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嗎?為何腐敗透頂的清政府還能留下960萬土地?

靜夜史


清朝在滅亡之前,何止留下了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在當時外蒙古還牢牢掌握在清朝手裡,清朝所失去的領土,大部分是和沙俄有關,八國聯軍瓜分中國的時候,清朝動用一切手段,花費白銀以億兩計,最後總算是避免了大部國土被分割,但,臺灣被日本侵佔,青島成為德國的“治外土地”,香港名義上被英國“借走”,雖然與泱泱大清國相比這點土地都不算什麼,但割去的土地可都是大清國的心頭肉啊。



大清帝國雖然保住了蒙古,但對於虎視眈眈的正處在鼎盛期的沙皇俄國顯然沒有太多的應對策略,對俄國的一再示弱和妥協,最終的結果就是痛失大片的領土。在近50年的時間裡,中俄先後簽下《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同治三年,1864年)、《塔城界約續約》(同治八年,1869年)和《伊犁條約》(光緒七年,1881年)不平等條約,分別割佔中國大西北以及“唐努烏梁海西北部十佐領”之地(現分屬蒙古、俄羅斯圖瓦共和國),總計70多萬平方公里。《中俄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把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100萬平方公里土地割讓給俄羅斯帝國。17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清朝立國276年來最大的國土損失。



此外,1842年中英簽訂《南京條約》,清朝割讓香港,1860年中英又簽訂《北京條約》,清朝割讓香港對岸之九龍半島。

1874年簽訂《中日和約》,清朝承認琉球王國獨立,琉球不久即為日本所吞併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慘敗,被迫與日本簽訂《中日馬關條約》,中國放棄對朝鮮王朝的宗主權,割讓臺、澎列島給日本

清朝自乾隆統治後期國家已有衰敗跡象,自道光起,兩次鴉片戰爭道光皇帝表現的還是頗有骨氣,雖敗猶榮,但俄羅斯帝國所實行的東進策略讓清朝北方邊境變得的岌岌可危,咸豐、同治年間南方太平天國起義,半壁江山差點不保,因此對俄羅斯帝國的不斷侵襲只能採取妥協方式,北方大片領土的丟失清朝難逃喪土失地之責,相比之下其他列強所佔之我國領土還不及俄羅斯侵佔的十分之一。

大清帝國最巔峰時期共有領土1318萬平方公里,至1911年清朝滅亡前,計有領土1144多萬平方公里,近百年時間清朝共計喪失174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大國布衣


首先要更正的是清朝後期喪權割地後留下的領土並不是960萬平方公里,而是110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秋海棠

尊重歷史客觀講來,清朝初期和中期是中國國力達到有史以來的鼎盛時期,極力開疆拓土達470多萬平方公里,雖然有著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外蒙古在中華民國時期喪失,但是剩餘的領土仍達1100多萬平方公里。

那麼,我們印在腦海裡孱弱的清朝是如何創造這一奇蹟的呢?我把它歸結為四點原因。

一: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西老城)建立後金,率先脫離了明朝的統治,隨後明軍多次出擊後金,但提前得到情報並且做好萬全準備的後金以少勝多,將明軍各個擊破,從而使明朝漸漸處於被動局面。天命六年(1621年),努爾哈赤率重兵先後攻下瀋陽城和遼陽城。

此後,皇太極固本維新,對政治、經濟、民族、八旗等多方面的改革,並取得了巨大成效。同時皇太極設立八旗漢軍,創建重(zhònɡ)軍,這才使得皇太極即位不到十年就統一了整個東北。

皇太極

隨後皇太極對蒙古各部使出渾身解數,由於蒙古眾多部離心離德,最終在皇太極親自進行的最後一次征討戰中,林丹汗勢力分崩離散,而後漠南蒙古被併入後金版圖。直到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在瀋陽改國號“金”為大清,改族名為"滿洲",這才正式開始了滅明的戰爭。

順治元年(1644年),李自成率清軍入關,統一中國。順治十八年(1661年),玄燁8歲登基,次年改元康熙。14歲開始親政,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成年後先後平定三藩、收復臺灣(鄭氏臺灣)、親征噶爾丹、驅逐沙俄侵略軍。還以尼布楚條約確保清王朝在黑龍江流域的領土控制,創立"多倫會盟"以聯絡蒙古各部。

