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蜀國北伐的不是諸葛亮,而是韓信,北伐能否成功?

某乃零陵上將邢道榮


劉邦之所以能統一天下,就是因為他得到了韓信。而且當年韓信帶領劉邦殺出漢中的時候,和諸葛亮面臨的情況都是一樣的。

無論是韓信還是諸葛亮,他們必須要通過北伐,走出漢中,到達關中,然後出關中之後到達中原,才能統一中原奪取天下。

我們看看當年韓信是如何帶領劉邦殺到關中,衝到中原去的。

首先第一步就是如何出漢中,這是比較難的一步。

因為漢中四周都是山,真的是被崇山峻嶺所包圍了,想要走漢中到關中,只有一條崎嶇的山路可行。但是,當時那個山路上鋪的木板,還被劉邦進漢中的時候給燒了。

這時候韓信想要出漢中,必須要讓人把棧道重新給鋪墊好才行。

韓信一鋪墊木板,關中那邊項羽的人就知道了,當時關中之地的雍王,章邯正好奉了項羽的命令在防守劉邦。

所以,章邯就帶了大軍到了棧道的盡頭,來等著韓信和劉邦殺出來呢。

章邯相信,只要他們走這條棧道,就能讓他們有來無回。

因為這條路太窄了,一次走不了多少人,可以說來多少就能殺多少。

那麼韓信有沒有走這條路呢?

沒有,因為這是一條死路。

問題來了,那麼韓信不走這條路,為何又要修棧道呢?

韓信的目的就是想要吸引敵人的目光,給他們造成一種假象,讓他們誤以為自己會從這裡出去,好牽制住敵人的主力。

結果章邯真的上當了。

韓信又是如何出漢中到達關中的呢?

說實話韓信走的不是尋常路,他挑了一支比較精壯的部隊,直接翻越秦嶺,到達關中之地的陳倉去了。

要知道翻越秦嶺去打仗,這是韓信的首創呀。能幹這種事的不是瘋子就是天才,因為誰都知道,翻山越嶺容易消耗體力,沒有體力了還打個毛的仗。

沒錯,這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戰。

等到韓信到達陳倉,把陳倉給拿下了後,章邯才得到的消息,但是,這時候已經晚了,因為韓信已經佔領大部分關中之地了。

你肯定會問此刻的項羽為何沒有來救援呢?

因為項羽也陷入到了戰爭之中,他正在齊地和田榮打仗呢。

所以根本無暇東顧。

這就給了韓信佔領關中,衝出關中的機會。最後,韓信帶領劉邦佔領了中原,打敗了項羽。

那麼當時的諸葛亮也是想要北伐,出漢中到關中,為何就沒有成功,若是換為韓信,他能實現第二次逆襲嗎?

當時的蜀國有兩個強大的敵人,一個是北方強大的曹魏,另一個是半敵半友的東吳。

我們可以把來自東吳的威脅忽略不計,只說曹魏。

這時候北方的曹魏是統一的,他們可以提前佈局擋住諸葛亮的出路,無論是陳倉還是棧道,都用重兵把守住。

這樣就能保證漢中的人殺不出來。

這就是諸葛亮為何北伐不成功的原因。

所以即使諸葛亮換為了韓信,能殺出漢中的希望也不大。

畢竟這時候和當年劉邦時代不同,劉邦和韓信那時候衝出漢中的時候,中原是大亂的時代。而諸葛亮的時候,北方是統一且強大的。

所以即使換為韓信,也只能是束手無策。


史學達人


答案是:能!兵仙可不是浪得虛名的。翻看中國歷史,打仗能超過韓信的恐怕只有寫孫子兵法的孫武兵聖了。韓信一生用兵的歷程闡釋了一個精髓:

兵者,詭道也

韓信是兵家奇才,屬於給點陽光就燦爛,給點露水就氾濫,給個雞框就能下蛋的類型。劉邦的漢中和劉備的蜀漢其實局勢一樣,劉邦被章邯堵在了漢中,想出去就得打敗章邯這個厲害角色。而劉備是被雍涼兵馬堵在了漢中,要出去就得打敗雍涼的魏兵。劉邦用的是韓信,蜀漢選擇的是諸葛亮(劉備死了,只能諸葛亮上陣)。

