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孝和死後孝的區別是什麼?

生活風雨中



生前孝和死後孝的區別是什麼?我回答如下:生前孝是真孝,是大孝,是孝人;死後孝是假孝,是小孝、是孝鬼。

第一,生前孝是具體的。或端茶倒水、或掐頭捶背、或請醫看病,都是為了老人能夠好好活著,延年益壽;死後孝是虛假的,祭奠先人,或燒香磕頭、或唸經唸佛、或掃墓獻花,那一樣祖先能用得上?只不過是哄鬼,遮人耳目罷了。

第二,生前孝的是真人,是父母,是具體的老人人;而死後孝的是墳墓、是死屍、實際是已經不存在的鬼了。

三是生前孝的是油鹽醬醋茶,管的是吃喝拉撒睡,每一樣都是實實在在的東西;而死後孝僅僅是幾張冥幣、幾張燒紙、幾朵紙花,幾個金斗銀鬥、金山銀山等紙糊的東西,一把火,就什麼都沒有了。

生前不孝,死後胡鬧。就是老百姓對生前孝和死後孝的分別。如果老人活著不贍養,不孝順,人死了卻大操大辦鬧排場,這不是真的孝順,而是胡鬧臺。


石韮花開放的季節


以我三十多年的人生閱歷來說,當然是生前孝重要,生前孝和死後孝的最大區別是:一個做給自己良心看,一個做給別人看。父母生前盡孝的人,捫心無愧,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奉養父母、報答父母養育之恩,讓父母安享晚年,盡度餘生,這樣的人福報無窮,後面的孩子耳濡目染,將來也會在父母膝下承歡盡孝;死後孝的人,換句話說就是生前不孝,生前不孝順父母,死後在父母靈前大操大辦、哭天抹淚,有什麼用呢,何況種種表現都是假的、虛偽的,都是做給不瞭解情況的看的,自己的父母又能享受到什麼呢,這樣的人根本也不會想念父母,巴不得父母早赴黃泉路,所以說我認為沒有死後孝之說,這只是不孝順父母之人的牽強附會之詞,生前孝敬父母之人,父母去世之後,才會更加思念父母,思念父母的含辛茹苦養育之恩,個人見解,不全面之處,還請大家不吝賜教。


結廬人境


每個人都有父母也都要為人父,或者為人母。人的生老病死也是自然規律。孝不是說在嘴上,而是落實在行動上,孝是發自內心對父母的尊敬和愛戴。而不是做些虛的,譁眾取寵的表面現象。具體就說到了如何行孝方為真正的孝道?記得小時候也就是六,七歲剛記事的時候。有一天在院中玩耍,突然見大人們奔向一家院子。我和小夥伴們茫然地放下手中的玩耍之物也奔跑進院,令我終身難忘的一個畫面展現在我的眼前。一個老太太倒在放倒的水缸旁,我依稀記得有兩條小金魚在老人家旁邊的一灘水中掙扎著,好像在為老太太鳴著不平。後來大了,聽父母講起來才知道是老人家七十五歲高齡,可是平常兒子,媳婦對她不孝的很,有時候還謾罵老人家。老人實在忍受不下去,對生活和親親的兒子失去了信心,含冤在和兒子媳婦大吵一架後一頭栽入了水缸自盡身亡。最富有戲劇性的是,在老人的葬禮上,兒子,媳婦披麻戴孝,哭的是感天動地,用的是上好的棺木請的是最好的樂隊,大擺宴席。不知情的人都齊聲讚歎,看人家這孝子,看老太太多有”福氣”殊不知這所謂的孝子,在老人生前的孝和深後的孝,是何等的令人發人深省啊。每個人都有老的時候。難道,這個所謂的孝子。他就不怕他的兒子效仿於他嗎?


用戶95553538174


說到生前孝和死後孝的區別,我不僅要問了,這如果生前不盡孝的人,死後做的任何事情和孝有關係嗎?我想是沒有半毛錢關係的,他們所做的一切除了是在騙鬼,更重要的是騙自己罷了。

平心靜氣我們說說生前孝和死後孝,因此我們排除上面的說法,在同一個情況下說。

生前孝也就是說在父母生前所盡的孝道,當然這是為人子女必須要做的,個人覺得也沒必要太過吹噓。當然我們話是這麼說,然而能夠好好盡孝道的人當然是值得稱讚的,要知道他們所盡的孝道能讓父母在晚年得到快樂和滿足,這是作為孩子最大的榜樣,也同樣是作為父母最大的福報。



死後孝確實我們傳統上的一種悼念的感情輸出形式,也是敬畏先人的最好的方式。作為一個一如既往地孝順的人,他們會在心裡掛念著死去的父母,更會按照傳統的形式去做著各種悼念他們的事情。

葬禮大辦流水席,結七做滿各種傳統,甚至守孝(當然現在用形式來守孝的確實不多),但是無論怎麼樣,對於一個真正孝順的人來說任何形式都比不過自己心中的悼念。


有人說,生前孝是真孝,死後孝是騙鬼的。我在想,對於一個真正孝順的人來說,生前孝和死後孝都是真孝,只不過生前孝是作為孩子應該做的感情範疇,而死後孝不僅僅是表達悼念,和你有一種傳遞孝道的意義在裡面。

無論是否真的孝順,吃流水席時大家都能看到,真正孝順的孩子是在給老人和這個世界道別,更是為給老人這一生的圓滿最後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而假孝順的人卻只會讓人為老人感到唏噓,到最後了,這作為兒女的還在消費自己的父母,太不孝了!