可以說康熙帝在位時期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局面。然而後來居上的雍正帝、乾隆帝更是讓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從而使大清帝國達到了有史以來的鼎盛階段。

康熙親征

清朝初期和中期已經栽種了一片大森林,所以後期的清政府才能乘著涼大肆揮霍。

二:清朝享國276年,時間很長。

如果是從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算起的話,到1912年宣統帝下詔退位也是有296年的歷史了。在這近300年的滿清統治下,不說其他的,至少民族的大一統意識思想在不斷地加強。

各個地方的百姓早已認定彼此是一個國家的人,強烈的民族歸屬感得到認同。從而在後來分割領土的時候,也是心不甘情不願地勉強妥協。但遭到列強侵佔地時候,人民還是會極力反抗,誰也不想把自己地家拱手讓人。 正是如此強烈的民族歸屬感和民族認同感,讓孱弱的清朝還存留著堅守自己家園的原則。

三:清政府雖腐敗無能但也有原則地守護疆土

早在《璦琿條約》簽訂後,黑龍江將軍就上奏朝廷,希望向東北移民,藉以維護祖國領土的完整。到丁戊奇荒後,為了分流人口壓力,大批中原人前往關外謀生,直至清朝結束,這裡已經擁有上千萬人口。毫無疑問,人口的增加,讓東北能不像外興安嶺地區一樣被沙俄輕鬆吞併。

面對阿古柏對新疆的侵略,以左宗棠為首的主戰派勇於向侵略者亮劍,英勇奮戰,最終保障了新疆主要領土的安全。與此同時西藏人民的反英鬥爭以及太平天國運動中對西方列強的打擊,讓西方人深知,通過武力分裂大清是不可能的。所以才將大清扶植成半殖民地半封建政府,以此來維護自己的利益。所以大清上下的努力也是不可缺少的。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四:外部原因——列強在瓜分的過程中利益衝突帶來的矛盾

說句好聽的,我們中國地大物博,如黃金的土地吸引了大批列強前往中國挖掘寶藏。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大英帝國,日本,美國等等諸多國家,在中國的領土上大顯身手。

爭做中國的債主,搶奪路權礦權,爭相開廠,劃分"勢力範圍"等等手段讓中國人民疲憊不堪。但正是這樣互相競爭的瓜分手段引起了列強不同國家之間的利益衝突,從而上升為不同國家之間的矛盾,這才使得清朝割地後能倖免“960萬土地”。

文(:姜樂樂


史之策


這個問題我早就回答過了,清政府給後世留下的是1100萬平方公里的主權領土以及法統,畢竟不管是民國政府還是共和國政府,都強調過繼承的關係。袁世凱在《中華民國約法》當中就主張,中華民國之疆域,繼承自前帝國。當然,不止袁世凱這麼說,孫中山、蔣介石都持此種觀點,而共和國政府也持這種觀點。


外交部駐港公署已經說的很明白了:中華民國政府取代
清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又取代中華民國政府,這只是國號變更,國家主權和領土沒有改變。這已經說的很清楚了,清朝奠定了現代中國的主權。

當然,很多人不理解主權是什麼意思。如果用大實話來解答,主權就是一個國家獨立意志的象徵。如果一個國家喪失了主權,那也就意味著這個國家已經滅亡。而且,這個主權必須要獲得國際上的普遍承認,比如說臺灣問題,國際社會就普遍承認共和國政府對臺灣地區擁有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能夠代表包括臺灣人民在內的中國合法政府。

說到底,這個主權從哪裡來的,就是從清政府繼承來的。清政府在同列強的對抗過程中,將模糊的征服王朝疆域升級為帝國主權領土,讓中國以一個主權國家出現在國際舞臺上,這就是清政府對現代中國不可磨滅的功績。這並不是因為清政府倒臺就可以抹煞的,否則不管是民國政府還是共和國政府都會強調國家主權的繼承關係,這是清政府為這個統一多民族國家留下的政治紅利。