韓信和諸葛亮都選擇了暗度陳倉,只不過不同的是——韓信讓章邯相信自己要修棧道出漢中,自己帶兵暗度陳倉,一次成功。諸葛亮讓曹魏相信自己要出斜谷,自己帶兵攻取了天水秦州等三郡,可惜丟了街亭,糧道咽喉被斷,第一次北伐失敗。所以後來才有了四次北伐,拼消耗。

人才,韓信方面又諸多大將可用,兵力充足,後方有蕭何源源不斷的輸送糧草供給。而諸葛亮就比較可憐,所有事都是自己一個人操辦。又要治國,又要打仗,還得教育劉禪這敗家玩意。

韓信用兵的才能客觀來講高於諸葛亮,韓信作戰除了垓下之圍,兵力大多數都是以少打多。而且從無敗績。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街亭,毛主席的一個評價是:初戰,亮宜自臨陣。像韓信這種,如果是街亭知道司馬懿前來,他一定會親自去,還要打司馬懿一個措手不及。

諸葛亮北伐失敗並不能原諸葛亮不行,畢竟拖後腿的太多了。


嘟嘟讀讀



恕我直言,不可能!

我曾經講過韓信兵家四聖之一,謀戰派最傑出代表沒有之一!大漢初軍事無出其右者,項羽所不及。但三國鼎立天下形勢已發生根本性變化,即使兵仙也難以力挽狂瀾,沒有回天之力!

1、魏國太強大!綜合實力單憑人口三國蜀僅有吳的二分之一,魏又是蜀吳的二倍,魏國不僅人口眾多領土廣大,還有強大的騎兵。漢初諸侯割據,相當於分裂政權,韓信可以逐個消滅!但三足鼎立之時魏國政權穩固佔據整個北方,相當於戰國韓趙魏齊燕之和,如同鐵板一塊,難以撼動!

2、對方將領太強大!韓信能成功百戰不殆除了自己軍事水平極高,還主要對手很弱智。韓信威震天下之戰背水一戰:陳餘太垃圾!若是用李左車之計,趙軍堅守不戰,韓信領兵再強僅萬餘人漢軍如何強攻打敗二十萬趙軍!但老狐狸司馬懿異常堅忍,笑受女衣,任你千方百計我自堅守不出!用兵之道其下攻城,不談糧草問題,蜀軍出漢中硬拼消耗戰又如何支撐得起!單一個郝昭數千魏軍死守陳倉硬扛住十餘萬蜀軍。

3、魏國君主太強大,不說曹操、曹丕,單曹睿水平也不低,在位期間主要實行休養生息,對蜀吳主要以防禦為主!北方地域廣大、人口眾多、生產力水平高,經過數年發展軍屯糧草豐厚,發展速度遠超蜀吳,為什麼諸葛亮六出祁山,一定要對魏國打擊,如果不能消耗魏國,蜀漢偏暗不可能保全。實力差距越來越大!如果魏國內部不出大問題,蜀漢就沒有機會!

4、天道難更易! 恩,可以這麼說!自關羽大意失荊州,諸葛亮兵出二路夾擊中原戰略宣告破滅,自此蜀漢可以說就沒有了機會。何為天道?有的人出身就是萬人之上,是其他人奮鬥一輩子都達不到高度!這就是天道吧!且行且珍惜!


桃園情約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諸葛亮六出祁山都沒有北伐成功,可以說是寸土未進, 寸功未立。然而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讓其名垂青史。如果換上韓信,北伐能成功嗎?肯定能。

先說諸葛亮,諸葛亮為什麼不能北伐成功?陳壽曾經這樣評價諸葛亮的為人: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也就是說諸葛亮最擅長的是地方治理,軍事謀略次之。

《三國志》中諸葛亮傳的結尾也對諸葛亮的一生做了評定,結論非常的客觀: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煉,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重點是最後兩句,諸葛亮地方治理的水平連管仲和蕭何都不能與之匹敵,但是諸葛亮卻放棄了自己的長處,親自領兵打仗,這樣才出現了後來的局面,連年動兵,連年不勝,最後死在五丈原。