區別很明顯,生前孝是為父母為孩子也為自己在做,而死後孝更多的是在為社會而做。一種是情感和責任,一種是傳統。


夢歸秦淮


魯國大夫孟懿子曾經向孔子請教過關於“孝”的問題,孔子對自己的弟子樊遲說過這件事。孔子的回答,簡單說就兩個字“無違”。意思就是說對於父母進孝不要超乎於禮法,要合乎規矩。

具體解釋就是: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意思就是說,父母在世時侍奉父母要合乎規定的禮節,父母去世後安葬和祭祀父母也要合乎規定的禮節。這個“無違”要視其人的身份、地位、家庭情況而定,並不是給予超出自己所能的更好的就是對父母的孝。超乎尋常的孝會引來非議,反倒成了對父母的不孝。

沒有什麼“生前孝”、“死後孝”,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不管父母在不在世,堅持自己固有的準則,這就是對父母最大的進孝。進孝本身在自己,自己做人沒問題,不是裝給父母看,得到社會的認可與尊重,是對父母的大孝。

至於父母生前,對父母雖然要尊養,但最重要的在於心裡是否真的關心和尊重父母。如果沒有恭敬之心則與犬馬無異。所以向父母行孝最不容易的是“色難”,總能保持和顏悅。


沅汰


生前孝是為老人,死後孝是為了自已。給後輩看的。

夜貓子臉大叫驢會死後孝的。其實我知道說了也沒有用,但是,我不想當啞巴,這件事開始公之於眾時,就有人提醒我說:有的事不能說避免給人留下笑柄。這句話就是讓我受多大委屈也要忍受,直至啞巴吃黃連的死去。但我覺得還是把大叫驢的惡行公開化要好得多,既然大叫驢不怕丟人現眼,什麼都無所謂為什麼不讓更多人知道呢?我的訴說是為了挽救更多的人。否則,莫名其妙自殺的人就更多啦!~應該是‘’用之防之棄之和成大事者可以不要面子‘’的結局。

今天下午頭暈腦脹一下午,沒有思維能力。我初步判斷大叫驢又插手我原先住的房屋了,他想讓我損失慘重,給我造成精神打擊。因為,昨天看房屋的兩個人特別可疑,十多公里路開汽車走一個多小時,看房屋時跟我的房東配合默契。根本就不是租房屋的。他們的行為讓我想起了租賃我現在住的房屋時,當時也是一男一女和我一起來看房屋的,看一會轉身走啦!昨天也是一男一女。今天我的房東跟我來個180度大轉彎,沒有禮貌了。活畜牲大叫驢活畜牲大叫驢活畜牲,你不會有好下場,現在的不可一世是給慘死挖墳墓,那就等著你的後代為你償還血債吧!將來詛咒你的人是你的後人,其他人都是次要的。也可能不是你的後人,因為你把事做絕了,斷子絕孫了,哪來的後人?


趙璽成


現在這樣的現象不少,老人活這的時候,不聞不問,死了,裝孝子,大擺宴席,哭的死去活來,買了很多祭品,在親朋好友面前裝出很悲傷的嘴臉,大家都心知肚明。有這些錢,為啥不在老人活著的時候,讓他(她)吃上,喝上呢?古人有句話說的太對了:活著不孝,死了浪叫。


紅塵一笑258836306


生前孝 分兩種 1.用感恩的真心所做出來的孝 ,是真孝 。2. 做給別人看的 或是 做給自己的 讓自己 良心過得去的 ,這都不是孝 是假孝,,

生前 不孝 死後 孝 只有一種 都是 不孝。

有一部經 裡專門對行孝 有細講。。。 《孝經》。

孝敬——所以 孝是 恭敬心 ,感恩的心 是 成就 恭敬 心 更捷徑 的 路。所以 孝 當從 感恩 父母 做起。

死後孝 ——上墳燒紙,上墳燒紙錢 真正的內涵是 修 恭敬心 ,若是 以感恩的心 燒 那麼 修的是恭敬心 這樣 也是真正的孝 ,若是隨大流 不知道 燒紙的 真正 用意 ,也是不孝啊,。


念頭源於心


生前孝和死後孝的區別是什麼?俗話說,厚養薄葬,老人活著時,應該真心實意對特,真情厚意的關心伺候,他們已經高齡,活一天少一天,應該讓他們開心快樂每一天,老人有任何風吹草動,我們都要警惕著,關注著,滿足他們的一切需求和願望,免得什麼事情做得不好,自己留下遺憾,後悔爸爸媽媽在的日子裡沒有照顧好父母,那將心裡永遠不安!讓他們幸福是我們的責任,他們開心我們就開心!