而且,我們還要了解一個概念,中國一詞古今異義,在古典時期,她有三個含義。第一,就是地名,意思就是中原,否則的話也不會有中國當敗吳當復這句民謠了,而且朱元璋還曾經說今天下之英雄據吳蜀之地而與中國抗衡;第二,中國一詞也是國都的代名詞,比如說詩鬼李賀那句李憑中國彈箜篌;第三,則是古典時期征服王朝的美稱,其含義類似於今天偉大的祖國

只不過,歷史到了清朝,中國二字的含義也發生了變化。清朝使中國的含義脫離了之前狹隘的範疇,擴大了中國二字的概念,第一次把中國一詞涵蓋了王朝治下的全部疆域和人民,到了鴉片戰爭以後,中國一詞則成為了這個國家的國號。出水的致遠艦瓷盤上,就鐫刻著中華帝國的字樣,

The Imperial Chinese Navy

而且,清政府的國書上,也不乏中國二字。

當然,有些別有用心的人肯定會不承認的。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如大家所說,首先更正一下,清政府留下的並非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而是1100萬,因為這其中少算了二戰中雅爾塔會議被徹底割走的外蒙古。

晚清時期,腐朽沒落、已徹底失去民心的清政府在列強的侵略下,被迫割讓了高達1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全國各地更是遍佈列強的租界、殖民地和勢力範圍,但在清朝滅亡之時,依然還是留下1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為什麼清政府還能留下如此大的土地呢?是因為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嗎?

清末被沙俄侵佔的中國領土

當然不是,這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沒有什麼關係。例如,當時與被稱為“東亞病夫”中國相對應的,是位於西亞的“西亞病夫”奧斯曼帝國,就是最好的例子。奧斯曼帝國的疆域也並不小,更是橫跨了歐亞非三大洲。

全盛時的奧斯曼帝國

但奧斯曼帝國倒下之時,幾乎被列強徹底肢解,其領土只剩下如今的土耳其一隅之地。由此可見,國家滅亡之時留下的國土,與國家大小並沒有必然的聯繫,更不存在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的情況。一旦國家任人宰割,即使再大的駱駝,也只會讓列強多割下幾塊肉罷了。

被列強瓜分的奧斯曼帝國

清亡之後,中國仍有如此大的國土面積,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中華民族的“大統一”思想和民族強大的凝聚力。自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後,尤其在漢武帝之後,大統一的思想就深入人心,成為每一個真正中國人根深蒂固的思想。即使中國短暫的陷入了分裂,上至軍閥下至普通平民,所有人都堅定地認為中國必將重新統一。

秦統一六國

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因此,即使近代中國遭受了從未有過的列強侵略,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屈辱,腐朽沒落的清王朝也不斷的出賣國家利益,但這依然不能阻擋每一箇中國人嚮往統一,維護統一的決心和本能。

第二,得益於如左宗棠等在國家危機時刻站出來的民族英雄。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中,遭遇了無數危機,而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延續傳承,所依靠的,就是在無數次危機時刻湧現出的前仆後繼的民族英雄。

左宗棠

清朝末年年間,中國並非沒有發生過分裂的危機。而位於西北的阿古柏入侵新疆,就是其中最大的一個危機。阿古柏在沙俄和英國的支持下,侵入中國新疆,並實際將其佔領。中國高達1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臨著徹底失去的危險。

而清王朝的統治者如慈禧太后和李鴻章等人,卻主張放棄新疆。在此危機時刻,左宗棠挺身而出,他據理力爭,抬棺入疆,率領湘軍子弟克服無數艱難險阻,最終收復新疆,使得新疆這塊兒佔到1/6國土面積的土地,最終迴歸的祖國的懷抱。

左宗棠收復新疆

其他如關天培、林則徐、馮子才、鄧世昌、左寶貴等等民族英雄,都在列強侵略中國的過程中奮起抵抗,使列強感受到中國人民的堅定反抗意志和侵吞中國所要付出的巨大代價,從而保全了中國領土的大部完整。

第三,祖國仍能保持統一,至少形式上的統一,還要歸功於民國時期的各個軍閥和地方統治者。雖然這些軍閥佔據一方,作威作福,不斷掀起混戰,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損失,但是在維護祖國統一方面,他們依然有其貢獻。