《三國志》對諸葛亮的評價是非常客觀的,當初韓信、張良、蕭何這三個人是劉邦奪取天下必不可少的三個人,而劉備手底下法正可以勉強代替張良,諸葛亮可以代替蕭何,唯獨缺少一個像韓信這樣的大將,三缺一,因此劉備一輩子也沒有成功。

如果讓韓信代替諸葛亮去打,韓信根本就不會考慮從漢中運糧,而是有可能會像魏延一樣,兵出子午谷,首先佔領長安,然後平定關中。用關中的糧食供給軍隊。這樣最起碼蜀漢的國土拓展到了益州、漢中、關中。

再往後打就是聯合孫權,孫權從合肥進軍,韓信出函谷關,東西夾擊魏國。最後蜀漢和東吳平分魏國領土。

韓信會選擇和東吳決裂嗎?不會,因為一旦不和東吳聯合,勢必還會發生當年關羽敗走麥城的下場,北邊正和魏國交戰,南邊被孫權抄了後路,這樣愚蠢的政策只有劉備才幹的出來。

北伐的目標是伐魏,至此韓信和孫權聯合幹掉魏國,目標已經達成,至於兩分天下之後的局勢題主沒有問,我就不繼續回答了。不過依照劉嬋的個性,他頂多保持這樣的疆土就已經很滿足了。因此能不能伐魏成功,一統天下,關鍵在於君王的野心,不在於臣子的志向,這是問題的根本。也是諸葛亮為什麼累死了劉嬋也不領一點情的原因。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諸葛亮地方治理能力出眾,軍事謀略次之,因此六次北伐都以失敗告終。如果換成韓信,北伐是能夠成功的。


每日趣評


雖然韓信的用兵能力,確實到了出神入化地步,但換成他來打“諸葛亮北伐”這一仗?實事求是說,幾乎沒有成功的可能。

因為,雖然是與他當年“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類似的戰鬥任務,但拋開韓信與諸葛亮孰優孰劣這個話題,當年能夠幫助韓信成功的兩大用兵條件,已經不存在了。

首先一個條件,就是戰場地理形勢的變化。

楚漢戰爭時期的蜀地,地理條件也十分惡劣,劉邦燒掉了棧道後,更基本斷了外出的通道。而且就算能快速搶修棧道,沿著這崎嶇道路打出去,基本就是給據險防守的敵人送大禮。這才逼著韓信腦洞大開,祭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妙筆。但這妙筆,卻也得益於當時蜀地一個特殊的地理條件:古漢水河道。

作為中國一條歷史悠久的河流,西漢前的古漢水,是從陝西寶雞出發,其中一條支流要進入蜀地,流經廣元南充等地後注入長江。其水流量更以充沛著稱,運兵運糧都毫無問題。戰國時代秦國取巴蜀,乃至供應長平之戰的軍糧物資,都走的這條水路。

待到楚漢戰爭開打時,韓信的巧妙謀劃,更是以這條水路做文章:漢軍所謂的“暗度陳倉”,就是在擺出修棧道架勢後,主力部隊迅速沿古漢水北上,對猝不及防的陳倉形成突然打擊,這才一舉衝破三秦防線,為劉邦爭天下打出開門紅。但待到諸葛亮艱難北伐時,這曾有強大助攻效果的古漢水河道,卻早就沒用了。

因為就是在韓信“暗度陳倉”妙筆二十年後,即西漢呂后二年(公元前186年),陝西略陽爆發空前大地震,之後的餘震更持續八個月之久,範圍波及陝甘交界處,整個陝甘地區的山川地貌,竟因此發生鉅變,曾經水量澎湃的古漢水河道,河床礁石也都大變樣,流入四川的支流,水量也嚴重打折,竟只成了潺潺細流。昔日的運輸效用,自然也沒了影。

如此一來,川陝甘交界的這一片戰場,就成了曹操口中的“天獄”之地,別管運兵運糧,都沒法走水路,只能咬牙翻山越嶺。行軍速度乃至後勤補給,都嚴重拖後腿。諸葛亮幾次北伐戰場上,那嚴重缺糧的窘境,就是這場大自然鉅變惹的禍。就算換成韓信來打,也是一樣的困難。而以當時的科技條件上,這樣的困難,也不是哪種“出奇制勝”的兵法能解決。

