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衛在日本快戰敗的時候,自己是作何感想?

豪哥雜談


話說汪精衛作為一個曾經的熱血青年,1910年,他正當27歲時,曾與黃復生等暗中策劃刺殺攝政王載灃,事後被捕,判處終生監禁。

在獄中決心以死報國,賦詩“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一時為人傳誦。誰曾想這樣一個不顧生死、一心革命的美男子竟會蛻變成一個親日派的大漢奸呢。

那麼,1944年,身在日本治病,並聞得日本快要戰敗的他,心中作何感想呢?

當然,有書君也不能穿越時空,去汪精衛的病榻前一問究竟,但我們可以從汪精衛的性格上簡要分析一下他會作出的反應。

先來看下汪精衛的性格。

汪精衛出生在一個家風較為拘束的書香門第。

在這種拘束的家庭環境中,歡樂的氣氛極少。這種境遇非一日兩日,而是年長月遠,對汪精衛的性格起著鑄造的作用。

雖然讀書人的性情讓他也曾憂國憂民,但汪精衛從幼年起養成的懦弱自卑、優柔寡斷的個性特點更為突出。

這種性格在他日後的工作與生活中也多有體現。

1926年5月,汪因蔣介石無視其地位,自覺威信受損。居然以“遷地就醫”為名秘密離穗。後來他自嘲是“責己不責人,所以引咎辭職”。但實則是一次政治上無能妥協的表現。

日本侵華戰爭開始後,汪手下週佛海等策劃與日勾結。

汪雖屬事後得知,但也順水推舟,心安理得地認為,與其抗戰而亡,不如求和苟存。

由此可見,汪精衛的優柔寡斷的性格,被容易被別人所左右。其懦弱自卑的心理,也很容易妥協。

因此,有書君推斷,當病榻上的汪精衛得知日本快要戰敗的時候,心裡更多的應該是驚懼。為什麼呢?

因為此時的他,早已磨光年青時的勇敢與熱血,若日本主子戰敗,等待他的是什麼?無非是主子的厭棄,國人的唾棄,他將面臨生存的尊嚴。

當然,他這時還不知道自己即將病死在日本。

可能,還有一些悔恨,悔恨自己當初沒有堅持最初的夢想。

但肯定他又會安慰自己:這都是為了和平,為了少些犧牲,沒錯,他就是這麼一個優柔反覆的人。

當然,他可能會有一些欣喜,畢竟身為炎黃子孫,看到自己的祖國勝利希望,內心多少還是有些高興吧。

也可能,他還會有點期盼,當年他就是懼怕日本的戰力才走投降路線的,也許,日本不會就這麼敗下去呢?

鑑於汪精衛是一個怯懦自卑、優柔寡斷的人。

有書君推定,此時的汪精衛必是驚懼、悔恨、欣喜、妄想雜陳,輾轉反側,夜不能寐的。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汪精衛有遺書留下,記錄其死前所想。

1964年,一篇名為《最後之心情》的文章在香港發表,據說是汪精衛口述於1944年10月,即其死前一個月。這篇文章的真偽不好說,但如汪精衛女婿何文傑所言,《最後的心情》“引起國人以至日本各方面的注視,也惹起了真偽的論爭,聚訟紛紜,始終沒有定論。最低限度,作為史料的參考,也有一定的價值。”在這裡,給題主做一簡單介紹(本回答假設這篇遺囑為真)。

汪精衛在《最後之心情》裡首先說,當時的情況同他1938年投敵時已大不一樣,“我由孤立無援而與英美結為同一陣線,中國前途,忽有一線曙光。此兆銘數年來所切望而慮其不能實現者。”意思是,他也期望中國能和英美結盟。

隨後,汪精衛說自己投敵乃是“為淪陷區中人民獲得若干生存條件之保障”,將來“戰事敉平,兆銘等負責將陷區交還政府,亦當勝於日人直接卵翼之組織或維持會之倫”,說自己出任偽職,是為了暫時保護淪陷區百姓,等日本戰敗,自然就要解散偽政府,把淪陷區還給在重慶的中國政府。