袁世凱

例如袁世凱曾設立塞北四省和西康省(當時是特區),維護了邊疆穩定。辛亥革命後,四川第一任都督尹昌衡曾率部收復西藏,維護了祖國的統一。還有如宣佈改旗易幟的張學良、楊增新,國民政府領袖常凱申等等,都對於祖國的統一有一定的貢獻。而正是這些人的共同努力,最終維護了祖國的大部統一。


鳶飛九天2018


清政府能夠留下這麼多土地,其實得益於北洋政府中部分軍閥的強硬,可以說這和清政府沒有多大的關係。因為清政府同明朝一樣,只是確立了所謂的宗藩制度,也就是隻是一些地區的宗主國。像明朝時期,大明的附庸國包括新疆、西藏、滿清、朝鮮、越南、緬甸、蒙古等。這些都是宗藩制度下的一種君臣關係。

而滿清的話只不過是同樣推行了一遍這種宗藩制度罷了,當年滿清入關之後,西藏、新疆、越南等地都不臣服,不得已滿清只好發起多次戰爭來平定。最後又重新確立了這種宗主國地位,但是有一個地方確實失去了的了,那就是東南亞那些群島國家,像菲律賓在明朝時期一直保持著三年朝貢,即便是被西班牙殖民之後也是如此。

所以說這些土地其實是幾千年來漢人經營的產物,在漢朝時期我們便開始同西域各國又接觸,並且還設立了不少的統治機構。到了唐朝的時候,李世民更是被認可稱為“天可汗”。這些都說明了當年漢人就早已經開始對西域各國實行文化交流,還建立了一定了統治威望。

滿清最大的功勞應該就是東北三省了,不過東北三省若不是滿清割據,其實也不至於成為域外之地。滿清趁著中原內亂,率兵入關竊取正統,如此得國不正的一個朝代,有什麼臉面來輕易談論其開疆拓土的功績。清末面對列強的強取豪奪,慈禧出賣國家主權以鎮壓漢人起義,面目可憎也!


小司馬遷論史


在領土和民族利益面前,是沒有“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種庸俗的說法的,按照俄羅斯總統普京大帝曾經說過的一句話:“俄羅斯的領土很大,但沒有一寸是多餘的!”(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換句話說,中華民族的領土很大,好東西很多,也沒有一寸領土一分利益是多餘的,怎麼能有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的俗詞爛調呢?領土、資源以及各方面的利益,不是瘦死駱駝殘餘的渣渣。

每一寸土地每一分利益都十分寶貴,都是老祖宗留下的最寶貴財富,中國的領土多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是千古一帝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等等這些雄才大略的先人一寸寸打下來的、一分分爭過來的,誰要是弄丟一寸、浪費一分,那就是賣國賊,而且是板上釘釘的賣國賊!

領土範圍是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繁衍的基礎,空間越大,在世界民族之林的生存狀態就會越好,在領土這件事情上,不能用自私自利來衡量,不能說我的多,你都沒有或者說你的不好!


在核心利益方面,只有利益,沒有朋友,即使戰爭流血,也不可能在領土問題上讓步,當然,像晚清的極端例子只是個意外,但是這種意外不止是晚清政府的專利,前朝也有。

當一個弱政府沒有能力看護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的時候,就會有別人覬覦你的領土,惦記你的利益,這都是正常的社會興替規律,當然,面對外族入侵時,的確是要骨頭硬一些、血氣方剛一些。

而不是骨頭軟一些,膽氣少一些,這也是晚清政府被人詬病的原因所在――太慫,慫到了土裡,只知道一個“讓”字,為了獲得苟延殘喘的空間,把領土讓出去、把稅收讓出去,說實話,沒了這些東西你還是個合格的中央政府?你還能代表生活在這篇領土上的老百姓?

清政府在奠定近代領土範圍方面的確“居功至偉”,9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的確有清政府的一份功勞,尤其是他在西南、西北地區設置正式的機構建制。

但絕不能說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因為沒有誰是駱駝誰是馬,只有寶貴的領土和一時不堪的晚清政府!


