无一步可退。”可以说这一段话对当时的辽东局势分析的是非常到位的,辽东局势在开原、铁岭、辽阳、沈阳相续失守的情况下已变得岌岌可危。王在晋经略辽东时间不长,在任期间大力扩军备战(军队由五万多一度增至十四万),大量造办军械、甲仗,并且采纳左通政袁可立“破格用人,以期实用,图复建骠骑之功”的建议广泛提拔干部、增设衙署。这一段时间后金与明朝处于相互戒备没有太多军事冲突的状态。



王在晋退居南京兵部尚书之后,明朝与后金之间的实力对比已经由强转弱,辽东局势已经非常不乐观。紧要关头,朝廷以孙承宗兵部尚书衔任蓟辽督师,总督辽东军务。纵观辽东多任经略,唯孙承宗可堪大才。在他任上,修筑关宁锦防线,统领军队十一万,收复失地四百余里,选拔培养了如马世龙、袁崇焕等一批文武将领,修筑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余座,屯田五千多顷,安置战争难民近百万,逼迫努尔哈赤后退七百里。因为其御边出色,清军一时不敢妄动,孙承宗主治辽东期间无大的战事,清朝和明朝都保持在一个比较克制的状态。



自后金崛起,辽东便成为明朝对抗后金的第一防线,前沿阵地。萨尔浒之战惨败后,辽东的战略地位变的越发重要,如上文所述,明朝在此安排多任辽东经略,大体上,能力虽然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不辱皇命,无一屈膝投降,虽然有熊廷弼王化贞的同僚不合,袁应泰的书生气重,但总的来说,辽东战事始终维持在一个可控范围,在铁岭、开原、沈阳、辽阳已经沦陷的情况下,辽东的重担非一般人所能承受。孙承宗之后有袁崇焕,但袁崇焕之后又有谁能肩负起守卫辽东抵御清军的这个重任?


大国布衣


魏忠贤对军队不错,一是保证军饷,以前欠的没给,但是之后的军饷有保证,甚至自己掏腰包补充军队。二是选用有才有能力的将领,即使反对过自己也能任用,人尽其才。因此军心还算稳定,战绩也就有保证。反观魏之后东林党把国家整成啥了,军队打仗没有军饷,甚至没有军粮,最后军队就乱了,有才之人不能任用,有的就投降后金了,最重要的火炮人才投奔后金之后,力量对比直接反转,导致明亡,也导致中原先进文化被野蛮取代,假如汉族正统主导国家不大可能有后面的鸦片战争之辱,建国后在北京,西北等地发现明末的武器仓库,储存的火器甚至比鸦片战争时英国的还先进!


亮146709585


现在网上对英雄是一通抹黑,对历史上的一些奸贼坏蛋反倒极尽维护之能事,必欲“翻案”而后快。最典型的就是抹黑岳飞,颂扬秦桧,颠倒黑白,是非不分已到了令人堪忧的地步。对魏忠贤的洗白和袁崇焕的抹黑又是一例。

再说明代自万历四十七年也就是1619年在萨尔浒大败于后金之后,战略上就处于守势,直到灭亡也不存在压着皇太极打的情况,能够打赢防守战已算不错。

至于魏忠贤及其阉党,争功委过是好手,打仗未见的有多厉害,曾经的名将熊廷弼等最后也死于党争,传首九边!打赢了宁远保卫战的袁崇焕也被也被免职,功劳归于阉党。

之所以有人给魏忠贤洗白,可能有一个原因是崇祯皇帝的不争气,连续犯政治和军事上的错误,像对袁崇焕,阉党只是把他撤职,崇祯皇帝却把他杀了!“边事益无人了”。

于是乎,有人认为,也许魏忠贤还在会好些?不过从他之前所作所为,实在让人失望,实在不是挽留大明危亡的人选。



磨史作镜


这个问题有点毛病,魏忠贤当权时打的是努尔哈赤,还没轮到皇太极上台,另外后金一直都是压着明朝打,东北都占的差不多了,直到1626年才稍好一点点,取得了宁远大捷,因为宁远城守城的是袁崇焕。

图为魏忠贤画像。

古代皇宫流传一种现象,太监和宫女结成夫妻,互相照顾,称为“对食”,到了明朝尤为盛行,称为“菜户”,明熹宗朱常洛还是皇子时,他的乳母客氏的菜户就是魏忠贤,1620年朱常洛即位后客氏和魏忠贤受到重用,魏忠贤当上了秉笔太监,这职位不是最大的,前面还有掌印太监呢,因这朱常洛小伙酷爱木匠,宠信魏忠贤,所以本是上司的掌印太监王体乾认了魏忠贤为大哥,自己当了小弟,于是魏忠贤带领太监把持朝政,称为阉党。

图为努尔哈赤画像。

在魏忠贤上台之前,后金就已经跟明朝开战了,到了魏忠贤上台时后金已经打到了沈阳、辽阳,明朝均无还手之力,也从没取得过一次胜利。魏忠贤最当权的三年应该是1624-1626年,这段时期魏忠贤铲平了朝廷又一大势力东林党,权倾朝野,而此时的后金在努尔哈赤的率领下占领了整个东北,明朝仅有锦州、宁远、山海关几个孤城在手里。

图为袁崇焕画像。

有人说魏忠贤鼎盛时期能顶住后金进攻,这是荒谬的,那几年努尔哈赤打下了整个东北,迁都沈阳,正在肃清内政和西边的蒙古,明朝得到了短暂的停歇,不是顶住了进攻;1626年努尔哈赤再次南下时,碰到了袁崇焕,所以取得了宁远大捷。而袁崇焕和魏忠贤两人根本不对付,所以军事成就和魏忠贤没有半毛钱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