在他看來,中國必定不會被日本滅亡,“清末不亡,袁氏時亦不亡,今日亦必不亡,兆銘即死,亦何所憾!”說自己同日本簽訂的賣國條約,並不會產生太多惡果,“且戰爭結束,日軍議和撤退,此項條約,終成廢紙,固無礙於國家之復興”。

最後汪精衛說,“今銘在寧六年,明知日方將敗,而仍繼續以之為對象磋商者,則以國事雖有轉機,尚在逆水行舟”,知道日本失敗是必然的,自己還在和日方交涉,是因為中國還沒有最終戰勝日本,局勢尚未根本好轉。

值得注意的是,署名汪精衛的這篇《最後之心情》無論真假,都不能為汪洗刷什麼。有關汪的史料,我看過很多,能理解,但不能原諒。汪之個性懦弱,說其有烈士情結云云,實在高估了他。


啟風說史


汪精衛躺在冰冷的東京醫院地下室的特製石膏固定全身的病床上,耳朵裡聽著美軍轟炸東京的炸彈轟鳴聲,彷彿是為他賣身求榮,貪戀權位,沽名釣譽,如喪家犬般死無葬身之地響起的喪鐘,自廬山會議被剌留下的脊柱傷舊疾復發後,日本人從開始的認真治療到發現迴天無術索性拿他作起人體試驗,試驗各種治療脊柱傷的新藥新療法,其苦不堪言,在日本人彬彬有禮的強硬蠻橫不容置疑中無從改變,身體的痛苦被禁錮不能讓他的思想停止思考和反省,從追隨國父孫中山革命起到抗戰伊始叛國投敵,可謂光輝的前半生和鬼迷心竅的後半生,他一定非常不能釋懷於蔣介石地位的後來者居上,而他又絕望的發現資歷名望風度在面對掌握槍桿子的武夫面前顯得多麼無足輕重,日寇侵華戰爭嚇破了自認了解日本實力的他的膽,他受夠了過氣政客的待遇,又認為中國必亡,那他完全可以依附日本一圓國家元首的心願,曲線救國純粹是他無恥追逐自己權欲的一塊遮羞布,他書生之見藐視人民反抗侵略的決心、意志、力量,等發現自己成眾矢之點,欺騙花招完全被揭露,黔驢技窮之下更顯出他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統治力、組織力、號召力,汪精衛三個字己成為中國人民嗤之以鼻、億兆百姓唾罵的人人皆曰可殺的賣國賊代名詞,日本人見其己無利用價值,正好他惶惶不可終日之下舊疾復發,移至東京醫病從此再沒有涉足中國,躺在地下室的他再也不能靠巧舌如簧欺世盜名了,黑暗中他一定睜大眼睛、口不能言、身不能動的不甘心的嚥下最後一囗氣。


我是蛋疼哥


汪精衛這個人,人緣一直不錯。在國民黨內,聲譽就更好。記得他離開重慶,進入淪陷區之後,聽到這個消息的國民黨元老,發出的都是惋惜之聲,大家說,卿本佳人,奈何做賊?長相標緻的汪精衛,無論相貌還是為人,在當年就是佳人一枚。

國民黨敗潰大陸之後,關在南京老虎廟監獄的汪精衛夫人陳碧君被國民黨丟給了共產黨。老朋友何香凝等人,替陳碧君求情,想要共產黨人放了她。共產黨答應了,但需要陳碧君籤一個認罪書,陳碧君堅持不籤,她說,南京汪政權的每一寸土地,都不是汪先生出賣的,他們不是賣國賊。

這話當然也不錯,的確汪偽政權的轄境,沒有那塊土地是汪精衛他們賣給日本人的,都是抗戰中淪陷的。但是,沒有出賣國土,不等於汪精衛他們就沒有罪過。在侵略自己國土的侵略者沒有放棄侵略之前,跟侵略者合作,作為執政的國民黨副總裁,這本身就是投敵行為。無論有怎樣的理由,都無法為其開脫。汪精衛是國民黨領袖級的大人物,不是淪陷區的鄉紳,鄉紳為了讓鄉里少受一點禍害,跟日本人合作,其實是可以理解的。而淪陷區秩序恢復之後,那裡的民眾,包括一些商人,一般公務人員,依舊做自己的買賣,上自己的班,其實也無可厚非,總得讓這些普通人吃飯吧。但是,汪精衛作為國家的領袖級人物,這樣做是絕對不行的。在民族國家體系沒有崩解之前,跟侵略者合作的行為,就是投敵賣國,行為跟法國的貝當,沒有本質的區別。

