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枝屑代料栽培香菇技術

枇杷枝屑能代料栽培香菇?香菇代料栽培技術具有周期短、產量高、收益高等優點,但是香菇栽培原料多以樺木櫟、青岡櫟等硬木木屑為主料,嚴重影響了非林區可持續發展,因此為了開發新的香菇栽培原料,福建省開展以枇杷枝屑為主要培養料進行代料栽培香菇,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現將該技術技術如下。

1、原料加工

收集當年修剪的新鮮潔淨、無黴變、無汙染枇杷枝,用1.5kw的切碎機可加工木屑800~900kg/h,將切碎機刀口調整到適當位置,使木屑顆粒控制在長0.4~0.5cm、厚0.2~0.3cm範圍內。

2、季節安排

在當年3月份製作母種,4月中下旬製作原種,在6月中上旬製作菌棒,在9月上旬移入大棚進行脫袋排菌棒,轉色。9月中旬陸續出菇,第二年5月中下旬出菇結束。

3、菌種選擇

選擇優質、高產、耐儲運、商品性好、適應市場需求的中高溫品種,比如說“香菇808”“香菇939”等。

4、菌種製作

母種、原種按常規方法制作。

5、拌料裝袋

拌料配方:枇杷枝屑60% 、雜木屑20% 、麩皮18% 、石灰1% 、石膏0.5% ,紅糖0.5%,將這些拌料採用簡易機械拌料,使之做到原料與輔料混合均勻、乾溼攪拌均勻、酸鹼度均勻,pH值調至 6.5 為宜。同時採用17cm×55cm×0.005cm 的聚乙烯塑料袋,將拌料裝袋機裝料,封口機扎口,並檢查料袋是否有破損。

6、滅菌接種

採用常壓滅菌,先將溫度升到100度3-4小時,保持10-12小時後停火燜3-4小時,溫度降低到60度後出爐自然冷卻。等料溫降到25度時即可接種。接種前,先將消毒好的接種室內接種,專人在料袋側面打4個接種孔或雙面打5個孔,專人將菌種點入接種穴,專人對接種好的料袋套1個外袋, 規格為24cm×60cm×0.005cm的聚乙烯塑料袋,裝入後扎牢。

7、走菌管理

接種後將料袋移至走菌室,採用“ # ”型或“ △ ”型進行堆碼,每層 4~6 袋,每堆 8~10 層,在行與行之間預留 40~50cm 寬過道。將溫度控制在20-25度,溼度控制在60-70%,適時通風。接種第5天后,每隔2天通風10-20分鐘,接種第15天后,每天通風15-30分鐘,接種第30天后,每天通風60分鐘,直到菌絲長滿料袋。

當接種穴菌絲圈長到 3-5cm 時,鬆開外袋口進行增氧;當菌絲圈長到 8-10cm時,脫掉外袋,進行第 1 次刺孔增氧。當接種穴菌絲相連時進行第2 次刺孔,孔深 2cm ,方法同第 1 次。 當菌絲滿袋後進行第 3 次刺孔,菌棒數量較多,可採用菌棒刺孔機刺孔60~80 個,孔深 3cm 。菌絲滿袋後, 菌棒達到生理成熟,具體表現為:表面菌絲起蕾發泡,呈瘤狀凸起, 局部出現紅褐色斑點, 開始有黃色水珠出現,用手壓菌棒有彈性。

8、菇棚搭建

採用竹子、鋼筋等搭建長寬高為 15m×5m×3m的菇棚,棚外搭好塑料薄膜並覆蓋草簾或遮陽物,同時棚內要備好通風、噴水設施,便於通風換氣以及控溫、控溼。採用層架式出菇方式, 每棚可搭 3 個床架, 床架高 5層,層間距 30cm ,底層離地面 20cm ,床架寬 80cm ,可排放 2 個菌棒,床架與床架間留 1m 寬過道,這樣有利於排放菌棒和採菇。

9、出菇管理

當菌棒達到生理成熟時要移入菇棚分層排放,期間溫度要控制在18-24度,相對溼度控制在85%,適當通風,給以一定的散射光,促進菌棒轉色。當轉色達到 80% 以上時,即可脫袋。菇蕾分化出以後,溫度要控制在18-20度,相對溼度控制在85%,適時適量通風,並給以一定的散射光。同時每潮菇採收後,要剔除菇柄、死菇蕾,重新催蕾,進入出菇管理。

10、採收加工

當香菇菌蓋直徑5-88cm菌蓋生長將要開傘時,就要及時採收,採收時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菇柄基部旋動輕輕拔起,並輕放週轉筐裡,及時運到冷庫4度低溫保存,然後再根據市場需求標準分選銷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