人死如燈滅,生前盡到了孝心,讓他們心情舒暢快樂,象老小孩一樣無憂無慮,而死後呢?盡我們的人力,大面上過得去,不鋪張,不浪費,搞得一般水平,不欠缺什麼就行,我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夲來老人走就是一種悲傷,一種永別,難過又哀怨,自己盡心盡孝就好!


秋實18202042318


嚴格來講,對父母生前孝和死後孝是不能分開的。人這一生很簡單,五個字——生老病死祭,一個也不能少。對父母的孝,也是一個也不能少。

那麼,怎樣做人才是孝呢?夫子在《孝經》中提出了五條,我們來看看,並對照一下今天這個時代。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意思是,一個孝順的子女侍奉雙親,居家過日子要把對父母的尊敬放在第一位,贍養老人要以父母快樂為第一目的,父母生病了就是你的心病,父母不在了就是你的心痛,祭祀父母要莊重肅穆嚴格禮俗。做到這五點,才算是一個孝子。

今天這個時代,變化太快,但孝的主旨卻不可以變。父母的思想與節奏一般都會落後於這個時代,作為子女千萬不要以父母不懂而有教訓之態,因為尊敬尊重父母是從每一個細節出發的,父母不懂高科技(比如手機、網絡)我們要耐心教,小的時候我們什麼都不懂不都是父母耐心教習的嗎?不要將自以為的快樂強行加給父母,要多理解父母,設身處地理解他們的快樂,然後滿足父母的要求。父母生病了,要把身心都侍奉床前,不是單單把錢打給醫院。


父母不在了,誰都會心痛,但怎樣放在心裡卻是一個問題。在整個傳統社會,是三年守孝期制度。當然在今天,這個守孝時間定然是不可能了,即便是在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子我都跟孔子激烈地討論過這個問題。孔子定守孝三年,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生而為人,起碼三歲之前是完全要依賴父母的照顧,守孝三年是為了報兒時三年養育之恩。夫子的道理沒錯。

孔子也給我們中華兒子提供了一個折衷方案,我們來看夫子說得有道理嗎?在《論語》中,夫子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是謂孝矣”。意思是,父母健在的時候,孝不孝敬要看你的心裡有沒有父母;父母不在了,(不能守孝三年),要看你的行動,如果三年都能夠嚴格按照父母的道理去為人處事,這才稱得上孝。不要糾結於“三”這個數字,三在我們的文化裡是個約數,就是多的意思。所以,夫子講的“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其實就是你的一生都要按照父母的為人之道去為人處事才算得上孝,知行合一在夫子這裡早已如是。

談孝道的最後一點——祭。人這一生其實很簡單,五個字——生、老、病、死、祭。現代社會太重視看得見的部分,而忽視看不到的,對生命也如此,一句“人死如燈滅”成為現代人忽視死亡與祭祀的主要理由。現在國家將清明節定為全國法定假日本質上就是恢復祭禮的表現,這是在國家層面上對祭禮的認同與支持。夫子重視祭祀,被不少人詬病為這是夫子的職業要求,甚至某些人認為夫子重視祭祀是為了“司祭”這個工作的利益,實乃以小人之心度聖人之腹。

一個失去象徵的世界,儀式感的匱乏使一切存在只剩下存在本身,這是藝術、生命的無奈與敗退。這個由科學思維撞擊所形成的儀式感支離破碎的世界,藝術、生命對之幾乎無可奈何。以至於科學這400多年的發展行至今天,幾乎所有的世人都成了無神論者,都被赤裸裸的真實收拾了。我們總得剩下點什麼吧?!祭祀就是飽含儀式感的社會情感留給我們最後的一塊“遮真布”。

祭祀與鬼神無關,更與迷信沒半毛錢關係。我們的世界裡幾乎從來都沒有鬼神的地位,連孔子也從來不語“怪力亂神”,即便鬼神存在,孔子也教導我們“敬鬼神而遠之”。老人家智慧得很,什麼都看明白了,但為什麼他依然把做一個司祭作為自己的理想呢?夫子的“祭如在”意思是祭祀父母祖先就必須虔誠地篤信父母和祖先真的存在一樣,這是讓子女們不要忘本,子女不忘本子孫才能不忘本,我們這個民族才會不忘本,民族的血脈才會一代一代傳承下去,使我們這個民族生生不息。

夫子當然明瞭這些,他知道他最本質的工作就是要保持這種儀式感,他的目的是為了民族文化的血脈不斷。所以,祭祀最重要的是保持心靈的肅穆與莊嚴,虔誠地篤信不僅是對祭者的心理暗示,更是要做如此給後世子孫來看,讓一代一代的人模仿儀式並繼續傳承,這個民族才會生生不息,並富有人情味。

所以,明白了祭祀的本質,也就通透了整個孝道倫理的最後一環。祭祀是明知無有之事也要為之的事情,目的不是表演,是文化傳承,明白了這一點就能明白聖人之心了。整個中華文化就是孝道一以貫之的文化,“生老病死祭”一樣也不能少,我們的民族文化才會更久遠,更有生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