當然,汪精衛這樣做,倒未必是從一開始就安了投敵的心。他這樣做,跟他對形勢的判斷有關。他在抗戰爆發前,就是低調俱樂部的領袖。他認為按實力對比,中國絕對打不過日本,這也沒大錯。但是,中國幅員遼闊,迴旋餘地大,戰爭爆發,可以利用空間換時間,與日本週旋。等待國際形勢的變化,只要日本跟英美髮生衝突,中國就可以搭便車了。汪精衛只看到前面,卻不相信後面的事兒有可能變成事實。這樣的形勢判斷,使得汪精衛傾向於接受只能跟日本妥協,才能避免中國徹底毀滅的看法。

然而,全面對華開戰之後,其實日本政府包括一部分的軍方人士也很糾結。佔領了大片的中國土地,但是,日本所需要的最重要的兩種戰略物質,石油和富鐵礦石中國卻沒有。跟中國打仗,越是投入多,資源消耗越多,卻無法補充。由此引發的日美關係的緊張,直接危及這兩種戰略物質的供給。那個年頭的戰爭,就是打鋼鐵,打石油,再在中國的泥潭中陷下去,對日本是相當危險的。所以,日本政府一直在尋求跟中國講和,也好抽身。其實,在汪精衛開始他的“和平行動”之前,蔣介石也在通過德國大使日本人接觸。但日本人跟蔣介石談不攏,轉而找到汪精衛。日本政府方面,給汪精衛開出的條件相當誘人,只要承認滿洲國,他們可以退出山海關之外,也就是說,抗戰以來的淪陷區都退還了。當汪精衛的人拿這事兒問深諳日本的周作人時,周作人認為,日本政府的承諾不可靠。但是陳碧君卻認為靠譜,而陳碧君對汪精衛的影響力,是人所周知的,於是,汪精衛就一步步上了賊船。

對於蔣介石來說,自始至終,他都不能說不了解汪精衛的行動,但是,他卻沒做什麼阻止這個老搭檔。在國民黨內,蔣介石的實際聲望,始終遜汪精衛一頭,辛亥革命的時候,汪精衛因刺殺攝政王而名滿天下,蔣介石才是陳其美的一個馬仔。汪精衛的離開,也許正中蔣介石的下懷。汪精衛出走河內時,軍統派人去暗殺,卻犯了非常低級的錯誤,像是在在趕他們走,越早去上海越好。

而到了上海的汪精衛,卻發現日本人變卦了。侵略中國,原本就是陸軍少壯派軍人鼓搗出來的。而日本的文官政府,根本管束不了軍人,陸軍少壯派軍人,當然不肯把吃進嘴裡的鴨子吐出來。於是,原來的承諾,就變成了一張廢紙。原來跟著汪精衛的陶希聖和高崇武,就此退了出來。到了這個地步,如果汪精衛從此罷手,雖說生命會有危險,但名聲肯定是可以保住的。然而,人犯大錯,每每是小錯積累起來的。沒有了後路的汪精衛,決定毅然決然地走下去,把自己的投敵坐實。由此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一點也不冤枉。原本,在汪精衛出走之前,跟龍雲等地方實力派是有聯繫的,如果日本真能兌現原來的承諾,龍雲的跟進,也是可以期待的。但是,日本人一旦變了卦,龍雲也就別指望了


猴子軍師


我感覺他根本沒法想,在日本戰敗11個月之前他就已經死了。

死因是舊傷復發,無力救治。

這個舊傷,是抗日戰爭爆發之前,一次汪精衛參加會議,本該去的蔣沒有去,會議結束的時候眾人合影,遠東暗殺之王王亞樵派人暗殺蔣,看蔣沒來就給了汪三槍就跑了……

汪精衛在鬼門關走了一遭,更怕死了,問題是子彈還沒取出來,折磨了汪精衛許多年,最後沒救過來。

日本戰敗前11個月他死了,戰敗前12個月他基本神志不清了。

當然他在日本要戰敗的時候肯定聯繫過重慶,估計也想過流亡,但是估計日本阻止了。

一開始上了賊船,能那麼容易下來?


