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真相(下):限制皇权的政府组织方案

把皇权排斥在国家公权力之外

《出师表》是诸葛亮最著名的文章,也是中学语文教科书里的必学篇目。

大家都知道表文为北伐而写。不过除了北伐,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还传达了一个信息,就是蜀汉的权力运作机制。有句话叫“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就是说代表皇帝权力的皇宫,和代表丞相权力的政府,这两个是一体的。

有人就说,诸葛亮这个话说得太没水平了。皇宫代表的是皇帝私人权力,丞相府、政府代表的是国家公权力。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那不就是让刘禅公私不分了吗!

从字面上来说,这个观点确实没错。不过之所以会对这句话有这样的理解,是因为不了解汉代的政治制度。

其实在汉代初年,皇权和公权力还是分得比较清楚的。

皇帝身居皇宫,身边有一系列服务皇室的机构,这些机构只负责皇帝吃喝拉撒,看书娱乐,别的不管。皇帝是国家元首,是国家的代言人,主要是参加祭祀等礼仪活动,当然也参与政务决策,但是决策权有限,跟现代社会的虚位元首有某些相似之处。

真正负责政府事务的,是丞相。我们今天老说秦汉制度是三公九卿制,其实在汉初没有三公。政府首脑只有一个,那就是丞相(有时候丞相也会分成左右两个)。丞相负责政务,好处就是能够理性行政,而且也能够对政务负责,如果干得差,可以追究丞相的责任,可以罢免换人。这是一种比较良性的制度。

《出师表》真相(下):限制皇权的政府组织方案

汉武帝打破了汉初的政府组织架构

不过到了汉武帝时,一切都变味儿了。汉武帝把自己的秘书班子培养起来,搞了个内朝。皇帝给自己的私人秘书授予决策大权,这样皇帝有事儿就跟秘书们商量着办,国家大事就变成了皇帝私事。宰相后来也从一个分成了三个。丞相没有了,几经周折,改成了太尉、司徒、司空,也就是三公,权力被分散。

这个制度后来愈演愈烈,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直接建立了尚书台,让尚书令来当尚书台的领导。尚书令在东汉权力是很大的,其实就是准宰相。

皇帝通过秘书班子来直接干预政务,政府首脑反而权力越来越小。而皇帝办错事,是不用负责的,你没法对他问责。另一方面,为了讨皇帝欢心,也就出了很多溜须拍马的小人;这些小人干了坏事,你还拿他们毫无办法,尤其是外戚和宦官。所以东汉的政治,跟西汉比起来,越来越差。

诸葛亮要建立的,绝对不是这种越来越差的政治,他的理想是建立西汉的制度。《出师表》里有句名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认为,西汉兴盛是因为亲贤臣,远小人;东汉衰落是因为亲小人,远贤臣。

《出师表》真相(下):限制皇权的政府组织方案

诸葛亮的政治理想是恢复西汉的丞相责任制度

什么是贤臣呢?贤臣要以国家为己任,以天下为己任,他们获得公权力,行使公权力,为的是能够治平天下。

什么是小人呢?就是靠着留学拍马获得权力,然后以公谋私的人。其实贤臣对应的,正是西汉这种不受皇权干预、相对纯粹的理性行政;而小人也正好对应,靠着依附皇权、靠着讨皇帝欢心获得权力,以权谋私的人。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诸葛亮才说出了“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所谓“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不是说公私不分,公私不分这种事东汉就干过了,皇权干预公权力,这没什么好说的了。诸葛亮的意思是,皇权不要干预公权力,公权力应该监督皇权。也就是说,诸葛亮的政府,不但独立于刘禅的皇宫之外,而且还要监督皇宫。

《出师表》真相(下):限制皇权的政府组织方案

费祎等人都是宫廷官员,不是政府官员

因此,诸葛亮在《出师表》里,给刘禅推荐的人全是负责服务皇帝,或者说是监督皇权的人。比如侍中郭攸之、费祎,黄门侍郎董允,这些都是宫廷官员,不是政府官员。

另外就是中部督向宠,这是负责宫廷警卫部队的将军,关系到刘禅的安危,诸葛亮也推荐给他。除此之外,丞相府、地方政府的官员,诸葛亮一个都没推荐。因为这是政府的事务,不是皇帝刘禅负责的。


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还有一点,就是诸葛亮对于皇权的权限,也做了明确的规定。诸葛亮在《出师表》里给刘禅建议: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这是让刘禅广开言路,同时注意自己的形象。也就是规定,皇帝该做什么。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这是跟刘禅说,如果有人犯法了,把他交给政府的司法部门处理,皇帝不要用皇权私自解决。也就是规定,皇帝不该做什么。

除此之外,宫里有事找郭攸之、费祎、董允,警卫有事找向宠。其他的事儿,你就交给诸葛亮我吧。

在《出师表》里,刘禅的权力被限制得非常小,几乎对政务没有处理的权力。而且诸葛亮在上了《出师表》以后,对尚书台的权力也做了调整。

《出师表》真相(下):限制皇权的政府组织方案

在《出师表》方案中,皇帝不能再为所欲为

本来尚书台的领导尚书令,此前由李严短暂担任。当然李严人在永安,所以这个尚书令是个虚职。后来李严升任光禄勋,尚书令一直空闲。直到诸葛亮在上表这一年,才把尚书令的职位交给了荆州人陈震。(见《华阳国志·刘后主志》)

这样一来,东汉时期皇帝通过尚书台等秘书机构来干预政务的途径,彻底就被诸葛亮给堵死了。

所以蜀汉就形成了一种公私分明的权力运作机制。刘禅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注引《魏略》)就是政务由政府首脑诸葛亮负责,礼仪由国家元首刘禅负责,说的就是这个机制。

总的来说,《出师表》其实不仅仅是一篇用情深厚的表文,他更像是蜀汉的一张设计蓝图。

这份蓝图里,对外涉及北伐事务,对内涉及权力运作机制。就在提交《出师表》的同时,诸葛亮已经开始通盘考虑北伐的布局了。

《出师表》真相(下):限制皇权的政府组织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