比這更重要的另一條是:諸葛亮與韓信,雖然都是北伐,但他們的主帥角色,卻是截然不同。

對於韓信來說,他是漢王劉邦麾下的大將,雖然擁有帶兵大權。但當時的劉邦,已經建立了成熟的團隊:軍隊的後勤建設,大後方的政務操持,有蕭何來忙前忙後,前線的各路軍將們呢?周勃夏侯嬰樊噲們,也都是各司其職。大家早就分工明確,韓信要做的事情,就是用正確的方法把兵練好,然後以高超的謀略,帶領大家正確的打仗。打仗之外的事情?基本不用韓信操心。

也正是因為這靠譜的團隊分工,身為職業軍人的韓信,這才放輕鬆大展拳腳。把昔日給他屈辱的項羽,一口氣打的稀里嘩啦,立下漢王朝開國第一功。
可這樣的放輕鬆,對於後來的諸葛亮來說,簡直可遇不可求。

在諸葛亮的北伐戰爭裡,諸葛亮的角色,可不止是大軍統帥。當時的蜀漢皇帝劉禪年幼,日常的政務,也都是作為“相父”的諸葛亮一手操辦,簡直是“事無鉅細,亮皆專之”。換句話說,就是在前線打的最慘烈的時候,調兵遣將的諸葛亮,還要為後方蜀漢王朝的吏治考核操心,還要琢磨今年蜀錦的產量高不高,銷路好不好賣。前線後方的大事,每天都要送到他的案頭。就這樣嘔心瀝血,直到生命的盡頭。

同樣的工作壓力,換到韓信身上?讓一個純正的職業軍人韓信,把蜀漢王朝所有事務扛起來,細到蜀漢王朝的後方運輸國計民生,全都要他燒腦操心。會是什麼後果?可以相信,任何一位牛人,放在當時諸葛亮的位置,給他諸葛亮那樣的壓力,他真的很難做到更好。

以這個意義說,諸葛亮一生的壯志未酬,絕非個人能力問題。一句“生不逢時”,對於很多人,也許是客氣話。對於他,是實在話。

我們愛歷史


我可以肯定地回答!不能!

有個人說得對,兩個國家打仗,一個國家要滅掉其中一個,不是一兩個將領的問題!而是多方面的因素!

韓信的對手,項羽。項羽何許人?大英雄,戰場上的猛虎。打天下的超人。有人說過:“項羽,將帥之才,卻不是一個君王之才!”項羽一得到天下,馬上再次分封諸侯,但是此時的分封並不能像西周那樣,諸侯國保他項羽江山千秋萬代!因為此時的諸侯國,都有坐大的意思,各懷鬼胎,都想吞併其它諸侯國的意思!而且項羽並沒有想如何使自己江山能長久!

韓信面對的機會,出陳倉。一個出奇不意。開始得到了很好的效果!而此時,劉邦也出來幫忙,拉攏諸侯國,一起敵對項羽!使項羽孤軍作戰!

但是就這樣還是不能打敗項羽,最後不是一樣要楚河漢界嗎?

最後還需要耍陰的,偷襲項羽。

楚軍是怎樣的狀態,歸心似箭,軍

隊沒有隊形了!後來能打敗項羽,還是靠英布幫補,才把項羽困死。但是項羽只是輸不起,自殺!我敬佩項羽!

而諸葛亮面對的情況呢?統一的曹魏,你不能拉攏諸侯國。你可以出其不意,開始同樣收到效果,天水三郡叛魏!但是如何能守住這些地盤就是一個問題!國家綜合實力問題!

韓信所面對的情況比諸葛亮的好得多!根本無法比較!

就像一些人說的,子午谷奇計吧?本身風險很高,我猜可以打到長安,並且拿下長安。你能守得住嗎?以曹魏的國力,多方面同時作戰是可以的!一邊打長安,一邊打漢中!到時兩頭都不能兼顧!

有人說是拿下潼關,守潼關!但是一旦你去拿下關中地區,漢中薄弱,敵人有機可乘!你不去拿下關中地區,長安軍官可以在關中地區組織軍隊去打潼關,同時關中地區之外又派兵去打!你去救,漢中就保不住!