引刀成一塊,不負少年頭?

笑話而已。


歷史區總柴


日本快敗的時候,汪精衛病的就快不行了,那時候他早就後悔絕望了,還沒等到日本投降就客死在日本他鄉啦。傳說是在日本治療的時候被日本人毒死的。他的墳墓被老蔣刨了,屍體挖出來的時候渾身發黑,被火化後用吹風機把骨灰吹向了天空,也許那是他最好的歸宿啊!

兆銘兄為啥要當漢奸賣國賊呢?


是因為他人生扭曲的雙重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

十四歲的時候汪精衛(汪兆銘)跟從兄長汪兆鏞來到樂昌,因為過往兩年內母親和父親相繼離世,而兄長要去樂昌赴任師爺,於是隨往。 兩年間接踵而來的喪親之痛對少年汪精衛是不小的打擊與傷痛,偏偏在此時要寄居兄長籬下,兄長比他大22歲,如長輩一樣拘謹嚴苛,而此時汪精衛內心青少年的敏感自卑,外間動盪而拘謹的環境,構成其情緒的反覆與壓抑,讓他在樂昌四年成為性格育成的關鍵時點。 這種複雜的情感與性格,對於文人而言是大幸,但從政的話則徒增險惡。
其後,汪精衛的走向喜劍走偏鋒,國共合作時,汪精衛比誰都更親共,一度被國民黨黨內右派責難,但到了國民黨清黨之時,汪精衛則表現得比誰都反共,鎮壓也更加血腥;日軍侵華後,蔣政府與日本保持邊打邊談的態勢,而汪精衛作為《總理遺囑》執筆,曾以為是孫文當然接班人,但面對蔣連同江浙財團步步緊逼打壓而節節敗退,始終欲爭龍頭而不得,與蔣的私怨,過分的自重,與對形勢的誤判,讓汪精衛選擇了一條“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投日不歸路,但汪精衛優柔寡斷的性格缺陷,不僅敗在關鍵時候採用霹靂手段的蔣介石手下,也被不斷膨脹的日本軍國主義者出爾反爾繼而牢牢操控,被蔣逼走的蒼涼感,被日本人欺騙的挫敗感,做傀儡的無力感,深重陰鬱的情緒,其實自政權成立起開始瀰漫,李安導演的《色戒》恰恰就是真實反映了當時南京偽政權治下的心理實況。


南湖燒窯匠


汪精衛死的時候是1944年11月,那個時候中國戰場日本還是佔據絕對優勢的,中國軍隊處於完全的守勢,而且國土淪陷到只剩西部幾個省份,那時候他不會認為日本已經到了快戰敗的時候。

再看全球戰場,歐洲西部英美盟軍諾曼底已經登陸,蘇聯戰場斯大林格勒戰役也已經打完進入反攻,德國開始顯露敗績。但日本呢?在東半球,1944年9月美國開始試圖收復菲律賓,次年2月麥克阿瑟才重返菲律賓,這個時候日本才算是快敗了,但這時候汪精衛早已經死了。

汪精衛很有意思的一點是,他在《最後之心情》(是不是汪精衛自己所寫,我很懷疑)裡,說自己堅信日本會失敗,中國不會滅亡,自己之所以與日本人合作,成立南京政府,是為了保全人民。

我猜測,如果汪精衛活到了45年,肯定是會後悔的,就像韓國電影《暗殺》裡,投靠日本的廉碩晉被全智賢追殺的時候,他說:誰能想到日本會失敗呢?


