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诸葛亮的矛盾有多深?全都体现在《出师表》这个文书里

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和儿子们分别说了一句话,不想最后国却灭了

刘禅,也就是历史上的蜀汉孝怀皇帝,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调侃别人的“扶不起的阿斗”,这其中的“阿斗”就是刘禅,在我们的印象中,刘禅是一个潇洒度日、不理政事、并且非常不懂事的人,将刘备一辈子的心血很愉快的的断送了。而在历史上,他是不是也如传说中的一样只顾享乐、安稳度日呢?他有什么特别的经历和故事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刘禅诸葛亮的矛盾有多深?全都体现在《出师表》这个文书里

刘备

关于刘禅与他老子刘备的一段故事,在历史上特别为人称道,历史记载,关羽被东吴杀害后,因为刘关张铁三角的情谊,刘备忍不住怒了,报仇心切,竟然不听诸葛亮的劝告,私自带兵进军,直入东吴为关于报仇,结果可想而知,刘备大败,自己悲痛万分,加之怒火攻心,自己也病倒在白帝城的永安宫,而刘备此时也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所以就日夜兼程派人去请诸葛亮回来嘱托后事。

刘禅诸葛亮的矛盾有多深?全都体现在《出师表》这个文书里

刘备

诸葛亮连夜启程,留下当时是太子的刘禅固守成都,带着刘备的另外两个儿子刘永和刘理来到白帝城。来到刘备的住处永安宫,看到刘备已经虚弱的不成样子,慌忙的拜倒在刘备的床边,刘备叫诸葛亮坐在旁边,用手摸着他的肩膀说话,翻译过来就是:“自从得了丞相,我发展了自己的事业,只是由于我知识浅薄,没能听丞相的话,遭到今天的失败,实在是后悔万分。”刘备说完,泪流满面。

刘禅诸葛亮的矛盾有多深?全都体现在《出师表》这个文书里

刘备

诸葛亮也是痛哭,说愿陛下保重身体,自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生活各方面总是照顾有加,就像诸葛亮北伐中原之前上表刘禅的《出师表》中所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国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刘备对他的好和诚意他也从没忘记,如今一个挚友到了弥留之际,怎会让他高兴的起来?

刘禅诸葛亮的矛盾有多深?全都体现在《出师表》这个文书里

刘禅

接着,刘备又嘱托了很多大臣兴废之事,最后的最后,刘备将最关键的事嘱咐给了诸葛亮,那就是太子刘禅当政一事,史书《三国志》记载:“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用现代文翻译过来就是:“阁下才干高于曹丕十倍,一定能办成大事,如果刘禅可以帮助就帮助,实在不行,你就坐那皇位吧。”当然,刘备也看出来了刘禅并不是做皇帝的那块料,所以需要诸葛亮的帮助。

刘禅诸葛亮的矛盾有多深?全都体现在《出师表》这个文书里

刘禅

但是,刘备的最后一句话就耐人寻味了,“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有人说这是在考验诸葛亮的忠心,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刘备知道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所以真心的希望诸葛亮能坐上皇位更好的管理国家。不过事实证明诸葛亮并没有当皇帝的野心,他几十年如一日的辅佐刘备父子,尽心职守的辅佐了刘禅十余年。

刘禅诸葛亮的矛盾有多深?全都体现在《出师表》这个文书里

诸葛亮

刘备在奄奄一息之时,,将自己的两个儿子叫到身边,对他们说一句话,同时也转达给留守在成都的太子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意思就是说:“你们要记住,我死了以后,你们和丞相一同执掌国事,你们对待丞相要像对待自己父亲一样,不能怠慢。”说完,双眼一闭,断了气,终年六十三岁。而之后的刘禅也是深深的记着这句话,以至于最后不理政事,荒诞淫乐,最后亡国。

刘禅诸葛亮的矛盾有多深?全都体现在《出师表》这个文书里

诸葛亮

刘禅登基时,只有17岁,刘禅牢记父亲的话,凡是让着几分,还有刘禅年龄小不懂政事的缘故,以至于后来形成一种局面,即“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开符治事,这可是非常大的权力,就是诸葛亮可以培养自己的班底,发掘贤人治理国家。等到刘后主长大之后觉悟过来,已经对政事不感兴趣,并且自己没有班底,而诸葛亮的班底质量较高,对国家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刘禅就越发懈怠。

刘禅诸葛亮的矛盾有多深?全都体现在《出师表》这个文书里

关羽

在千秋凛然的《出师表》中,诸葛亮一方面表达了对刘备的忠心耿耿;另一方面又透露着刘禅与诸葛亮之间种种不和谐的信息。比如,诸葛亮对刘禅的口气和语感,简直就犹如一个严峻的父亲在冷酷的调教不懂事的孩子,似乎是不太符合君臣大义,按照汉代朝廷的规矩,诸葛亮应当逐渐的将大权交还给刘禅,可是,诸葛亮醉心于北伐,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去辅佐和教导刘禅怎样治国。

刘禅诸葛亮的矛盾有多深?全都体现在《出师表》这个文书里

关羽

将心比心,刘禅怎能对他没有看法呢?不和谐的君臣关系自然导致国家衰落而亡,你觉得呢?你对刘禅和诸葛亮或刘备有什么看法吗?小编在留言区等你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