所以說,無論是誰,都沒有辦法阻止曹魏的強大!


古虛子


客觀的說換誰都不會成功,生死存亡的年代不要講太多的奇蹟。在下對三國也略懂一二,以下僅是個人觀點,不喜勿噴哈!

1、就綜合國力而言,蜀國是最弱小的。如果當初劉備順利拿下漢中之後二哥沒有大意失荊州,那麼蜀國或者諸葛亮還是有北伐成功的幾率。因為水陸同時發兵,還是有些許討伐的資本。劉備死後,留下一片狼藉,國力直線下降一半以上,雖有諸葛亮的勤儉共勉,卻終究難以力挽狂瀾啊。(多說一句,諸葛亮治理國家的能力比他打仗強出不止一個檔次,其實他更多扮演的是一位政治家的角色,並非謀略家和軍事家)。


2、就當時的局面而言,諸葛亮也實數無奈呀。自身最為弱小,又頂著匡扶漢室的重任,加之劉備的白帝託孤,如果想要蜀漢長治久安的話,北伐也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啊。至於最終的結果,我想他們自己心裡應該都很清楚,敢為明知不能為之事,亦是一種信仰和忠誠,在某種意義上與功成無關。而北伐就算韓信再世,也真心無濟於事。那麼應該會有人提起韓信的背水一戰了,大哥們真心不要將歷史穿越,情況不同就沒有對比性。諸葛亮面對的是司馬懿和陸遜,縱觀中國歷史,此二人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們不會輕敵更不會自傲,相反他們的智慧與謹慎不亞於韓信。就像拳擊比賽,都是高手,體重和身高就成了勝敗的關鍵。


3、就現實而言蜀國根本就沒有討伐的資本,就算換成韓信,他也要面臨著蜀國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窘境。關羽死後緊接著是張飛再是劉備本人再是馬超黃忠趙雲等等先後離去。蜀國本身人口不過百萬,又經歷了夷陵的慘敗,其國力必然是最慘淡的階段,縱然韓信加諸葛亮,我想也真心無濟於事。

所以以在下愚見看來,北伐換誰,都難逃失敗的命運。 韓信也改變不了歷史的客觀性。 不喜勿噴哈 如有相似的看法可以單獨討論哈。


樂觀的三國迷


有段著名的司馬懿與諸葛亮手下小兵甲的對話如下:

司馬懿這日抓到諸葛亮軍營中的小兵,審問小兵甲,不問軍隊佈置!

司馬懿:亮哥現在一頓吃多少飯?

小兵甲:現在吃不多,半碗米吧!

司馬懿:亮哥睡得可好?

小兵甲:睡不著,天天批示軍中事務。

司馬懿:哈哈哈哈,亮哥不久人世啊!!!!

雖然後來還有死諸葛能退活仲達的佳話!但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另一個問題是:如果諸葛亮不這麼早死,蜀國北伐能勝利嗎?雖然諸葛亮在北伐期間出現過一些失誤,比如馬謖,諸如此類,但是在戰略上還是比較成功的。雖然有所損失,但是按這個戰略消耗下去,諸葛的北伐也會有更大成果的出現。但是有個問題是,諸葛亮這個人事無鉅細,凡是均是自己親自過問,這樣是非常穩。但是帶來2個問題:

1.自己太累。想想帶領著軍隊,想著怎麼打仗,還要想著這幫人的吃喝拉撒,這個是幾萬多張嘴啊!管的過來嗎?自己怎麼會不累啊!心理壓力有多大啊!這也是所有身為領導者必須要避免出現的情況。

2.手下人沒法鍛鍊。每個人都不是生下來都是打仗天才,所謂的天才不過是在短時間內可以很快的發現打仗的規律,並且加以運用。當然帶軍隊不止是上前線,所以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身為領導者這也是大忌諱。

所以諸葛亮更應該治國之相,不應該是帶兵之將。

韓信,想必不用多介紹大家都是如雷貫耳,那個時代最出色的軍事家,沒有之一。項羽的軍隊和曹操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戰鬥力起碼上萬,而劉邦手下的軍隊戰鬥力最多5千,有可能只有4800。而之所以取勝,原因有二