漁樵侃史


我曾經回答過一個有關汪精衛的問題,萬萬沒想到,被很多人稱之為“漢奸”。我在之前那個問題說過,我不想為汪精衛洗白,更沒有必要為他洗白。我只是想還原一個真實的汪精衛。可笑的是,有人問我,“還原真實的汪精衛有什麼用?他是漢奸就是漢奸”。這個回答實在好笑,那我大可以問,那你看去看歷史有什麼用?還不如去看抗日神劇,裡面的一個個漢奸全部都是沒有人性,出生就是漢奸的人,那看著八路軍一槍突突好幾個豈不是更過癮?胡適說“歷史不是認人打扮的小姑娘”,看歷史的目的,是看歷史中真實的人性以及人類走過的那些彎路。

好了,言歸正傳,來說說汪精衛晚年的心境。我不得不再次強調,不管汪精衛成立“汪偽政權”有什麼高尚的打算,但歷史事實證明,他的確是被盯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汪精衛作為中華民族的罪人本無可非議。但是我們仍舊要了解汪精衛在成立“汪偽政權”之後的所思所想,給後人以借鑑。

汪精衛是死於1944年11月10日下午4點,現在網上很多人說他是被日本人殺害,只是因為他最後死在日本,所以很多人都有此猜測。汪精衛的死因完全是因為1935年被人刺殺,傷口感染所致。當然,間接原因是因為汪精衛晚年鬱悶悲苦的心境。

汪精衛之所以投降日本,完全是他天真的幻想,他覺得可以以此來與日本討價還價,最後達成保存國家實力的目的。汪精衛其實早就料到自己會被罵成賣國賊,他曾經說,我“要經常不斷的被罵為賣國賊,漢奸。但我已經做了捱罵的思想準備。我所盼望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日本的政策能按與我們約定的那樣,在中國廣泛宣傳……我們在那個時候,才能與抗日的青年們見面,互相笑著說明以前各自所走的不同的道路,一切都是為了落後的亞洲的繁榮”。

可是,令汪精衛萬萬沒想到的是,日本人並沒有按照他的意願與自己談判,汪精衛所希望的,自己成立的政府要絕對自由,保持“青天白日旗”不分裂政府的主張,遭到了日本的拒絕。因此,汪精衛心中異常悲苦。他曾經說,我已經喝了毒酒,即使現在不喝,我也將必死(大意)。

因為汪精衛是1944年去世的,那個時候,日本還沒有投降。不過當戰爭到持久戰階段的時候,汪精衛及其周佛海等人,就已經預料到了日本必將失敗。因為汪精衛晚年留下的資料比較少,我們只有從周佛海的日記中揣測一二。周佛海曾在日記裡感慨,他和汪精衛都感到前途渺茫。他們錯誤估計了日本強大的軍事實力,也把中國的戰鬥力估計得過低。當然,更沒有想到美國會介入戰爭。“一念之差,百劫不回!”汪精衛在去世前,曾做過一首詞叫《金縷曲》,頗能反應他的心境,裡面有“我亦瘡痍今滿體,忍須臾,一見欃槍掃。逢地下,兩含笑。”這裡既說的是他的身體狀況,更是他痛苦後悔的心境。


兮兮說事兒


汪精衛身上有不成熟文人的影子!情緒激昂的時候可以“引刀成一塊,不負少年頭。”當情緒低沉的時候,面對失敗各種逃避,各種沉淪!

汪精衛很帥,民國大帥哥之一!汪精衛很有才華,作為總理遺囑的撰寫人,其名望之大,風頭之盛!幾乎就是欽定的總理接班人!但是一切錯誤的根子是當他從北京回到廣州的時候註定的,因為他遇到了另一個人蔣中正!而這個以總理追隨者自居的人,對他是畢恭畢敬!讓汪精衛錯誤地認為這個人將是自己最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一文一武,雙劍合璧!所以他們通過廖仲愷被刺事件用了陰謀的手段,掃清了胡漢名和許崇智這兩塊攔路石!當蔣中正把自己的蘭譜遞給汪精衛,想與汪精衛結拜的時候,汪精衛的夫人那個南洋富商千金,毒辣地眼光證明了其正確性,堅決反對!當所有攔路虎都掃清後,汪精衛還做著自己是黨的領袖的美夢。而“中山艦事件”爆發後,蔣介石成為最大贏家的時候!汪精衛選擇了逃跑,躲避!那一刻開始汪精衛沉淪了!

汪精衛再出山的時候,就只能選擇被動與蔣中正合作!但是這口氣是 永遠出不去的。接下來的幾乎所有時光,汪精衛都在和蔣中正鬥法!選擇投靠日本人的時候,是因為日本人承諾可以讓他當元首。而這是賣國,自己可能成為賣國賊,他卻絲毫沒有引起重視!先是逃到雲南,後來又逃到緬甸,

蔣中正的勸歸信不可以說沒有民族大義,不可以說沒有真心實意!但每一封勸歸信在汪精衛的眼裡都是諷刺!都是把汪精衛推向日本人更近一步的石頭!最後汪精衛還是投入了日本人的懷抱!

