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縣:聚焦農村改革 助力鄉村振興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記者楊晶)隨著鄉村振興號角全面吹響,全黨全社會迅速行動起來,資金、人力、技術紛紛投向農村,近年來,渭南市白水縣通過多項舉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果業主導地位、傾力實施文化建設,廣袤的田野上悄然發生著一場鉅變。

統籌扶貧與產業振興 推動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脫貧先行,實施精準脫貧各項任務與鄉村振興戰略的無縫對接,直接關係脫貧攻堅的成效和鄉村振興的開局,是實現高水準脫貧攻堅和高質量鄉村振興的根本。

在這個地處渭北高原的國家級貧困縣白水縣,為了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鄉村振興,近年來,白水縣委、縣政府緊抓產業扶貧這一關鍵,因地制宜開展“1336”產業扶貧工作。“1”是以發展蘋果主導產業為核心;“33”簡稱“三扶三帶”,即“觀念扶、技術帶,結對扶、模式帶,產業扶、金融帶”;“6”是六種產業扶貧模式。定向發力,精準施策,全力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白水縣是世界蘋果最佳優生區,依託蘋果這一支柱產業,實行以“融人、融資、融產”為理念的蘋果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創造性地與精準扶貧結合起來,貧困戶可以果園入股企業當股東,還可以將果園全託管或半托管給涉果企業,增產增收,還可參與到倉儲、物流、果品深加工等蘋果二、三產業各個環節,從而實現脫貧致富。在減少農業生產投入成本的同時,讓貧困戶享受到勞動用工、土地流轉等扶貧措施。

為了紮實推進精準扶貧工作部署要求,充分發揮農業部門職責,增強貧困村和貧困人口科技致富能力,實現技術幫扶、產業脫貧的目的,白水縣產業扶貧辦公室成立了產業扶貧技術精準服務110辦公室,抽調農業、果業、畜牧、林業、商務等部門的40多名技術人員組成產業技術精準服務專家團隊,開通技術服務熱線,讓貧困村民在脫貧的過程中,打一個電話,就能享受各種技術指導培訓服務。

同時,針對致貧原因,制定幫扶計劃、採取幫扶措施,精準幫扶、產業、就業全覆蓋,全面落實“兩組八辦”和“十大脫貧任務”工作,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參與脫貧攻堅,鼓勵部門聯席、幹群結對、富幫窮、企幫困,促進共同富裕,使群眾實實在在得到扶持、得到實惠,匯聚澎湃的脫貧攻堅“巨能量”。

推進素質與文化振興 典型帶動鄉村文明

為進一步深耕厚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牢把握“鄉村振興、文化先行”這一主線,自2016年以來,白水縣通過開展村歌傳唱、村史編撰和鄉愁館史館建設等工作,不斷提升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對鄉愁鄉音鄉情的留戀、對振興鄉村文化的熱情和對幸福美好的滿意度。

據瞭解,2016年末,白水縣啟動“村歌工程”,計劃用三年時間做到“村村有村歌”, 通過邀請鄉賢、文化名人撰寫歌詞,以群眾生產生活為基礎,突出本村特色,體現村莊的歷史文化、自然風物等,並由專業人士開展譜曲工作,教授群眾學習傳唱。截止目前,白水縣123個行政村中已有86個村完成村歌創作和編曲工作。通過一首首群眾自編自唱的時代讚歌,提振建設新農村的自信心和精氣神,凝聚起振興鄉村、建設美麗家園的十足幹勁和強大力量。

除了村歌,白水縣還組織了一批熱愛村史整理的群眾開展了村史編撰工作,通過文字、圖片、實物、文物、視頻影像等形式挖掘整理村史,充分反映村落髮展變遷和民風民情,使之成為廣大群眾的精神寄託。

“鄉村桑麻話,無韻最鄉愁。”目前,白水縣已完成《西固村志》《水蘇村史》《雷牙春秋》《漢寨村志》《扶蒙村史》等近20部村史,30多個村形成初稿,其餘村正穩步推進。同時,還依託村落固有的歷史文化為支撐,在有條件的鎮、村建立史館或鄉愁館。陝西首個縣級鄉愁館——美在白水·鄉愁館;西北地區首個鄉愁——杜康鄉愁館、堯禾鎮史館、西固鎮(社區)博物館;扶蒙、富卓、支肥、唐寨、水蘇等村級史館已相繼建成開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