1.劉邦任用一批人才。

所以說人才最重要。韓信算是一個。其實,秦末漢初和三國時代形勢有些相似,都是亂世,而諸葛亮採取的戰略和劉邦是類似的,拉東吳,打曹操。劉邦呢,只是拉的人比較多,比如:英布、韓信(這時候封為齊王)、彭越,一起打項羽。最後的確成功了。

2.韓信的軍事才能。

雖然劉邦拉了很多人,但是最忌憚的還是韓信,因為他太厲害了,是對劉邦威脅最大的。出色指揮的幾場戰鬥給了劉邦勝利的曙光。

倘若,諸葛亮坐鎮蜀國,一方面結交東吳,一方面將軍隊交與姜維,雖不會有很大戰果,但是按照這個戰略下去,魏國終將不是對手。

那如果韓信北伐,該怎麼做呢?

在這種開掛的指揮能力下,想必攻佔三秦故地只是再來一次演習這麼簡單。因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就是在韓信的指揮下一舉拿下了。


歷史吐槽



只可惜不能假設,但如果是韓信我還是認為成功可能性大很多。

一,看對手,曹魏和項羽當時都非常強大,都佔據中原腹地,手握重兵,都征戰沙場多年,實戰經驗豐富,能力不分上下。

二,看自己,當時劉邦和蜀漢的處境也非常相似,人少,地少,實力弱小。

三,對手的能力,司馬懿的智慧和項羽的勇猛,沒能合二為一,我選司馬懿強,歷來有智慧的人笑到最後,況且項羽一人勇猛,曹魏也有很多猛將,很難說項羽時期的能力大過曹魏。

四,自己的能力,諸葛亮和韓信對比,這個不好說,我們只能看簡歷,兩位都是神,一位是演義封神,很多人不問考究,對此深信不疑,一位是橫掃天下,戰功無數,兵法戰法運用到極致的兵仙,我選韓信,把諸葛亮和蕭何對比或許更合適一些。

五,結論,歷史無法重演,也不可能把他們放在一個時代,所以只能淺薄的分析,把諸葛亮換作韓信,成功的可能會大一些,只因為對手同樣無比強大的時候,韓信以少勝多,以寡敵眾的經典戰績太多了。


老張有點忙123


蜀國北伐不成功並不是因為主帥無能造成的。

諸葛亮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發明家。當然了要是論軍事,韓信確實要比諸葛亮厲害。

但是,如果北伐換做韓信就一定能成功嗎?答案是否定的。諸葛亮參與的北伐一共是五次。這就要看看這五次北伐的失敗是不是諸葛亮的指揮不當而造成就行了。

第一次北伐:是由於馬謖大意失街亭,導致失敗的。

第二次北伐:諸葛亮為響應東吳而進行第二次北伐。諸葛亮出散關,包圍陳倉,攻打二十多天未破,蜀軍糧盡退軍。魏將王雙率兵追擊,被蜀軍擊敗,蜀軍斬殺王雙。

第三次北伐:諸葛亮第三次北伐,諸葛亮派遣陳式攻佔武都、陰平。魏將郭淮帶兵援救,諸葛亮親自率軍至建威,郭淮撤退,蜀漢成功得到二郡。

第四次北伐: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蜀軍包圍祁山,司馬懿和張郃帶兵援救。由於李嚴運糧不繼,蜀軍糧盡退軍。張郃追擊蜀軍至木門,被蜀軍射殺。

第五次北伐: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諸葛亮出武功五丈原。由於諸葛亮長期勞累,最後在五丈原病死逝世。

有人就做過統計:五次北伐,只有第一次北伐和第五次北伐是蜀魏的大規模交戰,其餘的都是小規模的衝突。但是仔細觀察上面的數據不難發現,五次北伐沒有一次是因為諸葛亮指揮失誤造成失敗,失敗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糧草不濟。

從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蜀國是地方割據政權,偏安一方。蜀國包含了四川重慶和貴州等地。從古代來講蜀國的生產能力並不強,所以一發生大規模的衝突,蜀國的糧草就會促襟見肘了。古代的人打仗無非就是為了填飽肚子,但是軍隊沒有糧食,諸葛亮能打出來這樣的成績就難能可貴了。軍隊缺少糧食就是讓韓信來指揮也沒有用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