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县:聚焦农村改革 助力乡村振兴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杨晶)随着乡村振兴号角全面吹响,全党全社会迅速行动起来,资金、人力、技术纷纷投向农村,近年来,渭南市白水县通过多项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果业主导地位、倾力实施文化建设,广袤的田野上悄然发生着一场巨变。

统筹扶贫与产业振兴 推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脱贫先行,实施精准脱贫各项任务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无缝对接,直接关系脱贫攻坚的成效和乡村振兴的开局,是实现高水准脱贫攻坚和高质量乡村振兴的根本。

在这个地处渭北高原的国家级贫困县白水县,为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乡村振兴,近年来,白水县委、县政府紧抓产业扶贫这一关键,因地制宜开展“1336”产业扶贫工作。“1”是以发展苹果主导产业为核心;“33”简称“三扶三带”,即“观念扶、技术带,结对扶、模式带,产业扶、金融带”;“6”是六种产业扶贫模式。定向发力,精准施策,全力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白水县是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依托苹果这一支柱产业,实行以“融人、融资、融产”为理念的苹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造性地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贫困户可以果园入股企业当股东,还可以将果园全托管或半托管给涉果企业,增产增收,还可参与到仓储、物流、果品深加工等苹果二、三产业各个环节,从而实现脱贫致富。在减少农业生产投入成本的同时,让贫困户享受到劳动用工、土地流转等扶贫措施。

为了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部署要求,充分发挥农业部门职责,增强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科技致富能力,实现技术帮扶、产业脱贫的目的,白水县产业扶贫办公室成立了产业扶贫技术精准服务110办公室,抽调农业、果业、畜牧、林业、商务等部门的40多名技术人员组成产业技术精准服务专家团队,开通技术服务热线,让贫困村民在脱贫的过程中,打一个电话,就能享受各种技术指导培训服务。

同时,针对致贫原因,制定帮扶计划、采取帮扶措施,精准帮扶、产业、就业全覆盖,全面落实“两组八办”和“十大脱贫任务”工作,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脱贫攻坚,鼓励部门联席、干群结对、富帮穷、企帮困,促进共同富裕,使群众实实在在得到扶持、得到实惠,汇聚澎湃的脱贫攻坚“巨能量”。

推进素质与文化振兴 典型带动乡村文明

为进一步深耕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把握“乡村振兴、文化先行”这一主线,自2016年以来,白水县通过开展村歌传唱、村史编撰和乡愁馆史馆建设等工作,不断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对乡愁乡音乡情的留恋、对振兴乡村文化的热情和对幸福美好的满意度。

据了解,2016年末,白水县启动“村歌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做到“村村有村歌”, 通过邀请乡贤、文化名人撰写歌词,以群众生产生活为基础,突出本村特色,体现村庄的历史文化、自然风物等,并由专业人士开展谱曲工作,教授群众学习传唱。截止目前,白水县123个行政村中已有86个村完成村歌创作和编曲工作。通过一首首群众自编自唱的时代赞歌,提振建设新农村的自信心和精气神,凝聚起振兴乡村、建设美丽家园的十足干劲和强大力量。

除了村歌,白水县还组织了一批热爱村史整理的群众开展了村史编撰工作,通过文字、图片、实物、文物、视频影像等形式挖掘整理村史,充分反映村落发展变迁和民风民情,使之成为广大群众的精神寄托。

“乡村桑麻话,无韵最乡愁。”目前,白水县已完成《西固村志》《水苏村史》《雷牙春秋》《汉寨村志》《扶蒙村史》等近20部村史,30多个村形成初稿,其余村正稳步推进。同时,还依托村落固有的历史文化为支撑,在有条件的镇、村建立史馆或乡愁馆。陕西首个县级乡愁馆——美在白水·乡愁馆;西北地区首个乡愁——杜康乡愁馆、尧禾镇史馆、西固镇(社区)博物馆;扶蒙、富卓、支肥、唐寨、水苏等村级史馆已相继建成开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