歷史三日談


我很討厭有些滿遺清粉用“清朝留給後世1100萬”的邏輯自居,而對明朝卻稱只繼承了350萬,多大的懸殊啊……好像明朝的宗藩體系遺產不是遺產似的,說實在的連滿清的龍興之地都是明朝的土地還不要臉的說只繼承了350萬。按清粉的邏輯,滿清滅亡時那些宣佈獨立和不受控制的省份是不是也跟滿清無關了?民國只直接繼承了滿清一個紫禁城?我這麼說清粉們會同意嗎?呵呵,可見清粉們都是個什麼嘴臉。

明朝鼎盛期的疆域


龍拳舞秀


清朝是疲憊的駱駝,但絕對不是死駱駝。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實力吞併清朝。太平運動,清朝拼了人口減少1億,花了14年時間也鎮壓了,很多人不瞭解歷史,不懂的爭霸戰與生死之戰的區別,太平雖然是內戰,但也是生死之戰,大清全民皆兵,湘軍淮軍,保家衛國。清朝對外戰爭,那些都是爭霸戰,都是為了利益。就算戰敗清朝還是清朝(假如列強想吞併清,將會全民皆兵,像抗戰一樣,要知道清末與抗戰只相差幾十年)。

清朝滅亡之後,中國四分五裂。軍閥混戰內戰不斷。民國政府已經經過幾十次地方對政府的討伐,所以才有了攘外必須安內的口號。

一個國家四分五裂,又怎能抵禦日本?

清末洋務運動就已經能造軍艦。漢陽造也是張之洞建立。民國時期連大炮都造不了。買了幾百架飛機被擊毀後就再也沒有錢買飛機。所以說團結統一才是國家富強根本。


達o芬奇密碼


更正一下,清朝給後世的我們留下的,不是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更不是1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作為一個不斷喪權辱國,黑暗反動的政府,清滿清留給我們的,只是對歷史的嘆息和教訓以及還不完的賠款罷了。



先說說關於留下土地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留下和奪取是不一樣的,就像我們共和國推翻了當時的國民黨反動政府,那自然不能說國民黨反動政府給我們留下了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吧?不然置我們革命烈士的鮮血和犧牲與何地?

同樣,舊民主主義革命時代,人民推翻滿清政府,也不能說是滿清留下的,其實滿清什麼也沒有留下,它也不想留,它想的更多的是,繼續騎在中華民族頭上作威作福,只是中華民族沒有再給它這個機會而已。

說什麼留下多少土地的,就是對歷史不負責任。


10月10日,湖北重鎮武昌爆發起義,兩天後,新軍佔領武昌、漢陽、漢口,併成立湖北軍政府,宣佈湖北獨立。 10月22日,湖南新軍在長沙舉義,於第二天宣佈湖南獨立。長沙起義的同日,陝西西安爆發起義,宣佈陝西獨立,商洛、富平等地立即響應。陝西獨立旋即引發河南的清軍猛攻潼關,甘肅亦從西邊發兵鎮壓。並非很穩固的新政權率領陝西人民兩線作戰,保衛了革命成果,創造了戰爭奇蹟。 10月29日,革命者在太原舉事,宣佈山西獨立;同日直隸(今河北)灤州發生兵變,威脅京師。 11月1日,雲南昆明獨立,次日大理獨立,雲南光復 10月22日,江西九江就宣佈獨立,並封鎖長江水面,攔截清朝的軍艦,有效保護著武昌的側翼。但九江搶在省會南昌光復前就獨立,給江西開了個壞頭,各市縣紛紛效仿,江西就此陷入混亂。 10月31日,江西南昌宣佈獨立 11月3日夜,上海起事並宣佈獨立,江南一帶震動。 11月4日,貴陽被革命軍攻佔,貴州宣佈獨立。 同在這一天,杭州亦爆發起義;同日,灤州與太原結成“燕晉聯軍”,但灤州迅速遭到鎮壓。晉軍遂出娘子關討清。 到了最後,一共有十七省宣佈獨立,大半個中國光復。

這是對當時辛亥革命的記載。


也就是說,在滿清政府退位以前,大半個中國已經經過流血和犧牲,回到了人民的懷抱,對此,我們稱之為光復和起義。而不是留給了。再者,很顯然,獨立也好,光復也好,這是國人自己的選擇,和滿清留給後世是無關的。

