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两字作何解释?

上善若水24946


26665

老黄0071

文化问答达人

关于中庸。中庸之道的思想对人有益还是有害首先取决于人们对中庸的理解。若果认为中庸就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好好先生,那当然有害;认为它指的是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有益也无大害;可是如果认为中庸指的是心之用、心之原则,那么中庸之道讲的就是修心养性之道,道德修养之道,修身之道,那中庸之道当然百益而无一害。

还得从中庸二字说起。“中庸”之“中”到底是指什么?郑玄指中和,中间。朱熹和他的老师程颐也都认为不偏之谓中。他们心中的“中”基本上是指空间上和事理上的中间。“庸”郑玄指的是用,所以,他的中庸意思是用中,去两端取中间。程朱认为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庸或为平常也。那么他们俩的中庸之道就是不偏不倚不变不易无过无不及之道。他们三尽管说法各有不同,但都是从认识论方法论来理解中庸之道。但是,如果我们客观全面地仔细阅读《中庸》原文,会发现中庸之道不只是方法论认识论,更是道德伦,本体论。

子思无疑是《中庸》这部经书作者的最正确的人选,他当然是《中庸》的作者。他继承祖父伟大的事业,阐述了、挖掘了、揭示了乃至可以说丰富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给孔子一些未明未竟的理论一种精细地解说,为祖父的学说从本体论角度寻找哲学依据。

众所周知,孔子罕言性与命等。子贡曾有怨言:夫子的文章可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也。子路也曾问孔子鬼神和死,孔子也没有正面回答。罕言不等于不言,不正面回答不等于不回答。孔子为何如此,一方面固然是他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的坦诚务实精神,一方面应该是他的为学治政的理念:天道远人道迩,经世致用。对于自己不懂的就说不懂,对于一时搞不清的就阙疑待查,对于那些纯理论的东西,暂时可放一边,不语怪力乱神。

《中庸》说什么?说性,说天道,说天人合一。修身之道,齐家治国之道,天地之道,君子之道,圣贤之道……首句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天所赋予人的自然禀赋叫性,遵从本性自身发展叫道,按照道的规律而修养叫教!什么叫天道什么叫人道?诚者,天知道;诚之者,人之道!这是《中庸》最重要的句子,最核心的思想,最鲜明的主题。《中庸》的文眼不是“中”而是“诚”!“中”是什么? “喜怒哀乐之未发叫中。”这是《中庸》第一章对“中”的解释,应该说是对“中庸”中的“中”最贴切的解释。后面的执中、折衷、时中等都是从不同角度对它的解说和阐释。第一章的“中”是什么意思?显然它不是指空间和事理上的“中间”,而是指“心中”,相对于身外而言。具体到这一句,它指的是内心的情感,和“性”是相对的。那么中庸是什么意思?那只能是“心之用”“心之准则”。中庸就是修心养性之功用,修心养性之准则。或者说中庸就是“用中”,重视修心养性,重视道德修养,重视修身。

那什么叫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就是修心养性之道,道德修养之道,修身之道!这个道是什么?诚,真诚。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中庸之道乃真诚之道。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切,“诚”字当头,又贯彻始终。诚者,物之终始! 天性是至诚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而人的内心情感是变化万千好恶不均的,“性”和“情”是不一样的,化情为性就得修心养性,就得加强道德修养,就得诚意正心修身,这是“成己”,还得“成物”,成就别人,教化别人,一切贵在“诚”。故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天性本真诚,按真诚做人才是修身之道,让所有人都真诚,才是教化之道。

很多人都很看重“慎独”的作用。其实第一章三段,第一段明确提出修身,第二段强调的是时时修身处处修身,哪怕独处。第三段,为什么修身以及修身的功用。我们的内心情感不真诚,我们的言行举止不合真诚的道德规范,所以要“致中和”,使自己的内心情感符合社会通行的道德规范,也就是克己复礼。一旦我们修身养性加强道德修养,内心真诚,言行一致,那么“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从第二章到十九章,是从多角度说明修身的重要性普遍性困难性,艰巨性长期性。从第二十节后,才大谈特谈为什么修身为什么贵诚。“故君子不可不修身,修身则道立”。修道贵诚,“诚则明,明则诚”,“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谓天下至诚为能化”,“至诚如神”,“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天地之道,可一语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总之,中庸即用中,就是规范情感修心养性,加强道德修养,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中庸之道就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原则:真诚!

创建于2018.3


老黄0071


这个问题问得真好,很多人把“中庸”一词误解太深,总感觉到中庸就是不讲原则,“脚踏两只船”,当个“和事佬”,谁也不得罪。果真如此吗?其实大错特错!那么孔夫子,所谓的“中庸”或者“中庸之道”究竟指的是什么?

首先,看看什么才是中庸。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所以,所谓的中庸指的是,我们无论干什么,讲究中庸,就是要做到不偏不倚!