或許可以理解汪精衛,因為之前在華北的時候,宋哲元、張自忠也曾經不顧中央的一封封勸阻信,還和日本人談判,夢想著讓渡一點點權力,避免戰爭。但是當日本人的真實意圖暴露的時候,張自忠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證明了他維護國家和民族的決心,證明了自己不是漢奸!那麼汪精衛或許算是被日本人騙去的 。但是軟弱的他還是逃避現實,做了一個大漢奸!

汪精衛的出逃影響大於他出逃的實際意義。因為作為黨和國家名義上的二把手,在抗戰最為艱苦的時候,在人心喪亂的時候,你的出逃,影響了一大批中國人,嚴重削弱了中國抗日的決心!所以這個損失是汪精衛在偽統區,無論做多少努力都無法挽回的!和蔣中正比權謀玩權術,你技不如人,要麼認命,要麼離開政界!可是汪精衛卻要拿國家命運去對賭,這種案認誰都翻不了!

當日本侵華失敗的二十多年後,香港報紙登了一篇《最後之心情》,傳說是1944年汪精衛的口述。真假難辨!“今銘在寧六年,明知日方將敗,而仍繼續以之為對象磋商者,則以國事雖有轉機,尚在逆水行舟”有人說這是汪精衛後悔了。個人認為其實不然,“此恨綿綿無絕期!”在他的潛臺詞裡,“今兆銘冒此天下之大不韙,投敵與介石一博,無奈仍勝利無望,將要敗北!此大恨也,不瞑目也!”


炒米視角


嘗試站在汪精衛的立場上,日本快要戰敗時,他大約一是為國家慶幸,二是為自己悲哀吧。

汪精衛的身份是叛國的漢奸,這個無可洗白。不過,個人覺得汪精衛身為國民黨副總裁,他之所以投靠日本,除了為個人的地位權勢外,大約也確實有“按我的方法才能救中國”的想法吧。

年輕時的汪精衛,也曾是謀刺滿清王爺,不畏死亡的熱血青年。此後他作為孫中山的助手,一直是國民黨高層。在七七事變前後,他還是很積極地呼號抗日。他投靠日本的時間,是在1938年,正值抗戰防禦階段向相持階段轉換,當時日軍氣勢如虹,一年時間已經吞下了中國半壁江山已經打下了武漢,可以說氣焰囂張。而汪精衛本身文人氣息太重,歷次和蔣介石的鬥爭都是沉不住氣,不敢直面困難,所以才被蔣介石排擠邊緣化。現在,他老毛病又犯了,覺得日本這麼厲害,我們打不過嘛,還是投降可以保全民族血脈。

也別光怪他了,就現在頭條上,還有不少人叫囂,認為西安事變逼蔣抗日錯了,因為當時敵強我弱,打不贏,打起來一年丟了半個中國,還不如跟以前一樣慢慢一個省一個省送。你看,在日本鬼子已經被打敗70多年的今天,還有人這麼說,當時汪精衛又沒開穿越眼,他害怕求和也不是啥怪事吧。

閒話少說,汪精衛唯一沒想到,過去他對蔣介石退讓、躲避、妥協是黨內鬥爭,如今他對日本人妥協、求和、投降卻是民族大節。總而言之,他心甘情願趟進了這糞坑,就得做好這方面覺悟——當然,也有人說,這是蔣汪二人的合作。一個留在同盟國陣營,一個去軸心國陣營,這樣不管那個陣營勝利,中國都可以當戰勝國。

總而言之,到1944年,盟軍勝利可以說大局已定。中國已經和英美結盟,那麼未來可以以勝利者的身份走進戰後世界。這一點,我覺得汪精衛甚至可能還有些高興,但另一方面,他也明白自己的路走到了頭,必將遭到民族的審判,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對一個政治人物而言,這也是可悲可怕的命運吧,可能比死還可怕。這樣一想,他在日本投降前死於日本醫生之手,對他到算是比較好的結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