再說當時的蒙古,由於辛亥革命和各省獨立,清政府正忙於鎮壓無暇顧及,蒙古王公在俄國的策動下宣佈獨立,建立所謂的“大蒙古帝國”清朝駐蒙辦事大臣三多當即逃往俄國領事館避難,這個時候蒙古已經宣佈所謂的獨立了,也就不是所謂的清朝留給後世的把。 直到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北洋政府西北籌邊使兼西北邊防總司令徐樹錚派兵進駐庫倫,以武力逼迫哲布尊丹巴撤治。並在1919年11月,由北京政府大總統徐世昌明令撤消外蒙“自治”及廢止,蒙古才回到祖國的懷抱。

新疆的光復過程稍晚,1912年1月7日,伊犁惠遠城革命黨人楊纘緒、馮特民、李輔黃等人領導的伊犁辛亥革命爆發。經過一夜的激戰,起義軍取得最後的勝利。之後,革命黨人組織了漢、滿、蒙古、回、藏“五族促進會”,宣佈“五族共和”。幾經周折 在12年8月,新疆宣佈光復。

通過以上我們可以看出,清朝滅亡,是人民和革命先烈們通過流血犧牲換來的結果,清政府與風雨飄搖之際,各省全部宣佈獨立,沒有獨立的實際上也不能被清政府控制了,就比如佔據河北幾省的北洋軍閥,清庭當時可以控制的地區,恐怕就剩下紫禁城了。何來清朝留給後世之說?清庭留下的就是中國一個弱國的地位和賠到抗戰前的賠款,這些賠款還被用來武裝日軍屠殺中國人,這就是清政府留下的遺產。


關河南望


應該來說,清朝在建立全國性的政權之後,實際控制版圖面積在明朝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張,包括新疆地區、蒙古地區和臺灣。

明朝中後期,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對新疆和蒙古一帶的控制權,那是屬於蒙古人的地方。實際上,在明朝全盛之時,新疆也只能算明朝的藩屬國,控制力度有限。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之後,後金的統治者對蒙古進行了征伐,控制了蒙古地區。入關之後,經歷了康雍乾三代的戰爭,消滅了西北地區的準噶爾部落,設立了伊犁將軍,將新疆納入了版圖之中。再加上康熙年間鄭氏臺灣投降清廷,臺灣第一次成為了中央政權版圖的一部分。到嘉慶當皇帝之時,清朝的版圖面積達到了巔峰,領土面積達到了1310萬平方公里。

清朝中前期在領土方面確實做出了貢獻,這一點是不能否認的。但是在1840年以後,自鴉片戰爭以來,清廷已經腐朽不堪,丟失的領土也相當巨大。

當時列強不斷的蠶食清朝的領土,其中以沙俄為最,在西北和東北侵佔了160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包括外蒙古,在沙俄的扶持下謀求獨立建國。在南邊,日本侵佔了臺灣,英國也迫使清廷把果敢地區。

這裡必須感謝左宗棠。當年阿古柏在沙俄的扶持下企圖佔據新疆。左宗棠在李鴻章等人主張放棄新疆的情況下,力排眾議,自籌軍費,率領大軍遠征天上,消滅了阿古柏,挫敗了沙俄的陰謀,保住了1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等到1912年民國建立之時,繼承了清朝的固有領土,面積大概是1100多萬平方公里,其中還包括正在謀求獨立建國的外蒙。

民國的北洋軍閥雖然內戰打得兇,不過在領土問題還比較強硬,皖系軍閥徐樹錚將軍出兵外蒙,讓外蒙在名義上放棄獨立;張作霖雖然藉助了日本人的力量,卻也一直防範日本人侵入東北。

到了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伴隨這抗戰的勝利,東北和臺灣重新回到了版圖之內,但是內蒙卻已經不再計入版圖了。抗戰勝利後,在斯大林的蠻橫之下,外蒙地區於1946年舉行公投,正式建立了蒙古國,蔣介石政府只能承認。

就這樣,新中國成立之後,領土面積為960萬平方公里,版圖為雄雞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