其次,看看中庸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境界。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句话的意思,孔子是说:“中庸这种道德,该是最高境界了,很少人有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了。”

再次,看看中庸之道为什么不能大行于天下。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 ;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行于世,我是知道的:聪明的人往往超过了它的标准,愚笨的人达不到它的标准。中庸之道不能彰显于世,我也是知道原因了:贤能的人往往超过了它的标准,不贤能的人达不到它的标准。就像人们没有不喝水不吃饭的,但是很少有人能品出滋味了。”

最后,我们对传统文化,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似是而非的笑话。牢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窗外的白杨


对于这里“中庸”的解释,从字面意思上看,可能容易这样理解:

中,就是没有立场;庸,就是没有个性,平庸。但这样理解是不恰当的。

程颐曾做注解:不偏之谓中,不易(不易就是不变的意思)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朱熹曾做注解:庸,平常也。

“中庸”的意思就是:不要偏离永恒不变的平常道,也就是不要偏离常识

这个“常识”是什么呢?其中一个就是“中”的内涵。

真正的“中”,是恰到好处,不偏不倚,就像宋玉形容美女那样,多一分则太肥,少一分则太瘦。中庸身材,不是中等身材,而是最恰到好处的魔鬼身材!

我们常说的“中庸之道”,并不是像字面意思那样,做一个没有个性不锋芒毕露不得罪人的人。而是说要遵循那些简单平常的道理

我们都离不开常识,但这个社会最缺的往往就是常识,好人轻视常识,坏人则有意把你带离常识。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整句话的意思就是:中庸作为仁德,是最高的极致,人们已经很久没有了。


坐隐江湖


在整个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就是礼、仁、孝、忠、中庸五个方面。而中庸是“至德”,“至德”就是最高的“德”(道德)

中庸是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和道德标准。主张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待人接物调和折中。

比如孔子自己对中庸的定义是这样的:“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见《论语》7·38)孔子主张“五美”: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恰到好处,点到即止,适可而止。

再比如孔子的对迷信的中庸态度,寥寥数语影响了中国历史几千年:“敬鬼神而远之。”(见《论语》6·22)

既敬又远,既不很迷信鬼神,又不很否定鬼神,这就是就中庸了。这个态度不过被统治者所接受;认为皇帝都是“奉天承运”;

而且也被老百姓所认可,所谓“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灵;平时不烧香,及时抱佛脚等等,都是对“神灵”若即若离的态度。

这就是中庸,这就是中国人认为的“至德”;有,但是绝不过分;其实不光是道德标准,而且文学绘画书法艺术,都受到了中庸的影响。


闲看秋风999


“中庸之为德也①,其至矣乎②,民鲜久矣③!”

孔子的这段话出自《论语·雍也》,这段话的意思是:“中庸作为道德,差不多是最高尚的了,人民缺少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 

[注释]

①中庸之为德也:中庸作为道德。中,折中、调和,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庸,平常,普通,顺其自然按常规常理做事。

②其至矣乎:差不多是最高尚的了。其,表示揣测的语气,差不多,大概。至,极,最高。

③民鲜久矣:人民缺少(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

中庸一词本出自《尚书》,是古人推崇的一种思想方法,也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是保持和谐稳定的一种道德观念。

《论语》中提及“中庸”仅此一章。

中庸是道德行为层面的衡量标准,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

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

从某种角度说,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

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也是不偏不倚的平常态度,即所谓“一碗水端平了”。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

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讲中庸,讲调和,就否定了对立面的斗争与转化,这是应当明确指出的。 


陈广逵


中庸在此是指世界观,更是落实层面的方法论。窃以为,子曰:扣其两端而竭焉。是对中庸的最好诠释。大约是说,将对一件事物认识的两个端点找清楚,弄明白,一件事物不偏不倚的解决办法自然就找到了。

生活中,我们要避免走极端,就是避免走到“两端”,要尽量不偏不倚O_o要坚持中庸观点,避免自我,避免自以为是,尽力寻找两个端点,以便在两点间落实一点。


成城路上


中庸?就是墙头草,随风向而定,安逸不上进,二边讨好,无主张定向,拿现实中最常见的就是平均这平均二字,从论语二千多年孔子以来,现在的官方也好这口子,惯用平均了,以此遮掩社会上的阶层缺陷矛盾,这中庸的平均二字最能解救其无能的凹现,真是平均就能解千愁啊!


枕边吹春风


不要拘泥于文字。要把孔老师这段话放到当时情况分析。当时各个学派林立,儒学并非最强大,墨家、法家、道家都有影响力。为什么孔老师会说这句话呢?

主要回答个人怎么和环境互动,怎么做事情!

中庸,也就是做事情很恰当,很合适。如果一个人做事情很恰当很合适,那么就是有品德。

举个例子,在家孝敬父母,是不是合适?工作认真负责,是不是合适?对朋友讲信用,是不是合适?

再比如,对客户诚信,言而有信,应不应该?这些都是中庸,不偏不倚是中,庸就是用,可以用,可以做。

大家不要拘泥文字,多想一想,可以得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